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同学聚会那点事儿

第1卷 父亲

    同学聚会的事儿,总会让我时隐时现地地想着父母。想着母亲的慈祥,想着父亲年轻时的模样。感动的涟漪伴着同学聚会的脚步在悄然荡漾。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他不善言辞,有的是倔强和坦率。

    年轻时的父亲当过兵,因此,军人的历练就更为他增添了几分耿直和倔强。

    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凭着聪明,自务了精湛的木工活。农村的各种农具他都会制作,而且,都非常好使,因此,村里人都爱找他帮忙,所以,父亲很少有闲着的时候。

    父亲不仅有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而且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父亲上学的时候,国家比较重视毛笔知识教育。在我上学的时候,还用过带有倾角,全部实木,可以放置毛笔、墨盒的特制课桌。父亲上学时用的就是那种。

    大家都知道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好,因此,每逢过年,父亲要写上好几天的对联,福字。

    每当父亲写对联时,我们都围前围后的跟着瞎忙。

    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对联文化,还买过一本关于对联的书,通过父亲的指点和学习书上的内容,我对对联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来,邻居们再找父亲写对联,我就跟着忙,裁纸,折叠,编词,书写。

    在父亲的指点下,我进步非常快。奇数字数的怎么折叠,偶数字数的怎么折叠,福字怎么折叠,怎么对仗文字,怎么措词……我都能运用自如。

    知识没有白学的,这编写对联的功夫,在今天还真派上了用场,我写材料时,总能得心应手的给文章、材料命一个好听的名字,那就是编写对联练就的本领。

    说父亲倔强是因为他看不惯阿谀逢迎,看不惯溜须拍马,在他的思维里,该办的事情办,不该办的就不能办。

    倔强的同时,父亲还有一些保守,因此,在他当兵专业回到家乡时,让他上工厂上班他不习惯带饭盒,大队、生产队让他当会计,他不写昧心的数字,于是,他又回到土地上耕作。

    幸亏了父亲的倔强。

    就在我和妹妹上高中的阶段,区里唯一的国营大厂,曾经辉煌的大企业,国家的宠儿,悄然没活干了,稀稀拉拉的零星任务,对于偌大的工厂,简直连杯水车薪都谈不上。厂里的工人们纷纷下岗,待业。

    工厂也曾试图转产,他们生产过自行车座,看上去很结实的,一用就坏,技术不行。

    后来,又生产过简易的摩托车,只要这种摩托车一起动,哪怕在很远,都能清楚地听到它响亮的发动机轰鸣,技术也不行。

    ……

    厂子生命慢慢枯竭,一点一点的倒下去了。

    那个大厂就是父亲当兵转业,放弃工作的单位。

    因为当初的放弃,当年的父亲不知道挨了爷爷等祖辈人多少埋怨,不过,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

    那时看,他是很傻的,好的工作不干,回家务农,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的决定,说他傻。

    父亲的唯一的一个理由就是:不喜欢带饭盒的生活。

    再后来,父亲相继放弃了大队会计,生产队会计,这样在农村最俏的活,理由是他干不了昧心活,记不了昧心账。

    凭着聪明心灵手巧,父亲做起了木工活和看管生产队打米厂的活。

    父亲的木工手艺在我们当地是出了名的,他制作的农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特别好使。因此,农耕手们都抢父亲制作的农具用。

    他经常和我们说起手艺能养家,艺多不压身之类的话。

    现在看来,他的话是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如果没有当初父亲对进厂上班的放弃,如果赶在那个阶段,我和妹妹唯一可以做得就是辍学,打工。

    那个工厂的危机很快就蔓延开来,原本治安较好的环境一下子乱了起来。

    抢白面的,抢鱼的,偷东西的……

    恐慌快速的发展,蔓延。

    当时,我正读高中,据班主任讲,他过年领两个儿子去菜市场买年货,买好的鱼、肉放在编制兜里,让两个孩子看着,等他买完别的东西回来一看,两个孩子在那哭呢,刚买的鱼、肉,连同兜子一起被人拎跑了。

    我们村一户姓薛的村民赶马车去区里买白面,在回来的路上被几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截住,抢跑了车上的白面,由于他反抗,还挨了打。

    区里的一户人家,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了不远城市的一个年纪和女孩父母一样的男人。

    有些住楼房的工人因为用不起暖气,就在楼房里搭起了煤炉。

    一对工程师夫妇因为长时间的没有工资,用最后的一点钱买了面粉,包了带毒的饺子,一家三口吃了最后的一餐。

    最后,由于被人发现,夫妻得救了,他们的孩子却永远的离开了。

    ……

    曾经的辉煌转瞬而去,接下来是十几年的艰辛、困苦和无奈。

    那个曾经不取厂外媳妇,不嫁厂外男子的婚姻法则,顷刻间土崩瓦解,有些工人的子女为了能吃上饭,乐呵呵的去上了农村的媳妇,因为,即使没有钱花,还能借着农村媳妇的光吃饭,吃菜。

    治安情况突然严峻了。

    那时的那个大厂的工人,经常成群结对,骑着自行车到周边近30里地的农村捡粮食,捡土豆,捡收割后剩下的黄豆、玉米……总之,能捡的都捡。

    父亲看到他们在田里捡粮食的情景总是不无感慨的说,自己的选择是对了。

    虽然,那个工厂不曾有我的什么,但是,我总是期望他好起来。

    我和妹妹之所以能考上大学,就源于父亲的倔强。

    当时的农村,没有谁重视孩子的教育,都是能念就念,不念就下地干活,更多的是家长不要读书,考大学更是没几个人想的稀罕事儿。

    在这样的氛围中,父亲是从来不放弃的,用他的话说,只要能行,就是砸锅卖铁也供。

    当然,为了更多孩子能读下去,让二姐辍学也真是父亲的痛苦的,无奈之举。

    因为我们家里的六个孩子都先后读书,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从来不买西瓜、香瓜、大李子之类的应季瓜果,因此,每当有卖瓜果的在我家大门口停留叫卖的时候,邻居们总会告诉他们,他们家不吃西瓜,香瓜,赶紧到别人家卖去吧。

    其实,我们家怎会不吃西瓜、香瓜呢?还有人会拒绝甜蜜吗?

    因为要供几个孩子不停的读书,需要不停的花钱,父母那里舍得呀。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和母亲,我的学业才能坚持下来。

    不善言辞的父亲啊,您的品格在我的生命里延续。

    这些天,和同学们的畅谈中,大家关心的最多的除了孩子,就是彼此的父母的健康。

    都是富有中华美德的人。因此,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

    我们的故事在继续。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