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亡 第十章 名正言顺 大权在握 (2)
杨坚得到了“遗诏”任命,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出面主持一切事宜控制情势,经过十天的整顿,他于五月二十二日给天元皇帝宇文赟发丧,同时下令大赦天下,并停止劳民伤财的洛阳宫的修建。
如今大局已定,举国为天元皇帝服丧,但杨坚却依然迟迟不肯正式入宫赴任要职,反而推脱自己之前一连串的命令只因时势所迫不得不出面引领百官行事。一贯谨慎的杨坚此时还有所顾虑,心里莫名奇妙地总感到惶惶不安。但是时间不待他再推脱,两三日后上任与否已是如箭在弦,发与不发必须有所决断。
二十四日晚饭时,吃到一半杨坚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一人,忙命左右叫来堂侄杨惠,吩咐道:“我想让你替我走一遭,去请小御正下大夫李德林来,务必把此人带到我面前!”
杨惠看他含着嘴里的饭菜,边吞咽边和自己说话的焦急样儿,大为不解:“叔父请他作甚?此人在朝中并无权势。”
杨坚喝了口水,忙解释道:“你有所不知,当年武帝平齐后曾对李德林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当时对此人甚是器重,只可惜天元皇帝即位以来冷落了他。我知他确实有经世之才,所以让你请他前来详谈,以后定要委以重用。”
杨惠愧于自己的寡闻,低着头领命而出。他一刻不待于当夜亲自前往李德林府上,刚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恭敬地说:“李大人,我奉随国公之命,特来请大人相助。朝廷赐令随国公总管文武之事,经国任重,若无有德之辈辅佐,不能克成大业。 国公今欲与汝共事,还请万万不要推辞。”
李德林闲置在家很久,听到这番言论后为他终于可以回到国家权利中心而感到激情澎湃,心中顿时蒙发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我虽平庸,亦可尽绵薄之力,能得到国公如此提拔,必以死奉公。”
午夜时分,杨坚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他挂在心头上的李德林。几番寒暄后便切入正题,屏退左右于内室中和他密谋。
杨坚与李德林同席而坐,他亲自斟茶与他小饮,自己执杯微微啜了一口,“我有一事被其困扰,久思不能决断。”
李德林感激地看着眼前这位知遇自己的有识之士,他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意气好似武帝当年,却又更多了些谨慎深沉,当即被他内敛的气质和敏慧所折服。看到杨坚此人,更加坚信自己没有跟错明主,真心为他驱驰:“明公请讲,在下愿与你一起参合。”
杨坚由李德林的神色中看出他确愿为己所用,于是如实说了他的忧虑:“刘昉和郑译上表推举我做冢宰,刘昉要了小冢宰一职,郑译则要加官至大司马。你看这是否妥当?”
李德林抿了口茶,对答道:“自从宇文护专权被武帝诛杀后,冢宰一职权力大为缩减,只是虚职。而由小冢宰分割行政权,大司马一职更是掌握军权。”
“可是就此回绝怕是不妥吧!”杨坚插了一语。
李德林沉稳道:“明公请听我把话说完。如今我大周最高官职即为冢宰,可这冢宰已无实权,不如另立官职系统,设丞相府。请国公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军事。如此一来便可总揽朝政,掌管百官生杀,亦可集军权于一身。至于刘昉嘛,则做相府司马,郑译做相府长史。他们这些人在朝其实并无势力,想必也只能就此作罢,不会再惹麻烦。”
杨坚听后惊喜过望,慨叹道:“昔日汉高祖有陈平、萧何之人辅佐,今吾得公辅相助胜他二人合力!”是夜,他与李德林秉烛长谈,从天下局势到宫闱琐事无一不说,聊至曙光微露仍不能尽兴,直到五更尽时才依依不舍亲自恭送李德林至国公府门外。
五月二十五日晨,文武众臣临朝议事。年方八岁的宇文阐坐在高台正中,他套着黑色十二章纹衮服,被头上沉沉的旒冕压得耸肩缩脖。孤净的面庞上看不出他的心情,没有高兴或紧张的神色。宇文阐心里却窃窃觉得沉闷但又不敢表露出厌烦之情,偶尔战战兢兢望一眼坐在他下方左右两侧的二位辅政大臣,小叔叔宇文赞对朝堂之事漠不关心,所以一切全凭杨坚做主。
今日朝会皇帝御座下各设一席座位,拜杨坚为左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军事。拜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宇文赞是天元皇帝的弟弟,此时刚满十五岁的他毫无才能并且向来不问政事,还俱染了纨绔子弟的恶习。宇文赞穿帛配玉,吊儿郎当地坐在台上,他轻慢的姿态与那锦衣华服显得并不和谐。尊宇文赞为右大丞相,无非是设一虚职,以示杨坚对大周宗室的尊重。
杨坚上任后借小皇帝之口发布了第一个号令:皇帝移居天台,改正阳宫作丞相府,即刻搬入。皇帝年幼难以参政,以后百官商议国事皆到丞相府,待皇帝亲政时再恢复朝堂议政。
这次朝会结束后杨坚淡漠扫视了一圈殿下各官员的反应,有人目光如炬尊他为首,但更多人却是在交头接耳低声攀谈。早已想到一定有愚忠之人觉得他此举不合规矩大有僭越之嫌,杨坚也不多加理会。他握拳抵唇兀自响亮地咳嗽了一声,顿时殿中文武皆一愣,复而齐齐朝他看去。杨坚满意地颔首微笑,然后爽爽站了起来当即就准备动身去往正阳宫。
几名心腹重臣紧紧跟随杨坚步伐迈出大殿,与早已率领卫军在外面候着的卢贲打了个照面。杨坚朝卢贲甩了个眼神示意他行动,卢贲立刻提剑上前站到大门口,对里面那些犹豫不决的大臣高喊:“日后想要大富大贵的人,现在难道还不走吗?”
这一嗓子吼得许些贪求名利者幡然醒悟,急忙小跑开来生怕掉队,跟到杨坚一行人身后。虽然如此,但仍有些老臣忠于周室不肯与篡权者同流合污,甚至有人当场扬言要弃官。卢贲见状立即挥剑高吼一声:“不追随丞相者,全部拿下!”
宫内军士在卢贲的命令下拔刀而出,上前挡住不从者的去路。在冷刺刺兵器的押送下,最后这十余大臣也不得不跟在大队人马末尾,出了崇阳门直奔正阳宫。
令皇帝迁宫这个意思杨坚之前只同几位心腹交涉过,对外一直密而不发,直到朝会上才突然公布。正阳宫外四五守门侍卫见杨坚领众官气势汹汹地前来,但没有接到皇命不敢让他们擅入。杨坚不想动用武力逼宫正处左右为难之际,又是那武将卢贲携百名禁卫军从后队奔上前来,瞋目叱之:“今日朝上皇帝已经下旨龙御移居天台,正阳宫改为丞相府。现在丞相已正式上任辅政,一切皆由丞相做主。”
守宫侍卫听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怔住,未来得及当下就做出抉择。卢贲见那群拦路虎迟疑在地还不闪开,狠手抽出佩剑欲大开杀戒血溅宫门。
杨坚见状不妙正要阻拦,宫墙内却快他一刻,传来一年轻女子凛冽的声音:“将军住手!”
语毕,一身红袍的司马令姬翩翩从宫苑内走出。她步履透着嚣张的娴柔与悠扬,刹那风华傲然明艳。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如今大局已定,举国为天元皇帝服丧,但杨坚却依然迟迟不肯正式入宫赴任要职,反而推脱自己之前一连串的命令只因时势所迫不得不出面引领百官行事。一贯谨慎的杨坚此时还有所顾虑,心里莫名奇妙地总感到惶惶不安。但是时间不待他再推脱,两三日后上任与否已是如箭在弦,发与不发必须有所决断。
二十四日晚饭时,吃到一半杨坚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一人,忙命左右叫来堂侄杨惠,吩咐道:“我想让你替我走一遭,去请小御正下大夫李德林来,务必把此人带到我面前!”
杨惠看他含着嘴里的饭菜,边吞咽边和自己说话的焦急样儿,大为不解:“叔父请他作甚?此人在朝中并无权势。”
杨坚喝了口水,忙解释道:“你有所不知,当年武帝平齐后曾对李德林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当时对此人甚是器重,只可惜天元皇帝即位以来冷落了他。我知他确实有经世之才,所以让你请他前来详谈,以后定要委以重用。”
杨惠愧于自己的寡闻,低着头领命而出。他一刻不待于当夜亲自前往李德林府上,刚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恭敬地说:“李大人,我奉随国公之命,特来请大人相助。朝廷赐令随国公总管文武之事,经国任重,若无有德之辈辅佐,不能克成大业。 国公今欲与汝共事,还请万万不要推辞。”
李德林闲置在家很久,听到这番言论后为他终于可以回到国家权利中心而感到激情澎湃,心中顿时蒙发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我虽平庸,亦可尽绵薄之力,能得到国公如此提拔,必以死奉公。”
午夜时分,杨坚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他挂在心头上的李德林。几番寒暄后便切入正题,屏退左右于内室中和他密谋。
杨坚与李德林同席而坐,他亲自斟茶与他小饮,自己执杯微微啜了一口,“我有一事被其困扰,久思不能决断。”
李德林感激地看着眼前这位知遇自己的有识之士,他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意气好似武帝当年,却又更多了些谨慎深沉,当即被他内敛的气质和敏慧所折服。看到杨坚此人,更加坚信自己没有跟错明主,真心为他驱驰:“明公请讲,在下愿与你一起参合。”
杨坚由李德林的神色中看出他确愿为己所用,于是如实说了他的忧虑:“刘昉和郑译上表推举我做冢宰,刘昉要了小冢宰一职,郑译则要加官至大司马。你看这是否妥当?”
李德林抿了口茶,对答道:“自从宇文护专权被武帝诛杀后,冢宰一职权力大为缩减,只是虚职。而由小冢宰分割行政权,大司马一职更是掌握军权。”
“可是就此回绝怕是不妥吧!”杨坚插了一语。
李德林沉稳道:“明公请听我把话说完。如今我大周最高官职即为冢宰,可这冢宰已无实权,不如另立官职系统,设丞相府。请国公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军事。如此一来便可总揽朝政,掌管百官生杀,亦可集军权于一身。至于刘昉嘛,则做相府司马,郑译做相府长史。他们这些人在朝其实并无势力,想必也只能就此作罢,不会再惹麻烦。”
杨坚听后惊喜过望,慨叹道:“昔日汉高祖有陈平、萧何之人辅佐,今吾得公辅相助胜他二人合力!”是夜,他与李德林秉烛长谈,从天下局势到宫闱琐事无一不说,聊至曙光微露仍不能尽兴,直到五更尽时才依依不舍亲自恭送李德林至国公府门外。
五月二十五日晨,文武众臣临朝议事。年方八岁的宇文阐坐在高台正中,他套着黑色十二章纹衮服,被头上沉沉的旒冕压得耸肩缩脖。孤净的面庞上看不出他的心情,没有高兴或紧张的神色。宇文阐心里却窃窃觉得沉闷但又不敢表露出厌烦之情,偶尔战战兢兢望一眼坐在他下方左右两侧的二位辅政大臣,小叔叔宇文赞对朝堂之事漠不关心,所以一切全凭杨坚做主。
今日朝会皇帝御座下各设一席座位,拜杨坚为左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军事。拜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宇文赞是天元皇帝的弟弟,此时刚满十五岁的他毫无才能并且向来不问政事,还俱染了纨绔子弟的恶习。宇文赞穿帛配玉,吊儿郎当地坐在台上,他轻慢的姿态与那锦衣华服显得并不和谐。尊宇文赞为右大丞相,无非是设一虚职,以示杨坚对大周宗室的尊重。
杨坚上任后借小皇帝之口发布了第一个号令:皇帝移居天台,改正阳宫作丞相府,即刻搬入。皇帝年幼难以参政,以后百官商议国事皆到丞相府,待皇帝亲政时再恢复朝堂议政。
这次朝会结束后杨坚淡漠扫视了一圈殿下各官员的反应,有人目光如炬尊他为首,但更多人却是在交头接耳低声攀谈。早已想到一定有愚忠之人觉得他此举不合规矩大有僭越之嫌,杨坚也不多加理会。他握拳抵唇兀自响亮地咳嗽了一声,顿时殿中文武皆一愣,复而齐齐朝他看去。杨坚满意地颔首微笑,然后爽爽站了起来当即就准备动身去往正阳宫。
几名心腹重臣紧紧跟随杨坚步伐迈出大殿,与早已率领卫军在外面候着的卢贲打了个照面。杨坚朝卢贲甩了个眼神示意他行动,卢贲立刻提剑上前站到大门口,对里面那些犹豫不决的大臣高喊:“日后想要大富大贵的人,现在难道还不走吗?”
这一嗓子吼得许些贪求名利者幡然醒悟,急忙小跑开来生怕掉队,跟到杨坚一行人身后。虽然如此,但仍有些老臣忠于周室不肯与篡权者同流合污,甚至有人当场扬言要弃官。卢贲见状立即挥剑高吼一声:“不追随丞相者,全部拿下!”
宫内军士在卢贲的命令下拔刀而出,上前挡住不从者的去路。在冷刺刺兵器的押送下,最后这十余大臣也不得不跟在大队人马末尾,出了崇阳门直奔正阳宫。
令皇帝迁宫这个意思杨坚之前只同几位心腹交涉过,对外一直密而不发,直到朝会上才突然公布。正阳宫外四五守门侍卫见杨坚领众官气势汹汹地前来,但没有接到皇命不敢让他们擅入。杨坚不想动用武力逼宫正处左右为难之际,又是那武将卢贲携百名禁卫军从后队奔上前来,瞋目叱之:“今日朝上皇帝已经下旨龙御移居天台,正阳宫改为丞相府。现在丞相已正式上任辅政,一切皆由丞相做主。”
守宫侍卫听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怔住,未来得及当下就做出抉择。卢贲见那群拦路虎迟疑在地还不闪开,狠手抽出佩剑欲大开杀戒血溅宫门。
杨坚见状不妙正要阻拦,宫墙内却快他一刻,传来一年轻女子凛冽的声音:“将军住手!”
语毕,一身红袍的司马令姬翩翩从宫苑内走出。她步履透着嚣张的娴柔与悠扬,刹那风华傲然明艳。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