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蠢蠢欲动(下)
初阳东升,霞光将整个赵府笼罩在一片柔和的光芒之下,每日早早起来打扫的小丫鬟快乐的做着管事嬷嬷分派下来的工作,所烦恼的永远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进夫人或小姐的院子,成为三等丫鬟多拿一吊月钱。院子里那个被小丫鬟敬畏景仰的三太太今天也早早的醒了,透过窗子看见丫鬟忙碌的身影,甚至有些羡慕。羡慕她们无虑,羡慕她们自在。
出嫁时,母亲说她的夫君会作诗,要比她姐姐嫁的大老粗好多了。可陈氏却觉得像娘亲和姐姐那样嫁个知冷知热的贴心的丈夫,才是女子一生最大的福气。自从嫁到赵府,年少时的梦便尘封落灰,从一个调皮的少女变成一个圆滑的妇人。有多少年了,多少年自己都没像那些小丫头一样单纯无忧。陈氏看着躺在身边的丈夫,忽然想起了成亲那夜自己忐忑不安的望着这个掀起她盖头男人,那忐忑中有多少甜蜜多少期盼只有自己知道。而现在,岁月飞逝,当年的忐忑早已平静无波。
若是在平常陈氏绝不会想这些的,可不知为何自昨夜长谈后陈氏就迟迟不能入睡,满脑都是胡思乱想。现在天亮了,什么都不必再想,她还是赵三太太、还是赵家的媳妇、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还要去做她该做的事。昨夜是秋菊守夜,听见屋里有声响便进来瞧瞧,看陈氏已经醒了转身去叫一个三等丫鬟打一盆热水备好,自己轻手轻脚的扶陈氏起来。
陈氏看天还早就告诉秋菊巳时的时候再把老爷叫醒,随后挑了几件衣服出来穿戴整齐。又叫秋菊给她戴上那一副凤舞于天金翠花钿和一对和田玉手镯,秋菊见太太一大早打扮的这么贵重,轻笑的赞美:“太太今日可真美,奴婢都不舍得移开眼呢!”
陈氏笑骂:“呸!我以前瞧你是个老实的,怎么嫁了人后反倒油嘴滑舌起来了!”三年前陈氏看身边的几个大丫鬟年纪都大了,都赏了些银子配了人。秋菊男人叫王宝,是前院跟在三老爷管铺子的一个小管事,嫁人后大伙都叫她王宝家的。本来配了人的丫鬟就不必再回来贴身伺候了,但秋菊见新上来的几个一等丫鬟伺候的都不合陈氏心意,便和自己男人商量一番,主动求了陈氏还留在这里伺候。秋菊的忠心陈氏是知道的,也乐得她留下,就升她做了自己屋里的管事婆子,秋霜秋月见状也求了陈氏回了和春居,几个秋都是陈氏的心腹,自是舍不得她们的,三房的庶女都大了,把几个秋放在小姐身边做管事也是好的。
秋菊一直陪在陈氏身边,是丫鬟中为人最老实的,要还是小丫鬟时被陈氏说油嘴滑舌那定是要着急的,嫁人后也多懂了许多人情世故。憨厚的答道:“奴婢一直都很老实的,哪敢唬太太,太太您是是真的好看。”女人哪有不爱美的,虽知秋菊是对她恭维也是高兴的。趁三老爷还没醒,陈氏让秋菊研墨,自己提笔把昨夜三老爷的话和自己的猜测写下,封好火漆交给了秋菊说:“一会儿等我和老爷走了,你去一趟郡公府,亲手把这封信给老郡公,一定要拿到回信再回来。”陈氏说的慎重,秋菊小心的接过揣在怀里,不敢轻怠。
巳时未到,三老爷就醒了,陈氏已经备好了衣服,一边给三老爷穿衣一边问道:“老爷今早可和妾身一同去给母亲请安?”三老爷想了想摇头道:“我先去吧,此事还需母亲相助,我先去和她老人家说说。若你也去了,母亲难免多心。”此话不假,赵家多年来在朝堂上一直是不结党不营私,这也是赵家能在废太子谋反事件中得皇上开恩的缘由之一。而今三房突然想要和吴王一派亲近,是与老太爷的中庸之道相悖,老太爷会怎么想陈氏不知,但太夫人一定会认为是陈氏挑唆儿子的。其实陈氏也不想让丈夫贸然决定,可她没婆婆那引经据典指点乾坤的本事,自己管管宅内之事是游刃有余,一旦涉及家国大事还是要听家主的。不管相公提及此事后婆婆是否同意,自己听婆婆和相公的吩咐便是了。
三老爷穿戴整齐后便去了寿庚居,雪雁见三老爷这么早就来了,连忙把人请进屋里,奉茶说道:“三爷怎来的这样早,太夫人还没起呢,您可是有急事?若是着急奴婢去唤太夫人。”
“不必了,我在这儿等母亲就好,你去忙吧。”三老爷来的早,却不急着和太夫人说,自己还要好好想想要怎么样才能既不惊动父亲又能让母亲帮他才是。太夫人年纪大了并不贪睡,三老爷没等多久雪雁就出来传话请他移步万宜堂,太夫人随后便到。三老爷在万宜堂坐了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太夫人由雪雁扶着进了万宜堂。长须白面的三老爷对太夫人深深一揖说道:“给母亲请安!”
太夫人听雪雁说三爷早早的来了,也没有着急的样子,只坐在外面等她。太夫人正好有事问儿子,也不等三老爷说便先问道:“昨日你与你大哥在外书房说了什么,我听说你们似是争论不休?”
三老爷似是回避的说:“不过说些朝堂上的事,我与大哥政见不同便争执几句,让母亲担忧了!”
儿子大了想法也多了,不愿听老人的唠叨。但太夫人一生在丈夫和儿子的事情上霸道惯了,所说之事无人敢驳,也不听儿子的解释自顾的说:“兄友弟恭这话你们自小便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兄弟俩心平气和的坐下商谈也要比争执来得强。哪怕你们商讨无果也可来我这老太婆这儿说道说道。”
“母亲!”三老爷猛然跪下头狠狠地磕向地面,抬头时之间额头已是乌青一片。太夫人没想到儿子会突然做此举,忙叫雪雁将人扶起,三老爷不理会雪雁仍跪地不起。太夫人心疼的看着儿子说:“你这是要做什么,我这个老婆子又没怪罪于你,何苦这样伤及自己身体。”
三老爷凄然道:“母亲不是问儿子昨日因何与大哥争执吗,儿子乃是父亲三子走不得蒙荫之路,少年时挑灯夜读只为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为官后克勤克俭望能不负圣恩不辜民意。自儿回长安得岳父相助谋了个五品后便止于此,迟迟不能上进,无所作为。儿子心中不安,这几日反省自查方明白当年先生之语,男儿志在四方怎能只顾区区眼前,成大事者万容不得瞻前顾后拖沓不定。儿子已而立之年方悟得其中道理,真是惭之愧之。今有一机会可助儿子仕途有所成,无奈大哥阻拦才与之争吵。”
乍听三子悲诉仕途不得志,太夫人一愣随即便明白他这是在怨,怨自己和丈夫不助他再进一步。当年赵老太爷受封太子太保,在朝中威望甚高。未免树大招风,老太爷便让刚从任上回来的三子留在一个不起眼的闲职上呆了多年,即使有升迁的机会也不与他办。是以三子郁郁不得志,想凭一己之力扶摇而上。丈夫的决策令三儿子受了委屈,却使家族免受他人闲话,不被圣上猜忌,太夫人不觉有错,端坐在庄严的高椅上平静的说:“你也是读过《孟子》的,应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你火候不到当然成就微少,火候到了自然会有所成。”
三老爷不服太夫人如此武断的评论,陈情道:“儿子韬光养晦多年,自认火候已到。虽不如大哥老成练达也不似二哥文采风流,但为官多年勤勤恳恳,多受上司称赞。滞留于此只因缺乏机遇而已,现下机遇已到正是儿子薄发的时候,还望您老人家相助!”三老爷又连着磕了几个头,似是要磕尽这几年的辛酸。老太爷和他夫人素来注重嫡长子,对其寄予厚望凡是多为倚仗。大老爷自小受老太爷亲自教诲,行事作风颇似乃父,二老对大儿子和大房自是偏爱些。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二子三子太夫人也希望他们能万事安好,一帆风顺。
今日儿子已经这样说了,自己再不予理会恐会母子生隙,太夫人心中叹了口气说:“你说说吧,是什么机遇?”
出嫁时,母亲说她的夫君会作诗,要比她姐姐嫁的大老粗好多了。可陈氏却觉得像娘亲和姐姐那样嫁个知冷知热的贴心的丈夫,才是女子一生最大的福气。自从嫁到赵府,年少时的梦便尘封落灰,从一个调皮的少女变成一个圆滑的妇人。有多少年了,多少年自己都没像那些小丫头一样单纯无忧。陈氏看着躺在身边的丈夫,忽然想起了成亲那夜自己忐忑不安的望着这个掀起她盖头男人,那忐忑中有多少甜蜜多少期盼只有自己知道。而现在,岁月飞逝,当年的忐忑早已平静无波。
若是在平常陈氏绝不会想这些的,可不知为何自昨夜长谈后陈氏就迟迟不能入睡,满脑都是胡思乱想。现在天亮了,什么都不必再想,她还是赵三太太、还是赵家的媳妇、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还要去做她该做的事。昨夜是秋菊守夜,听见屋里有声响便进来瞧瞧,看陈氏已经醒了转身去叫一个三等丫鬟打一盆热水备好,自己轻手轻脚的扶陈氏起来。
陈氏看天还早就告诉秋菊巳时的时候再把老爷叫醒,随后挑了几件衣服出来穿戴整齐。又叫秋菊给她戴上那一副凤舞于天金翠花钿和一对和田玉手镯,秋菊见太太一大早打扮的这么贵重,轻笑的赞美:“太太今日可真美,奴婢都不舍得移开眼呢!”
陈氏笑骂:“呸!我以前瞧你是个老实的,怎么嫁了人后反倒油嘴滑舌起来了!”三年前陈氏看身边的几个大丫鬟年纪都大了,都赏了些银子配了人。秋菊男人叫王宝,是前院跟在三老爷管铺子的一个小管事,嫁人后大伙都叫她王宝家的。本来配了人的丫鬟就不必再回来贴身伺候了,但秋菊见新上来的几个一等丫鬟伺候的都不合陈氏心意,便和自己男人商量一番,主动求了陈氏还留在这里伺候。秋菊的忠心陈氏是知道的,也乐得她留下,就升她做了自己屋里的管事婆子,秋霜秋月见状也求了陈氏回了和春居,几个秋都是陈氏的心腹,自是舍不得她们的,三房的庶女都大了,把几个秋放在小姐身边做管事也是好的。
秋菊一直陪在陈氏身边,是丫鬟中为人最老实的,要还是小丫鬟时被陈氏说油嘴滑舌那定是要着急的,嫁人后也多懂了许多人情世故。憨厚的答道:“奴婢一直都很老实的,哪敢唬太太,太太您是是真的好看。”女人哪有不爱美的,虽知秋菊是对她恭维也是高兴的。趁三老爷还没醒,陈氏让秋菊研墨,自己提笔把昨夜三老爷的话和自己的猜测写下,封好火漆交给了秋菊说:“一会儿等我和老爷走了,你去一趟郡公府,亲手把这封信给老郡公,一定要拿到回信再回来。”陈氏说的慎重,秋菊小心的接过揣在怀里,不敢轻怠。
巳时未到,三老爷就醒了,陈氏已经备好了衣服,一边给三老爷穿衣一边问道:“老爷今早可和妾身一同去给母亲请安?”三老爷想了想摇头道:“我先去吧,此事还需母亲相助,我先去和她老人家说说。若你也去了,母亲难免多心。”此话不假,赵家多年来在朝堂上一直是不结党不营私,这也是赵家能在废太子谋反事件中得皇上开恩的缘由之一。而今三房突然想要和吴王一派亲近,是与老太爷的中庸之道相悖,老太爷会怎么想陈氏不知,但太夫人一定会认为是陈氏挑唆儿子的。其实陈氏也不想让丈夫贸然决定,可她没婆婆那引经据典指点乾坤的本事,自己管管宅内之事是游刃有余,一旦涉及家国大事还是要听家主的。不管相公提及此事后婆婆是否同意,自己听婆婆和相公的吩咐便是了。
三老爷穿戴整齐后便去了寿庚居,雪雁见三老爷这么早就来了,连忙把人请进屋里,奉茶说道:“三爷怎来的这样早,太夫人还没起呢,您可是有急事?若是着急奴婢去唤太夫人。”
“不必了,我在这儿等母亲就好,你去忙吧。”三老爷来的早,却不急着和太夫人说,自己还要好好想想要怎么样才能既不惊动父亲又能让母亲帮他才是。太夫人年纪大了并不贪睡,三老爷没等多久雪雁就出来传话请他移步万宜堂,太夫人随后便到。三老爷在万宜堂坐了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太夫人由雪雁扶着进了万宜堂。长须白面的三老爷对太夫人深深一揖说道:“给母亲请安!”
太夫人听雪雁说三爷早早的来了,也没有着急的样子,只坐在外面等她。太夫人正好有事问儿子,也不等三老爷说便先问道:“昨日你与你大哥在外书房说了什么,我听说你们似是争论不休?”
三老爷似是回避的说:“不过说些朝堂上的事,我与大哥政见不同便争执几句,让母亲担忧了!”
儿子大了想法也多了,不愿听老人的唠叨。但太夫人一生在丈夫和儿子的事情上霸道惯了,所说之事无人敢驳,也不听儿子的解释自顾的说:“兄友弟恭这话你们自小便知,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兄弟俩心平气和的坐下商谈也要比争执来得强。哪怕你们商讨无果也可来我这老太婆这儿说道说道。”
“母亲!”三老爷猛然跪下头狠狠地磕向地面,抬头时之间额头已是乌青一片。太夫人没想到儿子会突然做此举,忙叫雪雁将人扶起,三老爷不理会雪雁仍跪地不起。太夫人心疼的看着儿子说:“你这是要做什么,我这个老婆子又没怪罪于你,何苦这样伤及自己身体。”
三老爷凄然道:“母亲不是问儿子昨日因何与大哥争执吗,儿子乃是父亲三子走不得蒙荫之路,少年时挑灯夜读只为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为官后克勤克俭望能不负圣恩不辜民意。自儿回长安得岳父相助谋了个五品后便止于此,迟迟不能上进,无所作为。儿子心中不安,这几日反省自查方明白当年先生之语,男儿志在四方怎能只顾区区眼前,成大事者万容不得瞻前顾后拖沓不定。儿子已而立之年方悟得其中道理,真是惭之愧之。今有一机会可助儿子仕途有所成,无奈大哥阻拦才与之争吵。”
乍听三子悲诉仕途不得志,太夫人一愣随即便明白他这是在怨,怨自己和丈夫不助他再进一步。当年赵老太爷受封太子太保,在朝中威望甚高。未免树大招风,老太爷便让刚从任上回来的三子留在一个不起眼的闲职上呆了多年,即使有升迁的机会也不与他办。是以三子郁郁不得志,想凭一己之力扶摇而上。丈夫的决策令三儿子受了委屈,却使家族免受他人闲话,不被圣上猜忌,太夫人不觉有错,端坐在庄严的高椅上平静的说:“你也是读过《孟子》的,应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你火候不到当然成就微少,火候到了自然会有所成。”
三老爷不服太夫人如此武断的评论,陈情道:“儿子韬光养晦多年,自认火候已到。虽不如大哥老成练达也不似二哥文采风流,但为官多年勤勤恳恳,多受上司称赞。滞留于此只因缺乏机遇而已,现下机遇已到正是儿子薄发的时候,还望您老人家相助!”三老爷又连着磕了几个头,似是要磕尽这几年的辛酸。老太爷和他夫人素来注重嫡长子,对其寄予厚望凡是多为倚仗。大老爷自小受老太爷亲自教诲,行事作风颇似乃父,二老对大儿子和大房自是偏爱些。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二子三子太夫人也希望他们能万事安好,一帆风顺。
今日儿子已经这样说了,自己再不予理会恐会母子生隙,太夫人心中叹了口气说:“你说说吧,是什么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