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拖拉机
转身回奉,张作霖再向吉林伸手。只要孟恩远还在吉林,张作霖的军令在吉林就不能畅通,这让张作霖感到如鲠在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要想把东三省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把孟恩远从吉林驱逐出去。于是,张作霖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现在他已拥有5个师的番号,另有劫军火改编的7个旅(其中2个旅已编入张景惠的16师,3个旅编入由张作相兼任司令的奉天保安司令部----张作相自杨宇霆被革职后,继任奉军参谋长职务兼奉天讲武堂堂长)和徐杨偷偷新收编的4个旅,共计5个师又9个旅的庞大军队。
老资格的孟恩远不会心甘情愿地拥护张作霖担当东三省巡阅使,他看到张作霖的势力逐年向三省伸展,内心充满了紧张和恐惧。特别是张作霖登上东三省巡阅使高位,统揽了三省兵马全权,单在名义上,已经可以把他吃得死死的,更加感受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惊慌之中,他使出一个昏招,用滥发纸币的办法,扩军备战,以对付张作霖。结果,搞得吉林钱法紊乱,人心惶惶。再次让张作霖把他的小辫子攥在了手心。
张作霖乘机以东三省巡阅使的名义,给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去电报,指责孟恩远在吉林财政方面处理失当,滥用军费,坐观胡匪滋扰,请求处理孟恩远。同时,他还发动社会力量,唆使吉林的反孟势力控告孟恩远纵兵殃民,并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将孟恩远撤职查办。
孟恩远也向北京政府申辩,指出这是张作霖搞的阴谋。张作霖一边向北京政府表白:“我张某人对孟恩远毫无私怨,不过是将吉林公民的意见转达中央而已。”一边再次表示革除孟恩远的决心。
其时,张作霖在东北的势力渐强,北京政府为了笼络住张作霖,只好将孟恩远免职。但皖系诸谋士担心,这个巨头一旦完全占有东三省,在北方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牵制其壮大,对皖系来说是如芒在背的巨大威胁。于是以总统徐世昌的名义向张作霖表示:如果按他的要求任命他的亲信孙烈臣为吉林督军,会遭到吉林军民的强烈反感,抑或又会添出新乱子。因此北京政府“不得已”搞了个折衷,把奉系色彩比较淡的鲍贵卿调任吉林,而把孙烈臣安排到江省。以隔开奉、黑两省的联系,以机培植新的地方势力分裂奉系,并以鲍的力量牵制奉系的发展。
然而孟恩远接到革职命令后,十分气愤,决心拒不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他之前早听到一些风声,曾派秘书戴艺篑到北京大总统冯国璋处打听虚实,冯说没有这回事,劝孟不要听谣言。可是不久谣言成了事实,孟接到命令后能不大为光火?他打电报质问内阁调动的理由,限三日内答复,否则吉林便宣布自主。
孟恩远是直隶人,亲家陆建章也是直系,孟的部队多属直隶子弟兵。由于陆建章之死,直系对皖系颇有警觉与不满,这一来,吉林督军的调动,牵连了直系、皖系的斗争,事件规格便变大了许多。为了表示强硬,孟恩远派吉林混成旅旅长裴其勋为独立军总司令,并指使吉林各团体电请北京政府收回易督的成命。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政府派薛松年到长春劝孟恩远不要抵抗,答应他回京后另行委任他职。张作霖也派人笼络孟恩远的得力干将高士傧,表示愿意收其为门生。
孟恩远原已准备离开吉林赴京,但高士傧等人均不同意,纷纷鼓动孟恩远发表独立宣言,与张作霖武力对抗。孟恩远本来就对吉林督军的位置十分留恋,在高士傧的怂恿下,又动摇不定了。他错误地认为,此次免职是由于张作霖的搞鬼而非北京政府的本意,如果出兵与奉军对峙,形成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或许政府会不忍生灵涂炭,同上次一样,再次撤消免职令。
孟恩远把吉林军队全部配置于吉奉两省交界处的各个战略要地,并宣布吉林要独立。却不知,如此一来,恰恰给张作霖以武力插手创造了机会。张作霖一方面请求北京政府下达讨伐吉林的命令,一方面调集大军,兵分五路,准备将吉林军一举歼灭。
张景惠领16师经清源逼近梅河口。
汲金纯领整编后冯德麟之原28师出热河经三河口兵锋直指双辽。
吴俊升领29师从西丰逼近辽源。
张作霖另一亲信姜登选领27师从昌图逼近四平。
另有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率江军韩麟春第1师自东向西威胁吉林后背。
大兵压境!
大总统徐世昌不愿奉、吉发生战争,派人持函前往吉林,劝孟恩远早日离职。同时,他又请张勋以私人名义写信给孟恩远,劝他退职到北京,可孟恩远此时已听不进任何劝告,执意与张作霖拼个鱼死网破。
正在吉奉两军刀枪相对僵持不下之时,在吉林省会长春发生了“梨树事件”,使日本人无意之中帮了张作霖一个大忙。但是究竟如何发生,又恰恰处在两军对峙紧要关头发生明显对张作霖不利之事件?后来的中华民国史上含糊其事。
但是当有心人翻阅“奉天特战大队”档案时,却意外地发现在那段时间有对日激战之事,而众所周知的是,特战大队自成立起一直忙于训练,最早的作战也是在2年后。
梨树,地处现在长春市的东北部。当时吉林军队的一个团驻扎在梨树北面,禁止行人通过。
长春车站一个叫船津的日本员工,无视哨兵的阻拦,要强行通过吉林驻军的营地。双方言语不和发生殴斗,船津被揍得鼻青脸肿。
挨打后的船津跑回梨树车站日本兵营去搬救兵,大批日军马上驰赴现场并与吉林军队发生激烈枪战。混战中,日军死18人,伤17人,吉林军死15人,伤14人。
据后来编入奉军后任军区司令的何柱国上将回忆,他当时任吉林梨树驻守团团长,交战前双方军队根本未及派人接触,突然从已方侧边冒出几个穿着与已方同样军服的陌生人,向日方先开数枪打死数名日军引起日军对抗,以至于日军报复,自己出于愤怒才下令自卫。日军因为人少不敌,当时就退后了。但再寻找这群陌生的“友军”时,他们却像幽灵一样不知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
日军少佐纠田武夫的战斗日志也证实了并非对面吉林守军先发第一枪,而是另一股似乎是增援(当时误认为)的敌军先发制人----这在日军统治下的东北甚至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梨树事件”发生后,日方从公主岭等地调来大批军队,向中国方面施加军事压力。要求在长春的吉林驻军,全部退出十五公里以外。当时长春是吉军对抗张作霖的重要据点和战略要地,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吉军原有的军事布置,打破了吉、奉间军事的制衡态势。
北京政府得到“梨树事件”的消息后,惊恐万状。对一心苟全于乱世的中廷大员来说,宁得罪于家奴,不得罪于“友邦”是一贯的政策。为了不使事件升级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乃发布命令,严厉斥责孟恩远,并下令革除高士傧职务。
吉林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罢兵求和。7日后,孟恩远与张作霖打电话,表示愿意下台。由于上火,他嗓子肿得连说话都困难,不得不找人代为说话。张作霖在电话里对传话人说:“我个人没有意见,一切都是北京的命令,我没有办法。请你对孟说,他不退是不行的。”
16日后清晨,孟恩远眼含泪水把吉林督军的大印交给了鲍贵卿。至此,由孙烈臣控制黑龙江省,鲍贵卿把持吉林省,再加上早已亲自领任在手的奉天省,张作霖终于完成了统一东三省的霸业,成了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枪杆子里出政权,乱世尤其如此。赤手空拳空降到吉林的鲍贵卿当然无法对张作霖有任何制约。不过张汉卿倒乐得有鲍贵卿这个“蒋干”在彼,经常提醒乃父多在场面上“尊重”一下这位天子之重臣,这样可以给段祺瑞一种错觉:在东北,鲍贵卿是有用的,是能够约束到张作霖的行动的,这样一来,不久自己要进行的东北政治经济改革才会少些来自中央的压力和忌讳。
至于“梨树事件”,则彻头彻尾是由张汉卿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剧,执行的主角,便是后来逸闻遐迩的“特战大队”。几乎是兵不刃血地夺取了吉林,令张作霖对“特战大队”的作用刮目相看,韩麟春作为最受张汉卿赏识的大队长,从此进入张作霖的视野,后来成为奉系“五虎将”之首,张汉卿的识人知明、知遇之恩也令韩麟春矢志相报。
因为风格变更,新修订的与已经发表的章节有较大差异。本来计划将先前154章重新编辑过,但考虑到巨大的工作量,还是决定放弃了。新书不久将重新发布,请属意的朋友们耐心等待,致君也在此说声报歉!是否会仍发表在《小说阅读网》,请大家秉承“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原则,试试看吧。
现在他已拥有5个师的番号,另有劫军火改编的7个旅(其中2个旅已编入张景惠的16师,3个旅编入由张作相兼任司令的奉天保安司令部----张作相自杨宇霆被革职后,继任奉军参谋长职务兼奉天讲武堂堂长)和徐杨偷偷新收编的4个旅,共计5个师又9个旅的庞大军队。
老资格的孟恩远不会心甘情愿地拥护张作霖担当东三省巡阅使,他看到张作霖的势力逐年向三省伸展,内心充满了紧张和恐惧。特别是张作霖登上东三省巡阅使高位,统揽了三省兵马全权,单在名义上,已经可以把他吃得死死的,更加感受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惊慌之中,他使出一个昏招,用滥发纸币的办法,扩军备战,以对付张作霖。结果,搞得吉林钱法紊乱,人心惶惶。再次让张作霖把他的小辫子攥在了手心。
张作霖乘机以东三省巡阅使的名义,给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去电报,指责孟恩远在吉林财政方面处理失当,滥用军费,坐观胡匪滋扰,请求处理孟恩远。同时,他还发动社会力量,唆使吉林的反孟势力控告孟恩远纵兵殃民,并派代表赴京请愿,要求将孟恩远撤职查办。
孟恩远也向北京政府申辩,指出这是张作霖搞的阴谋。张作霖一边向北京政府表白:“我张某人对孟恩远毫无私怨,不过是将吉林公民的意见转达中央而已。”一边再次表示革除孟恩远的决心。
其时,张作霖在东北的势力渐强,北京政府为了笼络住张作霖,只好将孟恩远免职。但皖系诸谋士担心,这个巨头一旦完全占有东三省,在北方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牵制其壮大,对皖系来说是如芒在背的巨大威胁。于是以总统徐世昌的名义向张作霖表示:如果按他的要求任命他的亲信孙烈臣为吉林督军,会遭到吉林军民的强烈反感,抑或又会添出新乱子。因此北京政府“不得已”搞了个折衷,把奉系色彩比较淡的鲍贵卿调任吉林,而把孙烈臣安排到江省。以隔开奉、黑两省的联系,以机培植新的地方势力分裂奉系,并以鲍的力量牵制奉系的发展。
然而孟恩远接到革职命令后,十分气愤,决心拒不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他之前早听到一些风声,曾派秘书戴艺篑到北京大总统冯国璋处打听虚实,冯说没有这回事,劝孟不要听谣言。可是不久谣言成了事实,孟接到命令后能不大为光火?他打电报质问内阁调动的理由,限三日内答复,否则吉林便宣布自主。
孟恩远是直隶人,亲家陆建章也是直系,孟的部队多属直隶子弟兵。由于陆建章之死,直系对皖系颇有警觉与不满,这一来,吉林督军的调动,牵连了直系、皖系的斗争,事件规格便变大了许多。为了表示强硬,孟恩远派吉林混成旅旅长裴其勋为独立军总司令,并指使吉林各团体电请北京政府收回易督的成命。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政府派薛松年到长春劝孟恩远不要抵抗,答应他回京后另行委任他职。张作霖也派人笼络孟恩远的得力干将高士傧,表示愿意收其为门生。
孟恩远原已准备离开吉林赴京,但高士傧等人均不同意,纷纷鼓动孟恩远发表独立宣言,与张作霖武力对抗。孟恩远本来就对吉林督军的位置十分留恋,在高士傧的怂恿下,又动摇不定了。他错误地认为,此次免职是由于张作霖的搞鬼而非北京政府的本意,如果出兵与奉军对峙,形成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或许政府会不忍生灵涂炭,同上次一样,再次撤消免职令。
孟恩远把吉林军队全部配置于吉奉两省交界处的各个战略要地,并宣布吉林要独立。却不知,如此一来,恰恰给张作霖以武力插手创造了机会。张作霖一方面请求北京政府下达讨伐吉林的命令,一方面调集大军,兵分五路,准备将吉林军一举歼灭。
张景惠领16师经清源逼近梅河口。
汲金纯领整编后冯德麟之原28师出热河经三河口兵锋直指双辽。
吴俊升领29师从西丰逼近辽源。
张作霖另一亲信姜登选领27师从昌图逼近四平。
另有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率江军韩麟春第1师自东向西威胁吉林后背。
大兵压境!
大总统徐世昌不愿奉、吉发生战争,派人持函前往吉林,劝孟恩远早日离职。同时,他又请张勋以私人名义写信给孟恩远,劝他退职到北京,可孟恩远此时已听不进任何劝告,执意与张作霖拼个鱼死网破。
正在吉奉两军刀枪相对僵持不下之时,在吉林省会长春发生了“梨树事件”,使日本人无意之中帮了张作霖一个大忙。但是究竟如何发生,又恰恰处在两军对峙紧要关头发生明显对张作霖不利之事件?后来的中华民国史上含糊其事。
但是当有心人翻阅“奉天特战大队”档案时,却意外地发现在那段时间有对日激战之事,而众所周知的是,特战大队自成立起一直忙于训练,最早的作战也是在2年后。
梨树,地处现在长春市的东北部。当时吉林军队的一个团驻扎在梨树北面,禁止行人通过。
长春车站一个叫船津的日本员工,无视哨兵的阻拦,要强行通过吉林驻军的营地。双方言语不和发生殴斗,船津被揍得鼻青脸肿。
挨打后的船津跑回梨树车站日本兵营去搬救兵,大批日军马上驰赴现场并与吉林军队发生激烈枪战。混战中,日军死18人,伤17人,吉林军死15人,伤14人。
据后来编入奉军后任军区司令的何柱国上将回忆,他当时任吉林梨树驻守团团长,交战前双方军队根本未及派人接触,突然从已方侧边冒出几个穿着与已方同样军服的陌生人,向日方先开数枪打死数名日军引起日军对抗,以至于日军报复,自己出于愤怒才下令自卫。日军因为人少不敌,当时就退后了。但再寻找这群陌生的“友军”时,他们却像幽灵一样不知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
日军少佐纠田武夫的战斗日志也证实了并非对面吉林守军先发第一枪,而是另一股似乎是增援(当时误认为)的敌军先发制人----这在日军统治下的东北甚至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梨树事件”发生后,日方从公主岭等地调来大批军队,向中国方面施加军事压力。要求在长春的吉林驻军,全部退出十五公里以外。当时长春是吉军对抗张作霖的重要据点和战略要地,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吉军原有的军事布置,打破了吉、奉间军事的制衡态势。
北京政府得到“梨树事件”的消息后,惊恐万状。对一心苟全于乱世的中廷大员来说,宁得罪于家奴,不得罪于“友邦”是一贯的政策。为了不使事件升级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乃发布命令,严厉斥责孟恩远,并下令革除高士傧职务。
吉林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罢兵求和。7日后,孟恩远与张作霖打电话,表示愿意下台。由于上火,他嗓子肿得连说话都困难,不得不找人代为说话。张作霖在电话里对传话人说:“我个人没有意见,一切都是北京的命令,我没有办法。请你对孟说,他不退是不行的。”
16日后清晨,孟恩远眼含泪水把吉林督军的大印交给了鲍贵卿。至此,由孙烈臣控制黑龙江省,鲍贵卿把持吉林省,再加上早已亲自领任在手的奉天省,张作霖终于完成了统一东三省的霸业,成了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枪杆子里出政权,乱世尤其如此。赤手空拳空降到吉林的鲍贵卿当然无法对张作霖有任何制约。不过张汉卿倒乐得有鲍贵卿这个“蒋干”在彼,经常提醒乃父多在场面上“尊重”一下这位天子之重臣,这样可以给段祺瑞一种错觉:在东北,鲍贵卿是有用的,是能够约束到张作霖的行动的,这样一来,不久自己要进行的东北政治经济改革才会少些来自中央的压力和忌讳。
至于“梨树事件”,则彻头彻尾是由张汉卿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剧,执行的主角,便是后来逸闻遐迩的“特战大队”。几乎是兵不刃血地夺取了吉林,令张作霖对“特战大队”的作用刮目相看,韩麟春作为最受张汉卿赏识的大队长,从此进入张作霖的视野,后来成为奉系“五虎将”之首,张汉卿的识人知明、知遇之恩也令韩麟春矢志相报。
因为风格变更,新修订的与已经发表的章节有较大差异。本来计划将先前154章重新编辑过,但考虑到巨大的工作量,还是决定放弃了。新书不久将重新发布,请属意的朋友们耐心等待,致君也在此说声报歉!是否会仍发表在《小说阅读网》,请大家秉承“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的原则,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