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霸业我的痛 第三十八章 常梦锡回京
钟皇后急切地问道:“不过什么,有话直说。”
“是。皇子妃素来体质偏弱,再加上这次变故之后,已经损伤冲任二脉,调养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两年之后,是可以生子的。”
众人听罢,都有些失望。皇后安慰道:“没事,你们还年轻,调养好了再说。孩子,别想的太多,安心养病。缺什么东西,尽管说,我让宫里的人给你们送来。”
娥皇趴在皇后的肩膀上,痛哭不止:“都是我不好,孩子没保住,都是我不好……”
“不怨你,我们都不怨你,你不要自责了,啊,听话。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皇后拍了拍,“宋太医,你如果不当值的话,要经常过府来看看,看看恢复的怎么样?方子还是你开,就不让别的太医插手了。”
“臣遵旨。”
钟皇后站起身来,对李煜言道:“嘉儿,这段时间你就不要进宫了,在家多陪陪娥皇。对了,给扬州那边写封信,把情况给你岳父大人说一下,免得他们挂念。写的婉转一些,毕竟上了年纪,怕受什么刺激。”
“孩儿自有分寸。”
“好了,我也该回宫了,向你爹爹说明原委。娥皇,你就不要起来送了,安心调养,药要按时喝。”
“母亲慢走。”娥皇躺在床榻上,目视着皇后离开。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会问,娥皇流产这个事件,是不是作者故弄玄虚编出来的?
我可以说,不是。在小说的第一章,我就说了,写这部历史小说,一定会尊重史实,不加戏说成份。
第一,大家知道,古代生育率高,但是成活率低。如果皇家的孩子生下来,活了一段时间,死掉了,正史上可能会记载,说是早夭。如果是难产,胎儿死于腹中,或者流产,正史是不会记载的。
娥皇生于936年,死于964年,虚岁29岁。很明显红颜薄命,英年早逝,由此可以推断,她的体质不太好。再根据考古学家在南京发掘的大周后的坟墓,从出土的尸骨来看,娥皇有旧病。
第三,根据陆游的《南唐书》和多本史料都记载,李煜只有两个儿子,仲寓和仲宣,没有女儿。娥皇是在954年结的婚,一直到958年才生了长子仲寓,中间这四年就成了疑问。
综合上面三点,可以间接说明娥皇流产是有一定根据的。
到了傍晚,李煜将被子垫高,让娥皇靠在上面,言道:“来,起来,把参汤喝了,喝了就好了。”
娥皇轻咳了一声:“如月她们怎么样了?伤势要不要紧?”
“你就不要担心了。侍卫打得不重,她们三个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已经敷了金疮药,不碍事了。”
“那就好。不用你喂,我自己能来。”
李煜劝道:“都到这会了,还嘴硬。好,再把这碗桂圆莲子汤也喝了。”
“喝过参汤了,都喝不下去了。”
“没多少,就几口。不喝,体质怎么恢复?听话。”
九月中旬,李煜的书信到了扬州。
周宗看过书信,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言语。
“老爷,是不是娥皇出事了?信上怎么写的?你倒是说句话呀。”
周宗缓缓地坐下,悲伤地言道:“娥皇流产了,孩子没有保住。”
周夫人十分惊恐,问道:“那娥皇怎么样?要不要紧?”
“娥皇没事,有太医在,没什么大碍。”
周夫人顿时啼哭起来:“我那苦命的孩子,竟遭这么大的罪?怎么会这样?”
“好了,别哭了。身在皇家,能受什么罪,陛下和皇后也不曾亏待她嘛,你怎么能这样说?孩子还年轻,以后还可以再生,想开点。”
周夫人听后,止住了哭声,只是不住地抽泣。
此时管家周安进来禀道:“老爷,朝廷派人来了。”
“有什么事?”
“没有说,只是让常梦锡接旨。”
“我明白了,肯定是要调他回京。快,你把他找来。”
过了一刻钟,常梦锡来到府衙,立于阶下,传旨的太监站于阶上,以示圣谕煌煌。
太监扯着公鸭子一般的嗓音喊道:“常梦锡跪听圣旨。”
“臣常梦锡听旨。”
太监展开圣旨,逐字念道:“诏曰,梦锡本先帝旧臣,忠直可嘉。朕在东宫之时,凡有过失,卿必纠正。待朕即位,每欲重用,奈何屡遭排斥。后冯延巳上书弹劾卿之过错,遂外放饶州,任团练副使。俄尔听闻,卿在饶州,饮酒无度,以致成疾,朕心甚痛,遂调任东都扬州。近闻周宗上奏,卿疾已愈,颇慰朕心。着授卫尉卿一职,回京赴任。”
卫尉卿,官名,九卿之一。管理卫尉寺,掌管仪仗之事。到了南宋时期,卫尉寺这一机构并入工部,不再单独设立。
“臣常梦锡领旨谢恩。”
太监递过圣旨言道:“常学士,恭喜啊,可以回京了。我等先行一步,要赶回去复命,告辞了。”
常梦锡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职,所以太监称他为学士。
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一说陕西万年人。生卒年史书没有记载,不详。我进行过考证,大致生于897年,卒于958年,理由如下。
先说卒年的考证:《南唐书》载,交泰元年,常梦锡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败。意思是说,常梦锡与客人说话,突然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他死后一个多月,宋齐丘和朋党都被铲除了。
宋齐丘是959年正月死的,常梦锡在他之前一个多月去世,应该是958年十一月左右。
生年的考证:按照常梦锡终年六十一岁的说法,证明他生于897年。
常梦锡比孙晟大三岁,比韩熙载大五岁。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北方人,都很有文才,都在后唐王朝做过官。都是避祸来到江南,投奔杨吴政权,被同在吴国担任要职的李昪所看重。
后来李昪废掉吴国皇帝,建立南唐王朝,这三个人是有一定的贡献。
初写历史小说,难免有误,恳请指正。希望诸位以举手之劳,帮忙推荐一下。
“是。皇子妃素来体质偏弱,再加上这次变故之后,已经损伤冲任二脉,调养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两年之后,是可以生子的。”
众人听罢,都有些失望。皇后安慰道:“没事,你们还年轻,调养好了再说。孩子,别想的太多,安心养病。缺什么东西,尽管说,我让宫里的人给你们送来。”
娥皇趴在皇后的肩膀上,痛哭不止:“都是我不好,孩子没保住,都是我不好……”
“不怨你,我们都不怨你,你不要自责了,啊,听话。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皇后拍了拍,“宋太医,你如果不当值的话,要经常过府来看看,看看恢复的怎么样?方子还是你开,就不让别的太医插手了。”
“臣遵旨。”
钟皇后站起身来,对李煜言道:“嘉儿,这段时间你就不要进宫了,在家多陪陪娥皇。对了,给扬州那边写封信,把情况给你岳父大人说一下,免得他们挂念。写的婉转一些,毕竟上了年纪,怕受什么刺激。”
“孩儿自有分寸。”
“好了,我也该回宫了,向你爹爹说明原委。娥皇,你就不要起来送了,安心调养,药要按时喝。”
“母亲慢走。”娥皇躺在床榻上,目视着皇后离开。
看到这里,诸位可能会问,娥皇流产这个事件,是不是作者故弄玄虚编出来的?
我可以说,不是。在小说的第一章,我就说了,写这部历史小说,一定会尊重史实,不加戏说成份。
第一,大家知道,古代生育率高,但是成活率低。如果皇家的孩子生下来,活了一段时间,死掉了,正史上可能会记载,说是早夭。如果是难产,胎儿死于腹中,或者流产,正史是不会记载的。
娥皇生于936年,死于964年,虚岁29岁。很明显红颜薄命,英年早逝,由此可以推断,她的体质不太好。再根据考古学家在南京发掘的大周后的坟墓,从出土的尸骨来看,娥皇有旧病。
第三,根据陆游的《南唐书》和多本史料都记载,李煜只有两个儿子,仲寓和仲宣,没有女儿。娥皇是在954年结的婚,一直到958年才生了长子仲寓,中间这四年就成了疑问。
综合上面三点,可以间接说明娥皇流产是有一定根据的。
到了傍晚,李煜将被子垫高,让娥皇靠在上面,言道:“来,起来,把参汤喝了,喝了就好了。”
娥皇轻咳了一声:“如月她们怎么样了?伤势要不要紧?”
“你就不要担心了。侍卫打得不重,她们三个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已经敷了金疮药,不碍事了。”
“那就好。不用你喂,我自己能来。”
李煜劝道:“都到这会了,还嘴硬。好,再把这碗桂圆莲子汤也喝了。”
“喝过参汤了,都喝不下去了。”
“没多少,就几口。不喝,体质怎么恢复?听话。”
九月中旬,李煜的书信到了扬州。
周宗看过书信,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言语。
“老爷,是不是娥皇出事了?信上怎么写的?你倒是说句话呀。”
周宗缓缓地坐下,悲伤地言道:“娥皇流产了,孩子没有保住。”
周夫人十分惊恐,问道:“那娥皇怎么样?要不要紧?”
“娥皇没事,有太医在,没什么大碍。”
周夫人顿时啼哭起来:“我那苦命的孩子,竟遭这么大的罪?怎么会这样?”
“好了,别哭了。身在皇家,能受什么罪,陛下和皇后也不曾亏待她嘛,你怎么能这样说?孩子还年轻,以后还可以再生,想开点。”
周夫人听后,止住了哭声,只是不住地抽泣。
此时管家周安进来禀道:“老爷,朝廷派人来了。”
“有什么事?”
“没有说,只是让常梦锡接旨。”
“我明白了,肯定是要调他回京。快,你把他找来。”
过了一刻钟,常梦锡来到府衙,立于阶下,传旨的太监站于阶上,以示圣谕煌煌。
太监扯着公鸭子一般的嗓音喊道:“常梦锡跪听圣旨。”
“臣常梦锡听旨。”
太监展开圣旨,逐字念道:“诏曰,梦锡本先帝旧臣,忠直可嘉。朕在东宫之时,凡有过失,卿必纠正。待朕即位,每欲重用,奈何屡遭排斥。后冯延巳上书弹劾卿之过错,遂外放饶州,任团练副使。俄尔听闻,卿在饶州,饮酒无度,以致成疾,朕心甚痛,遂调任东都扬州。近闻周宗上奏,卿疾已愈,颇慰朕心。着授卫尉卿一职,回京赴任。”
卫尉卿,官名,九卿之一。管理卫尉寺,掌管仪仗之事。到了南宋时期,卫尉寺这一机构并入工部,不再单独设立。
“臣常梦锡领旨谢恩。”
太监递过圣旨言道:“常学士,恭喜啊,可以回京了。我等先行一步,要赶回去复命,告辞了。”
常梦锡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职,所以太监称他为学士。
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一说陕西万年人。生卒年史书没有记载,不详。我进行过考证,大致生于897年,卒于958年,理由如下。
先说卒年的考证:《南唐书》载,交泰元年,常梦锡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败。意思是说,常梦锡与客人说话,突然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他死后一个多月,宋齐丘和朋党都被铲除了。
宋齐丘是959年正月死的,常梦锡在他之前一个多月去世,应该是958年十一月左右。
生年的考证:按照常梦锡终年六十一岁的说法,证明他生于897年。
常梦锡比孙晟大三岁,比韩熙载大五岁。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是北方人,都很有文才,都在后唐王朝做过官。都是避祸来到江南,投奔杨吴政权,被同在吴国担任要职的李昪所看重。
后来李昪废掉吴国皇帝,建立南唐王朝,这三个人是有一定的贡献。
初写历史小说,难免有误,恳请指正。希望诸位以举手之劳,帮忙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