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四十一章 一个年代的结束
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但摘掉了四类分子的帽子,而且土地也包产到户了。
所谓四类分子,指的就是地富反坏右。以前存在这类分子并进行批判,是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是我们的伟人毛主席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两手空拳闹革命换来的,如果不镇压不批判根本就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当三座大山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小撮妄图复辟的坏分子以及反革命依然存在。由此,毛主席没有摘掉四类分子的帽子,并且继续批斗。
建国初期,定然十分混乱,阶级和阶级成份的划分是不能避免的。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就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敌人往往会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来迷糊,要时刻提防他们的复辟。
如今,国家稳定,都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都在建设社会主义,至于四类分子的说法,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尤其是,真正的四类分子,欺压在人们头上屙屎拉尿的坏分子,坏地主已经死去,他们有错,他们的后代没有错,一直保留下去,即使不批不斗,也没有什么必要了。鉴于这个原因,党中央就摘掉了他们头上的帽子。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
四类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以后,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享受着同样的待遇。最实惠首先最能得到一项,就是地主的后代能够很顺利的说媳妇了。
其实,在没有摘掉四类分子帽子的时候,能在一起说得来话的大人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你们地主的帽子能摘掉就好了。是啊,总是扣着这顶帽子,娃们说媳妇都很难,闺女出嫁受影响,新社会了,我们没有欺负谁啊。
这种想法总算得到了实现,那些曾经被地主帽子压得心慌的娃娃们,总算有了出头的日子,可以一同说笑了,一起参加高考了。
先是四类分子的帽子被摘掉,接着土地包产到户。
都希望要赖地(贫瘠土地),不但产量低,还能多分点地,这样就能多干点活,或许能多上一点收入(多收点粮食)。
对老百姓来说,多出点力没什么,只要有地种,能够多收粮食,就是最大的巴望。这与叶圣陶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都想要赖地,分地成了一时难解的困难。不知道队长和会计是通过啥办法,反正解决了这个困难,土地全部分了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家家户户都还分了一点自留地,收入全部归自己所有,即使公粮缴不够,也不从自留地提取。
所谓这些,当然不是挖社会主义墙角,也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只要先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一年真好,不但政策暖人心,而且风调雨顺,粮食飞跃式的出现了丰收。
第二年,也是小学就要毕业的那一年,只听说越南侵略我国边境,中越反击战打响了。虽然不是很明白,越南为什么侵略我们,但以往看到的一些小日本侵略中国的悲惨情景时,心里就气愤。
第一次看到中越反击战的电影是纪录片,不见越南兵,不见解放军,只见迫击炮弹象火箭一样,轰击山地。
一听到是解放军的迫击炮弹时,高兴的不得了。我们的解放军真勇敢,为了保护边疆,向越南兵发起了猛烈的轰击。虽然后来有很多这类电影相继问世(记得有一部《闪电行动》,还有一部话剧《高山下的花环》),毕竟不在这个年代里,故而不再多说。
就要小学毕业了,因为住在农村,需要收麦,就在6。1这天放假半个月。当天下去,学校第一次给我们发了电影票,我们三三两两分散性的去到了千秋矿工人俱乐部,看了一场电影《红孩子》。每看到高兴之处,就会开心的笑着。
半个月麦假结束,很快毕业考试。还不错,考试过关,可以上初中了。
如果考试不过关,就得留级,再上一年五年级。这是很严格的,不过关必须这样。对于这样的严格要求,能顺利过关,怎不高兴?
(完)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莫说孩童天真,就是大人也不例外。文明的古国传统,优良的思想品德,体现的非常丰满。最值得一提的,一个是关于鬼神的传说,一个是年轻人如何走过。尤其年轻人,虽然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可他们在谈情说爱方面竟显得如此谨慎,拘谨和文明。
所谓四类分子,指的就是地富反坏右。以前存在这类分子并进行批判,是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是我们的伟人毛主席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两手空拳闹革命换来的,如果不镇压不批判根本就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当三座大山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小撮妄图复辟的坏分子以及反革命依然存在。由此,毛主席没有摘掉四类分子的帽子,并且继续批斗。
建国初期,定然十分混乱,阶级和阶级成份的划分是不能避免的。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就说,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敌人往往会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来迷糊,要时刻提防他们的复辟。
如今,国家稳定,都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都在建设社会主义,至于四类分子的说法,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尤其是,真正的四类分子,欺压在人们头上屙屎拉尿的坏分子,坏地主已经死去,他们有错,他们的后代没有错,一直保留下去,即使不批不斗,也没有什么必要了。鉴于这个原因,党中央就摘掉了他们头上的帽子。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
四类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以后,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享受着同样的待遇。最实惠首先最能得到一项,就是地主的后代能够很顺利的说媳妇了。
其实,在没有摘掉四类分子帽子的时候,能在一起说得来话的大人就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你们地主的帽子能摘掉就好了。是啊,总是扣着这顶帽子,娃们说媳妇都很难,闺女出嫁受影响,新社会了,我们没有欺负谁啊。
这种想法总算得到了实现,那些曾经被地主帽子压得心慌的娃娃们,总算有了出头的日子,可以一同说笑了,一起参加高考了。
先是四类分子的帽子被摘掉,接着土地包产到户。
都希望要赖地(贫瘠土地),不但产量低,还能多分点地,这样就能多干点活,或许能多上一点收入(多收点粮食)。
对老百姓来说,多出点力没什么,只要有地种,能够多收粮食,就是最大的巴望。这与叶圣陶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都想要赖地,分地成了一时难解的困难。不知道队长和会计是通过啥办法,反正解决了这个困难,土地全部分了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家家户户都还分了一点自留地,收入全部归自己所有,即使公粮缴不够,也不从自留地提取。
所谓这些,当然不是挖社会主义墙角,也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只要先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一年真好,不但政策暖人心,而且风调雨顺,粮食飞跃式的出现了丰收。
第二年,也是小学就要毕业的那一年,只听说越南侵略我国边境,中越反击战打响了。虽然不是很明白,越南为什么侵略我们,但以往看到的一些小日本侵略中国的悲惨情景时,心里就气愤。
第一次看到中越反击战的电影是纪录片,不见越南兵,不见解放军,只见迫击炮弹象火箭一样,轰击山地。
一听到是解放军的迫击炮弹时,高兴的不得了。我们的解放军真勇敢,为了保护边疆,向越南兵发起了猛烈的轰击。虽然后来有很多这类电影相继问世(记得有一部《闪电行动》,还有一部话剧《高山下的花环》),毕竟不在这个年代里,故而不再多说。
就要小学毕业了,因为住在农村,需要收麦,就在6。1这天放假半个月。当天下去,学校第一次给我们发了电影票,我们三三两两分散性的去到了千秋矿工人俱乐部,看了一场电影《红孩子》。每看到高兴之处,就会开心的笑着。
半个月麦假结束,很快毕业考试。还不错,考试过关,可以上初中了。
如果考试不过关,就得留级,再上一年五年级。这是很严格的,不过关必须这样。对于这样的严格要求,能顺利过关,怎不高兴?
(完)
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莫说孩童天真,就是大人也不例外。文明的古国传统,优良的思想品德,体现的非常丰满。最值得一提的,一个是关于鬼神的传说,一个是年轻人如何走过。尤其年轻人,虽然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可他们在谈情说爱方面竟显得如此谨慎,拘谨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