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赵翦入京
赵翦带着蹇雄,窦衍等一干人等动身上京。进入虎牢关之后,只见道路两旁广袤的土地上大营连绵不断,但营内居住的不是士兵,而是司隶州的百姓。董灼西逃前,大肆劫掠烧毁了龙廷及附近村落。导致近百万的百姓无家可归,沦为难民。董灼就是要留给赵翦一片不毛之地。所以,雍凉军撤退前,将所有的粮食全部劫掠,然后毁掉了所有的田地。因而司隶州的百姓不但无家可归,而且没有食物充饥。
所以,大逃荒即将出现。绝大部分百姓向东面关外迁徙,而其中又绝大部分人将逃荒到兖州和豫州。因为这两个州临近司隶,而且地方富庶。
赵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如果司隶州的百姓全部逃亡外州,那么司隶州就真正变成不毛之地了。村舍被毁,田地荒芜,都是可以重建的。但是如果没有人,那么这么大一片土地将被废弃,恐怕数百年之内都是无法恢复的。而且虽然兖州,豫州富庶,但如果一下子涌进来近百万的人口,而土地是有限的。那么兖州和豫州的能力将无法承受,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司隶州百万难民的生计问题,而且也会对兖州和豫州本土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留住司隶州的百姓,避免他们离开故土,逃荒到其他地方。
赵翦下令董方大开敖仓,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畿之地。又命王统带领军队,协助京畿的百姓在原野上建立起无数的大营,让他们暂时留在原地。百姓逃荒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没饭吃,没地方住,而赵翦的两项命令,一下子把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他们也乐得不再迁徙了。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百万的人口不可能永远像这样的养着他们,非但说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长久这样下去赵翦也无法承受。虽然敖仓的粮食很多,但像这样供应下去,用不了两三年,敖仓的粮食将被用尽,而赵翦领内的经济也将被拖垮。
赵翦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着眼点,便在于京畿的重建上。此次入京,首先是要将天子及朝廷迎到郑城,把都城迁过去。
当赵翦的队伍快要进入龙廷时,天子已率领文武官员在城外三十里处迎接。这个天子还真是反复无常,最开始,他很希望赵翦能够进京勤王解救自己。而当赵翦果真赶走了董灼后,天子心内对赵翦是无比感激,但是刚刚将董灼驱离之后,由于领内的战事,赵翦来不及对京畿做出妥善的安排,便匆忙东返了。这时天子又抱怨起赵翦来了,认为他并不是真正关心着朝廷,再加上王承的劝说,朝臣们的怨言,天子甚至还一度暗下决心,要防范赵翦,励精图治,重数朝廷威信。可是当吕子良奉赵翦命令带着无数的财货,精致的食物,奢华的衣帛入京进贡时,他的雄心壮志又彻底被这些物质给击碎了,他又打心眼里喜欢赵翦了,认为他对朝廷是真的很忠诚,觉得只要依靠赵翦,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当一个体面的天子。
说到底,满朝之中,真正对赵翦抱有成见的只有王承一人,其他的大臣们都只不过是因为私欲能否得到满足而对赵翦的看法随时转变的。说实话,在这个王室凋敝的年代,真正的有志之人,很少是位居朝堂的。所以,公卿大臣们,要么是世袭下来的先代功臣后代,要么是无大志,无雄才,忝列庙堂,浑浑噩噩,混吃等死之辈。
王承和萧崇岳都算是异数,王承是抱着忠君爱国的思想,萧崇岳是觉得要想天下太平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因为他们两人虽然都是在做事的人,但由于他们的观点不同导致在所做的事上也不一样,所以他们没有成为战友,虽然他们都是有理想的人。而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王承是世袭的朝廷大臣,根基深厚,在朝中大臣之间有无可置疑的威信。本来之前他是担任丞相之职的,但是董灼入京之后,罢免了他的丞相职务,被贬为了奉常。于是从三公之首,跌到了九卿之列。但这并不影响王承在大臣之间的发言权。在当时,大臣们常常在王承的倡导下,私下集会。例如当年赵翦通过王承向天子朝中大臣进献黄金,就是看重的王承在这方面的优势。而萧崇岳并非贵族,纯粹的草根本性,凭借自身的本事进入仕途,虽然他不靠任何人凭着自己一手一脚进入了九卿的行列,但他没有根基,又加上他自己性格上的不同,在大臣之间,萧崇岳其实是被孤立的,不属于任何党派。而之所以他能成为少府,掌管王室财政,完全是由于王承向天子建议,因为王承就是看重了萧崇岳不属于任何派系,为人又刚正不阿,少府是重职,肥职,王承觉得把这个职位交给萧崇岳是可以放心的。可是萧崇岳并没有到王承府上致谢,甚至一句感谢致辞都没有,这倒让王承感到有点不舒服。但好歹萧崇岳政事做得不错,王承便也觉得自己眼光如炬,这些些微小事,他也就不计较了。但是从这一点上,王承明白了,萧崇岳是能做事的人,但不是可与之交的人,不是可与共谋的人。所以,王承从不与萧崇岳结交,大家看到王承都不与萧崇岳结交,就更不与萧崇岳结交了。所以萧崇岳就显得更加孤立。萧崇岳自己并不以为意,他并不看重建立这些人际关系。
将话题再引回来,当天子得知,赵翦的队伍已经进入京畿之后,亲自带着文武官员出城三十里迎接。这其中当然有一点天子想要表达自己对赵翦感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出于习惯成自然,因为之前董灼每每出巡,他总会亲自出城相送,董灼回京,他又会出城相迎。这都是被事实所迫,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变得不以为然,只是条件反射而已。如今赵翦取代了董灼,而且赵翦的实力远比董灼更为强大,怎可不出城迎接?
城门当中,两列是文武百官,当先为天子伞盖。王统带着五千大军,摆成仪仗分布两旁,场面甚是威严。
赵翦遥遥望见天子,下令随从人等下马步行至天子跟前,赵翦带头向天子行礼。
“臣下入京,何劳天子出城相迎,臣惶恐不安。”
天子扶起赵翦道:“赵将军国之功臣,朕率百官出城相迎,理所当然。此礼,赵卿家当受得。”
“赵翦忙于战事,未得及时来京还请陛下赎罪。”赵翦道。
“诶,赵卿家来了就好。朕知你此次入京实有大事向朕禀告,来,我们入宫再谈。”
赵翦看了看旁边的随同来迎的吕子良,吕子良微笑颔首,表示他已将迁都的提议告知了朝廷。
赵翦向天子拱手道:“既如此,那么请陛下上车,赵翦在旁护送陛下回宫。”
天子颔首点了一下头,便登上了马车。赵翦命令王统撤去仪仗,只带两百骑兵在前开路。然后回身上马,在后护送着天子车驾进城。文武百官步行在两旁跟随。
赵翦见王承也在队首步行,先前顾着和天子说话,没有看到王承。赵翦催马上去:“王大人,因何你也步行相随?”然后赵翦回身命令随从士兵,“给王大人让出一匹马来。”
王承冷笑道:“哼,不用了,老朽文弱身躯,禁不起战马颠簸,还是走得舒服。赵将军不必顾及老臣,你自骑马罢。”
赵翦不明白因何王承对自己说话好像有什么不满似的,难怪是责怪自己刚才无视了他,若果真如此,那确实是自己当时所做不妥所致。其实赵翦挺尊敬王承的。因为他是一个忠臣,他觉得王承应该是想要致力于天下太平,与自己有共同目标的人。首先他就没有屈服在董灼淫威下,凭这一点,赵翦就是认同王承的。当然他并不知道,其实王承是把他看作与董灼一类的。
赵翦在马上想了一想,自己是要和朝廷保持良好关系的,入京百官皆步行,我一人骑于马上,可能会招致有些人的不满。与是,他下得马来,牵着缰绳,也跟着天子御车后面步行起来。蹇雄和窦衍及众骑兵见赵翦下马步行,也跟着跳下马来。赵翦回头道:“你们不许下马,天子仪仗,要有威严,骑士下马步行,威严何在。你们的任务是担任警戒,如果一旦遇袭,其有不测?”
于是蹇雄,窦衍及众骑兵复又翻身上马,只紧紧在后跟随。
萧崇岳在步行官员队伍之中,注视着赵翦,这个就是驱逐了董灼,挽救朝廷于危难的赵翦?没想到其人如此年轻,看样子只有二十几岁。但其言谈举止却十分成熟。从他的眼神中仿佛能看到无穷的力量。其如此年轻,思想也定必不同。反观队伍中的百官,人人皆是皓首,思想也跟着老旧。
萧崇岳真心希望此人能够将天下重新平定。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所以,大逃荒即将出现。绝大部分百姓向东面关外迁徙,而其中又绝大部分人将逃荒到兖州和豫州。因为这两个州临近司隶,而且地方富庶。
赵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如果司隶州的百姓全部逃亡外州,那么司隶州就真正变成不毛之地了。村舍被毁,田地荒芜,都是可以重建的。但是如果没有人,那么这么大一片土地将被废弃,恐怕数百年之内都是无法恢复的。而且虽然兖州,豫州富庶,但如果一下子涌进来近百万的人口,而土地是有限的。那么兖州和豫州的能力将无法承受,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司隶州百万难民的生计问题,而且也会对兖州和豫州本土百姓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留住司隶州的百姓,避免他们离开故土,逃荒到其他地方。
赵翦下令董方大开敖仓,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京畿之地。又命王统带领军队,协助京畿的百姓在原野上建立起无数的大营,让他们暂时留在原地。百姓逃荒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没饭吃,没地方住,而赵翦的两项命令,一下子把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他们也乐得不再迁徙了。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百万的人口不可能永远像这样的养着他们,非但说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长久这样下去赵翦也无法承受。虽然敖仓的粮食很多,但像这样供应下去,用不了两三年,敖仓的粮食将被用尽,而赵翦领内的经济也将被拖垮。
赵翦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着眼点,便在于京畿的重建上。此次入京,首先是要将天子及朝廷迎到郑城,把都城迁过去。
当赵翦的队伍快要进入龙廷时,天子已率领文武官员在城外三十里处迎接。这个天子还真是反复无常,最开始,他很希望赵翦能够进京勤王解救自己。而当赵翦果真赶走了董灼后,天子心内对赵翦是无比感激,但是刚刚将董灼驱离之后,由于领内的战事,赵翦来不及对京畿做出妥善的安排,便匆忙东返了。这时天子又抱怨起赵翦来了,认为他并不是真正关心着朝廷,再加上王承的劝说,朝臣们的怨言,天子甚至还一度暗下决心,要防范赵翦,励精图治,重数朝廷威信。可是当吕子良奉赵翦命令带着无数的财货,精致的食物,奢华的衣帛入京进贡时,他的雄心壮志又彻底被这些物质给击碎了,他又打心眼里喜欢赵翦了,认为他对朝廷是真的很忠诚,觉得只要依靠赵翦,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当一个体面的天子。
说到底,满朝之中,真正对赵翦抱有成见的只有王承一人,其他的大臣们都只不过是因为私欲能否得到满足而对赵翦的看法随时转变的。说实话,在这个王室凋敝的年代,真正的有志之人,很少是位居朝堂的。所以,公卿大臣们,要么是世袭下来的先代功臣后代,要么是无大志,无雄才,忝列庙堂,浑浑噩噩,混吃等死之辈。
王承和萧崇岳都算是异数,王承是抱着忠君爱国的思想,萧崇岳是觉得要想天下太平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因为他们两人虽然都是在做事的人,但由于他们的观点不同导致在所做的事上也不一样,所以他们没有成为战友,虽然他们都是有理想的人。而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王承是世袭的朝廷大臣,根基深厚,在朝中大臣之间有无可置疑的威信。本来之前他是担任丞相之职的,但是董灼入京之后,罢免了他的丞相职务,被贬为了奉常。于是从三公之首,跌到了九卿之列。但这并不影响王承在大臣之间的发言权。在当时,大臣们常常在王承的倡导下,私下集会。例如当年赵翦通过王承向天子朝中大臣进献黄金,就是看重的王承在这方面的优势。而萧崇岳并非贵族,纯粹的草根本性,凭借自身的本事进入仕途,虽然他不靠任何人凭着自己一手一脚进入了九卿的行列,但他没有根基,又加上他自己性格上的不同,在大臣之间,萧崇岳其实是被孤立的,不属于任何党派。而之所以他能成为少府,掌管王室财政,完全是由于王承向天子建议,因为王承就是看重了萧崇岳不属于任何派系,为人又刚正不阿,少府是重职,肥职,王承觉得把这个职位交给萧崇岳是可以放心的。可是萧崇岳并没有到王承府上致谢,甚至一句感谢致辞都没有,这倒让王承感到有点不舒服。但好歹萧崇岳政事做得不错,王承便也觉得自己眼光如炬,这些些微小事,他也就不计较了。但是从这一点上,王承明白了,萧崇岳是能做事的人,但不是可与之交的人,不是可与共谋的人。所以,王承从不与萧崇岳结交,大家看到王承都不与萧崇岳结交,就更不与萧崇岳结交了。所以萧崇岳就显得更加孤立。萧崇岳自己并不以为意,他并不看重建立这些人际关系。
将话题再引回来,当天子得知,赵翦的队伍已经进入京畿之后,亲自带着文武官员出城三十里迎接。这其中当然有一点天子想要表达自己对赵翦感激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出于习惯成自然,因为之前董灼每每出巡,他总会亲自出城相送,董灼回京,他又会出城相迎。这都是被事实所迫,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变得不以为然,只是条件反射而已。如今赵翦取代了董灼,而且赵翦的实力远比董灼更为强大,怎可不出城迎接?
城门当中,两列是文武百官,当先为天子伞盖。王统带着五千大军,摆成仪仗分布两旁,场面甚是威严。
赵翦遥遥望见天子,下令随从人等下马步行至天子跟前,赵翦带头向天子行礼。
“臣下入京,何劳天子出城相迎,臣惶恐不安。”
天子扶起赵翦道:“赵将军国之功臣,朕率百官出城相迎,理所当然。此礼,赵卿家当受得。”
“赵翦忙于战事,未得及时来京还请陛下赎罪。”赵翦道。
“诶,赵卿家来了就好。朕知你此次入京实有大事向朕禀告,来,我们入宫再谈。”
赵翦看了看旁边的随同来迎的吕子良,吕子良微笑颔首,表示他已将迁都的提议告知了朝廷。
赵翦向天子拱手道:“既如此,那么请陛下上车,赵翦在旁护送陛下回宫。”
天子颔首点了一下头,便登上了马车。赵翦命令王统撤去仪仗,只带两百骑兵在前开路。然后回身上马,在后护送着天子车驾进城。文武百官步行在两旁跟随。
赵翦见王承也在队首步行,先前顾着和天子说话,没有看到王承。赵翦催马上去:“王大人,因何你也步行相随?”然后赵翦回身命令随从士兵,“给王大人让出一匹马来。”
王承冷笑道:“哼,不用了,老朽文弱身躯,禁不起战马颠簸,还是走得舒服。赵将军不必顾及老臣,你自骑马罢。”
赵翦不明白因何王承对自己说话好像有什么不满似的,难怪是责怪自己刚才无视了他,若果真如此,那确实是自己当时所做不妥所致。其实赵翦挺尊敬王承的。因为他是一个忠臣,他觉得王承应该是想要致力于天下太平,与自己有共同目标的人。首先他就没有屈服在董灼淫威下,凭这一点,赵翦就是认同王承的。当然他并不知道,其实王承是把他看作与董灼一类的。
赵翦在马上想了一想,自己是要和朝廷保持良好关系的,入京百官皆步行,我一人骑于马上,可能会招致有些人的不满。与是,他下得马来,牵着缰绳,也跟着天子御车后面步行起来。蹇雄和窦衍及众骑兵见赵翦下马步行,也跟着跳下马来。赵翦回头道:“你们不许下马,天子仪仗,要有威严,骑士下马步行,威严何在。你们的任务是担任警戒,如果一旦遇袭,其有不测?”
于是蹇雄,窦衍及众骑兵复又翻身上马,只紧紧在后跟随。
萧崇岳在步行官员队伍之中,注视着赵翦,这个就是驱逐了董灼,挽救朝廷于危难的赵翦?没想到其人如此年轻,看样子只有二十几岁。但其言谈举止却十分成熟。从他的眼神中仿佛能看到无穷的力量。其如此年轻,思想也定必不同。反观队伍中的百官,人人皆是皓首,思想也跟着老旧。
萧崇岳真心希望此人能够将天下重新平定。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