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西 第300节:灭吴之战
此时的梁国在中原大地之上唯一的对手便是占据半壁山河的大唐,梁国占据中原以北之地,而大唐拥有中原南方沃野千里的山河。夹在这两大帝国之间的吴国自知难以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所以自吴王杨渥登基以来,便力主打造战船准备随时退兵流求(台湾)。
吴王杨渥的战略得到了其弟杨隆演的大力支持,所以建造战船的事情便由杨隆演一手操办。随着杨渥渐渐执掌吴国大权,他也开始渐渐的疏远宰相万永良,这一点万永良岂会感觉不到?但目前吴国上下依旧愿意效忠吴王杨渥,这使万永良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也不会坐视不理,他一面拉拢各军的将领,一面积极与梁国联系,希望梁国可以支持自己在吴国登基,那么他将奉梁国为宗主国。
万永良的野心使郑少白看到了希望,他与几位谋臣商议之后,答应了万永良的要求,梁国将陈兵边界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言明只要吴王肯退位,梁国将不会选择进攻吴国。
天德六年四月,梁国再次派遣大将庞师古出兵五十万陈兵湖州以及苏州一带,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让贤给宰相万永良,如此梁国将放弃进攻吴国的计划。同月吴王杨渥向大唐发去了求救书函,希望大唐出兵协助抵御梁国大军。
五月初,飞龙卫大将军高飞扬率领三十万大军进驻括州与温州一带,声称如果梁军进攻吴国,吴国文武百官可以退守到建阳一带,如此飞龙卫将全力确保他们的安全。
李俊的做法是吴国上下一片斥责之声,吴国是大唐的附属国,大唐理应出兵解救吴国,而现在大唐虽然出兵了,但却将吴国堵死在了梁军与唐军之间。如今梁国要求杨渥退位,大唐的行动则便是要求吴国彻彻底底的归顺大唐。
此时的吴国朝政一片混乱,支持万永良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杨渥,希望杨渥可以以大局为重,退位让贤,更有甚者直接发起游行,要求杨渥退位。在一片混乱之中杨渥决定提前率军远渡流求,
这个决定只有少数将领支持,这其中便有大将军徐寿,他支持杨渥的这个决定,只是以史凤为首的一些将领则支持万永良为吴国的大王。
五月二十四日,杨渥率领战船四百三十七艘,军队不足万人往流求而去。杨渥走后,万永良顺利登上了吴王的宝座,他立刻给大唐发去国书,要求大唐飞龙卫从括州以及温州撤军,否则他将联合梁军直接南下。
如今吴国的兵力是四十七万,这已经是吴国的全部兵力了,但这四十七万大军之中又有多少是愿意真心追随万永良与大唐为敌呢?
李俊思之再三明白就算自己不撤军吴国依然会站到梁国一边,而如果自己撤军,梁国会不会就此接受吴国呢?这个问题李俊思考了很久,也与众将商议过,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撤军,只有如此才能知道梁国的打算。以如今梁国的实力以及庞师古的大军的战力,李俊相信要拿下吴国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李俊给高飞扬下令大军直接撤出江南东道,不要给梁国任何的压力,让梁国作出理应的答复。
六月初七,飞龙卫撤离江南东道没有留下一兵一卒,直接撤军返回了江南西道洪州一带。
七月十二日,当飞龙卫刚刚到达洪州之后,庞师古的大军便突袭吴国边境,七日内拿下了十二处关隘。吴国上下一片惊恐,不少关隘的守将见了庞师古大军的旗帜都是不战而降,更有甚者庞师古的大军未到就已经弃城而走。十数日后梁军拿下杭州与睦州两大主要州府,这使吴国的面临被围歼的结局。
万永良对梁国的出尔反尔恨之入骨,但事到如今自己也只有死战到底一条路可走,若是自己投降,他们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万永良与史凤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在永兴以及阴山一带布防的时候,却得到了另一个更加让他们惊恐的消息,那就是飞龙卫都督石燕,白小龙率领十万飞龙卫奇袭衡州,一举拿下衡州以南四州之地,如此吴国便只余下越州以及台州两地。
如果说梁国是卑鄙无耻的话,那唐军则就是见缝插针,以逸待劳。万永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才当上吴王不足两个月,吴国便已经四分五裂,难道自己真的没有称王称霸的命?
八月中,庞师古无视唐军占领衡州,便率领大军在永兴一带与吴国决战,仅仅四日,吴军便大败而降。史凤率领七万大军投降了庞师古,驻守在阴山的万永良得到这个消息后,连夜消失在了阴山大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连他的几名弟子也不知道万永良去了什么地方。
万永良失踪后,大军便在一名都督的率领下全部投靠了庞师古,整个吴国彻底宣布瓦解。风云数十载的吴国就此烟消云散,但年杨行密建立吴国可是费尽了心力,不想如今破灭起来确实如此的简单快捷。
就连远在益州的李俊都没有想到吴国就这样简简单单不到两个月便彻底被征服了,就连最后的挣扎都没能显现。吴国覆灭,使梁国与大唐的边界直接接壤,这对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一个好兆头。幸好双方似乎都默许了各自的存在,没有哪一方主动攻击对方的军马。
梁国没有准备好与大唐决一死战,相同的大唐也没有做好最后一击的准备,所以双方在边界驻兵时都可以留出了长达三十里的缓冲地带,在这三十里内发生的一切双方都不会去干涉,这也造成在中原很多地方都有马匪称霸一时。
吴国覆灭之后,远在北方草原的大辽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大辽的实力渐渐恢复,作为草原的雄鹰,耶律阿保机的目光一直盯着中原的繁华之地。
昔日的五大帝国如今只余下三国鼎立,这使三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以目前的军力而言梁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三方霸主,这便使辽国与大唐有了相互合作的基础。
这年的冬季,李俊派遣使者前往上京龙泉府(辽阳府),这次派遣使者的目的就是想与辽国联盟共同防御节制梁国的壮大。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目前辽国也需要与大唐结盟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三国都在积极的备战之中,如今的梁国不再是太子贞与楚侯的较量,而是皇帝与太子的较量。自从太子贞拿下吴国之后,嚣张气焰一时暴涨,要不是郑少白拦着,只怕此时太子贞已经在朝中开始了大清洗。
天下开始出现一统的趋势,所以大唐朝堂此时则出现了一种呼声,那就是劝谏陛下李俊早日确立太子人选的呼声。自李俊继任大唐太子六年来,一直不曾确立太子人选,原因无非就是因为李俊长子的事情,现在李斌已经死了,李俊就不能再拒绝册立太子的事情,毕竟册立太子是关乎一个国家稳定的主要事件。
如今李俊的年纪已经不再年轻,所以早日确立太子对大唐的稳定是一个必要条件。益州,李俊行宫。
“陛下是不是还为立太子的事情烦恼?”淑妃明月一边给李俊按摩,一边低声问道。
“你认为勇儿与成儿谁比较适合做太子?”李俊躺在软榻之上随口问道。
“勇儿是陛下现在的长子,他随西卫平定南诏时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姐姐现在又是正宫皇后,陛下理应立勇儿为太子。”明月认真的回答道。
“难道你不想朕立成儿为太子吗?”李俊翻身躺好,微笑的问道。
“成儿年轻气盛,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帝国。”明月微笑道。
“你是一位善良的母亲,成儿有你这位母亲是他的最大的机缘。”李俊起身拿过宫女递过来的汤汁喝了一口。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宦官进来回禀,礼部尚书陈诚求见。李俊知道陈诚必定是为了册立太子之事前来,原本李俊在李勇与李成之间徘徊不定,现在听了明月的话,他决定立次子李勇为皇太子。
虽然李勇喜好统兵作战,在处理政务之上没有什么天赋,但李俊相信自己可以教好这位次子。
勤政殿内,陈诚呈给李俊一份大臣们的上书立太子的名单,这份名单之上拥立李勇的四品以上官员有七十二名,拥护李成的只有二十一名,还有三十几名大臣并没有上书指名立何人为太子。
“看来勇儿是众望所归呀。”李俊放下名单笑道。
“二皇子无论在军功还是其他方面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选,而且二皇子的生母又是陛下的正宫皇后,立二皇子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陈诚解释道。
“几位大将军是什么意思?”李俊刚刚在那份名单上并没有看到九卫大将军,将军以及都督的上书。
“九卫一向以陛下意志为准,他们不会参与此事。”陈诚笑了笑回答。
“既然勇儿获得多数人的赞成,朕自然也没有什么意见,等你们礼部选一个好日子朕就正是举行册封仪式。”李俊点头道。
“臣遵旨。”陈诚施礼退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鹰鹫卫大将军刘成进入了勤政殿跪倒施礼。
“有情况了?”李俊低声问道。
“是的。”刘成简单的回答。
“说说看是不是像朕猜测的一样?”李俊轻声笑道。
“根据调查,拥护二皇子为太子的大臣背后的确有皇后的影子。”刘成如实回答道。
“下去吧。记住此事朕不希望有第三个人知道。”李俊特别交代道。
“属下明白。”刘成施礼之后,便匆匆离开了。
吴王杨渥的战略得到了其弟杨隆演的大力支持,所以建造战船的事情便由杨隆演一手操办。随着杨渥渐渐执掌吴国大权,他也开始渐渐的疏远宰相万永良,这一点万永良岂会感觉不到?但目前吴国上下依旧愿意效忠吴王杨渥,这使万永良不敢轻举妄动。但他也不会坐视不理,他一面拉拢各军的将领,一面积极与梁国联系,希望梁国可以支持自己在吴国登基,那么他将奉梁国为宗主国。
万永良的野心使郑少白看到了希望,他与几位谋臣商议之后,答应了万永良的要求,梁国将陈兵边界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言明只要吴王肯退位,梁国将不会选择进攻吴国。
天德六年四月,梁国再次派遣大将庞师古出兵五十万陈兵湖州以及苏州一带,要求吴王杨渥退位让贤给宰相万永良,如此梁国将放弃进攻吴国的计划。同月吴王杨渥向大唐发去了求救书函,希望大唐出兵协助抵御梁国大军。
五月初,飞龙卫大将军高飞扬率领三十万大军进驻括州与温州一带,声称如果梁军进攻吴国,吴国文武百官可以退守到建阳一带,如此飞龙卫将全力确保他们的安全。
李俊的做法是吴国上下一片斥责之声,吴国是大唐的附属国,大唐理应出兵解救吴国,而现在大唐虽然出兵了,但却将吴国堵死在了梁军与唐军之间。如今梁国要求杨渥退位,大唐的行动则便是要求吴国彻彻底底的归顺大唐。
此时的吴国朝政一片混乱,支持万永良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杨渥,希望杨渥可以以大局为重,退位让贤,更有甚者直接发起游行,要求杨渥退位。在一片混乱之中杨渥决定提前率军远渡流求,
这个决定只有少数将领支持,这其中便有大将军徐寿,他支持杨渥的这个决定,只是以史凤为首的一些将领则支持万永良为吴国的大王。
五月二十四日,杨渥率领战船四百三十七艘,军队不足万人往流求而去。杨渥走后,万永良顺利登上了吴王的宝座,他立刻给大唐发去国书,要求大唐飞龙卫从括州以及温州撤军,否则他将联合梁军直接南下。
如今吴国的兵力是四十七万,这已经是吴国的全部兵力了,但这四十七万大军之中又有多少是愿意真心追随万永良与大唐为敌呢?
李俊思之再三明白就算自己不撤军吴国依然会站到梁国一边,而如果自己撤军,梁国会不会就此接受吴国呢?这个问题李俊思考了很久,也与众将商议过,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撤军,只有如此才能知道梁国的打算。以如今梁国的实力以及庞师古的大军的战力,李俊相信要拿下吴国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李俊给高飞扬下令大军直接撤出江南东道,不要给梁国任何的压力,让梁国作出理应的答复。
六月初七,飞龙卫撤离江南东道没有留下一兵一卒,直接撤军返回了江南西道洪州一带。
七月十二日,当飞龙卫刚刚到达洪州之后,庞师古的大军便突袭吴国边境,七日内拿下了十二处关隘。吴国上下一片惊恐,不少关隘的守将见了庞师古大军的旗帜都是不战而降,更有甚者庞师古的大军未到就已经弃城而走。十数日后梁军拿下杭州与睦州两大主要州府,这使吴国的面临被围歼的结局。
万永良对梁国的出尔反尔恨之入骨,但事到如今自己也只有死战到底一条路可走,若是自己投降,他们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在万永良与史凤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在永兴以及阴山一带布防的时候,却得到了另一个更加让他们惊恐的消息,那就是飞龙卫都督石燕,白小龙率领十万飞龙卫奇袭衡州,一举拿下衡州以南四州之地,如此吴国便只余下越州以及台州两地。
如果说梁国是卑鄙无耻的话,那唐军则就是见缝插针,以逸待劳。万永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才当上吴王不足两个月,吴国便已经四分五裂,难道自己真的没有称王称霸的命?
八月中,庞师古无视唐军占领衡州,便率领大军在永兴一带与吴国决战,仅仅四日,吴军便大败而降。史凤率领七万大军投降了庞师古,驻守在阴山的万永良得到这个消息后,连夜消失在了阴山大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连他的几名弟子也不知道万永良去了什么地方。
万永良失踪后,大军便在一名都督的率领下全部投靠了庞师古,整个吴国彻底宣布瓦解。风云数十载的吴国就此烟消云散,但年杨行密建立吴国可是费尽了心力,不想如今破灭起来确实如此的简单快捷。
就连远在益州的李俊都没有想到吴国就这样简简单单不到两个月便彻底被征服了,就连最后的挣扎都没能显现。吴国覆灭,使梁国与大唐的边界直接接壤,这对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是一个好兆头。幸好双方似乎都默许了各自的存在,没有哪一方主动攻击对方的军马。
梁国没有准备好与大唐决一死战,相同的大唐也没有做好最后一击的准备,所以双方在边界驻兵时都可以留出了长达三十里的缓冲地带,在这三十里内发生的一切双方都不会去干涉,这也造成在中原很多地方都有马匪称霸一时。
吴国覆灭之后,远在北方草原的大辽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大辽的实力渐渐恢复,作为草原的雄鹰,耶律阿保机的目光一直盯着中原的繁华之地。
昔日的五大帝国如今只余下三国鼎立,这使三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以目前的军力而言梁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三方霸主,这便使辽国与大唐有了相互合作的基础。
这年的冬季,李俊派遣使者前往上京龙泉府(辽阳府),这次派遣使者的目的就是想与辽国联盟共同防御节制梁国的壮大。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目前辽国也需要与大唐结盟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三国都在积极的备战之中,如今的梁国不再是太子贞与楚侯的较量,而是皇帝与太子的较量。自从太子贞拿下吴国之后,嚣张气焰一时暴涨,要不是郑少白拦着,只怕此时太子贞已经在朝中开始了大清洗。
天下开始出现一统的趋势,所以大唐朝堂此时则出现了一种呼声,那就是劝谏陛下李俊早日确立太子人选的呼声。自李俊继任大唐太子六年来,一直不曾确立太子人选,原因无非就是因为李俊长子的事情,现在李斌已经死了,李俊就不能再拒绝册立太子的事情,毕竟册立太子是关乎一个国家稳定的主要事件。
如今李俊的年纪已经不再年轻,所以早日确立太子对大唐的稳定是一个必要条件。益州,李俊行宫。
“陛下是不是还为立太子的事情烦恼?”淑妃明月一边给李俊按摩,一边低声问道。
“你认为勇儿与成儿谁比较适合做太子?”李俊躺在软榻之上随口问道。
“勇儿是陛下现在的长子,他随西卫平定南诏时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且姐姐现在又是正宫皇后,陛下理应立勇儿为太子。”明月认真的回答道。
“难道你不想朕立成儿为太子吗?”李俊翻身躺好,微笑的问道。
“成儿年轻气盛,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帝国。”明月微笑道。
“你是一位善良的母亲,成儿有你这位母亲是他的最大的机缘。”李俊起身拿过宫女递过来的汤汁喝了一口。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宦官进来回禀,礼部尚书陈诚求见。李俊知道陈诚必定是为了册立太子之事前来,原本李俊在李勇与李成之间徘徊不定,现在听了明月的话,他决定立次子李勇为皇太子。
虽然李勇喜好统兵作战,在处理政务之上没有什么天赋,但李俊相信自己可以教好这位次子。
勤政殿内,陈诚呈给李俊一份大臣们的上书立太子的名单,这份名单之上拥立李勇的四品以上官员有七十二名,拥护李成的只有二十一名,还有三十几名大臣并没有上书指名立何人为太子。
“看来勇儿是众望所归呀。”李俊放下名单笑道。
“二皇子无论在军功还是其他方面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选,而且二皇子的生母又是陛下的正宫皇后,立二皇子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陈诚解释道。
“几位大将军是什么意思?”李俊刚刚在那份名单上并没有看到九卫大将军,将军以及都督的上书。
“九卫一向以陛下意志为准,他们不会参与此事。”陈诚笑了笑回答。
“既然勇儿获得多数人的赞成,朕自然也没有什么意见,等你们礼部选一个好日子朕就正是举行册封仪式。”李俊点头道。
“臣遵旨。”陈诚施礼退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鹰鹫卫大将军刘成进入了勤政殿跪倒施礼。
“有情况了?”李俊低声问道。
“是的。”刘成简单的回答。
“说说看是不是像朕猜测的一样?”李俊轻声笑道。
“根据调查,拥护二皇子为太子的大臣背后的确有皇后的影子。”刘成如实回答道。
“下去吧。记住此事朕不希望有第三个人知道。”李俊特别交代道。
“属下明白。”刘成施礼之后,便匆匆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