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往·事· 28第二十五章
这一巴掌甚是响亮,显然使足了劲有备而来,秋鲤被打得眼冒金星,突然想起当初白昊轩做戏掴他时,也只是面相难看,真论疼倒不很疼,而这一下却当真打到半边脸麻。秋鲤挨了一下才醒过来,似乎方才昏了头,做了一件极蠢的事,又自责自己热油烧心的时候,实在难抑冲动。一时那妇人喋喋不休地继续骂着,倒没听进几句,反是耷拉着眼皮不吭气儿。
旁的有人见过火了,忙来劝道,“张家大婶你也是,他一个小孩你跟他计较做什么!”
又对秋鲤道,“你家摊子没人照料,快回去吧。”
“啊呸!秃老二你少来拉我,这小杂种指着鼻子骂我,你们可都全看见了,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哼,竟然来骂我,好大的狗胆,死了爹没人教么……”
奇怪这回秋鲤倒没冲上去同她拼命,只拿眼横了她,捂着脸回茶寮,看热闹的茶客们见他一个小孩挨打,也难免来劝几句,秋鲤只道没事,拿热水敷了脸,又出来照看摊子。
不远处那泼妇仍骂着,周围人见了直摇头,样子太难看。反倒是秋鲤,只冷眼瞧,忙起来了理都懒得理,好半天对手觉得没意思了,停口休息,可往回一想自己实在大大没意思,骂了半天这小子纹丝不动,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反倒自己出足了洋相。一时更加气愤,怒瞪着茶寮,恨不得将秋鲤撕碎一般。
***
夜里秋鲤同母亲说起此事,虽竭力保持平静,但想到委屈,仍掉了两滴泪,他不明白道,“娘,世道真是奇了,颠黑倒白的理直气壮,有理的又讲不出理。如何处之,真让人糊涂。”
秋大娘心疼揽过他,“不怕孩子。今次你不是做得很好么,世间不平之事多了去了,不必万事都理。”
又道,“我知你心中委屈,娘也很心疼,但不必为此耿耿于怀,更没必要害怕。若你不知何事该忍让,便多思索后果,想想眼前之人是否值得打交道。凡事不是一味避让,但如何识人而动,是门学问。”
秋鲤抬起脸来,“娘我越发糊涂了。”
秋大娘反笑道,“等你大了就懂了。今日你能领会到,那悍妇不值交道,就算大进步了。”
这是表扬,秋鲤心中甜甜的,当真没什么能比上亲人的扶持。他母子俱不是心窄之人,平日里类此口角纷争自不挂心上。然而凡事皆有其因缘,那日怒煽秋鲤的悍妇张氏,素日嚣张惯了,嘴上无遮拦,因此得罪人而不自知,这次招小人惦记,对方偷走其家里一头牛;又被三五流氓堵在甬道,好一顿毒打侮辱,张氏不忿,告官却无证据,丑事却传的满城风雨,从此销声,收敛做人。秋鲤闻之倒无感,只是疑惑,虽说自古到头俱是善恶有报,但他也没必要因为恶人落马而开心。
饭时秋大娘提及此事,偷偷试探他,见秋鲤悻悻然并无兴色,暗赞这小孩孺子可教,又提一事同秋鲤商讨。此前自己已先思忖几日,她念秋鲤心软面善,性情耿直倔强,并不适宜同外人太过交往,八面玲珑的风格这小子永远学不来,倒想着送他去作坊里学一门技艺。
俗话说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为生计谋者,唯赖活计稳之,一门手艺在手,填饱肚子无忧,想来这才是大实在。同秋鲤说了,也同意。遂于翌日送去船坊,凭先前打点的关系,认了船总当师傅,行大礼叩拜送茶等,学那船上拆帆的手艺。
秋大娘还有个私心没讲,她惯有心结,一直担心秋鲤身世玄妙,长大阴柔有余;素日又只围着茶寮打转,送去学一门苦力,受点风霜,想来能强健体魄,催补些阳刚之气来。
这些秋鲤自然不知,不过自去船坊学艺后,个头确实窜了些,仍旧瘦,却精干不少,手臂上微微有些腱子肉,风力来雨里去的,成日里同些豪放爷们打交道,性子也开朗不少。
***
自秋鲤去船坊后,母子俩商量终究弃了卖面的行当,一是往日麻烦太多,二人做得俱不开心;二是这活儿太过简单,众人皆可仿之,一朝跃起夺你,你也得埋头认栽。
想来到底不划算,母子盘算着新的营生来。这次秋鲤竟十分聪明,取来纸笔细细盘算,列支了诸如原料啦,人工啦,时耗等多项。提了些方案,又一一否决掉。
秋大娘还惊奇,竟不知他从何处学来。秋鲤吃吃笑,“娘你可忘啦,那年有个凤眼的公子,送了我们一锭银子。”
秋大娘恍然大悟,秋鲤执笔嘀咕道,“论起来,这公子还说要来收息,可一二年了人影都不见。”
秋大娘忍俊不禁,她又不好告诉秋鲤:只有你这傻小子才当了真,怕打击他积极性,故忍住问道,“那位公子所授之心得,你还真记住了?”
秋鲤十分不服气,仿佛他娘瞧不起他一般,“娘!每日的账我都有记的!”
说完蹬蹬跑开,从床下搬出一筐册子来,原是粗鄙劣质的薄宣纸,秋鲤自己拿针线订起来,用碳在上面画格子,各项明细列支得清清楚楚,如每日所用柴火啦,水啦,茶啦等等等等,开始记得如同狗啃,记误的、错账的一堆,划得乱七八糟密密麻麻。渐往后愈来愈成样子,工整有加,开始显出一副熟稔的做派来。
这下轮到秋大娘目瞪口呆,竟错愕了好半天,“我倒不知,你做了这些功夫。”
秋鲤下巴扬得高高,“每日娘睡了,我点了油灯记的。”
又从箱底摸索好半天,把家当扯了出来,对着账到,“这二年共盈利五十三两整,除掉我们日常开支,便是剩下来这十三两。”
这可怜的收入简直拿不出手,众位商家如有奔波一年,到头不够糊口的,怕是要以头抢地,为一家老小谢罪矣。秋鲤也感受到了这点零头的磕碜,好半天不说话,而后突然挠挠头,感慨道,“还是不够啊,各处都要钱。”
秋大娘却欣喜若狂,这儿子足以令她骄傲!她揽了秋鲤亲昵道,“你就是娘无价之宝!”
谁知秋鲤十分不好意思,害羞地躲了过去,“哎呀娘,我都大了。”
他开始介意男女之分,秋大娘仍同看了小时候的秋鲤一般,眼里满满都是爱怜,“多大都是娘的娃。”
这话点醒了秋鲤,他问了母亲,“娘,小时候你时常做的糕饼叫什么?”
因为年代久远,秋大娘并不知名字,又言是因为秋鲤喜欢,随手发明的“新玩意”,如今问起来,倒不记得细节了。
秋鲤将那一筐账全收起来,握了母亲的手到,“娘,我们做那个糕饼吧,我还记得,小小的一块,巴掌大,好吃又便于携带。”
这个主意听起来不太放心,但临时亦无更好之打算。秋大娘虽半信半疑,也愿意一试。
***
大概就是米糕,盐地里长的劣质米因为散干,粘性差,反倒最适宜,不用磨得太细,蒸烂,裹上红枣或豆沙泥,切成方方正正如茶盅大,很是可爱。尝一个,入口即融,香甜无比。秋鲤试吃时赞不绝口,手不罢盘,见他吃得欢,秋大娘自然高兴。
于是上架,初卖时,因为新鲜,各人吃茶后都愿意捎上这么一点儿小点心,生意倒不错。然而仍旧是老问题,不出两月,周围卖糕饼的摊子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干脆有人仿了糕,拿去城里卖,因为人多,卖的更好。
秋鲤母子头疼无比,长此以往,卖什么都无济于事。
***
得打出特色来才行。
一日吃饭,瞧见碟子里的梨花酱菜,秋鲤灵机一动,想出用梨花入糕的点子来。梨花本可食,兼具药用价值,白城梨树多,素来有人用梨花瓣腌酱菜、制梨脯。
做糕饼?倒像是头一回。
本地之棠梨,香气袭人,然涩味重,民间普遍采而食之。母子俩先是尝试,将梨花瓣风干,磨粉,掺到米粉里,然而光加料不添味,蒸出来的米糕半点儿梨花味也无;做馅儿太涩,不能直入,须得同其他混了一起,如此以来亦尝不出半点梨花香来。
如何去涩,以清香味和馔,成了一道大难题。
秋鲤挖空了脑壳想,想起往日在建康,如何用桂花泡出凉粉,遂找了个木盆,盛了大半盆梨花瓣,拿水泡了,搁在屋里。
秋大娘进门掩鼻,“秋鲤,你弄什么这么香。”
秋鲤眼前一亮,“香吗?”
秋大娘道,“不要太香。”
这便找对了门道,秋鲤百法试尽,清水洗净,沸水氽,清水漂,重复数次,直到入口满齿生香,全然不涩,终于满意。
几日后,茶寮新出之梨花糕饼问世,鲜甜清香,老少咸宜,秋鲤捧了糕饼,站在梨树下,笑的比花儿还甜。
作者有话要说:迟来的三更-0-
旁的有人见过火了,忙来劝道,“张家大婶你也是,他一个小孩你跟他计较做什么!”
又对秋鲤道,“你家摊子没人照料,快回去吧。”
“啊呸!秃老二你少来拉我,这小杂种指着鼻子骂我,你们可都全看见了,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哼,竟然来骂我,好大的狗胆,死了爹没人教么……”
奇怪这回秋鲤倒没冲上去同她拼命,只拿眼横了她,捂着脸回茶寮,看热闹的茶客们见他一个小孩挨打,也难免来劝几句,秋鲤只道没事,拿热水敷了脸,又出来照看摊子。
不远处那泼妇仍骂着,周围人见了直摇头,样子太难看。反倒是秋鲤,只冷眼瞧,忙起来了理都懒得理,好半天对手觉得没意思了,停口休息,可往回一想自己实在大大没意思,骂了半天这小子纹丝不动,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反倒自己出足了洋相。一时更加气愤,怒瞪着茶寮,恨不得将秋鲤撕碎一般。
***
夜里秋鲤同母亲说起此事,虽竭力保持平静,但想到委屈,仍掉了两滴泪,他不明白道,“娘,世道真是奇了,颠黑倒白的理直气壮,有理的又讲不出理。如何处之,真让人糊涂。”
秋大娘心疼揽过他,“不怕孩子。今次你不是做得很好么,世间不平之事多了去了,不必万事都理。”
又道,“我知你心中委屈,娘也很心疼,但不必为此耿耿于怀,更没必要害怕。若你不知何事该忍让,便多思索后果,想想眼前之人是否值得打交道。凡事不是一味避让,但如何识人而动,是门学问。”
秋鲤抬起脸来,“娘我越发糊涂了。”
秋大娘反笑道,“等你大了就懂了。今日你能领会到,那悍妇不值交道,就算大进步了。”
这是表扬,秋鲤心中甜甜的,当真没什么能比上亲人的扶持。他母子俱不是心窄之人,平日里类此口角纷争自不挂心上。然而凡事皆有其因缘,那日怒煽秋鲤的悍妇张氏,素日嚣张惯了,嘴上无遮拦,因此得罪人而不自知,这次招小人惦记,对方偷走其家里一头牛;又被三五流氓堵在甬道,好一顿毒打侮辱,张氏不忿,告官却无证据,丑事却传的满城风雨,从此销声,收敛做人。秋鲤闻之倒无感,只是疑惑,虽说自古到头俱是善恶有报,但他也没必要因为恶人落马而开心。
饭时秋大娘提及此事,偷偷试探他,见秋鲤悻悻然并无兴色,暗赞这小孩孺子可教,又提一事同秋鲤商讨。此前自己已先思忖几日,她念秋鲤心软面善,性情耿直倔强,并不适宜同外人太过交往,八面玲珑的风格这小子永远学不来,倒想着送他去作坊里学一门技艺。
俗话说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为生计谋者,唯赖活计稳之,一门手艺在手,填饱肚子无忧,想来这才是大实在。同秋鲤说了,也同意。遂于翌日送去船坊,凭先前打点的关系,认了船总当师傅,行大礼叩拜送茶等,学那船上拆帆的手艺。
秋大娘还有个私心没讲,她惯有心结,一直担心秋鲤身世玄妙,长大阴柔有余;素日又只围着茶寮打转,送去学一门苦力,受点风霜,想来能强健体魄,催补些阳刚之气来。
这些秋鲤自然不知,不过自去船坊学艺后,个头确实窜了些,仍旧瘦,却精干不少,手臂上微微有些腱子肉,风力来雨里去的,成日里同些豪放爷们打交道,性子也开朗不少。
***
自秋鲤去船坊后,母子俩商量终究弃了卖面的行当,一是往日麻烦太多,二人做得俱不开心;二是这活儿太过简单,众人皆可仿之,一朝跃起夺你,你也得埋头认栽。
想来到底不划算,母子盘算着新的营生来。这次秋鲤竟十分聪明,取来纸笔细细盘算,列支了诸如原料啦,人工啦,时耗等多项。提了些方案,又一一否决掉。
秋大娘还惊奇,竟不知他从何处学来。秋鲤吃吃笑,“娘你可忘啦,那年有个凤眼的公子,送了我们一锭银子。”
秋大娘恍然大悟,秋鲤执笔嘀咕道,“论起来,这公子还说要来收息,可一二年了人影都不见。”
秋大娘忍俊不禁,她又不好告诉秋鲤:只有你这傻小子才当了真,怕打击他积极性,故忍住问道,“那位公子所授之心得,你还真记住了?”
秋鲤十分不服气,仿佛他娘瞧不起他一般,“娘!每日的账我都有记的!”
说完蹬蹬跑开,从床下搬出一筐册子来,原是粗鄙劣质的薄宣纸,秋鲤自己拿针线订起来,用碳在上面画格子,各项明细列支得清清楚楚,如每日所用柴火啦,水啦,茶啦等等等等,开始记得如同狗啃,记误的、错账的一堆,划得乱七八糟密密麻麻。渐往后愈来愈成样子,工整有加,开始显出一副熟稔的做派来。
这下轮到秋大娘目瞪口呆,竟错愕了好半天,“我倒不知,你做了这些功夫。”
秋鲤下巴扬得高高,“每日娘睡了,我点了油灯记的。”
又从箱底摸索好半天,把家当扯了出来,对着账到,“这二年共盈利五十三两整,除掉我们日常开支,便是剩下来这十三两。”
这可怜的收入简直拿不出手,众位商家如有奔波一年,到头不够糊口的,怕是要以头抢地,为一家老小谢罪矣。秋鲤也感受到了这点零头的磕碜,好半天不说话,而后突然挠挠头,感慨道,“还是不够啊,各处都要钱。”
秋大娘却欣喜若狂,这儿子足以令她骄傲!她揽了秋鲤亲昵道,“你就是娘无价之宝!”
谁知秋鲤十分不好意思,害羞地躲了过去,“哎呀娘,我都大了。”
他开始介意男女之分,秋大娘仍同看了小时候的秋鲤一般,眼里满满都是爱怜,“多大都是娘的娃。”
这话点醒了秋鲤,他问了母亲,“娘,小时候你时常做的糕饼叫什么?”
因为年代久远,秋大娘并不知名字,又言是因为秋鲤喜欢,随手发明的“新玩意”,如今问起来,倒不记得细节了。
秋鲤将那一筐账全收起来,握了母亲的手到,“娘,我们做那个糕饼吧,我还记得,小小的一块,巴掌大,好吃又便于携带。”
这个主意听起来不太放心,但临时亦无更好之打算。秋大娘虽半信半疑,也愿意一试。
***
大概就是米糕,盐地里长的劣质米因为散干,粘性差,反倒最适宜,不用磨得太细,蒸烂,裹上红枣或豆沙泥,切成方方正正如茶盅大,很是可爱。尝一个,入口即融,香甜无比。秋鲤试吃时赞不绝口,手不罢盘,见他吃得欢,秋大娘自然高兴。
于是上架,初卖时,因为新鲜,各人吃茶后都愿意捎上这么一点儿小点心,生意倒不错。然而仍旧是老问题,不出两月,周围卖糕饼的摊子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干脆有人仿了糕,拿去城里卖,因为人多,卖的更好。
秋鲤母子头疼无比,长此以往,卖什么都无济于事。
***
得打出特色来才行。
一日吃饭,瞧见碟子里的梨花酱菜,秋鲤灵机一动,想出用梨花入糕的点子来。梨花本可食,兼具药用价值,白城梨树多,素来有人用梨花瓣腌酱菜、制梨脯。
做糕饼?倒像是头一回。
本地之棠梨,香气袭人,然涩味重,民间普遍采而食之。母子俩先是尝试,将梨花瓣风干,磨粉,掺到米粉里,然而光加料不添味,蒸出来的米糕半点儿梨花味也无;做馅儿太涩,不能直入,须得同其他混了一起,如此以来亦尝不出半点梨花香来。
如何去涩,以清香味和馔,成了一道大难题。
秋鲤挖空了脑壳想,想起往日在建康,如何用桂花泡出凉粉,遂找了个木盆,盛了大半盆梨花瓣,拿水泡了,搁在屋里。
秋大娘进门掩鼻,“秋鲤,你弄什么这么香。”
秋鲤眼前一亮,“香吗?”
秋大娘道,“不要太香。”
这便找对了门道,秋鲤百法试尽,清水洗净,沸水氽,清水漂,重复数次,直到入口满齿生香,全然不涩,终于满意。
几日后,茶寮新出之梨花糕饼问世,鲜甜清香,老少咸宜,秋鲤捧了糕饼,站在梨树下,笑的比花儿还甜。
作者有话要说:迟来的三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