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谋三国

第1卷 第十六章 黄巾之乱

    东汉末年,自桓帝、灵帝两朝以来政治腐朽、统治黑暗。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暴动频发,天灾人祸不断,局势日渐动荡。灵帝即位后又宠信宦官,国家朝政全被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所掌控,在官员选拔上更是公开的卖官售爵、任人唯亲。

    而在民间,宗族豪强并立,土地兼并严重,几乎是全国的老百姓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满足。

    公元一八三年,既光和六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特大旱灾,很多地方农田颗粒无收;旱灾之后,瘟疫又再次流行蔓延,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七月,天上出现日食的天象;京师洛阳的一处城墙又无故崩塌,引得朝野上下纷纷议论,认为此非吉兆,世人皆惶惶不安。

    这年年末,京师洛阳及全国各州县官府衙门的门板上不知怎的,突然都被人用白土写上了“甲子”两个字。朝中百官都大为惊讶,各方询问探查,竟无人能解其中之奥秘。然他们却不知道,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慢慢的酝酿之中。。。。。

    第二年光和七年,这一年正好就是甲子年。

    这一年的某一天,在冀州巨鹿郡一座无名大山之中,高高地垒砌了一个土台。土台下面,放眼望去,周围一片黑压压的站满了人,排成数个方阵。

    人群中幡旗林立,个个都是全副武装、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手持刀剑长戟严正以待,而且每个人无一例外的都在脑袋上裹着一条黄色头巾。

    四周鸦雀无声,只有一面面金黄色的幡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整个场面显得既庄重又肃穆。

    突然~~~

    “呜——”一声长号角吹响,打破宁静。

    紧接着,“隆——隆——隆--隆--隆-隆。。。。。。。。。”鼓声大作。

    在悠长的号角、隆隆的鼓声伴随下,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在众多随从的簇拥下,大踏步的登上了土台。

    土台上早已摆好了香案,香案两边各站有手持大戟,身着黄色锦袍、头裹黄色丝巾的威武军士。

    中年汉子令人献上三牲,焚香祭天,又了三拜。然后转过身面向下方众多武士,将手中长剑奋力一挥,朗声说道:

    “当今朝廷无道,皇帝昏庸,贪官豪强横行,实在有悖天理。我等修行‘太平道术’,尊奉太平上仙法旨,在此起兵举事,当救助危难、匡扶正义、荡平海内、替天行道,为天下百姓打造一片朗朗乾坤、清明之世。诸君可愿行否??”

    话音一落,旁边一位身着黄色锦衣的武士立即大声附和道:“既有‘太平上仙’法旨,吾等当遵从旨意,奉大贤良师号令,举兵起事、替天行道——”

    下面无数个声音也一同喊道:“举兵起事、替天行道——”

    中年汉子再次高举手中长剑,提高声调厉声叫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声音高亢而洪亮,气势磅礴。

    “天下大吉——天下大吉——天下大吉。。。。。。。。。”众人又一起呐喊附和。

    旁边的黄衣武士也兴奋的高声喊道:“起兵举事~~~有仇报仇、有怨抱怨,无冤无仇,去抢欺头。。。。。。。”

    在声声呐喊中,黄巾旗帜遍天飘扬,形成一片黄色的海洋;众人热血沸腾,场面为之空前。

    这位带头高喊口号的中年汉子,正是黄巾“太平道”首领——张角。

    席卷全国,震动大汉王朝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

    张角早年在无意中获得一本《太平清领书》,于是便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带领信徒四处传道,画符水治病救人。

    十多年下来,太平道信徒已几有十万众,势力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

    张角将众多信徒分置为三十六方,大方多则十来万、小方少则七八千人,每一方设一忠心骨干为渠帅。

    见时机成熟,张角与族弟张宝、张梁密谋:古往今来,最难得者,民心也。而今吾“太平道”广播天下,民心依顺,吾等不如乘势起兵,夺取天下,以成就霸王之业。张宝、张梁悻然同意。

    于是张角令大方渠帅马元义,秘密调动各州“太平道”信徒前往冀州集中,准备约定在三月举兵起事。

    不料,在起事前一个月,张角弟子唐周向官府告密,将起义之事全盘告知。在洛阳秘密活动的马元义立即遭到逮捕,并处以车裂。各州县迅速下发文书,四处通缉逮捕“太平道”黄巾信徒,凡是只有与之有牵连的统统捕杀。

    张角闻知事情败露,连夜赶制黄巾、黄旗,并自封“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同时飞马传报各部,传令三十六方一起举兵起义。

    由于此次起义,乃是利用“太平道”作为掩护,广为宣传,又是经过了长年准备,起义爆发更是八州共反,真可谓是声势浩大。

    不足一月内,冀州告急、青州告急、兖州告急~~~中原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各州刺史、郡太守、县令几乎全都吓得弃官而逃;守备官军更是被杀得人仰马翻~~~

    黄巾军势如破竹,引得朝野上下慌乱、京师震动。

    事态发展之迅速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面对如此当前如此危机形势,汉灵帝召开了紧急御前会议。

    但此时的大汉王朝已是病入膏肓,外表虽然华丽,但内部早就腐朽不堪。由于长期以来宦官专权,卖官售爵,如今朝中各级官员职位大多都是花钱买来的,朝堂上尸位素餐、无能之辈比比皆是;再加上党锢之祸,稍微有点才能和学问的士大夫都遭到流放或打击,其余的则甘愿做隐士,纵情于山水田园之间,明则保身。因此这会议开得沉默无比,谁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应对当前之危机。

    这时候,中常侍吕强、侍中张钧等有识之士趁机上书灵帝,提出建议,要求惩治各地贪墨官员,诛杀首恶十常侍,并将朝中那些依靠裙带关系而身居要职的无能之辈全都赶出朝堂,以整顿朝纲,换来政治的清明。

    张钧是朝廷官员,是当今在朝为数不多的士大夫代表人物;而吕强自己本身却是宦官。但他为人正直,不与十常侍同流合污,在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绝对属于一个另类。

    而十常侍得知后虽然将两人恨得咬牙切齿,但碍于当前形势,也不得不做出一点姿态。他们主动向灵帝请罪,表示愿意拿出部分家产来支持官军平叛,并从各地召回自己的宗族兄弟、亲信,让出部分官职,把位置留给有能力的人。

    于是经过权衡妥协,灵帝终于下诏开设党禁,赦免党人,解除党锢禁令。又传令各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附近增置八关都尉;再拜北地太守皇甫嵩为左中郎将、兰陵令朱儁为右中郎将,持节,汇同北中郎将卢植前往各郡县征调全国精兵讨伐。

    自黄巾爆发以来,全国主要分两个战场。北边以冀州为中心,辐射幽、青、兖等各州,由张角亲自率领,兵力约有五十万之众,其进军线路由北向南;而南边则以豫州为中心,辐射荆、扬、徐等中原各地,由主帅波才率领,现兵力约有三十万之众,从荆州北部出发,一路由南向北进攻。

    除两支主力军以外,同时另设有几支偏师,主要辅助作战并提供后援补给。

    在这几支偏师中,其中有一支实力较为强大,由一大方渠帅程远志率领,离豫州波才主力也最为接近。

    程远志,冀州人士,与张角乃是同乡。读书虽不多,但性格勇猛刚直,认定了的事往往一根筋到底,因此常得张角赏识。

    当张角在冀州巨鹿起事的同时,豫州黄巾渠帅程远志召集所辖各方,共集结了黄巾信徒约二十余万,分发刀枪剑戟等武器,由东向西攻打豫州各郡县。

    而与此同时,黄巾主帅波才则率主力大军从荆州出发,攻南阳、取宛城、克襄城,由南向北直接杀向荥阳。

    按照既定方略,程远志应当攻占豫州治所谯郡后,收集粮草、军资引兵西进,与波才主力汇合,以绝对优势兵力一同攻打荥阳,叩关虎牢。如此一来,则洛阳以西门户洞开,再也无险可守,大汉王朝岌岌可危。

    程远志所率领的虽未偏师,但仍有二十余万之众,且事起突然,旬日之间,豫州多地便纷纷被黄巾军攻破。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都是人心惶惶,天翻地覆,各州县皆是乱作一团~~~~

    程远志率军横扫豫州,攻占梁国郡之后便派人四处收集粮食、筹备各种物质,准备向南直取谯郡。但同样因为局势发展迅速,数日来所收集到的粮秣、军资实在太少。这些物质供给程远志本部兵马倒是够了,但要想再供给波才部主力黄巾军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这时,有人向程远志汇报说,当今之豫州有一个地方这几年发展迅猛,钱粮汇集,富裕非凡,若能拿下莫说供给整个豫州黄巾,就算是一直打到洛阳都足够用度。

    程远志大吃一惊,连忙派人仔细打听。从属汇报说,此地正是陈郡阳县,县令乃自称前汉降侯之后,被誉为“当世神人”,名叫周浩、周正明。于是程远志当即下令,派麾下得力干将许子林引兵攻取阳县。

    这日,黄巾主帅大帐中,从将许子林向主帅程远志问道:

    “豫州治所谯县也,吾等欲平豫州当先取谯县。谯县定,则豫州定。然大帅却特令在下率偏师专取陈郡阳县。然那阳县既非要地,也非必经路径,不过弹丸小城尔。子林追随大帅多年,不敢言功,但亦有苦劳建树。大帅此举莫非视在下无能乎??”

    “不然,许帅此言差矣!!”程远志见许子林提出异议,微微一笑,放下正在手中把玩着新刻好的帅印,说道:“这阳县虽弹丸之地且处之偏远,非必战重地,然据本帅几日来多方打听,听闻自那县令周浩主政以来,大兴土木、除弊立新,如今早已是富甲一方,物资丰盛,实属膏盈之地。吾等若能取得阳县,得其粮草、军资足以滋养全军。再者那县令周浩,自称前汉降侯周勃之后,乃当世奇才,被誉为“神人”,不可小视。若留之恐为大患也。若不除之,怕是吾等在豫州也难以立足。”

    几日来,程远志详细了解了一下这阳县的情况。虽然这阳县如今是富足异常,但同时也是兵强马壮,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三年来,陈郡各地山贼、流寇四方劫掠,抢劫县城,但却偏偏对这阳县是敬而远之,其锋芒之盛可见一斑。

    许子林鼻子里哼出一声,道:“大帅莫涨他人气势,灭己威风。自我等举兵以来,早已名震华夏。各方郡县莫不望风而降、各路官军无不弃城而走。谅那小小阳县,百十里地焉能有所作为;而那县令周浩,据属下所知此人行事诡异,整日与贩夫走卒、市井工匠为伍,故弄玄虚,善奇淫技巧,怕是空有其名。吾只消千余人马杀到,定叫那周正明开城乞降~~”

    “许帅不可轻敌。”程远志身旁一位少年武士说道:“据传,这周县令乃非常人也。早在两年前就在积极准备,不仅深沟高垒,而且还四处招募流民,积极练兵;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太平道弟子在各州各县均能畅通无阻,偏偏在此阳县却被驱除。此人好似能算到我等会举兵起事,时刻防备。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说话者,正是程远志麾下另一得力干将——廖化。廖化,字元俭,本襄阳中卢人士,幼年时也读过一些诗书,天资聪敏而好学。但终究是因出身贫寒,身份卑微而备受歧视。后加入“太平道”,跟随在渠帅程远志身边,现为一偏将小校,颇为倚重。

    许子林最看不惯这些乳臭未干黄毛小生,自视读过几年书就到处炫耀,在自己这个老资格面前卖弄。于是冲着他翻了一个白眼,蔑视道:“元俭夸大其辞了吧??哼~~~汝休要在此胡言乱语,扰动军心,莫不是汝贪生怕死,畏战乎?我等举兵起事,皆是铤而走险。若心有畏惧,汝不如乘早还家!!”

    “你——”廖化大怒,正要开口,却被程远志拦下。

    程远志眼见这两人就要吵起来,赶紧出来打圆场,说道:“许帅勿要多心,小心谨慎总是没错。”言罢,从桌上拿起一个令箭命令道:

    “许子林听令——”

    “末将在,”

    “本帅令你即日出发,率军两万,五日之内攻克阳县,扫平陈郡。”

    “遵命,请大帅敬候佳音。末将只消三日,三日内必传捷报。”

    程远志将令箭交到许子林手中后,又道:“许帅攻克阳县后,可休整三日,然后将阳县粮草、军资运至丰县,与本帅主力会师,同取谯县。”

    “是!”许子林满虽有些不情愿,但事后经私下打听,传言那阳县金银遍地、美女如云,在这纷纷乱世中乃是一方世外桃源之地。于是转忧为喜,立即整顿兵马向阳县杀去。。。。

    待许子林出发后,程远志又再次调兵遣将,一路取颍川;一路取汝南;一路取鲁郡。。。。。。。

    最后,自己亲率主力大军十五万,一路开进,直取豫州治所谯县。

    数日后,各方战报传来。

    颍川被围困、汝南被拿下、鲁郡全境被占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