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谋三国

第1卷 第一卷 第六章 抗税风波

    阳县。只不过是当今陈国郡所领诸多县城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破落小地方。而张、苏两家虽在本地也算得上是大户,但也终究不过是布衣百姓而已。在汉朝只看重门第出身的风气下,连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

    张世平还稍微好点,他祖上曾有人做过官,又跟陈留太守张邈同宗,多少能扯上点亲缘关系。不过那也只能算是远得不能再远,出了五服的远亲;而苏双则是就算往上数八辈那也都是平民布衣,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暴发户。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两个土财主居然能跟前汉绛侯之后,身出名门的周公子称兄道弟。这在阳县简直就是个爆炸性新闻。虽然这个周公子的来历和行为举止都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和怪异、蹊跷。但这丝毫不影响阳县众百姓在茶余饭后将此事作为谈资而津津乐道。于是乎,不出个把月,阳县周边数个村庄都知道张家村出了一个身出名门的“大人物”。

    而在张家村,我与赵玲正秘密的做着一系列大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我首先是利用磁石、铜线、转子等物品装配一台小功率的手摇式发电机,把电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后来我又做了一些改进,稳定其输出功率,没想到还真管用。

    有了电,我便成功的启动了赵玲的IBM电脑。赵玲的电脑里什么乱七八糟的资料都有储存,简直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加大杂烩。以前我还闲太繁琐,让她格式化。不过幸亏她没这么做,如今穿越到了这汉末时期,这些资料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想要搞发展,身边没人是不行的。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和赵玲两个又没分身术,哪儿能事必亲躬。可在张家村除了村长徐长老稍微识得几个字以外,其余全都是庄家汉子,没读过书的文盲,写自己名字都有困难。

    而张、苏两家的众多家丁、奴婢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识文断字的,其中还有一些文化层度较高,读过圣贤书的,比如紫云铺总管苏权;粮仓总管朱卫;马场总管杨欣等。。。。。。。。

    因此,我让苏双找人专门在村子里盖了一间大房子,充作学校。又让徐长老组织了村里十来个年龄适合的小娃娃和年轻后生跟着苏权他们在闲时学习文化基础。

    我则从这些学员中择取成绩优异、脑子灵活的专门辅导、亲自教授。

    在授课之余,顺便我还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出来,又找人建了一个简易印刷厂,将一些在当今社会看来最简单、最初级的自然科学概念,比如牛顿三大运动定理、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印刷出版成书册,让学员自行学习。

    至于能学到多少,理解有多深,那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是能人辈出。而这个时期的人们也还没有经过宋明理学的摧残,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经常是一点就通,很容易就能举一反三。

    比如李大牛这样庄稼汉,只是不识字而已,但并不代表笨。相反他们脑子都很灵活,异常聪明,平时也是相当刻苦,整日抱着书本。

    几个月后,那李大牛居然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高等数都学完全掌握,并且偶尔还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而另有一个叫韩猛年轻人则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电磁效应还表现出浓厚兴趣;还有一个叫杨占小伙儿精于化学,元素周期表更是倒背如流~~~

    而在我教授课程的那段日子里,张家村到紫云铺的路也修通了。

    于是,我发动了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幼,将各式各样工厂和作坊都建立了起来:有专门烧制石灰、水泥和青砖的砖窑厂,由李大牛负责;有生产铅笔的铅笔厂;生产炼制镔铁的冶铁厂,让韩猛监管;最后甚至还建立了能生产香皂和肥皂的化工厂,由杨占管理日常生产~~~

    虽然这些工厂的生产规模很小,放在后世甚至连作坊都算不上,且其产品也只能用原始来形容,但在当今这个时期也的确算得上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产品”。

    在各种行业中,发展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当属纺织业。

    中国自古就是纺织大国,纺织和印染技术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普通的农村妇女几乎是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纺纱织布,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似的小农经济,毫无规模化而言。

    我让赵玲去动员村里所有的妇女,集中培训后建了一个纺织厂,取名“大汉红光棉纺厂”,由苏权亲自担任厂长,并让李大牛二弟李小牛任附厂长。原料以棉花、蚕丝和麻为主,主要生产各种布匹,形成了产业化运作。而所有工厂的产品当然也都由张、苏两家包销。

    纺织厂之所以能够建立,不仅仅是眼下我在张家村已颇有威望,一呼百应。更重要的是我根据赵玲电脑上的资料,提前了一千多年“发明研制”出了启动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机器——珍妮纺纱机。现在该改名字了,应该叫“周氏纺纱机”。

    后来我又找到村里的两个锁匠,同时也是我的学员——王金锁和王银锁兄弟,帮忙“研发”出“飞梭“等许多零件,反复的对其进行了修正改良,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从最初的每日生产120匹棉布提高到每日600匹,且质量优秀,既柔软又结实。

    附近几个村镇的妇女,听说了消息也纷纷赶过来的打工挣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数量也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300多人。

    张家村发达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升级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紫云铺,这个过去的农村小市集也都发展成大宗商品集散地。贩运最多的货物当属从外地运来的各种纺织原料,从而又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多米若骨牌效应悄然引发,一场“工业革命”在阳县轰轰烈烈的展开。

    在这一系列发展过程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张、苏两家。如今两家的产业早已遍布整个陈郡,真可谓是日进斗金,财源滚滚,赚得盆满钵满,势力急剧膨胀。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张、苏二人居然还是前汉降侯之后,身出名门的周浩,周公子的结拜兄弟,逐渐摆脱了当日的土财主形象,也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

    如今几乎每日都有许多社会名流,豪门贵族来到阳县、紫云铺参观、考察,同时也想要拜会、结交这位号称名门之后的周公子。然而很不凑巧,这位周公子太过神秘,所有来宾竟然都难得与他见上一面。

    开玩笑,我一天那么忙,哪有功夫去见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名门之后哪有这么好见的。再说了,万一稍有不慎,穿帮了怎么收场。

    虽然没能看到人,但凡是到过阳县的四方宾客,无不大开眼界,除了惊讶就是佩服。因而有关这位周公子的一切话题便四下流传开来:这周公子的才学可谓是深不可测,但行为举止却如此怪异,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实在是当世“神人”。

    这是当世名嘴,汝南许邵,也就是评说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那个许子将给我的评价。

    TNND,评个什么不好,说老子是“神人”,真TMD够郁闷~~~

    然而,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必定招风。

    阳县,苏宅内。

    苏双正捏着一支铅笔,翻阅着一本账簿,旁边站着管家苏晨。

    “少爷,这是上个月的帐,您再看这个月的。自从咱们改用机器织布以来,虽每日所出布匹比过去尽增了两倍还不止,但如今各种原料都在涨价,除去工人工钱及其他费用,咱们的收益增长得还是不多啊~”管家苏晨一边指着账簿一边说道。

    “恩?还增长?这个月账面上的收入还比上月少20万钱呢!!”苏双皱眉看了一会儿问道,“难道又增税了?”

    苏晨默默的点了点头,无奈的说道:“上月县令又再次调高了‘商贸税’,前日又发出公文说要开征‘织品税’。听说要抽四层呢!这就大大提高了运营成本,咱们净利润可就减少很多啊!!。

    “这个狗官,今日这个税、明日那个税,就知道收钱。哼!!那管家,你有何高见??”

    “额,依在下之见~~能否跟周公子商议,将生产成本再压一压。只要成本降下来了,咱们的净利润便可能维持当前的水平。”苏晨小心翼翼的说道。

    “哦?压成本??你有何良策?”

    “呵,少爷。如今厂内织工每日劳作乃是六个时辰,若能延长一点,到每日八个时辰,再将那每上工六天便休息一日的制度取消,使工人每日不停织布,大不了给她们再多加点工钱。这样一来,成本自然降低。”苏晨显得有些谨慎。

    “延长工时??嗨~~我看不成,二哥是不会同意的。记得当初若非是我坚持六个时辰劳作时间,他一定要让苏权实行那个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八小时工作制,也就是一天只上工四个时辰,中午还要弄什么免费工作餐。那天他好像又跟苏权说什么,正在策划要建立工会,要为劳工设立什么工伤保险之类的玩意儿~~唉!!真不知这些东西有何意义~~”苏双摇头道。

    “怎么了?三弟,何事苦恼啊??”

    正在两人抱怨这当儿,我和张世平一同走了进来。

    “哟!是大哥、二哥来啦,快快有请。”苏双见我二人,立即让下人准备好酒水端了上来。

    待我等坐定,苏双向我说起成本过高、又要征税的事,求我拿个主意。

    我沉思片刻后说道:“嗯,成本过高主要是因为棉花大多产自西凉塞外,路途遥远,再加上这几年边塞烽火不断,路上关卡有多、运输困难。而如今我们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所需原料也将日益增多。我看不如我们自己种植,发动周边百姓全都种桑蚕、棉花等经济作物,咱们可以就地采购,不仅可以省去运输的费用,还可降低成本。”

    “我们自己种植??这能行吗??让周边百姓都不种粮,帮咱种棉花?”张世平问道。

    “粮食当然也要种,民以食为天嘛。”我笑道,“但是要少种粮、多种棉。至少要拿一半的土地来养桑蚕、种棉花。”

    “那打的粮食岂不少了很多,百姓可还交田租呢,田赋上缴怎么办??”苏双问道。

    “这还不简单,只要领了棉种的农户,咱们都跟他签一个供销合同。他帮咱们种棉花,咱们帮他交田赋,各取所需,双赢!!”

    “啊——”张、苏二人同时大吃一惊,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皆寻思:这办法好倒是好,可是也太出格了吧!!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天下之根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先秦时代就开始实行。而我现在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大搞工商业。在张家村、紫云铺这些偏远地区小打小闹倒是无妨,可若是要在阳县全面推广,这在张、苏二人看来简直有些石破天惊,难以接受。

    张世平思量了半天,摇头道:“二弟啊,这代交田赋的法子似乎不妥。一来,咱们可没那么多的粮食;二来,就算咱们有粮食够多,能为周边百姓代交田赋,可万一州县衙门盘查下来,到也是一件麻烦事。”

    “那将田赋折算成钱币上缴不就结了吗??如今米价不过30钱一斗,全县百姓田赋加一块儿也就约5、6万担粮食吧??折算成钱币最多也就70-80万钱吧。咱们现在可不缺钱啊!!”我笑道,

    “呵呵,二哥。你有所不知,这粮食乃是储备存粮。如今天下动荡,时有瘟疫、动乱爆发,若没有储备存粮怕是要闹饥荒了。”苏双说道,“再说了,这阳县县令乃一巨贪。最初咱们设立学校,开建工厂、作坊他就颇有微词,处处刁难。后来收了我等的贿赂,才网开一面。如今咱们产业做大,他也是狮子大开口,胃口越来越大。现在若是咱们用钱代交田赋,只怕他又要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一番了。”

    “嗯~~黄县令最近的确是要价越来越高。自己仗着是官家,一分力不出,尸位素餐,却变着花儿的向咱们伸手要钱。前几日这狗官又发出公文,说要开征‘织品税’,听说要抽四成呢。”张世平摇头道。“什么?居然有这种事,还要抽那么高??”我大吃一惊。一直以来,我心思全扑在基础建设和传授技艺上,应对官府衙门这些事情从来都是交给张、苏二人打理。

    现今听说有这事,不由得大叫道:“这家伙他妈的是什么人啊??有何来头?还要不要咱们做生意了啊?他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

    张世平:啊?单位??

    苏双:他叫黄世仁,花钱买的官。三年前上任到此,碌碌无为,却是贪得无厌,雁过拔毛。

    “什么、什么??黄世仁??我靠~~~”我惊叫着跳起来,难怪这么贪婪。可咱也不是杨白劳,哪能由他这么剥削。

    “怎么?二哥(二弟)听说个此人?”张、苏二人同声问道。

    “啊?哦~~没有、没有!只是觉得他这名字明明叫‘世仁’,可怎么却是个贪官。”我打着哈哈说道,心中寻思:不对呀,这可是汉末,是历史,哪有什么黄世仁,顶多是同名同姓罢了。既然是这样,我不如先礼后兵,好歹我也是个‘忠良名门之后’,家世显赫;而如今张、苏两家在阳县也算是一等一的豪门大户了,他不过就是个县令而已么,芝麻绿豆大的官~~

    于是我沉思片刻后说道:“这黄县令既然本县父母官,主政一方,当竭尽所能造福本县百姓才是。而如今咱们兄弟的产业在阳县已成支柱,全县那么多百姓都还仰仗咱们的那些工厂、作坊过活。税收过重,咱们固然日子难过,但也势必将影响全县百姓的生计。大哥、三弟,你们认为呢??”

    “嗯~二哥(二弟)言之有理,的确是这样。”张、苏二人点头说道。

    “而如今咱们在阳县也颇有声望,因此我等可发出号召,组织阳县各村百姓游行请愿去。让县令大人听听百姓的呼声,给他施加压力,让他废弃各种苛捐杂税。”

    “游行请愿??”张、苏二人一听又是新名词,以为我要造反,吓得大惊失色道:“不可、不可。如此一来,我等岂不成为暴民,此乃大逆不道之事。”

    我心中苦笑:不想这张、苏二人虽已成为豪强大户,可面对官府权力却没有一点反抗精神。于是向他二人解释,说这只是和平请愿,请县令体恤下情,爱护百姓,不需要要动刀动枪的。费了半天唇舌,他两人才勉强同意,并让我作为代表,跟县令谈判。

    “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咱们明日就行动。我这就回去准备,大哥、三弟你们去召集周边各村百姓,三日后一大早在县城汇集,人越多越好,以壮声威,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县衙。我去跟县令谈判。”我说道,

    “那就有劳二哥(二弟)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