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报告小说豪情英雄

第1卷 2

    2

    时间追溯到1936年的10月,收获的季节即将结束,忽然间,战马嘶鸣,军歌嘹亮,无数红色的军队好似从天而降,它犹如午夜的闪电,划破了浓重的黑暗,搅动了山乡的凄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艰难曲折的长征,终于在甘肃会宁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实现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不仅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心愿。尤其是屡历险境,迭遭危难,备受艰难困苦的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更是殷切盼望着红军早日会师。毛主席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甘肃省中部。这里地形复杂,丘陵沟壑纵横起伏,曾经的黄土高原,被千百年无数次风雨袭击、剥蚀得只剩下了一道道的山梁,其间也有少数基岩在低洼中突起,犹如坚毅的会宁人臂膀,并昂起倔强的头颅,凝望着远方。

    10月9日,当阳光洒满山川时,会宁这座古老的山城立即热闹起来,全城披上了艳丽的节日盛装,五颜六色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千年古城第一次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西城门两层飞檐挑角的阁楼上,一面面带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迎风招展,一队队英雄的红军队伍,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从这里进入会宁城。那波澜壮阔的场面,令一个个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红军指战员兴奋不已。他们挥舞旗帜欢呼奔跑、相拥、跳跃,既有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又有意外相见的惊奇,有喜极而泣的激动,又有兴高采烈的呼喊!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昂扬和豪迈,呈现在英勇无畏的红军指战员一张张笑脸上。

    此刻,一位身材消瘦,双目炯炯有神的红军指挥员正骑一匹大青马从会宁城西城门下通过,身后紧跟着五六位骑战马的红军指战员。他,就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经过了一年多的长途跋涉,总指挥徐向前已经没有一套像样的军服,他身穿的一套灰色土布军装多出已打了补丁,不过仍然是干干净净。腰间扎着一条牛皮腰带,八卦帽上的红五星闪闪发亮,这更展现出徐总指挥英勇果敢,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徐象谦,字子敬。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1917年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21年毕业后曾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期间,因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9月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由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活动。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2军第6混成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1926年11月到武汉后,任南湖学兵团政治指导员。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曾率学生队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任司令部参谋。

    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被中共中央军委派赴广州,在工人赤卫队中任第6联队队长,秘密进行起义的组织工作和军事训练。广州起义中率队苦战3昼夜,后转往海陆丰地区,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与彭湃等领导开展东江武装斗争。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委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弱小的红军挫败国民党军队发动的3次会剿,歼灭大批地主武装,扩大了武装割据地区。同年11月,与31师党代表戴克敏共同总结鄂豫边斗争的经验,起草《军事问题决议案》,提出领导边区武装斗争的方针,运用集中作战与分散游击、号召群众参加红军作战、敌进我退和敌退我进、采取跑圈的形式等游击战争的原则,使鄂豫边红军的建设和游击战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指挥徐向前看着如潮的人群,神色凝重,红四方面军艰难曲折的历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1932年10月,由于当时敌人的强大和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主力2万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在向西转移中,因敌众我寡,四面受敌,在鄂陕边界漫川关陷入困境。他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的错误主张,果断指挥部队集中突围,转危为安。随后,他指挥部队翻秦岭,涉汉水,越过大巴山,历尽艰苦,行程1500余公里,连续击破国民党军1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地进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开辟了川陕苏区。1933年2月起,采取以逐步收紧阵地为特点的运动战战法,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随后又指挥仪南、营渠、宣达等战役,并与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军会合,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人发展到8万余人,川陕根据地人口达400余万。1933年11月~1934年8月,指挥所部抗击国民党军20多万人的“六路围攻”,采取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作战方针,取得歼敌8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934年2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在参与领导开创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斗争中,徐向前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人民军队的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重视红军的政治建设,主张大力加强对士兵的阶级意识和土地革命教育;倡导红军内部发扬民主精神,发挥士兵委员会的作用;主张从严治军,把爱护士兵与严格管教统一起来,把民主与纪律结合起来。和红四方面军其他领导人共同制定了不拿穷人一针一线、对穷人态度要和蔼、积极宣传红军主张、获得物资要先顾伤员等10项军纪。并根据各部队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出一批各具进攻、防御、夜袭、追击等战术特长的“拳头”师团;注重部队的作风建设,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培养锻炼了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夹金山下,由于张国焘干扰,又于9月在茫茫草地中痛苦地分离,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今天又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会宁城胜利会合,他怎能不激动。就在徐向前总指挥沉情于这欢乐热闹的场景时,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也骑着一匹大白马踏踏踏赶了上来,看见总指挥表情凝重地看着红军部队胜利会师的欢快场面,陈政委也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不过他刚刚接到红军总部命令,已没时间继续观看三军会师的热闹场面。他对徐总指挥说:“向前同志,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委已赶到会宁,总部派人通知我们到朱总司令那里,研究一下步军事行动方案。”

    徐向前问道:“立刻过去吗?”

    陈昌浩知道徐向前现在的心情,但这是总部的命令,便毫不犹豫地说道:“马上过去。”

    陈昌浩生于1906年,湖北汉阳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在武汉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底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转为中共党员。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昌浩是红军中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团中央委员等职。1931年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由周恩来亲自委托顾顺章安排,陈昌浩跟随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化装成商人,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少共特委)书记。6月下旬,在河南新集召开的鄂豫皖苏区党员代表大会上,陈昌浩当选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陈昌浩成为这支劲旅的直接指挥者,时年仅25岁。 虽然贵为一军统帅,陈昌浩常常亲历战阵,在黄安(今红安)之战中更是勇冠全军。12月22日上午,陈昌浩乘坐我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1930年2月,四川军阀刘湘的座机因燃料耗尽迫降在鄂豫皖苏区宜化店境内,为我所获,苏区军民命名为“列宁号”,是为我军第一架飞机)向黄安城内敌师部投下捆绑的迫击炮弹和大量宣传品,炸得敌人魂飞魄散,从心理上摧垮了敌人的防线,使红军很快就攻占了黄安城。之后,他又参与指挥了商潢、苏家埠、潢光等著名战役……。在陈昌浩的革命人生日益辉煌的同时,他的负面历史也已经开始,据徐向前元帅回忆:“在陈昌浩接任红四军政委后,即开始在部队中‘肃反’……陈昌浩抓起来的那些红军干部,都是跟我们一起打游击走过来的,作战勇敢,平时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一夜之间就成了‘改组派’、‘某某团’,使人不可理解。”在屡立战功的同时,他亲自批准捕杀了红四方面军名将许继慎、周维炯等人。1933年9月,他又批准逮捕了红四方面军名将曾中生,曾后被杀害(应该不排除张国焘的作用)。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陈昌浩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瞎指挥,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要是红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长征。1935年5月,由于敌情所迫,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也被迫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

    朱德总司令与张国焘总政委是带着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紧急赶来的,此次一行使命重大。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