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新三国志之季汉王朝

正文 第二十节 声东击西(上)

    曹操很郁闷,刘备这厮的运气当真逆天,自己赔上了老爹和弟弟的一条命,才换来了攻取徐州的机会,却被刘备搅黄了。自己提着脑袋把吕布打成了丧家之犬,却被刘备趁机捞到了徐州这片基业,正式混成一方诸侯。袁术造反,自己劳师远征,只得寿春一座空城,刘备却反客为主,偷袭汝南得手。自己绞尽脑汁,连环用计,却被刘备轻松化解,日渐坐大,现在吕布、袁术先后败亡,刘备纵横淮泗,狡兔三窟之势已成,局面愈发恶劣。

    曹操其实不知道,局面比他想的还要恶劣。刘备手握衣带诏,大义名分在手,一旦天下有变,随时可以誓师勤王。而曹操屡次在刘备跟前碰壁,势必加剧清流集团和他的离心力。

    在真实的历史上,衣带诏事变之后,曹操就不再朝见天子,许昌只留下了荀彧一个人主持工作,作为清流集团和曹魏集团缓冲的纽带。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的声望达到顶点,于是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恢复了西汉的三公制度。东汉时期,由于丞相权重,于是将丞相的职权一分为二,置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而加重尚书台的权柄,已达到平衡朝堂的目的。现在曹操自居丞相,在邺城开府治事,以荀攸为留府长史,将河北地区变成了自家的自留地,那么如此一来,不仅献帝的地位愈发低下,连荀彧的尚书台也变得尴尬。

    研究历史,一定要弄清楚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能只看表面。曹操为什么会突然以恢复旧制的理由加重自己的权柄呢?很简单,他在提防荀彧,准确的说是以荀彧为代表的清流集团。曹操平定河北之前,已经用冀州牧换了兖州牧,就是为自己找一块根据地,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短期内一统天下的梦想成为泡影,这势必引起清流集团的失望与不满。从曹操在之后不久发布的《述志令》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清流集团已经对曹操有所不满,而荀彧夹在其中两头受气,日子肯定相当难过。曹操发布此令的目的是“让县自鸣本志”,可实际呢?让出去两万户,而三个儿子分别在冀州、青州、幽州各封五千户,想必发出这道诏令的荀彧也是哭笑不得。

    等到董昭建议曹操封魏公的时候,荀彧和曹操的矛盾第一次露出水面,曹操也终于肯定自己和荀彧必将分手。荀彧为什么不同意曹操封魏公?是曹操的功劳不大?那萧何呢?酂侯。张良,留侯;周勃,绛侯;长平侯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他们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但因为刘邦杀白马歃血为誓规定了:“非刘姓者不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有违反者,天下共诛之。”所以有汉一代,对外臣的最高封爵就是侯,封了公,就有了封地,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了。周文王一个小小的西伯侯,都能代周而立,荀彧会看不出其中的门道?他不希望曹操走向那条不归路,他希望永远都是那个迎奉天子,勤王保驾的曹操。可惜他太天真善良了,太高估曹操对汉室的忠心了。所以当曹操背叛汉室的时候,荀彧只能以死明志,他要用死来告诉曹操,报应总有一天回来的,我在天堂等你。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功劳不如以前,而地位却愈来愈高,逐渐凌驾在天子之上,这也加剧了清流集团和他的分裂。可以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曹魏集团内讧有很大关系,因为清流集团的政治属性的忠君的,政治要求的建立一个向西汉初年那样虚君实相的清平社会,这和曹操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是背道而驰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乱,战争不息,清流们又需要像曹操那样的强势政治家、军事家来维护汉室的正统地位,去扫除不服王化的诸侯,所以他们之间是既有斗争又有合作,但最终必然走向分裂。(这里先交代一下,为以后的情节打一个伏笔)

    郭嘉很困惑,他对自己的计策很有自信,曹操也把他和荀彧当成“谋主”。荀彧主政事,他主军事,也就是“内事不决问荀彧,外事不决问郭嘉”。即便是曹操帐下谋臣如云,郭嘉仍然能稳居总参谋长的位子,水平绝对是过硬的。但是偏偏碰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羽,事情就不一样了。

    无论设下什么样的陷阱,他都能看似轻描淡写地化解,还时不时反将一军,让你只能乖乖地被牵着鼻子走。无论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他都能完好无损地轻松上岸,还能帮刘备捞到足够的战利品。你说他奸诈狡猾,偏偏他还勤于王事,把淮南治理的井井有条;你说他是乱臣贼子,偏偏他除贼有功,朝廷栋梁。曹操之所以拿刘备毫无办法,完全是陆羽在背后的指点,这种在体制内打擦边球的功夫,没有几十年的宦海浮沉怎么可能如此炉火纯青,这种对人性世情洞若观火的深切见识,没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怎么可能如此入木三分,难道人真的有生而知之者?刘备已是人杰,再加上一个捉摸不透的陆羽,当真不好对付啊。

    正沉思间,突然有小吏来报,曹操聚众人议事。郭嘉急忙起身去司空府,进去之后,曹操的脸色很不好看,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刘晔等皆在,但气氛却很压抑。曹操递给郭嘉一张文书,郭嘉接过细看,原来是汝南太守陈震上报的人事令。

    臧洪以郡丞驻新蔡,督汝南南部诸县事,和洽以主簿驻汝阴,确保淮北粮道运转畅通,廖化加北宜春都尉,赵和、董梁分驻安城、慎阳二县。陈容以功曹督上蔡,刘辟、朱延出定颖;龚都、郑康出宋县,形成钳形攻势,对陈郡构成威胁。

    郭嘉不禁摇头苦笑,自己刚在刘备的后院掺了点沙子,关羽反手就要在曹操的心腹重地放火,偏偏你还不能说什么。陈震是正儿八经的汝南太守,正常行使职权,你不能无端干涉啊。李通那点人能不能打赢关羽两说,刘辟龚都离许昌可只有三百里不到,一不小心就能往你家后院扔几块砖头,天下总没有防贼千日的道理啊。

    有人说,曹操不能在许昌、颍川、陈郡重兵布防么?那黄河防线怎么办?袁本初虽然算不上英明神武,你也不能不把他当国家干部啊。

    “嘉谋划失策,请明公处分。”

    “休说这些没用的,这一定又是陆羽之计也。诸公有何良策?”

    连“鬼谋”郭奉孝都吃瘪,谁还敢自取其辱啊。一时间,鸦雀无声。曹操也在暗自思索,陆羽这小子年纪不大,心眼不小,正常的手段肯定不行。荀彧、荀攸都是正人君子,程昱做事成老,指望他们出鬼点子,不靠谱。要下毒手,还得靠贾文和。于是转头问贾诩:“文和有何妙计?”

    贾诩对曰:“刘备,虽为人杰,毕竟是外藩。陆羽虽有良谋,到底是汉臣、明公不如将他调入朝中,使他们君臣隔绝,纵不能收为己用,亦可断刘备臂膀。”

    反间计啊反间计,贾文和果然出手狠辣,不按套路出牌。你陆羽不是主意多嘛,我不和你比谁的主意高明,我直接釜底抽薪,让你来中央政府上班,给天子出主意。

    “嗯,这倒也是一条妙计,文若啊,有什么职位可以安排啊?”

    “陆羽为徐州别驾,又有从事中郎衔,调入中枢视为右迁,可加谒者仆射。”(汉代以右为尊,升官即为右迁。历代左右尊崇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小气,加太中大夫。”

    对东汉官职不熟悉的朋友可能看的一头雾水,我简单解释一下。刘备给陆羽的官职有两个:文职是徐州别驾从事,秩三百石,月俸四十斛,三百石只是个等级,类同于现在的副科级待遇,不是真实数目。月薪四十斛,也就是40石,一石等于120斤。古人的工资是以粮食为单位的,但大人们不可能只拿粮食不拿钱啊,粮食有贵有贱,所以折中,一半发粮食,一半发钱。三百石月钱2000,谷12斛。

    武职是镇东将军从事中郎,秩六百石,月俸70斛,实拿到手每月钱3500,谷21斛,另外,两汉的节日赏赐实际上成为常俸外的加薪,这个就比较灵活了,看领导的心情而定。当然如果你和领导关系够好,他直接给你座铜山,你就可以自己回家造钱去了。

    由于陆羽是从地方干部转到中央政府上班,可以视为升迁。荀彧给他谒者仆射,秩比千石(副部级),等于又升了一级。曹操还觉得小气,加太中大夫(正部级),那就是秩千石了,等于连升三级。

    谒者仆射和太中大夫都是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又叫郎中令,主要负责宫门禁卫,皇帝出行时充当车骑。由于经常在皇帝身边打转,只要你有学识有水平,很快就能得到提拔。所以很多高官都把子弟送到郎中令手下做事,好歹能混个脸熟。

    讲到这里就在废话几句,把郎中令(光禄勋)、执金吾(中尉)、卫尉三个官职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郎中令,等于御前侍卫总领加中央办公厅主任,掌管宫门禁卫,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手下的主要力量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贲、羽林两军。文职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武职相当于御前带刀侍卫,到后期,实际上成了青年干部的摇篮,像曹操这样的高官子弟,都要在郎中令手下当一段时间的议郎,以混个资历。因为天天和皇帝见面,只要你有水平,就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很多出身贫寒的寒门弟子都是由于出任了议郎,而得到皇帝的重用。而陆羽所要担任的太中大夫,相当于主任干事,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近臣,要时常以备顾问的,可惜刘协这个皇帝徒有虚名。荀彧安排这个位子给陆羽也是有深意的,磨磨你的性子,看看能不能收为己用。太中大夫往下是谒者仆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跑跑腿;往上是光禄大夫,这已经算是核心领导人,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了,是升做九卿的必经之路。

    执金吾(中尉),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员、九门提督、宪兵部队兼北京市武警部队、城管大队、消防大队、国家安全局的合体,所辖部队在西汉是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军。东汉时,北军主力分为五校,设北军中侯(中领军),中尉的军权被削弱,具体只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工作,相当于现在的仪仗班。所以汉光武帝刘秀曾经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发出感慨:“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刘秀第二任皇后,历史上著名的五大艳后之一)。”

    卫尉、负责宫内治安,和负责宫外的执金吾(中尉)相为表里,卫尉手下的士卒叫做兵卫,称“南军”,和郎中令手下的郎卫共同负责宫内的安全,相当于卫戍军区司令员。

    当然这只是字面意思,由于中国官僚体制的高度发达,我们只能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既然说开了,我们就再说说东汉末年州牧和州刺史的区别。以现在的情况为例,刘备为徐州牧,车胄为徐州刺史;孙策为扬州牧,刘馥为扬州刺史,他们之间有从属关系么?没有,刺史,顾名思义,主要监察地方官员,而且不必上报朝廷,可以直接罢免。而州牧,兼领军政,有兵权,等于唐朝加强版的节度使。如果非要类比一下,州牧等于明朝的巡抚某地加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事,而刺史则没有提督军务的职权。但还是那句话,由于中国官僚制度的博大精深,我们也只能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由于太中大夫是中央官员,又是皇帝近臣,天子直接下诏从地方提拔,刘备也没有什么回绝的理由,但不知为什么,郭嘉却有一种预感,这个办法多半行不通。作为一名一流谋士,第六感很重要,但是郭嘉什么都没说。

    诏书传到徐州,刘备哭笑不得,只好召陆羽来商议。陆军师正恋奸情热,怎么可能去许昌当人质,当即笑道:“曹公这是准备了一个金笼子让我去住啊。”刘备亦笑。

    不久,尚书台接到徐州方面的回复,并附带徐州别驾陆羽的辞谢表一封。书中大意如下:我陆羽是出身贫贱的寒门,连大汉知识分子的门都没有摸到,由于刘玄德公不弃鄙贱,不计较我的出身(也没法计较),对我破格加以提拔,才使我做到了徐州别驾的位子。后来,由于曹公的威名,中央的威信得以重新树立,我们这些外臣才能重新和皇帝取得联系,我陆羽的贱民才能够污染皇帝的耳朵。现在,别驾的工作我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只是由于还要报答皇帝的恩情和刘玄德公的知遇之恩才勉强厚脸皮继续工作而不让贤,怎么还能够恬不知耻地去接受更高的官职呢?请皇帝理解我的苦衷,收回发出的命令,使大汉王朝的威名不至于因为我的粗鄙无闻而被人耻笑。

    荀彧也没有当回事,连升三级算得上殊恩,上表辞谢也是正常的,知识分子讲究含蓄嘛。于是就又发出了一封文书,表示这个决定是中央领导人集体讨论的,这个位子非你莫属,不要谦虚了,赶紧来许昌上班吧。

    但是很快一封让陆军师在清流中大涨声望的回文又递到了荀彧面前,而这一次,许昌城中著名的新闻发言人孔北海先生不知怎么也预先得到消息了,于是一时间,清流们议论纷纷。回文大意如下:我,一个来自南边蛮荒之地的粗鄙之人,因为仰慕中央的威严和天子的恩德,虚心接受孔孟之道的教化,虽然不敢称作君子,但也懂得人贵有自知明名的道理。许昌的那些天子近臣们应该都是品德高尚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的谦谦君子,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一个来自远方小吏的苦衷呢?是我的文辞太过浅薄而使得诸君误解了我的意思么?不得已,只好再次上表自辩。

    我,陆羽,出身不值一提,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被刘玄德公收留,因为觉得我曾经粗浅地受过先贤们的教化,而让我窃居了主簿的职位。后来玄德公秉承,前任徐州牧陶恭祖的遗命,担任了徐州牧的职位。而此时曹司空迎奉天子,使得我们可以重新与天子取得联系,天子认为玄德公对徐州百姓有恩德,所以承认了他的徐州牧,我这才得以被破格提拔到别驾的位子上,之后侥幸在征讨袁术和讨伐吕布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使我的名字得以传到天子的耳朵中。

    上司的知遇之恩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手上的工作却处理的一塌糊涂,玄德公不因为我出身贫寒就使我远离先王的教化,经常用忠义道路来洗涤我的心灵,使我明白了忠孝仁义的道理,勉强能和君子们谈话而已。现在虽然中央政府一再要我去担任要职,但那也许是天子不了解我,而周围的君子们却过分夸大了我的事迹,才使得天子和诸位大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才干无法胜任这份职位,即便是冒着辜负天子恩德的罪名我也要上表陈述,因为不能损害玄德公仁义的名声,不能因为我的无能而是玄德公的威望受到打击,这就是我之所以一再推辞的原因。请诸位大人能够体谅小人物的苦衷,将我不能来赴任的原因转达给天子,收回之前的命令,使我能够继续留在徐州接受玄德公的教诲,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以待日后能够更好的报效天子的破格提拔的恩情。

    这下事情闹大了,孔北海当即找到荀彧,质问他为什么一再强逼陆羽屈从曹操的淫威,滥用天子的名义。荀彧哭笑不得,只好报告曹操,说陆羽这小子口快如刀,言辞犀利,我已经被他批得体无完肤了,曹公你还是让天子收回成命吧。至此,曹操的三大智囊——荀彧、郭嘉、贾诩全部在陆羽面前折戟沉沙,一时间,曹操闻陆羽之名就头风欲发,败退而去。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更新最快(问天夏日小说网、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