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3、起波折
“这次请你来,是专程跟你说说舅父的事。”杨恪看出黄玉儿脸上的游疑之色,便笑着解释。
黄玉儿不由得松了口气。
“你跟我说说,舅父到底出了什么事。”杨恪道,“他在信中写得模棱两可,似乎并不愿意透露真相。”
黄玉儿脸上顿时就现出为难之色来,“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了。父亲说,家里的事,女儿家的都不该掺合,所以……”
杨恪再次把目光转向她,郑重说道,“你还是跟我们说实话吧!兴许,我们还能帮得上忙……”
阮蕙也旁边说道,“是啊,玉儿妹妹,听如月说舅父出了事,你恪表哥与老太爷他们急得跟什么似的。如果确实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说就是了,只要我们能帮得上忙的地方,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黄玉儿微微垂下粉颈,沉吟片刻,方才轻声说道,“我此次到长宁来,父亲已经被捕入狱,母亲再三嘱咐我,不可把父亲之事让姑父和表哥知道……她还说,当初杨家遭遇那样的困境,她与父亲都没有尽一些绵薄之力,实在心中有愧,所以……”说到后来,眼里已是泪光盈盈。
这些话,她本欲深埋在心底的,可是,她毕竟只是个年轻的未出阁的小姐,承受的压力本就十分巨大了,还要让她将这些事情当作秘密一样藏在心底不告诉任何人,的确有些为难她了。
阮蕙在旁,这才听出了事情的原委。黄舅父如今遇到了难事。有心想找杨恪帮忙,但想到自己当年在杨家遭难时没有采取积极帮忙的态度而自责,碍于情面不好向杨家开口。
只是不知道,黄舅父现在遇到了什么难事?
这时。杨恪微微颦眉,向黄玉儿道,“玉儿妹妹。你怎么也跟舅父一样拘泥于这些小节?当初我家遇到大难,人们都唯恐牵连其中,纷纷避之不及,父亲也怕连累舅父,所以才建议你们合家搬到江都去的……如今他遇到了难处,就该跟我们明言,让我们及时想出求助之策。又怎么能闭口不提呢?”
阮蕙也从旁劝道,“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说吧,人多力量大,咱们大家都想想法子。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
黄玉儿想起父亲临别时的交待,终是悲意难抑,许久,才抬起梨花带雨的脸庞,轻声说道,“说来话长……”
“父亲因为当年在姑母遇难时搬到江都之事而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咱们合家搬到江都之后。父亲从来没有跟人透露过与杨家的关系……左邻右舍,都只知道父亲是个教书先生,便是有人请了他估西席,在他最喜爱的弟子面前,他也不曾透露过只字片语。”
“我年纪渐渐大了,到了说亲的年纪。便有当地知府请了媒婆上门提亲,父亲素来清高,又因看到了姑母死于非命,所以不愿把我嫁给官宦子弟……”
“哪知这知府公子听说父亲拒婚,当下恼羞成怒,带着人到家里大闹了一场,并所言让我非他不嫁……父亲据理力争,可他们哪里是讲理的人?争论之中,有人动人推倒了父亲,致使他摔伤了右腿。”
“父亲受了委屈,想着息事宁人,也就没有再去找知府公子。可是,这知府公子却偏偏不肯放过我们。”
“有一次,我与如月到绸布店里去买布,恰巧碰上知府公子一行数人从外面进来,他看到我时,先是出言调笑,尔后竟动起手脚来,我羞愤之下,伸手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大怒之下,便命人把我拉往他的轿中,拉扯之下,我大声叫着救命,有人看不过,就上来劝解,知府公子却一掌就把人打倒在地……”
“父亲闻讯,拄着拐杖急匆匆赶来,眼看着众仆人拉着我就要上了知府公子的轿子,便与知府公子理论,可这个时候,知府公子又岂会再跟父亲讲理?父亲见知府公子不理不睬,大急之下,举起手中的拐杖就迎头击下,也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击中了知府公子的要害,知府公子顿时应声倒在地上……”
“后来,公差把父亲抓到狱中,同时,知府也请了高明的郎中给他儿子治伤,可治了半个月,那知府公子仍然昏迷不睡,知府就命人来要抓我和母亲,幸好有人事先给家里报信,母亲这才匆匆收拾了一些首饰金银,让我与如月从偏门逃了出来投奔长宁……”
“因为父亲母亲之前曾经说过负杨家甚深,所以父亲在托人传出的信中,只让我投奔姑父,却绝口不提自己出了事。”
黄玉儿说着,已是珠泪涟涟,泣不成声,“所以,他只说了让老太爷和姑父为玉儿拣一门好亲事……”
阮蕙听完,倒觉得这个黄舅父是个性情中人,倒也不失为一位君子。虽然之前因为杨家出事而不能出力相帮,可天下又有几人能与皇权相抗衡呢?之后杨家恢复了爵位,甚至比以前更为显赫了,黄舅父还是执意不来投靠,就更说明他不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现在出了这样的大事,他甚至还不肯惊动杨家,这样的行为,不能不让阮蕙觉得他是个迂腐而又清高的人了。
教书先生,往往都是这样的品性。
杨恪也在心中把黄玉儿所说的话飞速过滤了一遍,片刻便有了主意,“虽然舅父出手伤人不对,可事出有因,江都知府也不能把罪责全部推到舅父的身上……这样吧,我派人去江都走一趟,先把舅父从狱中救出来再说。”
阮蕙想到官场中的黑暗,也就连连点头称是。
黄玉儿把心中隐藏的秘密说了出来,倒觉得轻松不少,听杨恪立时就要派人去江都救父亲出来,不禁十分感激,遂站起身来,盈盈向杨恪下拜,“恪表哥若救得我父亲脱离险境,玉儿便是为恪表哥赴汤蹈火做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辞。”
这话说得似乎有些过了。阮蕙飞快地扫了杨恪一眼。
杨恪也觉得黄玉儿这话说得过于露骨,当下便叫阮蕙扶她起来,正色说道,“舅父是我至亲之人,救他脱离困境本就是我分内之事,玉儿妹妹又何须行如此大礼?快快请起。”
这边阮蕙已经扶了黄玉儿起来,向杨恪微微笑道,“玉儿妹妹是救父心切,才会向王爷行这样的大礼呢!这礼本就重了,更不用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那样的话了……王爷又岂当真?”又转向黄玉儿,伸手执起她的手,怜惜地说道,“你一个女儿家,千里迢迢到来到长宁,真是难为你了……”
黄玉儿听见阮蕙对杨恪所说的话时已是心生不快,不过抬眼看见她满脸诚挚,便又将心头的不快压下去一半,遂强颜笑道,“玉儿只恨身为女儿身……若是男子,又怎么会给家里带来这样的难事?”
阮蕙不免宽慰开解。
这边杨恪就起身去了书房写信,让人带了书信前往江都。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
老侯爷与江家二老也知道了黄玉儿的家事,一时感触颇深。特别是长乐侯,想到当初黄舅爷在杨家出事时平白消失,之后自己也曾派人四处打探过,一直没有消息,不想再次传来消息时,竟会是这样不幸的消息,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
黄玉儿知道杨恪现在贵为佑王,又一向深得圣上恩宠,父亲此次必定能够得救,因此也就放下心来,脸上不知不觉地带了释然的微笑。
如月也因为自家老爷的事有了着落而格外高兴,连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看到她主仆二人如此表现,芍药与采青几个便私下忖度,一定是自家王爷想出法子来救黄家老爷了,否则,她们也不会一改之前心事重重的样子。不过,采平想着自家王妃那笃定的样子,也就再担心黄玉儿会威胁到王妃的地位,再把那些话跟芍药和采青她们一说,几个丫头背地里议论了一阵,还是决定留意黄玉儿主仆的举动,以防后患。
吃过晚饭,黄玉儿带着如月,来到阮蕙的房间,说是想量量宁哥儿的尺寸,再给宁哥儿做两件冬衣。
对于她突如其来的殷勤,阮蕙直觉有些不妥,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看着黄玉儿笑吟吟的娇美如花的脸儿,她还是没有出言拒绝。
当梅香抱着宁哥儿进来时,黄玉儿便上前逗弄,丝毫没有看到梅香眼里的戒备。
阮蕙也冷眼看着黄玉儿的举动,只觉得她转变得也太快了。就算杨恪答应救她父亲,可江都与这里有数百里之遥,便是快马加鞭,一个来回也要近十日路程,更何况现在八字尚未有一撇,她那笃定的样子,真的令阮蕙有些意外。
宁哥儿是个乖巧的孩子,与黄玉儿见过几面后,便渐渐习惯了她的逗弄,眯着大眼睛笑得合不拢嘴。
黄玉儿看到宁哥儿格格笑个不停,也大受鼓舞,便要从梅香手里接过宁哥儿来抱。
梅香只得把宁哥儿送过去。
也不知是黄玉儿接得太慢,还是梅香放得太快,两人胳膊一错之间,裹着宁哥儿的大红襁褓就“扑通”一声摔在地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黄玉儿不由得松了口气。
“你跟我说说,舅父到底出了什么事。”杨恪道,“他在信中写得模棱两可,似乎并不愿意透露真相。”
黄玉儿脸上顿时就现出为难之色来,“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了。父亲说,家里的事,女儿家的都不该掺合,所以……”
杨恪再次把目光转向她,郑重说道,“你还是跟我们说实话吧!兴许,我们还能帮得上忙……”
阮蕙也旁边说道,“是啊,玉儿妹妹,听如月说舅父出了事,你恪表哥与老太爷他们急得跟什么似的。如果确实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说就是了,只要我们能帮得上忙的地方,我们一定会尽力而为的。”
黄玉儿微微垂下粉颈,沉吟片刻,方才轻声说道,“我此次到长宁来,父亲已经被捕入狱,母亲再三嘱咐我,不可把父亲之事让姑父和表哥知道……她还说,当初杨家遭遇那样的困境,她与父亲都没有尽一些绵薄之力,实在心中有愧,所以……”说到后来,眼里已是泪光盈盈。
这些话,她本欲深埋在心底的,可是,她毕竟只是个年轻的未出阁的小姐,承受的压力本就十分巨大了,还要让她将这些事情当作秘密一样藏在心底不告诉任何人,的确有些为难她了。
阮蕙在旁,这才听出了事情的原委。黄舅父如今遇到了难事。有心想找杨恪帮忙,但想到自己当年在杨家遭难时没有采取积极帮忙的态度而自责,碍于情面不好向杨家开口。
只是不知道,黄舅父现在遇到了什么难事?
这时。杨恪微微颦眉,向黄玉儿道,“玉儿妹妹。你怎么也跟舅父一样拘泥于这些小节?当初我家遇到大难,人们都唯恐牵连其中,纷纷避之不及,父亲也怕连累舅父,所以才建议你们合家搬到江都去的……如今他遇到了难处,就该跟我们明言,让我们及时想出求助之策。又怎么能闭口不提呢?”
阮蕙也从旁劝道,“都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说吧,人多力量大,咱们大家都想想法子。一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
黄玉儿想起父亲临别时的交待,终是悲意难抑,许久,才抬起梨花带雨的脸庞,轻声说道,“说来话长……”
“父亲因为当年在姑母遇难时搬到江都之事而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咱们合家搬到江都之后。父亲从来没有跟人透露过与杨家的关系……左邻右舍,都只知道父亲是个教书先生,便是有人请了他估西席,在他最喜爱的弟子面前,他也不曾透露过只字片语。”
“我年纪渐渐大了,到了说亲的年纪。便有当地知府请了媒婆上门提亲,父亲素来清高,又因看到了姑母死于非命,所以不愿把我嫁给官宦子弟……”
“哪知这知府公子听说父亲拒婚,当下恼羞成怒,带着人到家里大闹了一场,并所言让我非他不嫁……父亲据理力争,可他们哪里是讲理的人?争论之中,有人动人推倒了父亲,致使他摔伤了右腿。”
“父亲受了委屈,想着息事宁人,也就没有再去找知府公子。可是,这知府公子却偏偏不肯放过我们。”
“有一次,我与如月到绸布店里去买布,恰巧碰上知府公子一行数人从外面进来,他看到我时,先是出言调笑,尔后竟动起手脚来,我羞愤之下,伸手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大怒之下,便命人把我拉往他的轿中,拉扯之下,我大声叫着救命,有人看不过,就上来劝解,知府公子却一掌就把人打倒在地……”
“父亲闻讯,拄着拐杖急匆匆赶来,眼看着众仆人拉着我就要上了知府公子的轿子,便与知府公子理论,可这个时候,知府公子又岂会再跟父亲讲理?父亲见知府公子不理不睬,大急之下,举起手中的拐杖就迎头击下,也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击中了知府公子的要害,知府公子顿时应声倒在地上……”
“后来,公差把父亲抓到狱中,同时,知府也请了高明的郎中给他儿子治伤,可治了半个月,那知府公子仍然昏迷不睡,知府就命人来要抓我和母亲,幸好有人事先给家里报信,母亲这才匆匆收拾了一些首饰金银,让我与如月从偏门逃了出来投奔长宁……”
“因为父亲母亲之前曾经说过负杨家甚深,所以父亲在托人传出的信中,只让我投奔姑父,却绝口不提自己出了事。”
黄玉儿说着,已是珠泪涟涟,泣不成声,“所以,他只说了让老太爷和姑父为玉儿拣一门好亲事……”
阮蕙听完,倒觉得这个黄舅父是个性情中人,倒也不失为一位君子。虽然之前因为杨家出事而不能出力相帮,可天下又有几人能与皇权相抗衡呢?之后杨家恢复了爵位,甚至比以前更为显赫了,黄舅父还是执意不来投靠,就更说明他不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现在出了这样的大事,他甚至还不肯惊动杨家,这样的行为,不能不让阮蕙觉得他是个迂腐而又清高的人了。
教书先生,往往都是这样的品性。
杨恪也在心中把黄玉儿所说的话飞速过滤了一遍,片刻便有了主意,“虽然舅父出手伤人不对,可事出有因,江都知府也不能把罪责全部推到舅父的身上……这样吧,我派人去江都走一趟,先把舅父从狱中救出来再说。”
阮蕙想到官场中的黑暗,也就连连点头称是。
黄玉儿把心中隐藏的秘密说了出来,倒觉得轻松不少,听杨恪立时就要派人去江都救父亲出来,不禁十分感激,遂站起身来,盈盈向杨恪下拜,“恪表哥若救得我父亲脱离险境,玉儿便是为恪表哥赴汤蹈火做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辞。”
这话说得似乎有些过了。阮蕙飞快地扫了杨恪一眼。
杨恪也觉得黄玉儿这话说得过于露骨,当下便叫阮蕙扶她起来,正色说道,“舅父是我至亲之人,救他脱离困境本就是我分内之事,玉儿妹妹又何须行如此大礼?快快请起。”
这边阮蕙已经扶了黄玉儿起来,向杨恪微微笑道,“玉儿妹妹是救父心切,才会向王爷行这样的大礼呢!这礼本就重了,更不用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那样的话了……王爷又岂当真?”又转向黄玉儿,伸手执起她的手,怜惜地说道,“你一个女儿家,千里迢迢到来到长宁,真是难为你了……”
黄玉儿听见阮蕙对杨恪所说的话时已是心生不快,不过抬眼看见她满脸诚挚,便又将心头的不快压下去一半,遂强颜笑道,“玉儿只恨身为女儿身……若是男子,又怎么会给家里带来这样的难事?”
阮蕙不免宽慰开解。
这边杨恪就起身去了书房写信,让人带了书信前往江都。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
老侯爷与江家二老也知道了黄玉儿的家事,一时感触颇深。特别是长乐侯,想到当初黄舅爷在杨家出事时平白消失,之后自己也曾派人四处打探过,一直没有消息,不想再次传来消息时,竟会是这样不幸的消息,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
黄玉儿知道杨恪现在贵为佑王,又一向深得圣上恩宠,父亲此次必定能够得救,因此也就放下心来,脸上不知不觉地带了释然的微笑。
如月也因为自家老爷的事有了着落而格外高兴,连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看到她主仆二人如此表现,芍药与采青几个便私下忖度,一定是自家王爷想出法子来救黄家老爷了,否则,她们也不会一改之前心事重重的样子。不过,采平想着自家王妃那笃定的样子,也就再担心黄玉儿会威胁到王妃的地位,再把那些话跟芍药和采青她们一说,几个丫头背地里议论了一阵,还是决定留意黄玉儿主仆的举动,以防后患。
吃过晚饭,黄玉儿带着如月,来到阮蕙的房间,说是想量量宁哥儿的尺寸,再给宁哥儿做两件冬衣。
对于她突如其来的殷勤,阮蕙直觉有些不妥,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看着黄玉儿笑吟吟的娇美如花的脸儿,她还是没有出言拒绝。
当梅香抱着宁哥儿进来时,黄玉儿便上前逗弄,丝毫没有看到梅香眼里的戒备。
阮蕙也冷眼看着黄玉儿的举动,只觉得她转变得也太快了。就算杨恪答应救她父亲,可江都与这里有数百里之遥,便是快马加鞭,一个来回也要近十日路程,更何况现在八字尚未有一撇,她那笃定的样子,真的令阮蕙有些意外。
宁哥儿是个乖巧的孩子,与黄玉儿见过几面后,便渐渐习惯了她的逗弄,眯着大眼睛笑得合不拢嘴。
黄玉儿看到宁哥儿格格笑个不停,也大受鼓舞,便要从梅香手里接过宁哥儿来抱。
梅香只得把宁哥儿送过去。
也不知是黄玉儿接得太慢,还是梅香放得太快,两人胳膊一错之间,裹着宁哥儿的大红襁褓就“扑通”一声摔在地上。(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