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7章 战争背后(十五)
“以前我国的学堂教育注重说教,而忽视笃行,只在意文章是否华丽,能否歌功颂德。”金雨认真的说教起来。
说服不了这种思想成熟的思想家,给不了人家合理的意见,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不起来一个拥有自主造血功能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胡人外族千年生存繁衍的广阔天地里,随着今后的文化教育产业扩大,需要的资金也越发巨大,还能不能有效的运转起来,今后还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局面。
“谭兄!要知道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场所,至于学生会接受学到前人的什么经验,他们自己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汲取养份,别人代替不了。
实质上个体对知识的整合致少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完全拥有知识,在个体行为习惯中显现出所学的知识。这三个环节为解释、理解、笃行(即实践)。只有个体将所学的知识体现在行动做事的准则和行为习惯之中时,我们才认为个体彻底的拥有了知识。而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说教”,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解释和理解水平上,很少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问题,并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行动指令整合进行为习惯之中。
我们中国人考试,都是在纸张试卷上展现;动手能力考核,还在一一进行实践,怎么完善?都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是。
你从事教育改革很久了,谭兄!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最终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因为行为之中体现出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并且不易忘记。解释水平上的知识很容易忘记,理解水平上的知识若不加以应用于实践,也会遗忘,所以学生学了又忘,忘了又学。这样循环往复,真正学成之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世间像李白杜甫和苏轼这种大文豪,又能有几个呢?记忆力超群的人又能有几人,不同的人总是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正是这样。我成年后,我所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来自社会实践,而来自学校教育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可悲啊!西方一个思想家马克思说过,以往的哲学家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改造世界。
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让学生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让学生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去改造世界并规范自身。显然以前的学堂教育是失败的,如今的学校更不能对学生做无用功,因为学校教育中没有笃行和没有付诸实践。使得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学生遗忘了。所以当今教育改革要加强学校中的实践课程。是不是这个理啊!谭兄?”
“你说的这么有感触,头头是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既有国内的状况。又有西方国家的教学体系作对比衬托。我看啊!我不如你,还是你来主管文卫教育才好!”谭嗣同调侃的笑道。
实际上谭嗣同是真的听进去了金雨述说的一切状况,他可是从上个世纪末期,就开始进行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西方教育体制并不陌生,长期奔走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上。对教育改革的优势弊端无有不知。金雨这么一说他就完全接受明白了,已经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忧虑不过是杞人忧天,担忧自己这等传统儒者文士的地位,没有以前那么至关重要、显赫了罢了。
“别开玩笑了,我是什么水平,我还不清楚嘛!纸上谈兵可以,管理实践起来,还得别人来才行啊!我这人不擅长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工作的。”金雨笑笑摇摇头,理科和社会杂学自己尚可,文科在这个诗人多如草一样的时代,还是省省吧。
再说了,就算是辞官不干了,商务上的事业也不允许金雨跑来教书育人的,玩笑归玩笑,有些话是不能去较真的。
谭嗣同笑笑说道:“那倒是啊!我呀,也遵循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我五年任期满了,就去欧美大国去游历一番,也长长见识,看看英法德美等国,到底有没有你说的那麽好?”
“你这脾性和习性,倒是有一种孔子周游列国采风的风格。只是孔子命不好,处处碰壁,他的处事观念不能被列国大王所接受。等到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把他的学术思想和治世理念改的面目全非了,孔老夫子的徒子徒孙才有了出路,上位了孔子也成圣人了。把一个在学术领域的大学者,仕途一无是处的白丁,捧上神坛做傀儡,官员们做得对了,是学有所成,错了是理解错误,孔老夫子就一挡箭牌了。估计孔子至今都在地狱生闷气:吾既然这么有本事,可是吾一生怎么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混上啊!悲惨了,吾一圣人,千百年来直落个被人利用的用途啊!你们荒淫无耻,却要吾一个句‘食色性也’给你们遮羞,歹命啊!吾又成遮羞布了,就差被人给缝成裤头了。呵呵呵!。。。”金雨开始开玩笑了。
“什么人嘛?连圣人都调侃,没有丝毫恭敬之意,金兄!不带这样埋汰人的啊!”谭嗣同一时间是再也笑不出来了。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面的道理,我还是知道的。学习别人的文化,根据自身需要,取其二三精要足矣。”金雨这次真的要掉一次书包了,来到这个平行的世界,不拽拽文,不多学些古文,有时真的无法和人深入交流。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
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典故,也是血流漂杵这个成语的出处。
金雨的意思也表达了出来,我是不敬圣人的,不会完全的接受别人的思想观念,是真理我接受。糊弄人的那一套,咱军人一枚,不伺候人的。
谭嗣同也是个不羁的读书人。游历天下,闯荡过江湖,过过游侠的日子。也是改革派的急先锋,属于干刺刀见红,宁折不弯的个性,见不得虚头巴脑的事情。要不然在平行世界里,让算是朋友的袁世凯一个不是承诺的承诺,给骗得满盘皆输,心若死灰,萌生死志呢!
我们中国人不怕交错朋友,就怕被自己认为是贴心朋友的人出卖,那种被朋友出卖的感觉。绝对会让人心丧若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
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现在终于有人敢说了:“不唯书。”
但是谁都知道不唯上,谁都没有好果子吃。想不唯上,那只有完善自己的执政理念,形成自己理念的势力,才有机会不唯上的可能。
谭嗣同还是第一次见到金雨和自己说这么无边的话题,不禁摇了摇头。实际上,谭嗣同乃是官宦之后,书香门第,学成之后,自成一派,著就《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等著作,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这本身就证明了他是个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处事风格。试想一下,连当时执掌大清绝对权力的慈禧太后都敢去反抗的人,能是没有个性的人物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这样的后世者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金雨是军方领袖人物,谭嗣同省长是代表着旧式文人维新改革,接受新事物的旗手、标杆性人物。
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车上的人想到了很多,军方大佬虽然不干涉地方,但这是战争时期,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出一个让人深思的典故出来。
说说听听之间,轿车已经开进省军区大门,送代表着新疆省的集团军出征,省市主要领导都来了,中午聚餐,顺便再商谈些军政要事,以及新兵征集的事务,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毕竟高校学生毕业在即,不能考取到高院上大学的初高中生,体检合格了都要入伍当兵,一个省出去十几万军队参与作战,军营也空空荡荡的,急需补充。
留守省军区的吴小方少将被授予军区副司令,作为女将军,吴小方心细若发,一直在协调处理军中大小事务的工作,此时正在招呼省市官员们参观军营。
“很久没有和人自由自在的说话聊天,说话打屁了。轻松啊!下车吧!谭省长。”金雨看着秘书小宋打开的车门说道。
“哈哈!。。。我就不信在京城,你说话不自由了。”谭嗣同笑笑说道,一下车,热浪袭来,比坐在车里兜风的待遇差了些。
“在大地方说话得注意影响,来到你老兄这里,和您这样的当世大儒胡侃一番。您就当是听过撂过,觉得有道理呢?就听一嘴好了。”金雨戴上军帽,正了正说道。反正只要学校教育的大方向没有错就行,对地方上的要求并不高。说这么多只是坚定谭嗣同等专管领导贯彻实施中央的教育措施罢了,有些新事物的出现。就不必惊诧,恐惧,甚至抗拒就对头了。
谭嗣同是属于文化教育部门的高官,任重而道远,如果依照后世,是最没有权利的省长了。但是在这个时代,教育部自成系统,钱袋子不在主管全省政务的一把手省长手中攥着,大家是各司各职,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一把手只是总揽全局的掌控者、规划者。就像是老师一样,收收作业,就差对错,给个评语,完成任期内任务。及格,优,优异,中央政务中心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提升;反之,降职,开除公职。给予惩处,很简单的。
不会像后世一样,在一个地方贪污腐败,不作为,被查出后,平级调动,换个地方,让这些官员继续为祸地方。美其名曰:保护党员干部。可笑极了!
有人说,换掉一大批贪官污吏,会引起社会动荡,干部任用会紧张。但是,想当官的人千千万,少了这些贪官污吏,真会动荡了吗?不是吧!只有赏罚严峻,才会吏治清明,才会让官员们不敢毫无顾忌的伸手吃拿卡要吗?去违纪犯法吗?还敢拿自己的前程去赌吗?
在南方地区,确实让人处于蒸笼之中一般,动与不动,都会让人直冒汗,浑身黏糊糊的让人难受极了;而大西北地区的热,是炽烈的烘烤,让人从里到外都感觉自己处于火炉之中,运动量不大不剧烈的话轻易不出汗,再热都让人好受些。
整个军区的军营中,军队调走了一半,显得空旷起来,金雨和省市领导们,在吴小方副司令的陪同下,慰问了这些没有被选拔上的军队,安安心心保卫家园,踏踏实实训练,争取下一批次的能被选拔上。
中午聚餐会晤之后,晚上又举行了一场军政联欢晚会,提振军心这才散去,就这样金雨进入西北地区编遣军队开赴战场,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战争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金雨却是更加关注起教育事业来。
尽管人们常常感叹,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国家的军队犹如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只要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地创造力。
积极引进德国人的思维模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广纳群策,改善自我。这是我们在已经被愈加愚昧的封建制度,愚化教育祸害的呆呆傻傻的阵痛时期,必须得改变的形势,这个时期,中国人缺乏严谨治学、科学研究、合理管理的经验。
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自治的政治传统和天赋,其雄心勃勃的皇帝和领袖人物频频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干变成破坏性的力量。
中华帝国却是不能够照搬德国人的那一套,好战亡国,忘战必危!
中国人中没有人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虽然现在都是在抢地盘,争取生存空间和战略纵深,但是掌控战争局势,控制国民经济和战时经济接轨挂钩,平稳衔接,不让战争恶化战时经济上升趋势,才是中华帝国政务中心和国防总参谋部的重中之重的任务。这在取得对俄战争第二阶段胜利后,放缓东西两线攻势,改由中路突破,再在中亚地区给俄罗斯帝国防御圈薄弱环节给捅上一刀的策略,很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后世的时候,好像有人讨论过这些问题,记得有人曾今议论过二十世纪,德国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全部失败,而且还有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这样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这确实是一个最惹人眼球的话题,德国人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相应的国家政策制定和管理也是肯定出现纰漏了。
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族群呢,它代表着什么呢?第一,它是商人和金融家的代名词;第二,它是马克思笔下残酷剥削阶层资本家们的形象代言人,掌控着不可估量的财富;第三,在欧美亚大陆上,犹太人代表着财富和机会。以犹太人财团为主的银行家,总是在德国人打得筋疲力尽时,再给德国人雪上加霜,抽冷子给德国人找一个强大的对手。
德国人是记吃不记打,就像是俄国沙皇一样,屠杀犹太人后,被犹太财团找了个亚洲强国日本,给打得屁滚尿流一样,连败两次,还是败在同一个对手手中。很无语啊!德国人怎么总是会同样的错误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说服不了这种思想成熟的思想家,给不了人家合理的意见,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不起来一个拥有自主造血功能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胡人外族千年生存繁衍的广阔天地里,随着今后的文化教育产业扩大,需要的资金也越发巨大,还能不能有效的运转起来,今后还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局面。
“谭兄!要知道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场所,至于学生会接受学到前人的什么经验,他们自己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汲取养份,别人代替不了。
实质上个体对知识的整合致少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完全拥有知识,在个体行为习惯中显现出所学的知识。这三个环节为解释、理解、笃行(即实践)。只有个体将所学的知识体现在行动做事的准则和行为习惯之中时,我们才认为个体彻底的拥有了知识。而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说教”,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解释和理解水平上,很少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问题,并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行动指令整合进行为习惯之中。
我们中国人考试,都是在纸张试卷上展现;动手能力考核,还在一一进行实践,怎么完善?都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是。
你从事教育改革很久了,谭兄!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最终要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因为行为之中体现出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并且不易忘记。解释水平上的知识很容易忘记,理解水平上的知识若不加以应用于实践,也会遗忘,所以学生学了又忘,忘了又学。这样循环往复,真正学成之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世间像李白杜甫和苏轼这种大文豪,又能有几个呢?记忆力超群的人又能有几人,不同的人总是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正是这样。我成年后,我所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来自社会实践,而来自学校教育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可悲啊!西方一个思想家马克思说过,以往的哲学家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改造世界。
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解释世界,而关键是要让学生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让学生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去改造世界并规范自身。显然以前的学堂教育是失败的,如今的学校更不能对学生做无用功,因为学校教育中没有笃行和没有付诸实践。使得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学生遗忘了。所以当今教育改革要加强学校中的实践课程。是不是这个理啊!谭兄?”
“你说的这么有感触,头头是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既有国内的状况。又有西方国家的教学体系作对比衬托。我看啊!我不如你,还是你来主管文卫教育才好!”谭嗣同调侃的笑道。
实际上谭嗣同是真的听进去了金雨述说的一切状况,他可是从上个世纪末期,就开始进行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西方教育体制并不陌生,长期奔走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上。对教育改革的优势弊端无有不知。金雨这么一说他就完全接受明白了,已经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忧虑不过是杞人忧天,担忧自己这等传统儒者文士的地位,没有以前那么至关重要、显赫了罢了。
“别开玩笑了,我是什么水平,我还不清楚嘛!纸上谈兵可以,管理实践起来,还得别人来才行啊!我这人不擅长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工作的。”金雨笑笑摇摇头,理科和社会杂学自己尚可,文科在这个诗人多如草一样的时代,还是省省吧。
再说了,就算是辞官不干了,商务上的事业也不允许金雨跑来教书育人的,玩笑归玩笑,有些话是不能去较真的。
谭嗣同笑笑说道:“那倒是啊!我呀,也遵循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我五年任期满了,就去欧美大国去游历一番,也长长见识,看看英法德美等国,到底有没有你说的那麽好?”
“你这脾性和习性,倒是有一种孔子周游列国采风的风格。只是孔子命不好,处处碰壁,他的处事观念不能被列国大王所接受。等到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把他的学术思想和治世理念改的面目全非了,孔老夫子的徒子徒孙才有了出路,上位了孔子也成圣人了。把一个在学术领域的大学者,仕途一无是处的白丁,捧上神坛做傀儡,官员们做得对了,是学有所成,错了是理解错误,孔老夫子就一挡箭牌了。估计孔子至今都在地狱生闷气:吾既然这么有本事,可是吾一生怎么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混上啊!悲惨了,吾一圣人,千百年来直落个被人利用的用途啊!你们荒淫无耻,却要吾一个句‘食色性也’给你们遮羞,歹命啊!吾又成遮羞布了,就差被人给缝成裤头了。呵呵呵!。。。”金雨开始开玩笑了。
“什么人嘛?连圣人都调侃,没有丝毫恭敬之意,金兄!不带这样埋汰人的啊!”谭嗣同一时间是再也笑不出来了。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面的道理,我还是知道的。学习别人的文化,根据自身需要,取其二三精要足矣。”金雨这次真的要掉一次书包了,来到这个平行的世界,不拽拽文,不多学些古文,有时真的无法和人深入交流。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
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典故,也是血流漂杵这个成语的出处。
金雨的意思也表达了出来,我是不敬圣人的,不会完全的接受别人的思想观念,是真理我接受。糊弄人的那一套,咱军人一枚,不伺候人的。
谭嗣同也是个不羁的读书人。游历天下,闯荡过江湖,过过游侠的日子。也是改革派的急先锋,属于干刺刀见红,宁折不弯的个性,见不得虚头巴脑的事情。要不然在平行世界里,让算是朋友的袁世凯一个不是承诺的承诺,给骗得满盘皆输,心若死灰,萌生死志呢!
我们中国人不怕交错朋友,就怕被自己认为是贴心朋友的人出卖,那种被朋友出卖的感觉。绝对会让人心丧若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
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现在终于有人敢说了:“不唯书。”
但是谁都知道不唯上,谁都没有好果子吃。想不唯上,那只有完善自己的执政理念,形成自己理念的势力,才有机会不唯上的可能。
谭嗣同还是第一次见到金雨和自己说这么无边的话题,不禁摇了摇头。实际上,谭嗣同乃是官宦之后,书香门第,学成之后,自成一派,著就《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等著作,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这本身就证明了他是个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处事风格。试想一下,连当时执掌大清绝对权力的慈禧太后都敢去反抗的人,能是没有个性的人物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这样的后世者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金雨是军方领袖人物,谭嗣同省长是代表着旧式文人维新改革,接受新事物的旗手、标杆性人物。
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车上的人想到了很多,军方大佬虽然不干涉地方,但这是战争时期,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出一个让人深思的典故出来。
说说听听之间,轿车已经开进省军区大门,送代表着新疆省的集团军出征,省市主要领导都来了,中午聚餐,顺便再商谈些军政要事,以及新兵征集的事务,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毕竟高校学生毕业在即,不能考取到高院上大学的初高中生,体检合格了都要入伍当兵,一个省出去十几万军队参与作战,军营也空空荡荡的,急需补充。
留守省军区的吴小方少将被授予军区副司令,作为女将军,吴小方心细若发,一直在协调处理军中大小事务的工作,此时正在招呼省市官员们参观军营。
“很久没有和人自由自在的说话聊天,说话打屁了。轻松啊!下车吧!谭省长。”金雨看着秘书小宋打开的车门说道。
“哈哈!。。。我就不信在京城,你说话不自由了。”谭嗣同笑笑说道,一下车,热浪袭来,比坐在车里兜风的待遇差了些。
“在大地方说话得注意影响,来到你老兄这里,和您这样的当世大儒胡侃一番。您就当是听过撂过,觉得有道理呢?就听一嘴好了。”金雨戴上军帽,正了正说道。反正只要学校教育的大方向没有错就行,对地方上的要求并不高。说这么多只是坚定谭嗣同等专管领导贯彻实施中央的教育措施罢了,有些新事物的出现。就不必惊诧,恐惧,甚至抗拒就对头了。
谭嗣同是属于文化教育部门的高官,任重而道远,如果依照后世,是最没有权利的省长了。但是在这个时代,教育部自成系统,钱袋子不在主管全省政务的一把手省长手中攥着,大家是各司各职,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一把手只是总揽全局的掌控者、规划者。就像是老师一样,收收作业,就差对错,给个评语,完成任期内任务。及格,优,优异,中央政务中心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提升;反之,降职,开除公职。给予惩处,很简单的。
不会像后世一样,在一个地方贪污腐败,不作为,被查出后,平级调动,换个地方,让这些官员继续为祸地方。美其名曰:保护党员干部。可笑极了!
有人说,换掉一大批贪官污吏,会引起社会动荡,干部任用会紧张。但是,想当官的人千千万,少了这些贪官污吏,真会动荡了吗?不是吧!只有赏罚严峻,才会吏治清明,才会让官员们不敢毫无顾忌的伸手吃拿卡要吗?去违纪犯法吗?还敢拿自己的前程去赌吗?
在南方地区,确实让人处于蒸笼之中一般,动与不动,都会让人直冒汗,浑身黏糊糊的让人难受极了;而大西北地区的热,是炽烈的烘烤,让人从里到外都感觉自己处于火炉之中,运动量不大不剧烈的话轻易不出汗,再热都让人好受些。
整个军区的军营中,军队调走了一半,显得空旷起来,金雨和省市领导们,在吴小方副司令的陪同下,慰问了这些没有被选拔上的军队,安安心心保卫家园,踏踏实实训练,争取下一批次的能被选拔上。
中午聚餐会晤之后,晚上又举行了一场军政联欢晚会,提振军心这才散去,就这样金雨进入西北地区编遣军队开赴战场,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战争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金雨却是更加关注起教育事业来。
尽管人们常常感叹,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国家的军队犹如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只要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地创造力。
积极引进德国人的思维模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广纳群策,改善自我。这是我们在已经被愈加愚昧的封建制度,愚化教育祸害的呆呆傻傻的阵痛时期,必须得改变的形势,这个时期,中国人缺乏严谨治学、科学研究、合理管理的经验。
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自治的政治传统和天赋,其雄心勃勃的皇帝和领袖人物频频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干变成破坏性的力量。
中华帝国却是不能够照搬德国人的那一套,好战亡国,忘战必危!
中国人中没有人会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虽然现在都是在抢地盘,争取生存空间和战略纵深,但是掌控战争局势,控制国民经济和战时经济接轨挂钩,平稳衔接,不让战争恶化战时经济上升趋势,才是中华帝国政务中心和国防总参谋部的重中之重的任务。这在取得对俄战争第二阶段胜利后,放缓东西两线攻势,改由中路突破,再在中亚地区给俄罗斯帝国防御圈薄弱环节给捅上一刀的策略,很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后世的时候,好像有人讨论过这些问题,记得有人曾今议论过二十世纪,德国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全部失败,而且还有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这样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这确实是一个最惹人眼球的话题,德国人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相应的国家政策制定和管理也是肯定出现纰漏了。
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族群呢,它代表着什么呢?第一,它是商人和金融家的代名词;第二,它是马克思笔下残酷剥削阶层资本家们的形象代言人,掌控着不可估量的财富;第三,在欧美亚大陆上,犹太人代表着财富和机会。以犹太人财团为主的银行家,总是在德国人打得筋疲力尽时,再给德国人雪上加霜,抽冷子给德国人找一个强大的对手。
德国人是记吃不记打,就像是俄国沙皇一样,屠杀犹太人后,被犹太财团找了个亚洲强国日本,给打得屁滚尿流一样,连败两次,还是败在同一个对手手中。很无语啊!德国人怎么总是会同样的错误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