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少年郎 第十二章流浪归来
丁一是八月二十五号回到下河村的。
他的身影刚在村头出现,便引起了轰动。
“看啊,丁一回来了,丁一回来了。”一群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跟在丁一身后大声嚷嚷着,好像来了个外星人似的。
但丁一却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所描绘的境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想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哟呵,流浪汉回家咯。”正站在门口嗑瓜子的王家菊打趣丁一。
“流浪汉回家咯,流浪汉回家咯。”王家菊如此一说,跟在丁一身后的小孩立即改了口。
丁常发刚回家,正换衣服,突然听见小孩喊流浪汉回家了,心里突然一热,光着上身便跑了出来。
“儿子!你终于回来了,你想死爸爸了。”丁常发把儿子的头紧紧抱在怀里,激动得忍不住哭了。
“爸爸,我们进屋吧。”丁一看了一眼周围的人说。
“好,进屋进屋。大家也进屋坐坐。”走到门边,丁常发对围过来的乡亲们说。
“不用不用,我们在门口站站就是了。”刘阿娘说。
“不行不行,大家都为我丁一费了心,到了我这里总的坐着喝口水再走吧。”丁常发在堂屋摆好凳子,把刘阿娘等全叫进了屋子。
“丁一,你这一个多月去哪里了?怎么过的?”
刘阿娘抢在丁一爸爸前面问话了,她问的这话,也是丁常发最急于想知道的。
“我一直在武汉。”丁一回答。
“武汉?那不是出省了吗?你到那住哪儿?吃什么?”
“我去参观了黄鹤楼,然后在一个姓张的大叔店里招呼客人,端端盘子,晚上就住他家。他还给我发了工钱。”丁一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大小不等的票子。
“听见了吧,听见了吧,人家丁一多能干啊,出门有人管吃管住,还发工钱。”刘阿娘对门口围观的一群孩子说。
“是啊是啊,丁一这次也算是长见识了。”李大爷说。
“大娘大叔,话不能这么说。他私自跑出去,身上没钱,总得想法子吃饭睡觉不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值得称赞。”丁常发说。
“我们那些娃儿胆子就没这么大,就是你拿钱喊他出去,他都不敢。”周洪斌说。
“还是生儿子好,出门少操心。”刘琴说。
“生什么都好,只要是自己的。就看你怎么教了。”吴春红乜刘琴一眼,还撇了撇嘴。
“散了吧,散了吧,让他们父子俩好好絮叨絮叨。”村支书雷大明看见丁常发家门口围了一大群人,便近前来看,刚好听见吴春红带刺的话,便叫大家赶紧散了。
“雷书记,稀客啊,进屋喝口茶吧。”
“我说大家伙围在这里看什么,原来是丁一回来了啊。”雷书记摸摸丁一的头。
“就是。乡亲们都挺挂念丁一的,看见回来了,就赶来问问。”
“人之常情嘛!虽然不是自己的娃,毕竟乡里乡亲的,问候问候也是应该的。”
“雷叔叔,嗑瓜子。”丁一端起一盘瓜子请雷大明吃。
“不吃,不吃。你们父子一个多月没见面了,好好唠唠,我有事,走了。”雷大明边说边站起来往外走。
“雷书记慢走,空了常来坐坐。”丁常发将雷书记送到门外。看雷书记转过屋角,这才得空听丁一诉说他在武汉的那些日子。
丁一在武汉下车时间已经是午夜。他哪也不敢去,就在候车室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他在车站厕所外面水龙头洗了脸,然后买了一个馒头填饱肚子,就买了去黄鹤楼的车票。
黄鹤楼的具体位置,他在火车上就打听清楚了。他仔细数了数身上的钱,从汉口坐火车去黄鹤楼车费是够了,但门票钱和饭钱却成了问题。
到时候再说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从汉口火车站去黄鹤楼,大概有四五十分钟的路程,但丁一却感觉眨眼就到了。
暑假,是旅游的高峰时期。游玩的人很多。进门观赏之人正排着队有序进入。丁一瞅准一个孤身老头,便挤过去紧挨着站了。
到了检票口,工作人员见老头一大把年纪,以为丁一是他孙子,就让丁一进去了。
一进入景区,丁一就直奔黄鹤楼。他在黄鹤楼足足停留了四十分钟,把上面的古诗词抄了下来,还站在黄鹤楼最高层领略了长江烟波渺渺的滔滔气势。
在黄鹤楼的这半天,丁一心情非常愉快。他早忘记了自己是独自一人流浪在外。
走出景区大门,丁一不免诚惶诚恐起来。
不管是住下来还是回去,他都没钱了。这个时候,他感觉肚子好饿好饿,嗓子好干好干。他已经半天没喝一口水了。
到了蛇山脚下,他回头望了望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然后信马由缰的向蛇山左边的小道走去。在距山脚大约一里之遥的地段,他看见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路边小店。
小店门框个斜插着一个旗幡,上面写着“面窝窝张”。
店主人是一对五十上下的中年夫妇,正跑前跑后的忙碌着。丁一看见门前石桌上簸箕里的各色小吃,口水一下就流出来了。
“小娃子,买点啥?”老板看见丁一目不转睛地看着着簸箕里的食品,便和蔼地问道。
“大叔,你这个面窝窝咋卖?”丁一轻轻地问。
“两毛钱一个。你买几个?”
“我就买一个。”丁一说。
“小娃子,饿坏了吧?来,拿着,我送的,不要你钱。”
“谢谢大叔!”丁一边说边接过面窝窝,狼吞虎咽地啃起来。
“老板真是大好人。”店里,门边坐着的一对年轻人称赞道。
“娃,多久没吃东西了?来,喝口水。”老板娘给丁一端来一杯凉开水。
丁一见夫妇二人待人厚道,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大叔大娘,你们店生意好,要帮手吗?我不要工钱,只要吃饭睡觉就行了 。”
“娃,你实话告诉大叔,你是哪里人?为什么不回家?”大叔看着丁一的眼睛说。
“大叔,我妈妈死了。爸爸给我娶了后妈。后妈不喜欢我,我不想回家。”丁一说到这里,竟哭了起来。
“你是偷着跑出来的?”大娘问。
“嗯。”丁一点点头。
“读几年级啦?成绩咋样?”大叔问。
“下学期就初二了。我在班上是前几名。”丁一如实相告。
“你是想在外面呆一阵子就回去呢还是从此以后不想回去了?”大叔又问。
“我还要回去读书,但我现在不想回去。”
“娃还算诚实。行,你就留下来给大叔当个帮手。”
就这样,丁一在“面窝窝张”店里住了下来,大叔大娘管吃管住,临到开学时,给他买了回重庆的火车票,还亲自把丁一送上火车,并往他包里塞了二十元钱。
“儿子,记住大叔大娘的恩德,以后有出息了别忘了去看看大叔大娘。他们真是好人啊。”丁常发对儿子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他的身影刚在村头出现,便引起了轰动。
“看啊,丁一回来了,丁一回来了。”一群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跟在丁一身后大声嚷嚷着,好像来了个外星人似的。
但丁一却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所描绘的境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想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哟呵,流浪汉回家咯。”正站在门口嗑瓜子的王家菊打趣丁一。
“流浪汉回家咯,流浪汉回家咯。”王家菊如此一说,跟在丁一身后的小孩立即改了口。
丁常发刚回家,正换衣服,突然听见小孩喊流浪汉回家了,心里突然一热,光着上身便跑了出来。
“儿子!你终于回来了,你想死爸爸了。”丁常发把儿子的头紧紧抱在怀里,激动得忍不住哭了。
“爸爸,我们进屋吧。”丁一看了一眼周围的人说。
“好,进屋进屋。大家也进屋坐坐。”走到门边,丁常发对围过来的乡亲们说。
“不用不用,我们在门口站站就是了。”刘阿娘说。
“不行不行,大家都为我丁一费了心,到了我这里总的坐着喝口水再走吧。”丁常发在堂屋摆好凳子,把刘阿娘等全叫进了屋子。
“丁一,你这一个多月去哪里了?怎么过的?”
刘阿娘抢在丁一爸爸前面问话了,她问的这话,也是丁常发最急于想知道的。
“我一直在武汉。”丁一回答。
“武汉?那不是出省了吗?你到那住哪儿?吃什么?”
“我去参观了黄鹤楼,然后在一个姓张的大叔店里招呼客人,端端盘子,晚上就住他家。他还给我发了工钱。”丁一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大小不等的票子。
“听见了吧,听见了吧,人家丁一多能干啊,出门有人管吃管住,还发工钱。”刘阿娘对门口围观的一群孩子说。
“是啊是啊,丁一这次也算是长见识了。”李大爷说。
“大娘大叔,话不能这么说。他私自跑出去,身上没钱,总得想法子吃饭睡觉不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值得称赞。”丁常发说。
“我们那些娃儿胆子就没这么大,就是你拿钱喊他出去,他都不敢。”周洪斌说。
“还是生儿子好,出门少操心。”刘琴说。
“生什么都好,只要是自己的。就看你怎么教了。”吴春红乜刘琴一眼,还撇了撇嘴。
“散了吧,散了吧,让他们父子俩好好絮叨絮叨。”村支书雷大明看见丁常发家门口围了一大群人,便近前来看,刚好听见吴春红带刺的话,便叫大家赶紧散了。
“雷书记,稀客啊,进屋喝口茶吧。”
“我说大家伙围在这里看什么,原来是丁一回来了啊。”雷书记摸摸丁一的头。
“就是。乡亲们都挺挂念丁一的,看见回来了,就赶来问问。”
“人之常情嘛!虽然不是自己的娃,毕竟乡里乡亲的,问候问候也是应该的。”
“雷叔叔,嗑瓜子。”丁一端起一盘瓜子请雷大明吃。
“不吃,不吃。你们父子一个多月没见面了,好好唠唠,我有事,走了。”雷大明边说边站起来往外走。
“雷书记慢走,空了常来坐坐。”丁常发将雷书记送到门外。看雷书记转过屋角,这才得空听丁一诉说他在武汉的那些日子。
丁一在武汉下车时间已经是午夜。他哪也不敢去,就在候车室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他在车站厕所外面水龙头洗了脸,然后买了一个馒头填饱肚子,就买了去黄鹤楼的车票。
黄鹤楼的具体位置,他在火车上就打听清楚了。他仔细数了数身上的钱,从汉口坐火车去黄鹤楼车费是够了,但门票钱和饭钱却成了问题。
到时候再说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从汉口火车站去黄鹤楼,大概有四五十分钟的路程,但丁一却感觉眨眼就到了。
暑假,是旅游的高峰时期。游玩的人很多。进门观赏之人正排着队有序进入。丁一瞅准一个孤身老头,便挤过去紧挨着站了。
到了检票口,工作人员见老头一大把年纪,以为丁一是他孙子,就让丁一进去了。
一进入景区,丁一就直奔黄鹤楼。他在黄鹤楼足足停留了四十分钟,把上面的古诗词抄了下来,还站在黄鹤楼最高层领略了长江烟波渺渺的滔滔气势。
在黄鹤楼的这半天,丁一心情非常愉快。他早忘记了自己是独自一人流浪在外。
走出景区大门,丁一不免诚惶诚恐起来。
不管是住下来还是回去,他都没钱了。这个时候,他感觉肚子好饿好饿,嗓子好干好干。他已经半天没喝一口水了。
到了蛇山脚下,他回头望了望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然后信马由缰的向蛇山左边的小道走去。在距山脚大约一里之遥的地段,他看见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路边小店。
小店门框个斜插着一个旗幡,上面写着“面窝窝张”。
店主人是一对五十上下的中年夫妇,正跑前跑后的忙碌着。丁一看见门前石桌上簸箕里的各色小吃,口水一下就流出来了。
“小娃子,买点啥?”老板看见丁一目不转睛地看着着簸箕里的食品,便和蔼地问道。
“大叔,你这个面窝窝咋卖?”丁一轻轻地问。
“两毛钱一个。你买几个?”
“我就买一个。”丁一说。
“小娃子,饿坏了吧?来,拿着,我送的,不要你钱。”
“谢谢大叔!”丁一边说边接过面窝窝,狼吞虎咽地啃起来。
“老板真是大好人。”店里,门边坐着的一对年轻人称赞道。
“娃,多久没吃东西了?来,喝口水。”老板娘给丁一端来一杯凉开水。
丁一见夫妇二人待人厚道,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大叔大娘,你们店生意好,要帮手吗?我不要工钱,只要吃饭睡觉就行了 。”
“娃,你实话告诉大叔,你是哪里人?为什么不回家?”大叔看着丁一的眼睛说。
“大叔,我妈妈死了。爸爸给我娶了后妈。后妈不喜欢我,我不想回家。”丁一说到这里,竟哭了起来。
“你是偷着跑出来的?”大娘问。
“嗯。”丁一点点头。
“读几年级啦?成绩咋样?”大叔问。
“下学期就初二了。我在班上是前几名。”丁一如实相告。
“你是想在外面呆一阵子就回去呢还是从此以后不想回去了?”大叔又问。
“我还要回去读书,但我现在不想回去。”
“娃还算诚实。行,你就留下来给大叔当个帮手。”
就这样,丁一在“面窝窝张”店里住了下来,大叔大娘管吃管住,临到开学时,给他买了回重庆的火车票,还亲自把丁一送上火车,并往他包里塞了二十元钱。
“儿子,记住大叔大娘的恩德,以后有出息了别忘了去看看大叔大娘。他们真是好人啊。”丁常发对儿子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