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 章 勃鲁西洛夫攻势
第997 章 勃鲁西洛夫攻势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是俄罗斯的军事家,骑兵上将。生于第比利斯。后进圣彼得堡骑兵学校。自学员一路升为校长,以推崇攻势战略着称。1912年晋升为骑兵上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16年初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一战进行到1916年,陷入战争泥潭的参战各国在堑壕间疲于奔命。为了打破西线僵局,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上将猛攻法国凡尔登要塞,着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开始绞肉。血流不止的英、法联军,迫切请求东线俄军发动攻势牵制德军,以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
一旦凡尔登不保,整个西线就有溃败的危险。与此同时,同盟国对意大利战前突然转向,这让协约国感到愤怒,德军发动攻势猛攻特兰提诺的意大利军队,迫使其退到伦巴第平原。而奥匈帝国也对意大利阵地发动猛攻。面临突如其来的攻势,意大利国王发电报恳求俄罗斯方面派军队挽救危局,发动对奥匈帝国的攻势来减轻压力。
小沙皇阿历克谢是不管事的,军事行动交由尼古拉大公负责,于是他下令对奥匈军队发动东部战役。不过,俄罗斯虽然有心,但是俄军却有些力不从心。俄国曾通过在维尔努地区的纳罗兹湖发动一场攻势,作为对西方盟友的回应,但此战德、俄双方的实际伤亡却是1:5,这种消耗战使俄国的进攻显得过于乏力。于是,当尼古拉大公代表着沙皇的旨意下达后。几乎所有一线将领都认为俄军损失很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一直奉行防御为主的战术。但上意难违,战局又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主角也就闪亮登场了。
阿列克谢?阿历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是当时俄军西南方面军指挥官。他对进攻颇有心得,思维敏捷,很有战略眼光,被认为是一战时俄军最出色的将领,也是从拿破仑战争后到苏俄建立前,俄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将。名将就是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而1916年俄军的问题。就是作战不利。开战以来,俄军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损失却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对手德军素质强之外,另一点则与一战大多数参战国相同。就是受制于战术僵化。
由于受中、俄战争的影响,当时各国军队一般都采取侧翼迂回的战术。一战开始后,由于双方防线都长达数百公里,部队迂回极难实现。于是,各国开始采用正面强行突破的战术。比如,德军在1915年果尔利策战役中使用此战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飞机和飞艇用于实战,交战双方加大了空中侦察力度。使得防守一方很容易判断出敌军主攻方向,并及时投入预备队和炮兵。因此正面突破的战术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增大了己方伤亡。俄军在纳罗兹湖的攻势,高比例的伤亡就是写照。
面对这种情况,勃鲁西洛夫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方案。他向最高司令部呈达其作战计划,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地区向奥匈帝国的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他的计划可以概括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即在一条宽广战线上,用一支军队集中兵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各自选好地点同时实行突破,这样就能迷惑敌军,以此分散其防守兵力,从而达成进攻的目的。
但这种进攻的方式,最高司令部并不同意,认为超出了俄军的实际承受能力。所以,尽管在高层已经批准、最高司令部最终亦认可该计划可行的同时,勃鲁西洛夫希望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却是被否决了。
虽然阿列克谢?阿历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的手下已经有了五十多万的部队,但是按俄罗斯的传统作战方法来看,他还是处于缺兵少将的局面,勃鲁西洛夫不得不仓促地展开部署,尽量弥补无法获得支援的不足。他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共4支军团。
尽管后来奥匈帝国逐渐获得德国增援,但勃鲁西洛夫却只需面对其防线上的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4月18日,他召集下辖各集团军司令开会,要每个集团军,甚至军,自行选择突破地段。最后,在整个长达44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勃鲁西洛夫亲自帮他们选择了30多个突破点。
战役发起之前,俄军充分利用黑夜,暗地里潜行至奥匈帝国军队防线100码(91米)之内,更在一些地方抵进到75码(69米)。勃鲁西洛夫准备沿着483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一次奇袭。俄最高司令部劝告他大大缩短其攻击面,以便更好发挥攻击力,使其攻势拥有更重叠的密度。
司令部的建议,是有事实依据的。俄对面的奥匈军队共有步兵45万,骑兵3万,火炮1846门。虽然表面上看少于俄军,但其重炮就占三分之一,而俄重炮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由于长期作战失利,俄军士气低落,使人数优势被抵消。而且当时奥匈帝国的进攻重点是在意大利,在东线采取的是防御方针。整个防线由3道阵地组成,间隔5公里,第1道阵地最强,纵深约1.5公里。但是勃鲁西洛夫坚持己见,司令部对他只好让步。这次以勃鲁西洛夫名字命名的攻势,终归是名副其实了。
俄西南方面军兵力配置从北至南依次为:第8、11、7、9集团军,共有步兵57万,骑兵6万,火炮1938门。其中,以第8集团军集中9个师的力量实施主要突击。
要战前的动员会上,勃鲁西洛夫兴起酒杯对手下的高级将领们说道:“今天我们要用我们的勇敢去面对面奥匈帝国的军队,让他们看一下,我们英勇的斯拉夫人是无所畏惧的,我们这一战要为我们以前的战争划上一个句号,我们不是以前的俄罗斯军队了,我们要让我们的敌人,一提起我们就吓的发抖。”在司令官的鼓舞下,将领们喝下了这一杯洒,而他们的确也在战斗中都的了自己的威风。
俄军于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勃鲁西洛夫命令沿着322公里战线出击。他不用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击,这也是俄罗斯太穷了,他根本就没有那么的炮弹供他使用,他要把钢用在刀刃上,他要完全用奇袭来打击敌人,短促精悍的火炮弹幕在整条奥匈帝国部队的防线前面拉开了。
俄军向他们的目标——战略地位重要的科韦耳和铁路中心、加利西亚的工业首府伦贝格(利沃夫)猛冲。奥匈帝国的第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被出其不意地突击打晕,在俄军精准而简捷的炮轰之下,奥匈帝国的防御彻底崩溃。初段的攻击,随着奥匈帝国防线崩溃而完胜,使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突击部队,这是其在此次战役中的创新。他们的任务是一直沿着奥匈帝国军队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使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这些缺口实施突破。
6月8日,俄西南方面军夺取了卢茨克,奥匈帝国总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此时只能指挥军队在俄军进城前撤出,这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在俄军一反常态的进攻下,奥匈帝国的部队全面崩溃,此时已经有约20万人沦为战俘。这种快速推进,短时间内摧毁防御体系,令其部队士气崩溃而大批被俘的效果,与二战闪电战效果极为相似。而勃鲁西洛夫攻势本身,亦具有闪电战的特点,可以说是闪电战的“试运行版”。
后来中华帝国的将领们在一起进行了分析以后,为他总结了他的三大特点:
其攻势步骤一:是集结,在全线攻击的掩护下集中9个师主攻,符合“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的闪电战原则;
步骤二:是突破,俄军短促炮火的使用,迅速突击的达成,符合闪电战“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的描述;
步骤三:是突破穿插,沿着奥匈防线的弱点实施突破穿插,是闪电战“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的一战“穿越版”。
如果说二战是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摧枯拉朽的话,就可以想象一战时俄军的这种所谓“疯狂”战术带来的震撼。当俄军的进攻在6月底势头稍缓时,部队已经穿过了乌克兰到了罗马尼亚附近,其前锋已经可以望见喀尔巴阡山的山口。
(埃里希?冯?法金汉,又译为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或埃里希?冯?法尔根汉,德国军事家、元帅,1914年至1916年间任德军总参谋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是俄罗斯的军事家,骑兵上将。生于第比利斯。后进圣彼得堡骑兵学校。自学员一路升为校长,以推崇攻势战略着称。1912年晋升为骑兵上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16年初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一战进行到1916年,陷入战争泥潭的参战各国在堑壕间疲于奔命。为了打破西线僵局,德国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上将猛攻法国凡尔登要塞,着名的“凡尔登绞肉机”开始绞肉。血流不止的英、法联军,迫切请求东线俄军发动攻势牵制德军,以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
一旦凡尔登不保,整个西线就有溃败的危险。与此同时,同盟国对意大利战前突然转向,这让协约国感到愤怒,德军发动攻势猛攻特兰提诺的意大利军队,迫使其退到伦巴第平原。而奥匈帝国也对意大利阵地发动猛攻。面临突如其来的攻势,意大利国王发电报恳求俄罗斯方面派军队挽救危局,发动对奥匈帝国的攻势来减轻压力。
小沙皇阿历克谢是不管事的,军事行动交由尼古拉大公负责,于是他下令对奥匈军队发动东部战役。不过,俄罗斯虽然有心,但是俄军却有些力不从心。俄国曾通过在维尔努地区的纳罗兹湖发动一场攻势,作为对西方盟友的回应,但此战德、俄双方的实际伤亡却是1:5,这种消耗战使俄国的进攻显得过于乏力。于是,当尼古拉大公代表着沙皇的旨意下达后。几乎所有一线将领都认为俄军损失很大,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一直奉行防御为主的战术。但上意难违,战局又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主角也就闪亮登场了。
阿列克谢?阿历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是当时俄军西南方面军指挥官。他对进攻颇有心得,思维敏捷,很有战略眼光,被认为是一战时俄军最出色的将领,也是从拿破仑战争后到苏俄建立前,俄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将。名将就是来解决特定的问题的。而1916年俄军的问题。就是作战不利。开战以来,俄军就没打过什么漂亮仗,损失却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对手德军素质强之外,另一点则与一战大多数参战国相同。就是受制于战术僵化。
由于受中、俄战争的影响,当时各国军队一般都采取侧翼迂回的战术。一战开始后,由于双方防线都长达数百公里,部队迂回极难实现。于是,各国开始采用正面强行突破的战术。比如,德军在1915年果尔利策战役中使用此战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飞机和飞艇用于实战,交战双方加大了空中侦察力度。使得防守一方很容易判断出敌军主攻方向,并及时投入预备队和炮兵。因此正面突破的战术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增大了己方伤亡。俄军在纳罗兹湖的攻势,高比例的伤亡就是写照。
面对这种情况,勃鲁西洛夫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方案。他向最高司令部呈达其作战计划,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地区向奥匈帝国的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他的计划可以概括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即在一条宽广战线上,用一支军队集中兵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各自选好地点同时实行突破,这样就能迷惑敌军,以此分散其防守兵力,从而达成进攻的目的。
但这种进攻的方式,最高司令部并不同意,认为超出了俄军的实际承受能力。所以,尽管在高层已经批准、最高司令部最终亦认可该计划可行的同时,勃鲁西洛夫希望邻近战线为攻势提供支援的请求却是被否决了。
虽然阿列克谢?阿历克谢耶维奇?勃鲁西洛夫的手下已经有了五十多万的部队,但是按俄罗斯的传统作战方法来看,他还是处于缺兵少将的局面,勃鲁西洛夫不得不仓促地展开部署,尽量弥补无法获得支援的不足。他动员了40个步兵师及15个骑兵师共4支军团。
尽管后来奥匈帝国逐渐获得德国增援,但勃鲁西洛夫却只需面对其防线上的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4月18日,他召集下辖各集团军司令开会,要每个集团军,甚至军,自行选择突破地段。最后,在整个长达44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勃鲁西洛夫亲自帮他们选择了30多个突破点。
战役发起之前,俄军充分利用黑夜,暗地里潜行至奥匈帝国军队防线100码(91米)之内,更在一些地方抵进到75码(69米)。勃鲁西洛夫准备沿着483公里长的战线进行一次奇袭。俄最高司令部劝告他大大缩短其攻击面,以便更好发挥攻击力,使其攻势拥有更重叠的密度。
司令部的建议,是有事实依据的。俄对面的奥匈军队共有步兵45万,骑兵3万,火炮1846门。虽然表面上看少于俄军,但其重炮就占三分之一,而俄重炮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由于长期作战失利,俄军士气低落,使人数优势被抵消。而且当时奥匈帝国的进攻重点是在意大利,在东线采取的是防御方针。整个防线由3道阵地组成,间隔5公里,第1道阵地最强,纵深约1.5公里。但是勃鲁西洛夫坚持己见,司令部对他只好让步。这次以勃鲁西洛夫名字命名的攻势,终归是名副其实了。
俄西南方面军兵力配置从北至南依次为:第8、11、7、9集团军,共有步兵57万,骑兵6万,火炮1938门。其中,以第8集团军集中9个师的力量实施主要突击。
要战前的动员会上,勃鲁西洛夫兴起酒杯对手下的高级将领们说道:“今天我们要用我们的勇敢去面对面奥匈帝国的军队,让他们看一下,我们英勇的斯拉夫人是无所畏惧的,我们这一战要为我们以前的战争划上一个句号,我们不是以前的俄罗斯军队了,我们要让我们的敌人,一提起我们就吓的发抖。”在司令官的鼓舞下,将领们喝下了这一杯洒,而他们的确也在战斗中都的了自己的威风。
俄军于6月4日正式发动大规模攻势,勃鲁西洛夫命令沿着322公里战线出击。他不用惯常的全日持久性炮击,这也是俄罗斯太穷了,他根本就没有那么的炮弹供他使用,他要把钢用在刀刃上,他要完全用奇袭来打击敌人,短促精悍的火炮弹幕在整条奥匈帝国部队的防线前面拉开了。
俄军向他们的目标——战略地位重要的科韦耳和铁路中心、加利西亚的工业首府伦贝格(利沃夫)猛冲。奥匈帝国的第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被出其不意地突击打晕,在俄军精准而简捷的炮轰之下,奥匈帝国的防御彻底崩溃。初段的攻击,随着奥匈帝国防线崩溃而完胜,使勃鲁西洛夫四分之三的军队能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突击部队,这是其在此次战役中的创新。他们的任务是一直沿着奥匈帝国军队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使俄军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这些缺口实施突破。
6月8日,俄西南方面军夺取了卢茨克,奥匈帝国总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此时只能指挥军队在俄军进城前撤出,这足以证明俄军推进速度之快。在俄军一反常态的进攻下,奥匈帝国的部队全面崩溃,此时已经有约20万人沦为战俘。这种快速推进,短时间内摧毁防御体系,令其部队士气崩溃而大批被俘的效果,与二战闪电战效果极为相似。而勃鲁西洛夫攻势本身,亦具有闪电战的特点,可以说是闪电战的“试运行版”。
后来中华帝国的将领们在一起进行了分析以后,为他总结了他的三大特点:
其攻势步骤一:是集结,在全线攻击的掩护下集中9个师主攻,符合“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的闪电战原则;
步骤二:是突破,俄军短促炮火的使用,迅速突击的达成,符合闪电战“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的描述;
步骤三:是突破穿插,沿着奥匈防线的弱点实施突破穿插,是闪电战“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的一战“穿越版”。
如果说二战是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摧枯拉朽的话,就可以想象一战时俄军的这种所谓“疯狂”战术带来的震撼。当俄军的进攻在6月底势头稍缓时,部队已经穿过了乌克兰到了罗马尼亚附近,其前锋已经可以望见喀尔巴阡山的山口。
(埃里希?冯?法金汉,又译为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或埃里希?冯?法尔根汉,德国军事家、元帅,1914年至1916年间任德军总参谋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