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490 低调的江东
无论刘备如何纠结,数日之后还是独自一人往江夏赴任,这月余时光,刘备也未曾再劝关,张二人与他一道,赶往江夏,如今二人已为荆襄五虎,若同去江夏,的确与礼不合。
刘备仅为江夏太守,怎会有权调遣荆襄军中上将?
荆襄无战事,先前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于两家诸侯治下百姓之中渐渐淡去,唯有江东近来的表现,却是令庞山民颇为意外。
在庞山民看来,以孙权好大喜功的性格,总不会甘愿中原,荆襄两家诸侯专美于前,好歹也应当提拔几个江东上将,上表一下,与两家上将抗衡一二,可是江东的偃旗息鼓,却令庞山民对孙权高看一眼,屡受打击之后,孙权如今居然也懂得隐忍了……
只是庞山民不知道的却是,自周瑜归返江东之后,便谏言孙权,当休养生息,与中原,荆襄两家,放下往日纠葛,安心发展江东实力。
先前攻略青州,虽扰得曹操苦不堪言,可江东却未得到实际好处,掠青州半年,本以为可安定青州,使其为江东土地,以致于周瑜所率五万大军并未扰民,如此一来,江东也难得青州财富。
况且接连两场大战,曹操损兵折将无数,江东却也未讨到丝毫便宜,五万征伐青州的大军,只有两万余军马,活得性命,有机会重新踏上江东土地。
这样的战果也让周瑜意识到,争一时得失。对江东弊大于利,虽之前占青州之时,江东风头出尽,可实际上江东得到的仅仅是两万多江东儿郎,埋骨他乡的结局。
所以周瑜认为青州之败,他既为大军统率,便理所应当。受败军责罚,前些日子,周瑜于孙权面前多番请罪。然而孙权却颇为大度,不愿再追究青州战事。
败了便败了,只要周瑜以及太史慈诸人。平安归来便好,二人不在江东,孙权已深切感到压力颇大,周瑜乃江东柱国之臣,太史慈声威,可慑山越不敢异动,此二人可保江东根基,如今二人归来,孙权忧虑尽去。
况且得周瑜相劝,孙权也意识到卧薪尝胆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强如荆襄如今都在小心翼翼的休养生息,江东若强出头,挑衅这天下间仅余下的另两家诸侯,届时必横生祸端。所以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的舆论传入江东之后,孙权只犹豫半日。便放下心中那丝虚荣,并未上表,去为江东将校,争夺名号。
“无论是五虎上将还是五子良将,只是虚名而已,盛名之下虽无虚士。却并不是说,赫赫威名者,便可百战百胜,不逢一败!”周瑜于江东军中,亦召一众将校告知其心中所想,江东将领多籍籍无名,可日后一旦败五虎抑或五子之一,这良将声威,岂不就成了那两家诸侯的笑话!
军中将领得周瑜安抚,亦抛却了贸然生事的心思,原本心中的那点不忿也随着舆论的平息悄然散去,只是周瑜于此江东休养生息之际,并未闲着,反而日日操演水军,勤练兵马。
之前跨海入青州一事,令周瑜发现水战对江东而言,大有可为,江东原本的优势便是水战,若将此优势再发挥一二,拉开与荆襄以及中原两家水战的差距,只求自保,绰绰有余。
在周瑜看来,虽孙权与庞山民二人姻亲,可依照那庞山民专挑软柿子捏的性子,如今怕是已有平定江东的念头了,周瑜要做的便是要庞山民意识到,想胜江东水军,极为不易,一旦庞山民改变想法,转战中原的话,江东军马便可伺机而动,乱中取利。
天下余三家诸侯,鼎足之势已成定局,荆襄虽强,却也难以一敌二,如此说法,放到其余两家诸侯身上亦然!
只是令周瑜比较在意的是,庞山民先前与曹操汝南相见,言罢战一事,便隐隐表明,庞山民相要缓和荆襄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如今诸侯间纠葛最少者,便是荆襄,无论是与中原抑或江东联结,皆有可能,而因青州一事,江东与中原两家,裂痕颇深,相要联结,却不容易!
无论哪家诸侯都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无论哪家诸侯都在紧锣密鼓的积聚实力,表面看来,天下间已步入了难得一见的和平时期,可其中暗流涌动,早已被周瑜看的通透。
且除此之外,周瑜更为在意的便是细作带来的荆襄消息。
五虎上将之中,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赵云,马超二人,已赶赴长安,黄忠则往汝南处,协同陆逊一道,镇守汝南,关羽,张飞坐镇长沙,这般安排,周瑜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庞山民已有了兴兵中原的念头。
不然马超,赵云远赴长安,又是为了什么?
只是周瑜不知道的却是,荆襄于庞山民手中,一直以来的发展便与其他诸侯,大相径庭。
庞山民对于治下百姓的生活以及商贾贸易,远远比兵家之事,看得更重。
马超,赵云二人远去西凉,主要还是为开辟丝绸之路,且庞山民也希望可向西域诸多小国,彰显荆襄武力,令其心中惊惧,安心归附。
不归附者,届时强行掠夺,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至于黄忠去往汝南,却是庞山民希望荆襄一众少将,多随黄老将军学习本领,虽五虎上将仍在当打之年,可培养荆襄少将,庞山民同样颇为重视,与曹操的三年之约,庞山民从未想过食言而肥,三年的和平虽对于中原,江东两家,意义不小,然而庞山民却以为,若是利用好了,荆襄便可发挥其民生优势,可与两家诸侯拉开更大的距离!
曹操要迁都,江东要休养,然而对荆襄而言,并无这诸多烦忧之事,只需要向两家诸侯所辖之地,输出更多的商品来赚取财富,从而支撑数以万计的荆襄军马。
庞山民也想知道待两家诸侯,蓦然回首,再看荆襄之时,会不会意识到荆襄的发展,已经远远出乎两家预料!曹操,孙权虽桀骜之辈,但是当他们见到荆襄的综合实力已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又会有何等念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刘备仅为江夏太守,怎会有权调遣荆襄军中上将?
荆襄无战事,先前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于两家诸侯治下百姓之中渐渐淡去,唯有江东近来的表现,却是令庞山民颇为意外。
在庞山民看来,以孙权好大喜功的性格,总不会甘愿中原,荆襄两家诸侯专美于前,好歹也应当提拔几个江东上将,上表一下,与两家上将抗衡一二,可是江东的偃旗息鼓,却令庞山民对孙权高看一眼,屡受打击之后,孙权如今居然也懂得隐忍了……
只是庞山民不知道的却是,自周瑜归返江东之后,便谏言孙权,当休养生息,与中原,荆襄两家,放下往日纠葛,安心发展江东实力。
先前攻略青州,虽扰得曹操苦不堪言,可江东却未得到实际好处,掠青州半年,本以为可安定青州,使其为江东土地,以致于周瑜所率五万大军并未扰民,如此一来,江东也难得青州财富。
况且接连两场大战,曹操损兵折将无数,江东却也未讨到丝毫便宜,五万征伐青州的大军,只有两万余军马,活得性命,有机会重新踏上江东土地。
这样的战果也让周瑜意识到,争一时得失。对江东弊大于利,虽之前占青州之时,江东风头出尽,可实际上江东得到的仅仅是两万多江东儿郎,埋骨他乡的结局。
所以周瑜认为青州之败,他既为大军统率,便理所应当。受败军责罚,前些日子,周瑜于孙权面前多番请罪。然而孙权却颇为大度,不愿再追究青州战事。
败了便败了,只要周瑜以及太史慈诸人。平安归来便好,二人不在江东,孙权已深切感到压力颇大,周瑜乃江东柱国之臣,太史慈声威,可慑山越不敢异动,此二人可保江东根基,如今二人归来,孙权忧虑尽去。
况且得周瑜相劝,孙权也意识到卧薪尝胆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强如荆襄如今都在小心翼翼的休养生息,江东若强出头,挑衅这天下间仅余下的另两家诸侯,届时必横生祸端。所以五虎上将与五子良将的舆论传入江东之后,孙权只犹豫半日。便放下心中那丝虚荣,并未上表,去为江东将校,争夺名号。
“无论是五虎上将还是五子良将,只是虚名而已,盛名之下虽无虚士。却并不是说,赫赫威名者,便可百战百胜,不逢一败!”周瑜于江东军中,亦召一众将校告知其心中所想,江东将领多籍籍无名,可日后一旦败五虎抑或五子之一,这良将声威,岂不就成了那两家诸侯的笑话!
军中将领得周瑜安抚,亦抛却了贸然生事的心思,原本心中的那点不忿也随着舆论的平息悄然散去,只是周瑜于此江东休养生息之际,并未闲着,反而日日操演水军,勤练兵马。
之前跨海入青州一事,令周瑜发现水战对江东而言,大有可为,江东原本的优势便是水战,若将此优势再发挥一二,拉开与荆襄以及中原两家水战的差距,只求自保,绰绰有余。
在周瑜看来,虽孙权与庞山民二人姻亲,可依照那庞山民专挑软柿子捏的性子,如今怕是已有平定江东的念头了,周瑜要做的便是要庞山民意识到,想胜江东水军,极为不易,一旦庞山民改变想法,转战中原的话,江东军马便可伺机而动,乱中取利。
天下余三家诸侯,鼎足之势已成定局,荆襄虽强,却也难以一敌二,如此说法,放到其余两家诸侯身上亦然!
只是令周瑜比较在意的是,庞山民先前与曹操汝南相见,言罢战一事,便隐隐表明,庞山民相要缓和荆襄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如今诸侯间纠葛最少者,便是荆襄,无论是与中原抑或江东联结,皆有可能,而因青州一事,江东与中原两家,裂痕颇深,相要联结,却不容易!
无论哪家诸侯都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无论哪家诸侯都在紧锣密鼓的积聚实力,表面看来,天下间已步入了难得一见的和平时期,可其中暗流涌动,早已被周瑜看的通透。
且除此之外,周瑜更为在意的便是细作带来的荆襄消息。
五虎上将之中,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赵云,马超二人,已赶赴长安,黄忠则往汝南处,协同陆逊一道,镇守汝南,关羽,张飞坐镇长沙,这般安排,周瑜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庞山民已有了兴兵中原的念头。
不然马超,赵云远赴长安,又是为了什么?
只是周瑜不知道的却是,荆襄于庞山民手中,一直以来的发展便与其他诸侯,大相径庭。
庞山民对于治下百姓的生活以及商贾贸易,远远比兵家之事,看得更重。
马超,赵云二人远去西凉,主要还是为开辟丝绸之路,且庞山民也希望可向西域诸多小国,彰显荆襄武力,令其心中惊惧,安心归附。
不归附者,届时强行掠夺,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至于黄忠去往汝南,却是庞山民希望荆襄一众少将,多随黄老将军学习本领,虽五虎上将仍在当打之年,可培养荆襄少将,庞山民同样颇为重视,与曹操的三年之约,庞山民从未想过食言而肥,三年的和平虽对于中原,江东两家,意义不小,然而庞山民却以为,若是利用好了,荆襄便可发挥其民生优势,可与两家诸侯拉开更大的距离!
曹操要迁都,江东要休养,然而对荆襄而言,并无这诸多烦忧之事,只需要向两家诸侯所辖之地,输出更多的商品来赚取财富,从而支撑数以万计的荆襄军马。
庞山民也想知道待两家诸侯,蓦然回首,再看荆襄之时,会不会意识到荆襄的发展,已经远远出乎两家预料!曹操,孙权虽桀骜之辈,但是当他们见到荆襄的综合实力已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又会有何等念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