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 第十三章埋骨岂须桑梓地
赵青山没有想到,古长青要他们转交夏明理先生的竟是一纸噩耗。
夏明理做完手术后,拿起刚才赵青山递给他的信仔细看起来,看着看着,夏明理古铜色的脸渐渐发青,接着拿信的双手开始颤抖,抖着抖着,夏明理只觉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赵青山手快,看见夏明理直挺挺地向后倒,一个箭步上前将夏老医生抱住了。他和耿飚手忙脚乱地将夏医生抬到长椅子躺下,两人一左一右地守在床边,看着夏医生铁青的脸发呆。
“大哥,你说这究竟咋整啊?夏医生刚才做手术不都还好好的,怎么看个信就变成这样了。小煜也不知干啥去了。”小乐着急地说。
“我看问题就出在那封信上。别担心,他这是一时闭气,缓一会就会醒过来的。”
“你看看,这纸上究竟写的什么?”耿飚不识字,他捡起地上的信纸递给了赵青山。
赵青山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心情沉重地说:“夏建秋应该是夏医生的儿子吧,信上说,夏建秋同志壮烈殉国了……”
“原来是这样。”耿飚和小乐都没言语了。
“小煜能早点回来就好了。”赵青山这时可说是手足无措,他现在唯一的心思就是希望夏医生的助理小煜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
“建秋——”夏医生突然发出了低微的呼喊。
“夏医生,你总算是醒了,刚才可是把我们吓了过半死啊。”耿飚见夏明理缓过气来,语调明显的轻松了。
“娃,你们不用担心,我不会有事的。”夏明理有气无力地说。
“夏老医生,你儿子是杀鬼子死的,他死得英勇,死得值!”耿飚安慰老人说。
“小煜还没回来吗?这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老医生担心小煜的安全。
“夏医生,小煜去什么地方了?我去路上迎迎她你看怎么样?”耿飚嗖的一下站起来。
“我也去。”小乐说。
“那就有劳两位兄弟了。你们出了镇子,会看到一个石碑,顺着石碑后面的哪条路走就对了。”
“你们小心点。”赵青山提醒说。
“大哥,你放心,我和小乐会注意的。”耿飚回答。
小乐他们一走,夏医生和赵青山进密室看了看白云飞,见他还在熟睡,两人又出来在外面坐下,赵青山便向夏老医生打听他儿子的情况。
“夏老医生,你就建秋一个儿子吗?能不能给我说说他的故事?”
“建秋还有个弟弟叫建岚,五年了,是死是活,至今音讯杳无啊……”说到儿子,夏明理略微有些哽咽,就好像喉咙里堵着一口痰,声音低得像是从地底发出来的。那双才被泪水浸润过的眼睛一直盯着紧闭的大门。五年前,小儿子建岚,就是从这大门走出去的。
“爹爹,你保重!我走了——”
五年了,儿子离开时的情景不仅仅历历在目,就是那声音也好像时刻萦绕在耳边。
“建岚——”夏明理仿佛看见儿子建岚笑盈盈地从门外走了进来。
“夏医生,你儿子离家后给家里来过信吗?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夏建岚的事情吸引着赵青山,他迫切地想知道夏家两兄弟的事情。
“唉,说起来话就长了。”夏老医生清清嗓子,开始给赵青山讲述两个儿子的事情。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耿飚和小乐从镇子出来,没走多远,果然看见路边的坡地上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绕到石碑后面,果然看见一条弯弯的小路,便毫不犹豫地顺着小路向前走去。
小路隐隐约约在山间延伸。眼睛所及之处除了树还是树。
夏老医生说,小煜的家在镇东的祁家村。到祁家村有两条路可走,但山民嫌大路太远,所以都习惯了翻山。今天是小煜父亲和哥哥的忌日,今天早上她把早饭忙过以后,就返回祁家村给父母上坟去了,按以往的规矩,小煜早该返回了。下午四五点钟时,夏明理就打算翻山去寻小煜,没想到镇外突然枪声大作,他只好等枪声过后再说。四点三十分左右,门外又断断续续进来几个病人,这一来就把去寻小煜的时间耽误了,不然。赵青山肯定会吃闭门羹了。
小煜的母亲死得很早,是父亲将他兄妹两人拉扯大的,三年前,小煜的哥哥和同村的阿龙进城卖山货,在汉江路遇见特务追捕gcd,他躲让不及,被一颗流弹射中了脑门。小煜的父亲听说儿子死了,当时就气得闭了气。小煜和乡亲抬着父亲翻山路来到夏明理诊所,父亲已经没了出的气。
夏明理可怜小煜的身世,就将小煜留在身边当了帮手。
小煜自从在诊所当帮手后就很少回村里去,她上完坟回来,听说嫁到邻村的阿香刚生了小孩,于是就去邻村看阿香了。她三点多从大坪乡返回祁家村,没想到阴差阳错正好躲过鬼子洗村之一劫。
听见家家户户哭天喊地,作为祁家村的一员,小煜心都碎了,她挨家挨户安慰大嫂大叔,根本就没打算马上赶回古塘镇,夏明理医生不知情,还以为她遇到了什么麻烦。
耿飚小乐和小煜回来时,夏明理医生正翻箱倒柜找建岚中途给家里寄来的一封信。
“这是1935年7月建岚给家里来的最后一封信,”夏医生拿出信,自己先看了一编,然后才把信递给了赵青山。
赵青山接过信认真看了起来。
“……父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北平的每一天,我都会听到关于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联军杀鬼子的英勇事迹,每当此时,我的心就忍不住一阵狂跳,血管里的血就忍不住一阵阵奔涌,我多想立刻飞到东北去,和杨靖宇将军一起痛杀东洋强盗。父亲,也许你要说我的想法不太切合实际,或者要说杀东洋强盗是军人的事,再或者,你要说我们的家乡离东北很远很远,东洋鬼子不会打到家乡来的。父亲,你如果这样想就彻底错了,东北,即便不是我的家乡,但也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保家卫国的职责和义务……杨靖宇将军的家乡在河南,但他却义无反顾的奔向了东北抗日战场,他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儿子去意已决,恳请父亲大人原谅儿子的不孝。
儿子这一去,也许要等到赶走日本强盗才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但儿子以为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请父亲不要担心孩儿,自己多保重身体!……”
求金币,求打裳!
夏明理做完手术后,拿起刚才赵青山递给他的信仔细看起来,看着看着,夏明理古铜色的脸渐渐发青,接着拿信的双手开始颤抖,抖着抖着,夏明理只觉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赵青山手快,看见夏明理直挺挺地向后倒,一个箭步上前将夏老医生抱住了。他和耿飚手忙脚乱地将夏医生抬到长椅子躺下,两人一左一右地守在床边,看着夏医生铁青的脸发呆。
“大哥,你说这究竟咋整啊?夏医生刚才做手术不都还好好的,怎么看个信就变成这样了。小煜也不知干啥去了。”小乐着急地说。
“我看问题就出在那封信上。别担心,他这是一时闭气,缓一会就会醒过来的。”
“你看看,这纸上究竟写的什么?”耿飚不识字,他捡起地上的信纸递给了赵青山。
赵青山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心情沉重地说:“夏建秋应该是夏医生的儿子吧,信上说,夏建秋同志壮烈殉国了……”
“原来是这样。”耿飚和小乐都没言语了。
“小煜能早点回来就好了。”赵青山这时可说是手足无措,他现在唯一的心思就是希望夏医生的助理小煜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
“建秋——”夏医生突然发出了低微的呼喊。
“夏医生,你总算是醒了,刚才可是把我们吓了过半死啊。”耿飚见夏明理缓过气来,语调明显的轻松了。
“娃,你们不用担心,我不会有事的。”夏明理有气无力地说。
“夏老医生,你儿子是杀鬼子死的,他死得英勇,死得值!”耿飚安慰老人说。
“小煜还没回来吗?这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老医生担心小煜的安全。
“夏医生,小煜去什么地方了?我去路上迎迎她你看怎么样?”耿飚嗖的一下站起来。
“我也去。”小乐说。
“那就有劳两位兄弟了。你们出了镇子,会看到一个石碑,顺着石碑后面的哪条路走就对了。”
“你们小心点。”赵青山提醒说。
“大哥,你放心,我和小乐会注意的。”耿飚回答。
小乐他们一走,夏医生和赵青山进密室看了看白云飞,见他还在熟睡,两人又出来在外面坐下,赵青山便向夏老医生打听他儿子的情况。
“夏老医生,你就建秋一个儿子吗?能不能给我说说他的故事?”
“建秋还有个弟弟叫建岚,五年了,是死是活,至今音讯杳无啊……”说到儿子,夏明理略微有些哽咽,就好像喉咙里堵着一口痰,声音低得像是从地底发出来的。那双才被泪水浸润过的眼睛一直盯着紧闭的大门。五年前,小儿子建岚,就是从这大门走出去的。
“爹爹,你保重!我走了——”
五年了,儿子离开时的情景不仅仅历历在目,就是那声音也好像时刻萦绕在耳边。
“建岚——”夏明理仿佛看见儿子建岚笑盈盈地从门外走了进来。
“夏医生,你儿子离家后给家里来过信吗?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夏建岚的事情吸引着赵青山,他迫切地想知道夏家两兄弟的事情。
“唉,说起来话就长了。”夏老医生清清嗓子,开始给赵青山讲述两个儿子的事情。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耿飚和小乐从镇子出来,没走多远,果然看见路边的坡地上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绕到石碑后面,果然看见一条弯弯的小路,便毫不犹豫地顺着小路向前走去。
小路隐隐约约在山间延伸。眼睛所及之处除了树还是树。
夏老医生说,小煜的家在镇东的祁家村。到祁家村有两条路可走,但山民嫌大路太远,所以都习惯了翻山。今天是小煜父亲和哥哥的忌日,今天早上她把早饭忙过以后,就返回祁家村给父母上坟去了,按以往的规矩,小煜早该返回了。下午四五点钟时,夏明理就打算翻山去寻小煜,没想到镇外突然枪声大作,他只好等枪声过后再说。四点三十分左右,门外又断断续续进来几个病人,这一来就把去寻小煜的时间耽误了,不然。赵青山肯定会吃闭门羹了。
小煜的母亲死得很早,是父亲将他兄妹两人拉扯大的,三年前,小煜的哥哥和同村的阿龙进城卖山货,在汉江路遇见特务追捕gcd,他躲让不及,被一颗流弹射中了脑门。小煜的父亲听说儿子死了,当时就气得闭了气。小煜和乡亲抬着父亲翻山路来到夏明理诊所,父亲已经没了出的气。
夏明理可怜小煜的身世,就将小煜留在身边当了帮手。
小煜自从在诊所当帮手后就很少回村里去,她上完坟回来,听说嫁到邻村的阿香刚生了小孩,于是就去邻村看阿香了。她三点多从大坪乡返回祁家村,没想到阴差阳错正好躲过鬼子洗村之一劫。
听见家家户户哭天喊地,作为祁家村的一员,小煜心都碎了,她挨家挨户安慰大嫂大叔,根本就没打算马上赶回古塘镇,夏明理医生不知情,还以为她遇到了什么麻烦。
耿飚小乐和小煜回来时,夏明理医生正翻箱倒柜找建岚中途给家里寄来的一封信。
“这是1935年7月建岚给家里来的最后一封信,”夏医生拿出信,自己先看了一编,然后才把信递给了赵青山。
赵青山接过信认真看了起来。
“……父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北平的每一天,我都会听到关于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联军杀鬼子的英勇事迹,每当此时,我的心就忍不住一阵狂跳,血管里的血就忍不住一阵阵奔涌,我多想立刻飞到东北去,和杨靖宇将军一起痛杀东洋强盗。父亲,也许你要说我的想法不太切合实际,或者要说杀东洋强盗是军人的事,再或者,你要说我们的家乡离东北很远很远,东洋鬼子不会打到家乡来的。父亲,你如果这样想就彻底错了,东北,即便不是我的家乡,但也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保家卫国的职责和义务……杨靖宇将军的家乡在河南,但他却义无反顾的奔向了东北抗日战场,他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儿子去意已决,恳请父亲大人原谅儿子的不孝。
儿子这一去,也许要等到赶走日本强盗才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但儿子以为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请父亲不要担心孩儿,自己多保重身体!……”
求金币,求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