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的靠山冲 第十七章下塆关刀王
下塆在葛城以东,距葛城四十华里,据说下塆这名还有一段来历。
下塆原名本叫野坪渡。明朝时候这里曾经住过一位著名抗倭烈士的母亲。据说烈士的老母出殡的那天,正好遇见途经此地去葛城赴任的知府王大人。两路人马站在道路中央,互不相让。正僵持不下时,斜地里突然吹来一股大风,将知府的乌纱帽吹落在地。知府大惊,翻身下马去拾乌纱帽,哪曾想那帽子打着旋跳舞似的忽高忽低地逗知府大人玩,知府大人双手在空中一阵乱抓,怎么也够不着。知府蹦起来时,帽子忽一下直线下落,知府俯身欲拾时,它又忽地一下升高了,没几下,知府被折腾的一头大汗,众差役一见,只好蜂拥而上去抢帽子。那帽子也着实奇怪,任众差役怎么抓,那帽子就是不落地,知府大人急了,又蹦跳着去抢,落地时脚踩在一块小石子上,人一趔趄摔倒了,正在这时,帽子落地了。
出殡者大惊,纷纷说这是上天的旨意,从此,野坪渡就改名叫下塆了。
下塆地处三山(瑁山、连山、尖角山、)要冲,堪称葛城咽喉。这里地形复杂,人口流动性很大。不说那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卖笑的,云集下塆,就是那三教九流、泼皮无赖,也时常登临下塆。下塆就像一口架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的开水锅,不管什么时候都沸腾着。
下塆如果单是这点之还不足以挂齿。
它的另一个亮点是下塆的后面的尖角山。尖角山的形体感很强,它就像一只尖尖的牛角直插云霄。一座古庙悬空建于角尖之上,给这座瘦削直挺的尖角山凭空增添了几分肃穆和神秘的气氛。
要说那登山的路,更是余味悠长,它就像一条登天的云梯,在青松翠柏之间曲曲折折悠悠漫漫直插碧云寺。香客或许就是看重碧云寺的这份优雅和登天的感觉,这里常年香火袅袅客人不断。
守着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大都做起了小买卖。眼睛所及之处,到处是商号客栈馆子。赵青山来到这里是有打算的。
他想在这里开始他的复仇计划。
很早以前他就听说这里有个手艺精湛的刀匠——关刀王,他今天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找关刀王打制刀具。
说起关刀王,免不了要罗嗦几句。
关刀王本名叫王毅夫,因其手艺精湛,人称王一刀,祖籍甘肃宁夏大河,出生于刀匠世家,烈祖王弘道曾是赫赫有名的钦点刀匠,专为大内高手和御林军打制各式刀剑,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因其战前曾向王弘道之高徒王嘉磬定制刀剑数百,故在康熙二十年大周殒落之际,王氏家族受高徒牵连而遭灭门之灾。辛亏王弘道早有耳闻防范在先,半月前就将其承传了祖上真谛的次子和长孙乔装秘密送出京城。王候涵携带着儿子走了旱路走水路,昼夜兼程的走了好几天,最后来到葛城的下塆,见这里人疏地僻便于藏身,就隐姓埋名在这里定居下来,于是王家的祖传手艺才得以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王候涵带着儿子在这里定居后,依然担心朝廷打探到踪迹后追来,就将儿子送到少林拜高僧为师,学了护身的武术,从此,王家刀是刀技和刀法齐头并进。即养生又护身。
天黑尽时,赵青山来到了下塆。
街口横着一座弯弓似的小桥,临近桥头的一家楼台上伸出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上挑着一幅绸帘,上面写着“翠红楼”三个字。
赵青山走下桥头,立刻有几个卖春女甩着手里的香罗帕向他打招呼了:
“哟,大爷,稀客啊。”
“这位大爷,听小曲吗?”
“大爷,你来啦……”
等赵青山走到近前,那些甜蜜蜜的声音突然哑了,脸上的媚笑也变成了鄙视,一张像喝了人血的嘴还“啪”的一声突出一口浓痰。
赵青山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走。
街上的行人已经稀少,只有酒馆里依然热闹非凡。
赵青山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在街道西面的一个巷口找到了刀匠的家。
刀匠已经关门歇息了。
“有人吗?有人吗?”赵青山用手拍门。
“谁呀?谁呀?”一个老妇人的声音。
“客人,我找刀匠有事。”赵青山答道。
院门哐当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了一张满是皱纹的脸。
“什么事明天再来吧,我们家刀匠已经歇息了。”赵青山来得不是时候,妇人拒绝家里男人下班之后再被人打扰。
“大娘,你行行好,我远道来找王师傅也不容易,让我给王师傅说说话吧。”
“小伙子,进来说话。”王师傅招呼赵青山。
赵青山走进屋,“咚”的一声就给王师傅跪下了。
他说:“王师傅,久仰你手艺超群,今天特意登门相求,万望王师傅答应我。”
“什么事,起来说。”或许这种事情王师傅见得多了,他坐着没动,只是嘴上叫赵青山起来。
“王师傅,今天来找你不为别的事,就是请你给我打制一些刀具和飞虎爪,我有急用。”赵青山从兜里掏出了两块大洋。
王师傅看了赵青山手掌里的大洋一眼,从嘴里拔出长烟杆,将烟头在地上一磕,反手插在腰背后,这才慢条斯理的问:“小伙子,恕老生不能遂你心愿,老生活了几十载,不助纣为虐,从不打杀人的武器和入室偷盗的器具,请见谅。”
“大叔,你听我说,我要用它杀人不假,但我要杀的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日本人势力那么大,你杀的了吗?搞不好吃不了兜着走。”王师傅不动声色。
“杀不了我也要杀,我要为乡亲们报仇!”
“为乡亲报仇?这是怎么回事?你坐下,慢慢给大叔说。”
赵青山就坐下,向大叔大娘叙述了靠山冲三个多月前发生的惨剧。
“遭天杀的日本鬼子!真是遭天杀啊!”大娘一边抹泪一边骂。
“小伙子,有志气,大叔一定帮你,这光洋你收着,我们连夜就动手。”
从那天晚上开始,下塆西街口的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声一直连续响了好几天。
赵青山需要的东西都备齐了。王师傅还给赵青山多预备了几把刀子。他说,小伙子,光有报仇的决心还不够,你还必须练就一身本事,出手要快要狠还要准,抽空多练练吧。
赵青山就暂时在下塆住下了。王师傅的徒弟刚好告假回家去了,赵青山白天就在铁匠铺干些零杂活比如打铁,挑水、砍柴等零散活。到了晚上王师傅就教他一些拳脚刀法,为了尽快练就一身本事,赵青山天天练到凌晨三点才休息。初始,他躲在后面山里练习,后来,他改了时间和方式。
他听人说,但凡名山古刹里的主持都是有一手绝活的得道高僧,不然,难以服众。因为怕武艺被人偷窥了去,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静时练习。赵青山明白自己将要走的是一条刀光剑影的不归路,没有过硬的本事不行,所以他想跟缘觉大师学两招,又怕缘觉大师不肯接受他这个徒弟,因此,他做了墙上君子。
十来天后的一个晚上,他刚翻上墙头,就听见缘觉大师对众和尚说:“明天有贵客光临,大家手脚利索点,把寺院各处仔细打扫打扫,香案备齐,恭迎贵客。”
“大师,是谁啊,平时我们这来的贵客也不少,没见你这么兴师动众过。”一个拿扫帚的小和尚问大师。
“现在日本人一手遮天,日本人都是贵客知道吗?”大师对小和尚说。
“日本人?明天日本人要来烧香?”赵青山听到这里,赶紧溜下墙头下山了。
“枪,明天我要有枪了,杀了小日本我就有枪了。”夜已经很深了,但赵青山怎么也睡不着,他一直想明天怎么才能从日本人手里夺到枪。
有了枪,还需要很多子弹,子弹又怎么弄呢?枪还没到手,赵青山又想到子弹上去了。
用大洋去买?两块大洋又能买几发子弹?我要杀一百七十三个鬼子才够本,这么多的子弹又上哪弄去?
咿呀——山上的军火库不是什么武器都有吗?赵青山不知怎么一下想到了军火库。
求金币,求打裳!
下塆原名本叫野坪渡。明朝时候这里曾经住过一位著名抗倭烈士的母亲。据说烈士的老母出殡的那天,正好遇见途经此地去葛城赴任的知府王大人。两路人马站在道路中央,互不相让。正僵持不下时,斜地里突然吹来一股大风,将知府的乌纱帽吹落在地。知府大惊,翻身下马去拾乌纱帽,哪曾想那帽子打着旋跳舞似的忽高忽低地逗知府大人玩,知府大人双手在空中一阵乱抓,怎么也够不着。知府蹦起来时,帽子忽一下直线下落,知府俯身欲拾时,它又忽地一下升高了,没几下,知府被折腾的一头大汗,众差役一见,只好蜂拥而上去抢帽子。那帽子也着实奇怪,任众差役怎么抓,那帽子就是不落地,知府大人急了,又蹦跳着去抢,落地时脚踩在一块小石子上,人一趔趄摔倒了,正在这时,帽子落地了。
出殡者大惊,纷纷说这是上天的旨意,从此,野坪渡就改名叫下塆了。
下塆地处三山(瑁山、连山、尖角山、)要冲,堪称葛城咽喉。这里地形复杂,人口流动性很大。不说那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卖笑的,云集下塆,就是那三教九流、泼皮无赖,也时常登临下塆。下塆就像一口架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的开水锅,不管什么时候都沸腾着。
下塆如果单是这点之还不足以挂齿。
它的另一个亮点是下塆的后面的尖角山。尖角山的形体感很强,它就像一只尖尖的牛角直插云霄。一座古庙悬空建于角尖之上,给这座瘦削直挺的尖角山凭空增添了几分肃穆和神秘的气氛。
要说那登山的路,更是余味悠长,它就像一条登天的云梯,在青松翠柏之间曲曲折折悠悠漫漫直插碧云寺。香客或许就是看重碧云寺的这份优雅和登天的感觉,这里常年香火袅袅客人不断。
守着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大都做起了小买卖。眼睛所及之处,到处是商号客栈馆子。赵青山来到这里是有打算的。
他想在这里开始他的复仇计划。
很早以前他就听说这里有个手艺精湛的刀匠——关刀王,他今天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找关刀王打制刀具。
说起关刀王,免不了要罗嗦几句。
关刀王本名叫王毅夫,因其手艺精湛,人称王一刀,祖籍甘肃宁夏大河,出生于刀匠世家,烈祖王弘道曾是赫赫有名的钦点刀匠,专为大内高手和御林军打制各式刀剑,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因其战前曾向王弘道之高徒王嘉磬定制刀剑数百,故在康熙二十年大周殒落之际,王氏家族受高徒牵连而遭灭门之灾。辛亏王弘道早有耳闻防范在先,半月前就将其承传了祖上真谛的次子和长孙乔装秘密送出京城。王候涵携带着儿子走了旱路走水路,昼夜兼程的走了好几天,最后来到葛城的下塆,见这里人疏地僻便于藏身,就隐姓埋名在这里定居下来,于是王家的祖传手艺才得以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王候涵带着儿子在这里定居后,依然担心朝廷打探到踪迹后追来,就将儿子送到少林拜高僧为师,学了护身的武术,从此,王家刀是刀技和刀法齐头并进。即养生又护身。
天黑尽时,赵青山来到了下塆。
街口横着一座弯弓似的小桥,临近桥头的一家楼台上伸出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上挑着一幅绸帘,上面写着“翠红楼”三个字。
赵青山走下桥头,立刻有几个卖春女甩着手里的香罗帕向他打招呼了:
“哟,大爷,稀客啊。”
“这位大爷,听小曲吗?”
“大爷,你来啦……”
等赵青山走到近前,那些甜蜜蜜的声音突然哑了,脸上的媚笑也变成了鄙视,一张像喝了人血的嘴还“啪”的一声突出一口浓痰。
赵青山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走。
街上的行人已经稀少,只有酒馆里依然热闹非凡。
赵青山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在街道西面的一个巷口找到了刀匠的家。
刀匠已经关门歇息了。
“有人吗?有人吗?”赵青山用手拍门。
“谁呀?谁呀?”一个老妇人的声音。
“客人,我找刀匠有事。”赵青山答道。
院门哐当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了一张满是皱纹的脸。
“什么事明天再来吧,我们家刀匠已经歇息了。”赵青山来得不是时候,妇人拒绝家里男人下班之后再被人打扰。
“大娘,你行行好,我远道来找王师傅也不容易,让我给王师傅说说话吧。”
“小伙子,进来说话。”王师傅招呼赵青山。
赵青山走进屋,“咚”的一声就给王师傅跪下了。
他说:“王师傅,久仰你手艺超群,今天特意登门相求,万望王师傅答应我。”
“什么事,起来说。”或许这种事情王师傅见得多了,他坐着没动,只是嘴上叫赵青山起来。
“王师傅,今天来找你不为别的事,就是请你给我打制一些刀具和飞虎爪,我有急用。”赵青山从兜里掏出了两块大洋。
王师傅看了赵青山手掌里的大洋一眼,从嘴里拔出长烟杆,将烟头在地上一磕,反手插在腰背后,这才慢条斯理的问:“小伙子,恕老生不能遂你心愿,老生活了几十载,不助纣为虐,从不打杀人的武器和入室偷盗的器具,请见谅。”
“大叔,你听我说,我要用它杀人不假,但我要杀的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日本人势力那么大,你杀的了吗?搞不好吃不了兜着走。”王师傅不动声色。
“杀不了我也要杀,我要为乡亲们报仇!”
“为乡亲报仇?这是怎么回事?你坐下,慢慢给大叔说。”
赵青山就坐下,向大叔大娘叙述了靠山冲三个多月前发生的惨剧。
“遭天杀的日本鬼子!真是遭天杀啊!”大娘一边抹泪一边骂。
“小伙子,有志气,大叔一定帮你,这光洋你收着,我们连夜就动手。”
从那天晚上开始,下塆西街口的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声一直连续响了好几天。
赵青山需要的东西都备齐了。王师傅还给赵青山多预备了几把刀子。他说,小伙子,光有报仇的决心还不够,你还必须练就一身本事,出手要快要狠还要准,抽空多练练吧。
赵青山就暂时在下塆住下了。王师傅的徒弟刚好告假回家去了,赵青山白天就在铁匠铺干些零杂活比如打铁,挑水、砍柴等零散活。到了晚上王师傅就教他一些拳脚刀法,为了尽快练就一身本事,赵青山天天练到凌晨三点才休息。初始,他躲在后面山里练习,后来,他改了时间和方式。
他听人说,但凡名山古刹里的主持都是有一手绝活的得道高僧,不然,难以服众。因为怕武艺被人偷窥了去,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静时练习。赵青山明白自己将要走的是一条刀光剑影的不归路,没有过硬的本事不行,所以他想跟缘觉大师学两招,又怕缘觉大师不肯接受他这个徒弟,因此,他做了墙上君子。
十来天后的一个晚上,他刚翻上墙头,就听见缘觉大师对众和尚说:“明天有贵客光临,大家手脚利索点,把寺院各处仔细打扫打扫,香案备齐,恭迎贵客。”
“大师,是谁啊,平时我们这来的贵客也不少,没见你这么兴师动众过。”一个拿扫帚的小和尚问大师。
“现在日本人一手遮天,日本人都是贵客知道吗?”大师对小和尚说。
“日本人?明天日本人要来烧香?”赵青山听到这里,赶紧溜下墙头下山了。
“枪,明天我要有枪了,杀了小日本我就有枪了。”夜已经很深了,但赵青山怎么也睡不着,他一直想明天怎么才能从日本人手里夺到枪。
有了枪,还需要很多子弹,子弹又怎么弄呢?枪还没到手,赵青山又想到子弹上去了。
用大洋去买?两块大洋又能买几发子弹?我要杀一百七十三个鬼子才够本,这么多的子弹又上哪弄去?
咿呀——山上的军火库不是什么武器都有吗?赵青山不知怎么一下想到了军火库。
求金币,求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