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服软
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成为欧洲与西方世界的霸主,是中国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底线。
有趣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德军将领的观点比较一致。不管是雷德尔所代表的帝国海军将领,还是曼斯坦因所代表的陆军将领,或者是里希特霍芬所代表的空军将领,都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称霸世界的能力,更没有与中国直接对抗的资本,因此通过承认中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换取欧洲霸主地位,成为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是相当理智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是,德皇威廉二世却不这么认为。
在这位好高骛远的德皇眼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应成为世界霸主,而且是唯一的世界霸主,中国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个附属国家,是替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东方文明、实现在东方世界霸权统治地位的工具。
显然,德皇的观点对改善中德关系毫无帮助。
要知道,决定两个国家关系的,不是看历史上的主仆地位,而是看现实中的实力。
不可否认,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学生,即便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仆从国也不过分。更加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的巨大帮助,中国不但不可能成为发达的工业国,甚至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给予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也并非没有从中获得好处。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就以参战国的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参战之前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牵制住了日本,而且让英国在远东地区不得不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劳工就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许多战略工程,包括拓宽基尔运河。要知道。这条运河在战争期间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胜英国皇家海军,夺得北海与北大西洋制海权,最终击败英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在无条件的帮助中国。
当然,真正的关键,依然是中德两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越打越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走下破路,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美英关系中就体现了出来。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在得到了法国等国家的帮助之后,才打赢了独立战争,成为北美大陆上的强国。在此之后。美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包括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英战争,以及影响更加深远的美墨战争,象征着美国成为世界级强国的美西战争等等,美国才逐步发展强大。只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霸主,而且美英关系并不见得有多么友好。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正确的对美政策,特别是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那么美国就有可能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友。当然,大战中的实际情况,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无法倚重美国,也就不可避免的让美国成为了英国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正是美国出面。英国才保住了强国的地位,避免了彻底战败的结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英关系出现反转,美国成了主导国,英国成了仆从国。关键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力、影响力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英国。
显然,这也正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关系。
在这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也将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乃至科学技术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也将因此发生反转。
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正确处理中德关系。
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根本就没有认清这一点。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依然是那个落后贫穷的国家。
也正是如此,德皇成了修复中德关系的主要障碍。
军事层面上的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毕竟军人更加现实。当然,主要原因是,德军上下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和平。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表现得极为英勇,但是巨大的损失,让德军的高级将领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战争已经彻底讨空了帝国的根基,仅修复战争创伤都需要几十年,而一场类似的战争,就能让帝国崩塌。
也就是说,帝国军队上下有种普遍认识,帝国需要休养生息。
显然,这就需要和平,长久的和平。
当时,在一次帝国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雷德尔、曼斯坦因与里希特霍芬都提出,至少需要五十年的休养,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有能力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就是和平。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帅都知道,没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国将输掉下一场战争。
当时,雷德尔还明确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么在下一场大战中,帝国将在三年内输掉战争。原因很简单,二十年内,帝国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也就会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战争。
虽然曼斯坦因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远远不够。
当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能够挑战中国的国力。
要知道,中国需要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说白了,中国遭受的战争损失、以及经济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小,二十年就能修复所有战争创伤。
显然,如果中德决裂,那么谁也不能阻止战争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在此情况下,德军将领都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可能维护中德关系,至少要使中国在二十年后没有理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这样一来,就得接受中国提出的建议。
也就是说,在德军内部,接受欧洲霸主的地位已经是高级将领的共识,而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抵偿军火贸易欠款也不是大问题。
当时,德军能够拿来抵偿欠款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军事基地,二是军事技术。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是主体。
别的不说,在顾祝同提出转移支付之后,雷德尔都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军事基地,特别是欧洲附近的军事基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须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构筑防线,也就必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附近获取足够多的军事基地。
当时,雷德尔主动向顾祝同提交了一份军事基地清单,其中包括英国、马耳他与克里特岛上的十多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这些军事基地都在可以转让的范围之内,需要的只是谈好转让价格。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欧洲附近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军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军事基地,也未必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里获取,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基地的欧洲国家还有意大利、荷兰,甚至连希腊与土耳其都发出了邀请。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可以用更低廉的代价获得更好与更多的军事基地,完全没有必要以高昂的价格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那获取,自然对德军的提议不感兴趣了。
当时,中国军方感兴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
虽然在工业实力上,中国已经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某些技术上,也有优势,但是在很多关键领域,以及基础技术上,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非常大。
事实上,这也正是顾祝同亲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大战就是一场技术革命,很多在战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技术手段,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可以想像,这些先进技术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这些原本只用在军事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必然扩展到民用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
显然,战后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正是如此,中国才需要在战争结束之前,尽可能的从各个渠道获得先进技术,掌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海军司令冯承乾。
当时,顾祝同肩负着一个非常主要的使命,一个由冯承乾亲自交代的使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有趣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德军将领的观点比较一致。不管是雷德尔所代表的帝国海军将领,还是曼斯坦因所代表的陆军将领,或者是里希特霍芬所代表的空军将领,都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称霸世界的能力,更没有与中国直接对抗的资本,因此通过承认中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换取欧洲霸主地位,成为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是相当理智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问题是,德皇威廉二世却不这么认为。
在这位好高骛远的德皇眼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理应成为世界霸主,而且是唯一的世界霸主,中国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个附属国家,是替德意志第二帝国控制东方文明、实现在东方世界霸权统治地位的工具。
显然,德皇的观点对改善中德关系毫无帮助。
要知道,决定两个国家关系的,不是看历史上的主仆地位,而是看现实中的实力。
不可否认,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学生,即便说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仆从国也不过分。更加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的巨大帮助,中国不但不可能成为发达的工业国,甚至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让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给予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也并非没有从中获得好处。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就以参战国的身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参战之前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牵制住了日本,而且让英国在远东地区不得不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劳工就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许多战略工程,包括拓宽基尔运河。要知道。这条运河在战争期间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战胜英国皇家海军,夺得北海与北大西洋制海权,最终击败英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在无条件的帮助中国。
当然,真正的关键,依然是中德两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越打越强,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走下破路,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美英关系中就体现了出来。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在得到了法国等国家的帮助之后,才打赢了独立战争,成为北美大陆上的强国。在此之后。美国经历了多场战争,包括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英战争,以及影响更加深远的美墨战争,象征着美国成为世界级强国的美西战争等等,美国才逐步发展强大。只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霸主,而且美英关系并不见得有多么友好。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正确的对美政策,特别是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那么美国就有可能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友。当然,大战中的实际情况,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无法倚重美国,也就不可避免的让美国成为了英国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正是美国出面。英国才保住了强国的地位,避免了彻底战败的结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英关系出现反转,美国成了主导国,英国成了仆从国。关键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力、影响力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英国。
显然,这也正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关系。
在这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也将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乃至科学技术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也将因此发生反转。
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正确处理中德关系。
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根本就没有认清这一点。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依然是那个落后贫穷的国家。
也正是如此,德皇成了修复中德关系的主要障碍。
军事层面上的谈判进行得比较顺利,毕竟军人更加现实。当然,主要原因是,德军上下都渴望得到真正的和平。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表现得极为英勇,但是巨大的损失,让德军的高级将领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战争已经彻底讨空了帝国的根基,仅修复战争创伤都需要几十年,而一场类似的战争,就能让帝国崩塌。
也就是说,帝国军队上下有种普遍认识,帝国需要休养生息。
显然,这就需要和平,长久的和平。
当时,在一次帝国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雷德尔、曼斯坦因与里希特霍芬都提出,至少需要五十年的休养,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有能力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就是和平。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帅都知道,没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国将输掉下一场战争。
当时,雷德尔还明确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么在下一场大战中,帝国将在三年内输掉战争。原因很简单,二十年内,帝国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也就会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战争。
虽然曼斯坦因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远远不够。
当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能够挑战中国的国力。
要知道,中国需要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说白了,中国遭受的战争损失、以及经济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小,二十年就能修复所有战争创伤。
显然,如果中德决裂,那么谁也不能阻止战争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在此情况下,德军将领都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可能维护中德关系,至少要使中国在二十年后没有理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这样一来,就得接受中国提出的建议。
也就是说,在德军内部,接受欧洲霸主的地位已经是高级将领的共识,而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抵偿军火贸易欠款也不是大问题。
当时,德军能够拿来抵偿欠款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军事基地,二是军事技术。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是主体。
别的不说,在顾祝同提出转移支付之后,雷德尔都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军事基地,特别是欧洲附近的军事基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须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构筑防线,也就必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附近获取足够多的军事基地。
当时,雷德尔主动向顾祝同提交了一份军事基地清单,其中包括英国、马耳他与克里特岛上的十多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这些军事基地都在可以转让的范围之内,需要的只是谈好转让价格。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欧洲附近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军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军事基地,也未必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里获取,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基地的欧洲国家还有意大利、荷兰,甚至连希腊与土耳其都发出了邀请。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可以用更低廉的代价获得更好与更多的军事基地,完全没有必要以高昂的价格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那获取,自然对德军的提议不感兴趣了。
当时,中国军方感兴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
虽然在工业实力上,中国已经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某些技术上,也有优势,但是在很多关键领域,以及基础技术上,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非常大。
事实上,这也正是顾祝同亲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大战就是一场技术革命,很多在战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技术手段,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可以想像,这些先进技术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这些原本只用在军事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必然扩展到民用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
显然,战后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正是如此,中国才需要在战争结束之前,尽可能的从各个渠道获得先进技术,掌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海军司令冯承乾。
当时,顾祝同肩负着一个非常主要的使命,一个由冯承乾亲自交代的使命。(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