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帝国风云

第三十章 以质为本

    虽然冯承乾竭力反对,但是俾斯麦依然按部就班的与奥匈帝国、意大利进行谈判。

    回顾之前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发生的事情,冯承乾认识到,他做的事情对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同盟集团毫无帮助,因为在一八八八年之前,德俄在经济上就已决裂,法俄结成军事同盟势在必行,德意志第二帝国别无选择,只能跟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结盟,形成轴心国集团。为了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借轴心国集团独霸欧陆,英国的外交政策肯定会出现一百八十度转向,与法俄联手对抗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与法俄形成协约国集团。

    如果冯承乾来到的时间是一八八零年、哪怕是一八八五年,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欧洲大陆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佳最佳结盟对象不是孱弱的奥匈帝国、也不是不可靠的意大利,而是东面的沙俄帝国。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沙皇俄国并无严重矛盾。

    德俄关系急转直下,既有俄国的内部因素,也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部因素。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因素更加突出一些,而且根源就在宰相俾斯麦身上。

    严格说来,应该是俾斯麦代表的容克贵族利益集团。

    在统一北德的战争中,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集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之后,容克贵族集团控制了帝国上层,决定了帝国的基本政策,成为拖累帝国的主要因素。

    要知道,容克贵族集团的基础是农场庄园,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

    在工业化时代,容克贵族集团对帝国毫无帮助。

    俾斯麦不是不清楚这一点,而是没有办法改变,因为他本人就是容克贵族,拥用面积广阔的土地。

    结果就是,在普法战争后,俾斯麦推行的经济政策以保护地主阶层为主。

    这也正是德俄矛盾的根源。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帝国,还是农产品输出大国,俾斯麦出台保护农业的政策,等于动了俄国大地主的蛋糕。

    虽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一些开明的容克贵族已经转向工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利益集团,积极支持工业发展,成为工业利益集团,但是俾斯麦留下的祸根并没彻底消除,德俄关系已经无法弥合。

    在一八八八年,德俄就已彻底决裂。

    想明白这些,冯承乾也就释然了。

    战争阴云已经出现,那该做些什么呢?

    与腓特烈三世谈过之后,冯承乾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前后仔细思索了一遍。

    立即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除非冯承乾想死得早一些,或者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毁在腓特烈三世手上,不然绝对不能这么做。

    设法与英国改善关系?

    冯承乾很想这么做,可是他知道,俾斯麦与瓦德西竭力主张与奥、意结盟,腓特烈三世也不能反对,因此与英国改善关系并无实际意义,只要德奥意形成轴心国集团,英国就会加入法俄阵营。

    争取其他盟国?

    放眼全世界,值得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取的国家只剩下两个,一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二是远东的日本。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这两个国家很快就会发展壮大。

    从本质上讲,美国与日本都是新兴工业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需要海外市场来发展本国工业。因为本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还需要获取海外资源产地。

    也就是说,美国与日本跟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不等于有同盟基础。

    美国地大物博,正在积极开发西部地区,本国的资源与市场就足以支持工业发展,暂时不需要海外殖民地。就算在十年之后,美国需要海外殖民地,也会着眼于美洲大陆,与英法没有直接冲突。

    日本的国力还非常弱小,短期内最多称霸远东,不足以对欧洲局势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上,美日等新兴国家更愿意看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去挑战英国,而不是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去挑战英国,从而在新老帝国生死较量之后坐收渔利。

    显然,美国与日本都靠不住。

    从感情上讲,冯承乾也不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日本结盟。

    没有其他可以争取的盟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能依靠两个不那么可靠的盟友。

    冯承乾有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即在欧洲大陆上,德军所向披靡,法俄联手都不一定打得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加上一个英国,也很难占到便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死穴是没有多少人重视的海洋。

    如果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也将因此改变!

    想明白后,冯承乾认识到,他要尽量提高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海洋战场上的胜算,为帝国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当然,这并不等于与英国进行造舰比赛。

    如果仅仅比拼谁建造的战舰多,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英国的对手,因为英国只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需要海军、还需要一支更加强大的陆军。更重要的是,英国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拥有的资源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多得多,有更多的本钱进行造舰比赛。

    要想在海军军备竞赛中击败英国,就得重视质量,即战舰的性能。

    所幸的是,这正是冯承乾的强项。

    年底,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递交了修改后的海军发展规划书,随后三年仍然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造主力舰。不同的是,冯承乾大幅度提高了科研经费,仅在一**三年就多达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

    审议的时候,冯承乾的海军预算规划遭到了俾斯麦的坚决反对。

    在俾斯麦看来,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钱去搞科研,因为那是企业自己的事,与帝国政府没有多少关系。

    冯承乾没有退让,而是直接提出了辞职。

    如果俾斯麦不批准他提交的海军预算报告,他就向德皇提出辞职。

    俾斯麦是聪明人,知道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德皇已经对这位年近八十的宰相非常不耐烦了。如果为了海军预算这件事,迫使德皇在海军战争大臣与宰相之间做出选择,即便留下的是俾斯麦,也无法保证数年之后德皇不会换掉宰相,重新重用下课的海军战争大臣。

    再说了,这只是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而已。

    最终,俾斯麦做出让步,批准了冯承乾提交的海军预算。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三年建造的主力舰被命名为“卡尔亲王”号,也被称为“血亲王”号。

    这是一艘典型的主力舰。

    冯承乾没再走极端,毕竟前三艘主力舰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没有一艘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

    虽然德皇非常信任他,但是管理海军军费的皇储提出了异议。

    “卡尔亲王”号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一万四千吨,配备四座双联装三百毫米炮塔。为了便于锅炉舱与机舱布局,其中b炮塔位于一号与二号烟囱之间、c炮塔位于二号与三号烟囱之间。作为一艘火力、防护与速度较为均衡的主力舰,“卡尔亲王”号的最大航速只能达到十八节,与同期主力舰持平,主装甲带的厚度为二百八十毫米,略高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同期主力舰。

    大概是各项性能过于平庸,“卡尔亲王”号没有引起英国皇家海军的重视。

    不受英国皇家海军重视,应该是好事。

    严格说来,“卡尔亲王”号已经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无畏舰”,即现代战列舰,只是很多技术依然落后。比如,由克虏伯公司研制的四十五倍径三百毫米舰炮还没问世,所以采用的依然是短身管火炮,穿甲能力极为有限。又比如,蒸汽轮机还在研制之中,也就只能采用三胀往复式蒸汽机。

    这些,冯承乾都考虑到了,也融合到了“卡尔亲王”号的设计之中。

    最明显的,就是“卡尔亲王”号的干舷高达六点四米,因此在技术取得突破之后,可以通过大规模现代化改造提升作战能力。按照冯承乾估计,配备长身管火炮、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之后,“卡尔亲王”号足以与“无畏”舰一拼高下,成为真正的战列舰,在全面战争中派上用场。

    在建成二十年后,“卡尔亲王”号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艘战舰,也是帝国海军在一**五年之前建造的七艘主力舰中,唯一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规海战的主力舰。

    只是,建造“卡尔亲王”号并非帝国海军在一**三年的主要工作。

    对冯承乾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花掉一百八十万帝国马克的科研经费,而且得花在最值得花的地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