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二十九章 抵达北平
北平南郊的南苑机场上面,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的代表副参谋长甘沛泽,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代表参谋长吕文贞,北平市长熊斌的代表外事处处长唐悦良,还有 30多位消息灵通的中外记者们,正在引颈眺望,等待着从重庆飞来的专机。
穿着一身中山装的唐悦良远不如甘沛泽、吕文贞两位将军神气,看到两位将军正在闲聊,便凑过来和他们说话:“这下好了,有了美国人帮忙,和平看来是真的要实现了。”
甘沛泽看了唐悦良一眼,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在他看来,文职人员都是苟且偷生的胆小鬼,害怕战争,所以期盼不管什么方式换来的和平。而吕文贞则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道:“停战协议是已经签了,现在就看中共是否有诚意了。听说他们想把北平划归中共管辖,这怎么可能呢?足见其缺乏和平之诚意,看来战争还是免不了。”唐悦良于是不再作声了,看来自己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军人嘛,就是这样,没有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战争最好是天天都进行。
记者们却比这几位官员要活跃得多,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一切机会来搜寻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一位记者上前对甘沛泽问道:“请问甘副参谋长,你对军调部设在北平有何感想?”
甘沛泽笑呵呵地回答道:“我们当然是热忱欢迎他们来北平的。为了和平。我们愿意做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本人代表李主任前来机场迎接三位委员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我也代表孙长官前来迎接。”吕文贞赶忙上前插上一句。
唐悦良是北平的外事处处长,他跟记者打交道有着丰富经验,他说的话有分寸又得体:“我们一定尽地主之谊,保证军调处执行部顺利开展工作。”
另一位记者问道:“李主任、孙长官和熊市长怎么没有亲自前来机场迎接?”是的,本来军调部是由国、共、美三方组成,执行的是关系到中国和平的重要任务,北平的军政最高长官当然应该亲自前来迎接以示重视,但是这三位高级官员竟然一个也没有到。这当然不会单单只是巧合。看来三位委员的来到,并不是像表面上那么受欢迎的,军调工作在那些北平军政首脑们看来,也许并不像他们在公开场合所说的那么受重视。
唐悦良立刻对此回答道:“熊市长下午有一件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实在是分不开身。”
而甘沛泽则说:“李主任前天就患了感冒,不宜再受寒,所以委托我代表他前来迎接军调处执行部的三位委员。但是,李长官将出席为三位委员接风洗尘的欢迎宴会。”
吕文贞也赶紧说道:“孙长官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所以没有前来。他说抱歉得很,对于三位委员的到来,他是真诚欢迎的。”
这种官样文章式的回答,记者们当然清楚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如果说有重要公务在身,难道三位委员的到来算不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种低格调的欢迎大概是早就商量研究好了的,知趣的记者们也不想再问个究竟。
这时候天空之中终于传来了轰隆作响的飞机发动机轰鸣声。机场上的众人翘首向天空望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飞机缓缓从远方天际飞了过来。慢慢地,飞机终于降落在停机坪上面,地勤人员赶紧跑过去把舷梯靠近舱门,等候多时的人们,顿时一下子拥了过去。
第一个出现在机舱门口的是美国代表罗伯逊,他高高的瘦瘦的个头,两眼透露出温和微笑的目光,向人们挥手致意。棕色大衣的下摆,被风吹得掀起一角。不停地左右摆动。
第二个走出机舱的是叶建英,本来在罗伯逊走出去之后,叶建英想让郑介民先走,但是郑介民却执意不肯。也许考虑到这是在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城市,自己应该尽地主之谊。所以郑介民坚持要叶建英走在前面。叶建英刚一露面,立刻就引起了欢迎人群的注意。在北平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他还是第一个在此公开露面的中共高级领导。摄影记者立刻把镜头对准叶建英,不停地按动着快门,镁光灯闪烁明灭,连续不断。
一身戎装的郑介民最后一个走出机舱,他穿戴得最为整齐,黄呢军服的扣子扣得紧紧的,显出一副职业军人的气派。郑介民颇有风度地朝人群挥了挥手臂,然后昂然地走下舷梯,他似乎想要努力保持自己作为国民党代表与众不同的形象。
最先迎上来握手的是甘沛泽、吕文贞、唐悦良三个人,“我代表李长官前来欢迎军调部的诸位委员!”、“孙长官委托我前来迎接你们!”、“熊市长让我带话,欢迎军调部的各位委员前来北平指导工作!”
随后又有一帮人围了上来,纷纷争着和罗伯逊、郑介民、叶建英三人握手。不少人还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了他们手里,但是名片上面究竟写的什么,三位委员却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是频频地向热情的人们点头表示谢意。
在一阵火热的欢迎风头过后,三位委员终于步出了机场。罗伯逊看看湛蓝的天空,不由得说道:“这里的天气看起来比重庆更好,重庆整天被浓雾吞没,而北平却是明媚一片,真是好天气。”
甘沛泽立刻接过话头说道:“的确是好天气,在这样舒心的环镜里,一定能把事情也办得让人感到舒心。”
“我们在飞机之前来个合影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一天。”郑介民提议道。罗伯逊、叶建英高兴地接受了郑介民的提议。于是。三个人站在飞机之前。罗伯逊居中,叶建英、郑介民分立左右两边。记者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劈劈啪啪”地按起了快门,于是这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瞬间就这样永远定格了。
“我提议,”叶建英说道,“我们和机组成员合一张影吧,以表示纪念,也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很好!”罗伯逊同意了叶建英的提议。于是,他们三个人和机组人员在一起又照了一张相。摄影记者们不由得感到美滋滋的,这可是采访之中的花絮。明天这张照片一刊登,肯定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照完相之后,叶建英、罗伯逊、郑介民三个人分乘三辆汽车,向北京饭店驶去。北京饭店位于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商业街交汇处。 1900年,两个法国人在东交民巷外国兵营东面开了一家小酒馆,并于第二年搬到兵营北面,正式挂上“北京饭店”的招牌。1903年,北京饭店迁至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即饭店现址。1907年,中法实业银行接管北京饭店,并改为有限公司,法国人经营时期是北京饭店的最初辉煌期,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施都标志着饭店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
在东长安街王府井路口的西侧。矗立着一幢不算太高的大楼,外表看上去十分精致,这就是北京饭店。在当时的北平城里,除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之外,大概就要数这座建筑最为华丽最为宽敞了。在抗战胜利之前,北京饭店被日本人用作俱乐部。小日本投降以后,北平市长熊斌接收了北京饭店,具体管理则由国民党的战地服务团负责。按照国共双方协议,军调部设在北平,一切供应均由战地服务团负责。于是。战地服务团就把北京饭店改为第二招待所,以供军调部使用。
听说军调部的委员和代表们已经到了北平,而且其中还有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北京饭店里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新奇,早早地作好了准备。来到了门口迎候。三辆小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到饭店门口,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车的车门。罗伯逊下车了。叶建英下车了,郑介民也下车了,但是叶建英的出现却引起了人们的一阵议论。因为国民党的报纸上面宣传的共产党都是青面獠牙、穷凶极恶之人,然而叶建英却戴着一副眼镜,显出几分儒雅风范,和国民党的宣传大相径庭。
领班把叶建英、郑介民、罗伯逊分别领进了一、二、三楼。叶建英住在108房间,他刚进到屋里还没有坐下,紧追不舍的记者们就拥了进来。
叶建英面带微笑地和记者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在和《大公报》记者薛延凯握手的时候,叶建英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薛延凯,不禁问道:“我们之前好像见过面,对吗?”
“对对对,叶参谋长,您的记性真好!我是《大公报》的薛延凯。” 对于叶建英能够记住自己,薛延凯显然感到意外和高兴。原来之前在1944年5月的时候,一批中外记者组成的参观团到延安参观访问,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建英负责接待了这个参观团,所以这才记住了薛延凯。
“你写的文章比较客观,”叶建英笑着说道,“没有骂我们共产党,也没有歪曲我们。”
“我只是想不带任何的偏见,把共产党人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去评说。”薛延凯扶了扶眼镜说到。
“这样很好,我欢迎你这样恪守真实的记者。”叶建英称赞了一句。
“叶参谋长,您此番前来北平有何感想?”在叶建英和薛延凯寒暄之后,便有记者迫不及待地问到。
叶建英这时候摘下了自己那副白边眼镜,感慨地说道:“我对北平向往已久,却从未到过北平。此番前来虽然尚未看到它的全貌,但是也已经感到北平确实名不虚传,的确是我们一个伟大的都市!”
薛延凯似乎也被叶建英的情绪所感染,他不禁说道:“如果三位委员的调停获得成功,我就拍摄一幅三位委员在一起的大照片,背景就是碧蓝的天空,还有自由翱翔的鸽子,照片的题词就叫做‘和平使者’。叶将军,您看怎么样?”
叶建英哈哈一笑说道:“你的构思倒是不错,但是什么时候能够拍到这样一幅照片,你不清楚,我也不清楚。”(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穿着一身中山装的唐悦良远不如甘沛泽、吕文贞两位将军神气,看到两位将军正在闲聊,便凑过来和他们说话:“这下好了,有了美国人帮忙,和平看来是真的要实现了。”
甘沛泽看了唐悦良一眼,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笑容,在他看来,文职人员都是苟且偷生的胆小鬼,害怕战争,所以期盼不管什么方式换来的和平。而吕文贞则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道:“停战协议是已经签了,现在就看中共是否有诚意了。听说他们想把北平划归中共管辖,这怎么可能呢?足见其缺乏和平之诚意,看来战争还是免不了。”唐悦良于是不再作声了,看来自己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军人嘛,就是这样,没有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战争最好是天天都进行。
记者们却比这几位官员要活跃得多,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一切机会来搜寻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一位记者上前对甘沛泽问道:“请问甘副参谋长,你对军调部设在北平有何感想?”
甘沛泽笑呵呵地回答道:“我们当然是热忱欢迎他们来北平的。为了和平。我们愿意做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本人代表李主任前来机场迎接三位委员就是最好的证明。”
“对,我也代表孙长官前来迎接。”吕文贞赶忙上前插上一句。
唐悦良是北平的外事处处长,他跟记者打交道有着丰富经验,他说的话有分寸又得体:“我们一定尽地主之谊,保证军调处执行部顺利开展工作。”
另一位记者问道:“李主任、孙长官和熊市长怎么没有亲自前来机场迎接?”是的,本来军调部是由国、共、美三方组成,执行的是关系到中国和平的重要任务,北平的军政最高长官当然应该亲自前来迎接以示重视,但是这三位高级官员竟然一个也没有到。这当然不会单单只是巧合。看来三位委员的来到,并不是像表面上那么受欢迎的,军调工作在那些北平军政首脑们看来,也许并不像他们在公开场合所说的那么受重视。
唐悦良立刻对此回答道:“熊市长下午有一件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实在是分不开身。”
而甘沛泽则说:“李主任前天就患了感冒,不宜再受寒,所以委托我代表他前来迎接军调处执行部的三位委员。但是,李长官将出席为三位委员接风洗尘的欢迎宴会。”
吕文贞也赶紧说道:“孙长官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所以没有前来。他说抱歉得很,对于三位委员的到来,他是真诚欢迎的。”
这种官样文章式的回答,记者们当然清楚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如果说有重要公务在身,难道三位委员的到来算不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种低格调的欢迎大概是早就商量研究好了的,知趣的记者们也不想再问个究竟。
这时候天空之中终于传来了轰隆作响的飞机发动机轰鸣声。机场上的众人翘首向天空望去,只见一架银灰色的飞机缓缓从远方天际飞了过来。慢慢地,飞机终于降落在停机坪上面,地勤人员赶紧跑过去把舷梯靠近舱门,等候多时的人们,顿时一下子拥了过去。
第一个出现在机舱门口的是美国代表罗伯逊,他高高的瘦瘦的个头,两眼透露出温和微笑的目光,向人们挥手致意。棕色大衣的下摆,被风吹得掀起一角。不停地左右摆动。
第二个走出机舱的是叶建英,本来在罗伯逊走出去之后,叶建英想让郑介民先走,但是郑介民却执意不肯。也许考虑到这是在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城市,自己应该尽地主之谊。所以郑介民坚持要叶建英走在前面。叶建英刚一露面,立刻就引起了欢迎人群的注意。在北平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他还是第一个在此公开露面的中共高级领导。摄影记者立刻把镜头对准叶建英,不停地按动着快门,镁光灯闪烁明灭,连续不断。
一身戎装的郑介民最后一个走出机舱,他穿戴得最为整齐,黄呢军服的扣子扣得紧紧的,显出一副职业军人的气派。郑介民颇有风度地朝人群挥了挥手臂,然后昂然地走下舷梯,他似乎想要努力保持自己作为国民党代表与众不同的形象。
最先迎上来握手的是甘沛泽、吕文贞、唐悦良三个人,“我代表李长官前来欢迎军调部的诸位委员!”、“孙长官委托我前来迎接你们!”、“熊市长让我带话,欢迎军调部的各位委员前来北平指导工作!”
随后又有一帮人围了上来,纷纷争着和罗伯逊、郑介民、叶建英三人握手。不少人还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了他们手里,但是名片上面究竟写的什么,三位委员却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是频频地向热情的人们点头表示谢意。
在一阵火热的欢迎风头过后,三位委员终于步出了机场。罗伯逊看看湛蓝的天空,不由得说道:“这里的天气看起来比重庆更好,重庆整天被浓雾吞没,而北平却是明媚一片,真是好天气。”
甘沛泽立刻接过话头说道:“的确是好天气,在这样舒心的环镜里,一定能把事情也办得让人感到舒心。”
“我们在飞机之前来个合影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一天。”郑介民提议道。罗伯逊、叶建英高兴地接受了郑介民的提议。于是。三个人站在飞机之前。罗伯逊居中,叶建英、郑介民分立左右两边。记者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劈劈啪啪”地按起了快门,于是这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瞬间就这样永远定格了。
“我提议,”叶建英说道,“我们和机组成员合一张影吧,以表示纪念,也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很好!”罗伯逊同意了叶建英的提议。于是,他们三个人和机组人员在一起又照了一张相。摄影记者们不由得感到美滋滋的,这可是采访之中的花絮。明天这张照片一刊登,肯定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照完相之后,叶建英、罗伯逊、郑介民三个人分乘三辆汽车,向北京饭店驶去。北京饭店位于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商业街交汇处。 1900年,两个法国人在东交民巷外国兵营东面开了一家小酒馆,并于第二年搬到兵营北面,正式挂上“北京饭店”的招牌。1903年,北京饭店迁至东长安街王府井南口,即饭店现址。1907年,中法实业银行接管北京饭店,并改为有限公司,法国人经营时期是北京饭店的最初辉煌期,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施都标志着饭店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
在东长安街王府井路口的西侧。矗立着一幢不算太高的大楼,外表看上去十分精致,这就是北京饭店。在当时的北平城里,除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之外,大概就要数这座建筑最为华丽最为宽敞了。在抗战胜利之前,北京饭店被日本人用作俱乐部。小日本投降以后,北平市长熊斌接收了北京饭店,具体管理则由国民党的战地服务团负责。按照国共双方协议,军调部设在北平,一切供应均由战地服务团负责。于是。战地服务团就把北京饭店改为第二招待所,以供军调部使用。
听说军调部的委员和代表们已经到了北平,而且其中还有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北京饭店里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新奇,早早地作好了准备。来到了门口迎候。三辆小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到饭店门口,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小车的车门。罗伯逊下车了。叶建英下车了,郑介民也下车了,但是叶建英的出现却引起了人们的一阵议论。因为国民党的报纸上面宣传的共产党都是青面獠牙、穷凶极恶之人,然而叶建英却戴着一副眼镜,显出几分儒雅风范,和国民党的宣传大相径庭。
领班把叶建英、郑介民、罗伯逊分别领进了一、二、三楼。叶建英住在108房间,他刚进到屋里还没有坐下,紧追不舍的记者们就拥了进来。
叶建英面带微笑地和记者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在和《大公报》记者薛延凯握手的时候,叶建英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薛延凯,不禁问道:“我们之前好像见过面,对吗?”
“对对对,叶参谋长,您的记性真好!我是《大公报》的薛延凯。” 对于叶建英能够记住自己,薛延凯显然感到意外和高兴。原来之前在1944年5月的时候,一批中外记者组成的参观团到延安参观访问,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建英负责接待了这个参观团,所以这才记住了薛延凯。
“你写的文章比较客观,”叶建英笑着说道,“没有骂我们共产党,也没有歪曲我们。”
“我只是想不带任何的偏见,把共产党人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去评说。”薛延凯扶了扶眼镜说到。
“这样很好,我欢迎你这样恪守真实的记者。”叶建英称赞了一句。
“叶参谋长,您此番前来北平有何感想?”在叶建英和薛延凯寒暄之后,便有记者迫不及待地问到。
叶建英这时候摘下了自己那副白边眼镜,感慨地说道:“我对北平向往已久,却从未到过北平。此番前来虽然尚未看到它的全貌,但是也已经感到北平确实名不虚传,的确是我们一个伟大的都市!”
薛延凯似乎也被叶建英的情绪所感染,他不禁说道:“如果三位委员的调停获得成功,我就拍摄一幅三位委员在一起的大照片,背景就是碧蓝的天空,还有自由翱翔的鸽子,照片的题词就叫做‘和平使者’。叶将军,您看怎么样?”
叶建英哈哈一笑说道:“你的构思倒是不错,但是什么时候能够拍到这样一幅照片,你不清楚,我也不清楚。”(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