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大明总裁

正文 第三十八章 皇家俱乐部

    1644年的大华区,行了三份官方报纸。大顺率先行《大公报》,之后大明行了《明报》,大清一看舆论上落后了,也跟着行了《清报》。张献忠的《大西报》行量大少,可以忽略不计。

    三份报纸摆一起,《清报》的纸质和印刷质量为寒酸,《大公报》本来是大手笔投入,印刷已属上乘,无奈江南的印刷业汇聚天下精华,加之《明报》一开始的办报宗旨便是商业化为主,因此《明报》印刷上《大公报》之上。

    内容上,《清报》完全可以说乏善可陈,单调乏味,整个就是官方的传声筒,实要比的话,跟后世的《人民铁道报》怕是有得一拼,官话套话,陈腔滥调,连一点花边闻都没有,除了正面报道满清的章,就是攻击大顺的章。要不是为了关注满清的动态,崇祯看这份报纸实有点看不下去。《清报》的行量,可谓惨淡,五千份而已。《清报》就这么5000份的行量,居然还用了两种字行,2500份用的是满,另外2500份用的是汉字,其实宣传主要是针对汉人的,满人识字的有限,愚弄汉人才是关键。

    《大公报》栏目丰富,不过虚假的报道太多,大凡涉及大顺官方的,一律参照当时报道“抗清大捷”的标准,三分实料,七分虚夸。所以读大顺官方闻的时候,便要设法滤去其的泡沫。《大公报》的八卦版面很有一些读者,诗方面也有人捧场,有《大公报》的公债专栏,请了一帮号称专家的人士撰,言必谈赚钱真经,所以《大公报》民间的订报量不错,行总数到了三万份。

    《明报》创刊宗旨就是商业化、自由化,当然自由化并不是什么都能刊登,审查还是很严的。但《明报》承载的“解放思想”、“确立化霸权”、“促进资本主义”这三项主要的办报目标都是靠软操作——后世叫做“软广告”——来实现,彻底摒弃了生硬教条,完全是孔圣人的寓教于乐的风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管叫做精神渗透也好,和平演变也好,《明报》总是人们喜闻乐见之,把一些的道道儿兜售了出去。《明报》有了《射雕英雄传》连载之后,受追捧,行总数上升到了五万份,由五天一刊改为了三天一刊。

    三大报纸对于皇家正统的宣传上,显得很有意思。满清号称夺得了传国玉玺,就拿这事儿造势,为自己的“天命所归”正名。李自成散布“十八子当主神器”,也是造势,高调的“遵蓟大捷”是宣传大顺朝的盛世将临。《大公报》一半的篇幅都是报道李自成等一介大顺领导的,金之俊的一帮惯于涂脂抹粉的采编大做锦绣章,李自成才子们的笔下俨然变成了尧舜一样的圣君。《清报》则大事宣传多尔衮,多尔衮指出什么什么的,多尔衮亲自什么什么的,福临那孩子看得没脾气。

    王承恩揣摩后世的“软广告”思路,通过不同渠道有意无意地为崇祯搞起了个人崇拜。乱世之,没有一点人格魅力还真不行!民间为崇祯造势目前看来很成功,谣传崇祯要考校天下学子收徒授业便是一个成功的传播学策划!而《明报》甚少搞崇祯的正面报道,就像这次崇祯清风明月楼大出风头之事,《明报》只是刊登了一篇简短报道,只说崇祯也是《射雕英雄传》的书迷,茶楼出手较量扳手腕不过是适逢其会,上演了一段佳话而已。这个时代,基于神秘主义的迷信有着绝大的市场,真假莫辨的谣言推波助澜,芸芸众生往往就好这一口。你越是半遮半掩,人们越是好奇心浓。就像身着轻纱的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样,让人浮想联翩,平添万种风情。茶楼较量之后,崇祯皇上的身手宛如让人们朦朦胧胧窥见了轻纱之的美人玉臂,于是乎崇祯皇上的武功越被传得神乎其神,而择徒授业的传说是传得有鼻子有眼。

    民间树立崇祯的个人崇拜的确很成功,当然这有赖于崇祯“正统”的基础,李自成想要如此也办不到啊!

    不过南京的官场上,对崇祯的个人崇拜远远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关于小周皇后那一出便是明证。不过不要紧,事情可以一步步来嘛!

    这一天,皇宫修的“皇家俱乐部”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皇家俱乐部”一片锣鼓喧天和鞭炮声正式对外开放。

    “皇家俱乐部”破天荒地皇宫内城的城墙开了一扇门,外来的宾客可以不必再绕城门而直入皇家俱乐部。

    凡是品以上官员以及身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可直接入内。平常人等,只需银子五两,便可办理“皇家俱乐部”会员证,有了会员证,便也有了进入“皇家俱乐部”的资格。

    严公子三人自从得知原来是皇上亲自出手扳手腕后,严公子倒是没有什么,那江小姐却是极的兴奋莫名。三人再去清风明月楼,便成了关注的对象。有好事者冲着《明报》报道,愣是也要和严公子扳手腕一试输赢,后一个个全部败严公子手下,这才罢手。严公子因此还获得了茶楼赠送的五两银子茶券。严公子名叫严玉,杨公子名叫杨恒,江小姐是严玉的表妹,名叫江上云,杨恒则是江小姐的表弟。严公子三人来自湖北,湖北这些年战祸连连,左良玉武昌搞得当地乌烟瘴气。三人瞒了家人,一起来到南京,江小姐不过是看看热闹,严杨二人却是抱定皇帝座下学徒授业而来。

    严杨二人招兵处报了名,回到客栈,江小姐丢给二人一份《明报》,当日的《明报》把“皇家俱乐部”开业的广告登封底,广告语煞是煽情,于是江小姐嚷嚷着要严杨一起去“皇家俱乐部”。这小妞琢磨,说不定又可以那里碰到皇上。

    三人来到“皇家俱乐部”,严玉是举人,杨恒是秀才,按规定可以进门,而江小姐却是没有功名,只好去交银子申请会员证。正要交银之际,便见那天陪皇上坐的温管家走了过来,与三人见了礼,跟太监打了个招呼,带着三人就往里走。

    一边走,温铁诚一边问道:

    “这皇家俱乐部,不知三位公子有没有感觉什么不同?”

    三人正好奇这长廊的窗户不是糊上窗纸,而是镶上了一种晶莹透光的物事。严公子问道:“下看这里的窗户颇有不同,那窗户上安的都是晶亮透光的物事,不知何物?”

    “窗户用的是工部明的平板玻璃,透光遮雨。据方大人说,现的玻璃是一面有花,另一面平整,不久以后就可以做出两面都平整光亮的玻璃,那就加漂亮了。”

    温铁诚继续说:“三位公子,这座皇家俱乐部,用的都是好的材料,这脚下踩的,没有一丝接缝,平整光滑,这是用工部明的水泥做出来的。”

    “皇家俱乐部设有射击馆、射箭馆、健身馆、杀鞑木球馆,这是练武健身的。设有两个双层看台的多功能馆,连续五天白天举行演武会,晚上举行辩论会,接下来两天晚上是戏曲。三位公子既可以报名参加演武比赛,也可以报名参加辩论赛,辩论赛的题目由民间提出,由翰林院负责民间出题之选题,三位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明报》上登的辩论规则。呵呵!”

    温铁诚顿了一顿,接着介绍:“三位请看,这里是闻布馆。两边各有一个会议室。这边是可以容纳人的大明证券交易所,下听说是要这里买卖股份,至于具体怎么买卖,过几日交易所开业,就知道了。”

    江小姐忍不住问:“这个什么交易所,跟北京公债交易所有什么不同?”

    温铁诚摇摇头,说:“这个下也不太明白,好像差不多,好像又很是不同,反正到时你们就知道了。”

    转到后面就是餐厅茶厅一介辅助设施,温铁诚皆是一一介绍。转了一圈之后,江小姐对那个没有听说过的“杀鞑木球馆”很是好奇,于是三人决定试试这“杀鞑木”球到底如何玩法。

    三人温铁诚的引导下换好了一种软鞋,这才坐到球道上的座椅上。温铁诚指着木制板和七八丈远立着的白色瓶儿,说道:

    “这是球道,用来掷木球的,木球可以上边飞滚。那边十个白色瓶儿一样的木头玩意,叫做‘鞑子木头’,一次性打十个‘鞑子木头’叫做全,分数高。这是皇上明的玩法,意牢记鞑子辱我人民,夺我土地。每日打一打‘杀鞑木’,不忘家国恨,牢记血泪仇,以示誓死杀灭鞑子的决心。”

    温铁诚球架上选了一个硬木制的钻有三个孔的球,三个手指插进孔将球托住,起步之后顺势掷出,木球飞滚,直冲向排远处的十个“鞑子木头”,一阵乒乓声后,只见倒下了个“鞑子木头”。温铁诚随即又掷过去一个木球,终把剩下的“鞑子木头”也打倒。温铁诚介绍这叫“补”,好是一次性全打倒,那就是“全”,计分上差别很大。

    远处有专人负责把“鞑子木头”按照排列再立起来。于是开始第二轮掷球。

    王承恩这时正好跨进杀鞑木球馆,这球馆本是崇祯一起规划“皇家俱乐部”一时兴起多的一嘴,王承恩可上了心。只要有了车床,车木球和木瓶都是玩儿一样吗!因此将保龄球馆加进了规划,可是左思右想这个“保龄球”的名儿不妥,后世这是译自洋名,现是这种玩法是大明所创,当然要用原创的名儿。后来了个小范围征名,结果周小姐的弟弟周公子想了个“杀鞑球”的名儿,到了崇祯案头,崇祯加了一字,便是如今“杀鞑木球”。

    自从有了杀鞑木球馆,王承恩便是此常客。王承恩颇有自知之明,自己这辈子是别指望上战场杀鞑子了,玩“杀鞑木”的时候乒乓一下就打倒好几个“鞑子木头”,幻想着机枪横扫鞑子倒下一片的场景,总算可以泄一通对鞑子之恨。王承恩常常一边打“杀鞑木球”,一边思考技术问题,往往一局还没打完,便风风火火地跑了出去,这个时候一定是头脑之豁然开朗,技术问题常常因此迎刃而解。

    王承恩主动过来认识了三位公子,当然他主要是对江公子这位冒牌公子感兴趣,心想这崇祯有了这么个粉丝,不知道会不会演绎什么的宫廷艳事。

    王公公这样一个打“杀鞑木球”好手的指导下,三个年轻人玩得有滋有味。尤其杨公子的击球水准上升很快,后连王承恩都差点招架不住。好温铁诚知机,让打球匆匆收了场。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