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 班师还朝
万历二十一年十月中旬的一天,大明朝紫禁城乾清宫御书房,神宗皇帝朱翊钧坐在龙案后,皱着眉头陷入沉思()。龙案上放着四份奏折,一份是兵部上奏退兵还朝的奏章和大明朝与倭国议和条陈,一份是李如松上奏的请功奏章,一份是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的请功奏章,一份是锦衣卫关于抗倭援朝的密奏。
前三份奏章都不如神宗皇帝的意。按照他的设想,堂堂天朝大军援助朝鲜,对付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小番邦,应该如同天兵天将擒杀妖魔鬼怪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将倭寇轻松赶出朝鲜。没想到用兵将近一年,却只能通过谈判迫使倭国撤军。
大明朝自开国以来,对于异域番邦的挑衅,从来没有议和一说。就连在土木堡之役当朝皇帝被擒,大明朝都没有与鞑靼人妥协。没想到在自己手里,因为征伐一个小小番邦,需要用这种议和手段。虽然达到了迫使倭国‘撤军’目的,在朱翊钧看来,这无疑有损天朝威严()。
而经略朝鲜抗倭事务的一文一武两位大臣在表彰明朝大军将士的奏章中,又明显意见相左。兵部侍郎宋应昌在奏折中着重强调要重奖蓟镇浙江籍将领的功绩,提督总兵官李如松却要求朝廷奖励辽东派系的将士。同时这二人都不同程度的互相诋毁对方保举的将领。两位将帅互相诋毁的焦点都集中到蓟镇枪骑兵营和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潘兴汉身上。
将帅不和,是朝廷掣肘军队的一种手段,但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却体现出一个君主对皇权的掌控能力。为了做到制衡,就要通过皇上亲自掌控的锦衣卫提供的密奏判明二人奏报真伪。
朱翊钧通过派驻朝鲜的锦衣卫南镇抚司都指挥使黄应阳的密报,基本确认侍郎宋应昌的奏折中所提议表彰擢拔的将领名册更为可靠。但从内心来说,神宗皇帝并不喜欢这支由戚家军老班底组建的蓟镇卫军。
这是因为,戚家军向来是朝中那些古板认死理的文臣标榜的模范军队。由于发自内心的对那些处处与自己作对的文臣的反感,只要朝中大臣极力标榜的东西,他都非常厌烦。于是朱翊钧最初准备采用李如松奏报的表册重点表彰那些辽东将领。
但李如松奏章中所列的蓟镇枪骑兵营在朝鲜中的几项条款,却又让神宗皇帝犹豫不觉。李如松奏折列举蓟镇枪骑兵营及其主要统兵将领潘兴汉,在朝鲜不听指挥、胁迫友军、好大喜功、妄自行动等等几项罪名,反倒让神宗皇帝起了兴趣。
朱翊钧自小在严格的监督与教育环境下长大,没有享受到少年童真的无忧无虑的乐趣,对约束自己的那些条条框框非常反感,形成的叛逆性格非常强烈。所以,等到对自己管束非常严格老师兼首辅大臣张居正一死,他就来个反攻倒算,将张居正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不管对错,一律推翻。为了立自己的爱妃所生的皇子为太子,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对,索性就以不上朝理政相威胁。
过去重用李如松,就是因为这位一向不听朝廷法纪约束的武将很合自己胃口()。连胆大包天无所不为的李如松也约束不住的将领,终于进入朱翊钧的法眼,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在对援朝将领做出奖惩之前,亲自会会这位小将属于哪路货色。
想好计较的神宗皇帝舒展开紧皱的眉头,“陈矩,传朕旨意,宣蓟镇游击将军潘兴汉三日后弘德殿觐见。”在五月份,兵部已经发文,提升潘兴汉为游击将军。
站在旁边侍奉的司礼太监陈矩听了皇上吩咐,马上跪地,“臣领旨。”
————————————————————————————————
蓟镇枪骑兵营于万历二十一年十月初回到京师北郊,屯驻在神机营左营驻地通州,等待朝廷下一步旨意。同时,所有班师还朝的明军将领,都集中在京师,等待朝廷的奖惩擢拔或重新任命。
钱世祯因水土不服,七月份就在朝鲜病倒,回到京师还没完全康复。潘兴汉和叶邦荣没事就聚在钱世祯的房间,开导这位军中唯一文举出身的统兵上司。
“钱将军,现在已回到家,再也不用看李如松的脸色行事,何必这般闷闷不乐。难道还想着那点破事不成?”叶邦荣手里捏着一个酒壶,含含糊糊的说道。在七月份,骑兵营驻扎朝鲜洛东江的时候,李如松让钱世祯督办粮草,他因病倒,耽搁两天,李如松以耽搁军务抗命不尊为由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就那点事,还能放到心上!我是为咱蓟镇浙江籍军卒担心。留在朝鲜的回不了家。没去朝鲜的,因主要将领都留在朝鲜,又象没了娘的孩子。戚家军这杆大旗怕是要折了。我虽不是戚家军老人,身为浙江人,却也着急!”
听了钱世祯的话,叶邦荣这位向来不管闲事的戚家军老将,也坐不住了,将酒壶放到桌上,“吴将军他们不赶紧回来主事,还留在朝鲜干甚?”
“倒是想回来,军务在身,他们敢吗()!李如松将他们留在朝鲜,就没安好心成,是为避免回来后,到朝堂和他们争功。”钱世祯虽然指挥战斗没有潘兴汉在行,但对官场那套龌龊伎俩,却是清楚无比。
“那如何是好,没有老将领护着,留在蓟镇的那些抛家舍业的老戚家军兵卒很快就会散掉。”叶邦荣冲锋陷阵可以,让他挑头做首领,真没有那份心计。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回到大明,却无计可施,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炕上坐不住,跳下地来回走遛。
对两位老前辈的担心,因为地域关系,潘兴汉没有特别深的感受,无法插话。只得说好话,安慰两位上司。“钱将军回到蓟镇,挑起这杆大旗不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吗!您虽然不是戚家军的老人,可有浙江籍这个身份,凭此就可替他们出头。”
“唉,此事不是我能说了算,到时候兵部不让我在蓟镇任职,一切都是白说。但愿李如松别得寸进尺,借兵部的手将留在蓟镇的南兵打散。”钱世祯不无担心的说道。
就在三人杞人忧天之时,兵部的一位主事来到蓟镇枪骑兵营驻地,通知潘兴汉即刻进京。
大军班师后,容许进京的都是那些独立统领一支大军的带兵主将。对这不同寻常的传唤,三位将领都惴惴不安,猜不透兵部的意思。钱世祯和叶邦荣都为潘兴汉捏了一把冷汗。
二人从通州进入京师,来到兵部衙门,一位焦急的内宫小太监顾不得埋怨,急急忙忙领着潘兴汉走向紫禁城。穿过紫禁城三大殿来到**乾清门,等在宫门的司礼太监陈矩一看潘兴汉那身打扮,脸子就阴沉下来,“懂不懂紫禁城的规矩?你以为还在军营,可以顶盔贯甲一身戎装?要不是圣上今个见你,单凭这身皮,就办你一个腰斩之罪。”
陈矩说完,顾不得潘兴汉解释,急急忙忙将其领到一处朝房,找出一身不甚合体的武将上朝官服,让潘兴汉换上。
至此,潘兴汉才弄明白兵部传唤自己进京的缘由,原来是拜见当今圣上。</p>
前三份奏章都不如神宗皇帝的意。按照他的设想,堂堂天朝大军援助朝鲜,对付一个孤悬海外的小小番邦,应该如同天兵天将擒杀妖魔鬼怪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将倭寇轻松赶出朝鲜。没想到用兵将近一年,却只能通过谈判迫使倭国撤军。
大明朝自开国以来,对于异域番邦的挑衅,从来没有议和一说。就连在土木堡之役当朝皇帝被擒,大明朝都没有与鞑靼人妥协。没想到在自己手里,因为征伐一个小小番邦,需要用这种议和手段。虽然达到了迫使倭国‘撤军’目的,在朱翊钧看来,这无疑有损天朝威严()。
而经略朝鲜抗倭事务的一文一武两位大臣在表彰明朝大军将士的奏章中,又明显意见相左。兵部侍郎宋应昌在奏折中着重强调要重奖蓟镇浙江籍将领的功绩,提督总兵官李如松却要求朝廷奖励辽东派系的将士。同时这二人都不同程度的互相诋毁对方保举的将领。两位将帅互相诋毁的焦点都集中到蓟镇枪骑兵营和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潘兴汉身上。
将帅不和,是朝廷掣肘军队的一种手段,但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却体现出一个君主对皇权的掌控能力。为了做到制衡,就要通过皇上亲自掌控的锦衣卫提供的密奏判明二人奏报真伪。
朱翊钧通过派驻朝鲜的锦衣卫南镇抚司都指挥使黄应阳的密报,基本确认侍郎宋应昌的奏折中所提议表彰擢拔的将领名册更为可靠。但从内心来说,神宗皇帝并不喜欢这支由戚家军老班底组建的蓟镇卫军。
这是因为,戚家军向来是朝中那些古板认死理的文臣标榜的模范军队。由于发自内心的对那些处处与自己作对的文臣的反感,只要朝中大臣极力标榜的东西,他都非常厌烦。于是朱翊钧最初准备采用李如松奏报的表册重点表彰那些辽东将领。
但李如松奏章中所列的蓟镇枪骑兵营在朝鲜中的几项条款,却又让神宗皇帝犹豫不觉。李如松奏折列举蓟镇枪骑兵营及其主要统兵将领潘兴汉,在朝鲜不听指挥、胁迫友军、好大喜功、妄自行动等等几项罪名,反倒让神宗皇帝起了兴趣。
朱翊钧自小在严格的监督与教育环境下长大,没有享受到少年童真的无忧无虑的乐趣,对约束自己的那些条条框框非常反感,形成的叛逆性格非常强烈。所以,等到对自己管束非常严格老师兼首辅大臣张居正一死,他就来个反攻倒算,将张居正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不管对错,一律推翻。为了立自己的爱妃所生的皇子为太子,受到朝臣的一致反对,索性就以不上朝理政相威胁。
过去重用李如松,就是因为这位一向不听朝廷法纪约束的武将很合自己胃口()。连胆大包天无所不为的李如松也约束不住的将领,终于进入朱翊钧的法眼,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在对援朝将领做出奖惩之前,亲自会会这位小将属于哪路货色。
想好计较的神宗皇帝舒展开紧皱的眉头,“陈矩,传朕旨意,宣蓟镇游击将军潘兴汉三日后弘德殿觐见。”在五月份,兵部已经发文,提升潘兴汉为游击将军。
站在旁边侍奉的司礼太监陈矩听了皇上吩咐,马上跪地,“臣领旨。”
————————————————————————————————
蓟镇枪骑兵营于万历二十一年十月初回到京师北郊,屯驻在神机营左营驻地通州,等待朝廷下一步旨意。同时,所有班师还朝的明军将领,都集中在京师,等待朝廷的奖惩擢拔或重新任命。
钱世祯因水土不服,七月份就在朝鲜病倒,回到京师还没完全康复。潘兴汉和叶邦荣没事就聚在钱世祯的房间,开导这位军中唯一文举出身的统兵上司。
“钱将军,现在已回到家,再也不用看李如松的脸色行事,何必这般闷闷不乐。难道还想着那点破事不成?”叶邦荣手里捏着一个酒壶,含含糊糊的说道。在七月份,骑兵营驻扎朝鲜洛东江的时候,李如松让钱世祯督办粮草,他因病倒,耽搁两天,李如松以耽搁军务抗命不尊为由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就那点事,还能放到心上!我是为咱蓟镇浙江籍军卒担心。留在朝鲜的回不了家。没去朝鲜的,因主要将领都留在朝鲜,又象没了娘的孩子。戚家军这杆大旗怕是要折了。我虽不是戚家军老人,身为浙江人,却也着急!”
听了钱世祯的话,叶邦荣这位向来不管闲事的戚家军老将,也坐不住了,将酒壶放到桌上,“吴将军他们不赶紧回来主事,还留在朝鲜干甚?”
“倒是想回来,军务在身,他们敢吗()!李如松将他们留在朝鲜,就没安好心成,是为避免回来后,到朝堂和他们争功。”钱世祯虽然指挥战斗没有潘兴汉在行,但对官场那套龌龊伎俩,却是清楚无比。
“那如何是好,没有老将领护着,留在蓟镇的那些抛家舍业的老戚家军兵卒很快就会散掉。”叶邦荣冲锋陷阵可以,让他挑头做首领,真没有那份心计。他有自知之明,自己回到大明,却无计可施,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炕上坐不住,跳下地来回走遛。
对两位老前辈的担心,因为地域关系,潘兴汉没有特别深的感受,无法插话。只得说好话,安慰两位上司。“钱将军回到蓟镇,挑起这杆大旗不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吗!您虽然不是戚家军的老人,可有浙江籍这个身份,凭此就可替他们出头。”
“唉,此事不是我能说了算,到时候兵部不让我在蓟镇任职,一切都是白说。但愿李如松别得寸进尺,借兵部的手将留在蓟镇的南兵打散。”钱世祯不无担心的说道。
就在三人杞人忧天之时,兵部的一位主事来到蓟镇枪骑兵营驻地,通知潘兴汉即刻进京。
大军班师后,容许进京的都是那些独立统领一支大军的带兵主将。对这不同寻常的传唤,三位将领都惴惴不安,猜不透兵部的意思。钱世祯和叶邦荣都为潘兴汉捏了一把冷汗。
二人从通州进入京师,来到兵部衙门,一位焦急的内宫小太监顾不得埋怨,急急忙忙领着潘兴汉走向紫禁城。穿过紫禁城三大殿来到**乾清门,等在宫门的司礼太监陈矩一看潘兴汉那身打扮,脸子就阴沉下来,“懂不懂紫禁城的规矩?你以为还在军营,可以顶盔贯甲一身戎装?要不是圣上今个见你,单凭这身皮,就办你一个腰斩之罪。”
陈矩说完,顾不得潘兴汉解释,急急忙忙将其领到一处朝房,找出一身不甚合体的武将上朝官服,让潘兴汉换上。
至此,潘兴汉才弄明白兵部传唤自己进京的缘由,原来是拜见当今圣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