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明末攻略

正文 第三十二章 暗局

    (祝我的朋友们中秋佳节快乐,合家欢乐,幸福团圆!)

    三天的时间匆匆而过,此时已进入四月下旬。//

    三天来,罗刚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石楼山、石猴山和李家集之间。

    第二天夜里,他又从李家集带了三百名青壮百姓上了石猴山。

    这次使用的策略与上次略有不同。李三八提前两天四处张贴招工纸告,因为前一次的三天结算期一到,允诺的工钱都如数给付。此事亦是传向了四面八方,李三八的信誉大增,一时间应召者趋之若骛。

    罗刚应李三八的要求配给耕牛和骡马时,又派去了三十个弟兄协助管理。那些兄弟按照罗刚的要求迅速与召上来的百姓结识,这些人作为一个个工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干活的百姓乐不得与管事的打好关系。

    因而时间虽短,亦大量的人被他们笼络住了。李府中又藏有大量兵器,尽管这次前来应召者达上千人,罗刚这边也算准备得周全,不怕有意外发生。

    派往李家集的弟兄都是经过罗刚慎重挑选的,当时刚占石楼山和石猴山那会儿,罗刚就留了这个后手。他吩咐黄大牛和佟川在遣散山上被关人员和贼寇家眷,发给盘资离山的过程中,只让那些朝过面的兄弟办理,而其余人都进行了回避。

    这次召工的名额为三百人,不到前来应召人数的三成,其余人都没能被李三八留下。

    当李三八宣布人数召满的时候,有一部分悻悻地离开了,大部分人却依然留在了李家集恳请李三八收下了他们。

    李三八现在是位高权重,一言九鼎,说不收就不收。

    于是乎,冯林和罗刚先后闪亮登场,两人演完了双簧,三百青壮千恩万谢地被送上了石猴山。

    剩下的人,李三八承诺,等筹措好工钱再进行一次召工。如果有愿意十天结算一次工钱的,就可以当即留在这里。

    结果,李三八的信誉太好了,其余四百多人全部留了下来。

    在这三天里,购买的薯种到了三批,合计五千余斤,冯林已经派人将其中品质优良的挑选出来,并开始进入育秧程序。

    这批薯种大约有三成左右品质较差,不能栽种。

    其实这也算不上损失,冯林购买的时候,就是按普通红薯出的价,不合格品吃掉就是了。

    第三天上午,县衙来人找到李三八,正式告知他被委任为李家集及周边散户的甲长,并贴出榜文通传乡里。

    同时来的还有衙门的几名胥吏,因为李三八在这边搞的动静太大,县太老爷心里不塌实,派人来探听探听情况。

    李三八殷勤招待,每个人都有所打点,只一会儿工夫,李三八便和他们称兄道弟了。

    回去禀报的结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以李三八的个人状况,根本不够资格当甲长。在明朝,甲长的官方名称为甲首,但人们都习惯叫甲长。甲长并不属于官,也不属于吏,而是民间甲里自治的管事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职务,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上的。*非常文学*大凡能成为甲长的人,都是当地的丁粮大户,说白了就是有钱有势的人。而且甲长也不是终身制的,是按官府制订的黄册规定,以丁粮多寡排序进行轮替,每十年更换一次,当时的官方称呼为排年。

    就这个条件,哪怕一个月排一次,估计也排不到李三八身上。他能得到这个位置,一是因为他送去的贼尸让县太老爷大大地高兴了一回,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现在根本没人愿意当这个甲长。

    以前世道好,当甲长有利可图,大伙都抢破了脑袋。但到晚明一代,甲长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正如李三八当时对百姓所说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至少在大多数地方是这样。

    比如兴县,连年干旱,百姓种田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而正役不减,杂役频增,各种名目的派饷层出不穷。没有办法,百姓只有弃耕而逃。

    但人虽去而税粮仍在,所欠的税粮则坐赔于本户,如户不堪赔,则又坐赔于亲戚,亲戚不堪赔付,则又坐赔于本甲。一甲之中,各百姓大抵贫困,连自家的税粮都交不起,又怎么替别人赔付呢。

    这些被坐赔牵连之家,少数家境稍富者尚能代之补交,而贫穷者无力赔偿,则也只能弃户而逃。

    最终,所有的税粮都落在了甲长身上,甲长本身又有代官收税的职责,纯粹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凡是不傻的甲长都是各找门路,一推了之。

    因而,不但李家集,就连本县各甲都已没有了甲长,李三八才轻而易举地拣到了这个“便宜”。

    罗刚对甲长的尴尬地位心中非常清楚,但他还是把李三八推到了这个位置,却是另有所图。

    李家集附近,有大量的弃耕地、无主地,罗刚想要把这些地种上,唯一名正言顺的途径就是利用甲长的职权。

    甲长既代赔粮税,那么,耕种其地,便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至于到了将来收交税粮的时候,他自然有着别的打算。

    正因为李家集的百姓已先于官府拥戴了李三八这个甲长,因而在翻耕土地的时候,李三八和冯林可以合理安排翻耕的先后次序,统筹使用人力、畜力。

    现在李家集的在办事务主要分为三大项,其一是栽培薯秧,其二为翻整耕地,其三为疏浚灌渠。

    李三八解雇了二百名偷懒耍滑之辈,这件事明显地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有幸留下来的百姓都引以为鉴,没人敢再存侥幸心理。

    再加上三百头耕牛和一百匹骡马的投入,人力上再次增加,以上三项任务进展速度飞快。

    截止到第三天收工时止,已栽下薯种的耕地达一百三十亩。翻耕完的土地近两千三百亩,其中已培垄的有四百多亩。

    在兴县,除了一些官田,靠近水源的耕地,或灌渠损害并不严重的土地已经种植外,其余耕地都为弃耕地。

    已种植的耕地不过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两三成,兴县又是有名的地广人稀,因而只地契属李家集户口的耕地就有两万四千多亩,任务量依然很大。

    兴县紧邻黄河,境内水系发达,除蔚汾河、西滨河外,还有岚漪河、南川河等,这些都属黄河水系,流经县内各处。

    其实在整个山西,明朝中期时,灌溉系统还是很完备的,只是随着后期国力的削弱,官府拿不出银子疏浚,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成了现在的样子。

    百姓种地,没有灌渠,用水仅凭肩挑车载,靠近水源的还勉强可以。远离水源的耕地根本用不起水,这种条件下,就是想种也没法种。

    欲想疏浚李家集所在耕地的灌渠,却也不能脱离开水源。

    因而整个疏浚任务是从附近的各处水源开始,集中向李家集疏导,这种情况下,李家集以外的其他耕地也自然跟着受益,借着主渠的开通,一些耕地临近主渠的人家也纷纷疏浚自己那边的灌渠。

    一时间,整个疏浚队伍又额外增加了数百人。

    旧有的灌渠相对来说比较好疏浚,但罗刚计划从李家集往石楼山和石猴山方向开荒,自然又要朝那边开通新渠。

    这一带多为丘陵地区,但丘陵地带与李家集交接处,地势起伏较小,而且这样的土地面积几近三四万亩。只要灌渠挖掘合理,一样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

    尽管原有的灌渠已疏浚了三成左右,但后续的工作量却更为繁重。

    如今李家集召工人数有一千四百人左右,加上带到山中的五百人,罗刚每天要掏出一百二十两银子。

    这个数目不算大,罗刚绝对掏得起,问题是以李三八的名目,人数绝对不能再多了。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李三八背后有人支持,但圈子外的人都不知道他背后的那个人是谁,若再增加开支,足以显示其财力雄厚,而这样的人,又做这样的事,必定引起别人的怀疑。

    因而,罗刚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

    他把目光投向了临近李家集的瓦塘口、罗裕口、蔡家会、固贤庄等四处村屯。

    第四天上午,聚义厅中聚集了五六十人,其中有几名是罗刚的原班兄弟,其余都是新召来的百姓。

    此时罗刚满脸肃穆地站在众人面前,目光缓缓扫过每个人,半晌,他唤道,“孙世荣、曾有财、蔡金生、顾云开。”

    “在”

    随着罗刚的话音,点到名字的四人立刻应声出列。

    “我刚才说的话,你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四人齐声回答。

    “我再重申一遍,此事是为你们的乡亲父老造福,是积德行善的大事,子孙后代要为你们建庙、立长生牌的。能不能做好,我拭目以待,还是那句话,有任何问题,找你们的主事。”

    “是”

    众人再次应了一声。

    “把总你放心,要是做不好这事儿,让我家永远生不出带把儿的。”

    孙世荣跟着说道。

    罗刚点了点头,“好,我只看结果。”

    接着,他又朝人群中唤道,“赵继海、方九山、楚向东、龚万全。”

    四名罗刚的原班兄弟也应声出列,这四人同样是罗刚精选出来的老成精明之人。

    “务必按我的指令行事,有事随时派人回山禀报,出现任何问题,拿你等是问。”罗刚郑重地说道。

    “是”

    “所需第一批银两已经准备完毕,马上到李全虎处领取,各自到达后,立即开展起来,不得有误。”

    “是”

    “出发吧!”

    众人应了一声,施礼离开。

    “黄大牛”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罗刚向外面招呼道。

    早已等候在聚义厅外的黄大牛应声走入大厅。

    “立刻派人挑选出四百匹骡马,记住,有异常特征的不要,有标记的不要。”

    待黄大牛离开后,罗刚将寇唯唤了进来。

    他从案上拿起一张纸,“马上去石猴山找佟川,名单上的人立刻派到这里。”

    寇唯接过名单,小心揣好,施礼离去。

    前几天,他带着四个人被罗刚派往兴县,主要是监视守备府,守备衙署,县衙等地,以防有官军吃里扒外与他们有所往来。

    如今所有的官军都已返回,大多数官军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城内的人也都很守规矩。罗刚的最后一次考验,他们全数通过。

    这段时间,山上的人都没闲着,除了正常值守和分配给裘铁锤进行准备事宜的兄弟之外。其余的的兄都在石楼山与石猴山之间的河流两岸垦荒。

    这一带紧临水源,虽然坡地多于平地,但挑水灌溉没有任何问题。

    为了能有充足的食物,罗刚自然不会放过这些地方,不但那些兄弟们去垦荒,就连他们的家眷,包括一些壮年妇女也同样去了。

    罗刚给李家集拨去了四百多头耕牛,还剩下十几头就用在了山上。这些耕牛大多有着记号,有的长得特别,只要离山估计就会被人认出来。

    倒不是罗刚想赖下这些牛,只是现在正是非常时期,绝对不能允许意外出现。

    同时利用垦荒的还有众多骡马,山上骡马很多,即使再调走二百匹,依然够用。

    据罗刚估计,河两岸能利用的土地约有三四千亩左右,若都能种上红薯,后顾之忧就少了一半。

    如今两山的家眷加到一起,已达一千二百多人,其中能参与耕作的几近五成,这还不包括尚未接来的一百多名兄弟的家眷。

    再加上山上的几百兄弟,即便山地远比平地难耕,在薯秧长成前全部耕好,应该问题不大。

    罗刚在聚义厅中把主要的事情都梳理了一遍,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眼下除了抢时间耕种外,后续的的计划还得继续实施。

    想到这儿,他走出大厅,绕到后山,准备前往正在搭建的铁匠棚去看看。

    走出不远,从后面气喘吁吁的地跑过来一名兄弟,“把总,马骏派人送来一封信。”

    罗刚接过厚厚的信封,撕开封口,将里面的信件如数取出,仔细查看。

    其中有一张兴县守备衙署具印的空白堪合,还有一沓印鉴齐全的空白路引。

    此外,还有一封无署名书信,却是马骏那边通知他,今夜第一批铁料运到的消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