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62章 三国演义迷房乔(中)
“客官,您没事吧?…”
半分钟以后,萧让终于在二楼的一间客房里见到了那个昨天醉得一塌糊涂的青年书生,此时,他倒是没有像黛儿说的那样,一直在喊头痛,不过却呆坐在房间里神情显得有些低落。
“哦,在下没事,嗯,这位小公子,请问您是……”
青年书生看到进来自己房间的萧让有些吃惊,不过转头再看见黛儿,他倒是好像想起了什么,于是连忙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最后才客气地问道。听到他的问话,萧让还没有开口,他身后的黛儿就抢着回答了,说道:“…这是我们少东家…”
“少东家?”
青年书生刚听到黛儿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些迷糊,可是很快他就恍然大悟了,于是说道:“…哦,你莫不是这‘醉仙楼’的少掌柜?…”
“哼,少东家就少东家,什么少掌柜?…”
青年书生的话引起了黛儿的不满,其实“少东家”和“少掌柜”在这里都是一个意思的,不同的是,在传统用法里“少东家”明显要比“少掌柜”要更客气一些,况且,这青年书生,一开始的时候是执礼甚恭,开口称呼萧让为“小公子”。可是现在呢?一旦得知了他只是一个商贾之子,“小公子”马上变成“你”了,你说黛儿又怎么会不生气呢?
“呵呵,没错,小子正是‘醉仙楼’的少掌柜,这位客官,你的身子没有怎么样吧?…”
萧让对“少掌柜”这个称呼倒是一点都不在意,“少掌柜”就“少掌柜”吧,这又不是什么骂人的话,更何况自己的爹爹就是这“醉仙楼”的掌柜,自己是他的儿子,可不就是“少掌柜”吗?人家又没有说错?有什么好生气的?
“在下无恙,在下无恙…哦,对了,少东家,不知道少东家贵姓?…”
青年书生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刚才的称呼有些欠缺了,所以这时候连忙顺着黛儿的意思改口说道。
“没事就好…”
萧让听到青年书生说他“无恙”松了一口气,接着笑道了:“…呵呵,小子姓张,张让…”
原来,他之所以要再多问一次那青年书生的身体情况,原因就是因为他担心这青年书生昨天宿醉一夜有没有什么后遗症。要知道,“酒精中毒”这种事可是可大可小的,而且黛儿刚才去禀告他的时候也说了,这青年书生自醒过来之后就一直在喊头痛的。所以他自然要多问几句。
“哦,张公子,在下房乔,是这样的…”
青年书生,也就是房乔说着向萧让行了一礼,接着就想把他此时心里的尴尬说出来,可是没有想到,他的话刚一出口,那头的萧让直接就愣住了。
“你是房乔,房玄龄?…”
萧让指着青年书生,也就是房乔,满脸震惊地问道。
“嗯?你认识我?…”
房玄龄也好奇了,怎么?眼前的这小童竟然认得自己?而且不但知道自己的名字叫房乔,还知道自己的字叫玄龄?这要不是确实认识的话,怎么会如此清楚?
“啊!呵呵,是的,前不久我听人说过,据说你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是本朝最年轻的进士…”①
萧让的反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快的,其实,他哪是前不久听别人说起过房玄龄的啊,他真正知道房玄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后的现代。在现代,他可是清楚地知道房玄龄这三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的。这家伙在以后可是唐太宗李二手下的一代名相,和杜如晦一起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也就是说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善断,二者都是举世罕见的能臣,一起辅助唐太宗,这才有了后世大唐的贞观之治。
“哦,今日距离放榜不过只是数十日之数,如今竟是传到洛阳城了?…哦,让张公子见笑了…”
房玄龄虽然是日后的一代名臣,可是如今也只不过是一意气风发的小青年而已,所以听到萧让的话,很有些高兴地说道。这也不奇怪,萧让的那句话可是正好尧在了他的“痒处”,他自然也就满脸的笑容了。
“呃…”
听到房玄龄的这番话,萧让的心里“汗”了一个,刚才自己一时情急,脱口而出就是那么一番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以房玄龄目前的年龄,到底是中举了没有。好在,自己的运气也算不错,虽然是没有考虑过他的年龄,可他竟然是真的已经中举了,那就说得过去了。
“呵呵,房公子天资聪慧,实在是我辈的偶像,如何说是见笑了呢?…”
萧让已经是第二次在这个时代见到历史名人了(第一次是袁天罡那老道),所以自然不像第一次那么激动了,很快淡定了下来,客气地说道。
听到萧让的话,房玄龄一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接着,他就想到了某些事情了,于是老脸马上就红了,不好意思地开口说道:“唉,惭愧,惭愧啊!对了,张公子,有件事情,我想…我想请你帮个忙…”
看到他犹犹豫豫的样子,萧让也奇怪了,于是说道:“哦?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这可是他的真心话,眼前的这人可是房玄龄啊!他要真是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帮忙的话,没说的,自己肯定会帮的。要知道,在后世,这家伙是甚得李二的信任的,自己和他打好了交道,也就是说,日后一旦天下大乱,李二成功上位的话,那自己起码也有一个能在他面前说得上话的人物了。
注释:
①隋朝取士虽然主要是以门阀出身为依据,最典型的就是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分为九等,越是上等出身,越容易做官。不过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压制关东门阀和关陇贵族,已经是在小范围之内开创了科举制度了,只是这一个官员选拔制度至隋末都未能成为主流,反倒是后来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所开办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后世将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半分钟以后,萧让终于在二楼的一间客房里见到了那个昨天醉得一塌糊涂的青年书生,此时,他倒是没有像黛儿说的那样,一直在喊头痛,不过却呆坐在房间里神情显得有些低落。
“哦,在下没事,嗯,这位小公子,请问您是……”
青年书生看到进来自己房间的萧让有些吃惊,不过转头再看见黛儿,他倒是好像想起了什么,于是连忙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最后才客气地问道。听到他的问话,萧让还没有开口,他身后的黛儿就抢着回答了,说道:“…这是我们少东家…”
“少东家?”
青年书生刚听到黛儿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些迷糊,可是很快他就恍然大悟了,于是说道:“…哦,你莫不是这‘醉仙楼’的少掌柜?…”
“哼,少东家就少东家,什么少掌柜?…”
青年书生的话引起了黛儿的不满,其实“少东家”和“少掌柜”在这里都是一个意思的,不同的是,在传统用法里“少东家”明显要比“少掌柜”要更客气一些,况且,这青年书生,一开始的时候是执礼甚恭,开口称呼萧让为“小公子”。可是现在呢?一旦得知了他只是一个商贾之子,“小公子”马上变成“你”了,你说黛儿又怎么会不生气呢?
“呵呵,没错,小子正是‘醉仙楼’的少掌柜,这位客官,你的身子没有怎么样吧?…”
萧让对“少掌柜”这个称呼倒是一点都不在意,“少掌柜”就“少掌柜”吧,这又不是什么骂人的话,更何况自己的爹爹就是这“醉仙楼”的掌柜,自己是他的儿子,可不就是“少掌柜”吗?人家又没有说错?有什么好生气的?
“在下无恙,在下无恙…哦,对了,少东家,不知道少东家贵姓?…”
青年书生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刚才的称呼有些欠缺了,所以这时候连忙顺着黛儿的意思改口说道。
“没事就好…”
萧让听到青年书生说他“无恙”松了一口气,接着笑道了:“…呵呵,小子姓张,张让…”
原来,他之所以要再多问一次那青年书生的身体情况,原因就是因为他担心这青年书生昨天宿醉一夜有没有什么后遗症。要知道,“酒精中毒”这种事可是可大可小的,而且黛儿刚才去禀告他的时候也说了,这青年书生自醒过来之后就一直在喊头痛的。所以他自然要多问几句。
“哦,张公子,在下房乔,是这样的…”
青年书生,也就是房乔说着向萧让行了一礼,接着就想把他此时心里的尴尬说出来,可是没有想到,他的话刚一出口,那头的萧让直接就愣住了。
“你是房乔,房玄龄?…”
萧让指着青年书生,也就是房乔,满脸震惊地问道。
“嗯?你认识我?…”
房玄龄也好奇了,怎么?眼前的这小童竟然认得自己?而且不但知道自己的名字叫房乔,还知道自己的字叫玄龄?这要不是确实认识的话,怎么会如此清楚?
“啊!呵呵,是的,前不久我听人说过,据说你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是本朝最年轻的进士…”①
萧让的反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快的,其实,他哪是前不久听别人说起过房玄龄的啊,他真正知道房玄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四百年后的现代。在现代,他可是清楚地知道房玄龄这三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的。这家伙在以后可是唐太宗李二手下的一代名相,和杜如晦一起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也就是说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善断,二者都是举世罕见的能臣,一起辅助唐太宗,这才有了后世大唐的贞观之治。
“哦,今日距离放榜不过只是数十日之数,如今竟是传到洛阳城了?…哦,让张公子见笑了…”
房玄龄虽然是日后的一代名臣,可是如今也只不过是一意气风发的小青年而已,所以听到萧让的话,很有些高兴地说道。这也不奇怪,萧让的那句话可是正好尧在了他的“痒处”,他自然也就满脸的笑容了。
“呃…”
听到房玄龄的这番话,萧让的心里“汗”了一个,刚才自己一时情急,脱口而出就是那么一番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以房玄龄目前的年龄,到底是中举了没有。好在,自己的运气也算不错,虽然是没有考虑过他的年龄,可他竟然是真的已经中举了,那就说得过去了。
“呵呵,房公子天资聪慧,实在是我辈的偶像,如何说是见笑了呢?…”
萧让已经是第二次在这个时代见到历史名人了(第一次是袁天罡那老道),所以自然不像第一次那么激动了,很快淡定了下来,客气地说道。
听到萧让的话,房玄龄一开始还挺高兴的,可接着,他就想到了某些事情了,于是老脸马上就红了,不好意思地开口说道:“唉,惭愧,惭愧啊!对了,张公子,有件事情,我想…我想请你帮个忙…”
看到他犹犹豫豫的样子,萧让也奇怪了,于是说道:“哦?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这可是他的真心话,眼前的这人可是房玄龄啊!他要真是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帮忙的话,没说的,自己肯定会帮的。要知道,在后世,这家伙是甚得李二的信任的,自己和他打好了交道,也就是说,日后一旦天下大乱,李二成功上位的话,那自己起码也有一个能在他面前说得上话的人物了。
注释:
①隋朝取士虽然主要是以门阀出身为依据,最典型的就是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分为九等,越是上等出身,越容易做官。不过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压制关东门阀和关陇贵族,已经是在小范围之内开创了科举制度了,只是这一个官员选拔制度至隋末都未能成为主流,反倒是后来的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所开办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后世将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