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还珠同人)正史穿越

正文 72改革(下)

    永璂召集能工巧匠为皇后的阿玛齐忠亲王博尔济锦·腾格尔赤那建设的祠堂开始动工了。

    兰馨为阿玛和额娘能够拥有祠堂供奉香火感到欣慰,做人儿女儿总该为父母行慎终思远之事,阿玛和额娘需要香火供奉,永璂以皇帝的名义追封岳父齐忠亲王博尔济锦·腾格尔赤那的嫡妃布尔图氏为“齐忠亲王穆妃”。

    昭亲王永璟在工部行走,接到皇帝兄长为皇后的阿玛和额娘建设祠堂的谕旨,永璟喜行于色地说道:“皇后娘娘的阿玛和额娘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皇帝和皇后的孝心。”

    前朝攻克四川地区小金川布什咱土司又一次的叛乱,偶有失误,战事紧张。

    兰馨就提议后宫膳食减四分之一,永璂便下谕旨让后宫诸妃的膳食份例减四分之一,太皇太后、太上皇、皇太后的膳食份例照常。

    就连皇帝与皇后的膳食份例都是减了四分之一,妃嫔们当然也要膳食的份例减了四分之一。钟鸣鼎食的皇宫生活,享用美味佳肴不能超过三口,所以享用一次佳肴就需要上百道的肥醲甘脆,减了四分之一的膳食并没有什么损失,也能够省下一大笔钱。

    不久,波斯国螺子黛、花露胭脂、珍珠粉、龙脑香的进贡减了一半。

    纭妃富察·子涵与洁妃钮钴禄·玲珑平时耗费波斯国螺子黛、花露胭脂、珍珠粉不计其数,忽然裁剪了一半粉黛份量,她们非常不习惯一日无粉黛,为了美容,纭妃富察氏和洁妃钮钴禄氏提早睡觉做个睡美人。

    逸贵人和谅贵人以为会有皇帝大白天在后宫转溜,她们的歌唱得多好听啊,皇帝应该经常来长春宫和翊坤宫,听她们唱马头琴曲,结果是长时间地呆坐在空旷的宫殿里,虽然有阳光射进来,光明遍地,但是毕竟清朝宫廷的生活是郁闷无聊的,没有逸贵人和谅贵人所想象的精彩宫斗天天斗,逸贵人和谅贵人她们还妄想要斗倒皇后娘娘登上九天凤凰的位置。

    长春宫的纭妃娘娘富察氏天天在绵愃请安的时候叫绵愃要争气,将来皇阿玛肩上的一挑担子就全归你了。

    绵愃耳濡目染,便渐渐变得妄自尊大,不把其他尚书房阿哥放在眼里。

    逸贵人在长春宫也耳闻纭妃富察氏训导大阿哥绵愃的话。逸贵人无端生出嫉妒怨毒的情绪,为什么穿越之后自己没有得到皇帝眷顾?也没有能够生出一打的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谅贵人在翊坤宫亦耳闻洁妃钮钴禄氏抱着三阿哥绵惕,给孩子穿上老虎皮衣。谅贵人的心理就失衡了,本来穿越成巴林部的蒙古贵女,谅贵人就感觉巴林部的蒙古贵女不如科尔沁部的蒙古贵女地位高,谅贵人自我感觉没有孩子会低了逸贵人一阶。

    长春宫的纭妃富察氏和翊坤宫的洁妃钮钴禄氏总有点小爱好,纭妃富察氏背诵诗歌,洁妃钮钴禄氏弹七弦琴。逸贵人和谅贵人两个人由于穿越之前是不学无术的学生,天天都在阅读廉价的言情小说与廉价的**小说,脑壳里的左脑与右脑都各缺根筋,由于忘了学一门艺术课程,穿越之后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懒洋洋地闹腾,进了皇宫又是个一如既往的好高骛远,导致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独自黯然神伤孤芳自赏。

    承乾宫的洵妃李佳·赫莹时常到永和宫探视靖贵妃乌喇那拉·乘龄,靖贵妃乌喇那拉氏怀孕两个月有余了,御膳房给靖贵妃乌喇那拉氏提供清淡食物,预防哮证之疾的加重,常有莲藕、萝卜、蜂蜜三种食物与猪肉混搭,保障靖贵妃的身体健康。

    洵妃李佳氏所出的绵悦最近功课大有长进,得了额娘李佳氏与靖妃母的夸奖,绵悦做功课更加笃实好学,二阿哥绵悦也得了皇阿玛的赞赏。

    四阿哥绵懳是皇帝目前最小的儿子,在精奇嬷嬷搀扶下走路跌跌撞撞的,绵懳开始往胖里长,额娘乌喇那拉氏怕他长不大,特意给绵懳脖子戴上开过光的护身符。

    东六宫的嫔妃是最为踏实的,能够见到皇帝的銮舆。西六宫的嫔妃因为全是穿越女所以心理集体失衡,东六宫出现了贵妃,在西六宫眼里就是东风压倒了西风,总有一天她们要变成西风压倒东风,力战东六宫那群清朝古董。

    永璂端倪可察东六宫妃嫔和西六宫妃嫔的差异之处,东六宫的妃嫔真正有大智慧,西六宫的妃嫔则是耍着小聪明。他不止一次听说了纭妃富察氏暗地里神神叨叨,洁妃钮钴禄氏斤斤计较。逸贵人和谅贵人用蒙古语一时失神说着要做皇后,逸贵人和谅贵人的话被林之谢手下的小太监获悉,再由贴身太监林之谢流传到他耳中,永璂气愤填胸,他听到的是逸贵人和谅贵人说,当今皇后娘娘只是出身于八旗蒙古,不配正位坤元,必须得她们科尔沁部蒙古贵女和巴林部蒙古贵女左右旗才配为皇后。

    逸贵人科尔沁博尔济锦氏和谅贵人巴林博尔济锦氏算哪个葱?虽然有强大的势力背景,却没有温柔谦和的性格,而且还没有粉白珠圆的容貌,逸贵人和谅贵人二人腹内原来皆草莽,却妄想做皇后,皇后是六宫表率,必须得是个合适的人来做,科尔沁部和巴林部根本不合适。

    齐忠亲王的祠堂的修建需要块风水宝地,有一位道士名唤“真阳子”,真阳子为齐忠亲王查寻风水宝地,寻找了东城一处符合“天人合一”的地址,祠堂所在地址环水向吉。

    李敬文结交道士真阳子,真阳子将一身风水术传给李敬文。

    真阳子是世外高人,平时不轻易出现,一直是京城神秘人物,李敬文作为穿越男四十多岁的老头子又认为自己有奇遇了,李敬文尽日与真阳子饮酒作乐,真阳子见他心如赤子便把风水秘术尽悉传授于他,李敬文如获至宝,一笔一划地把风水秘术要诀留在笔记本上。

    作为一名钦天监的监正,李敬文夜观天象,夜空远处的繁星,令他时常回忆起在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不知道在那边的亲人过得怎么样?他现在的异世生活有老婆孩子,生活过得算稳定,儿子孝顺女儿富贵。钦天监最近来了传教士,金发碧眼的传教士为钦天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同样需要新鲜血液的是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

    八旗军和绿营军分属不同类别,八旗兵精锐多驻守京师;绿营兵则是分散全国各地,绿营兵是自由招募的,最近绿营招募了一批人,配给了一名私塾先生教习士兵,太平盛世之时趁机提高士兵识字率,士兵识字率的提高能够使军队整体素质提高,能文能武。

    八旗名下设有骁骑营(基本军事组织)、前锋营(皇帝前列警卫部队)、护军营(皇帝护从)、圆明园护军营(城内至圆明园沿途保卫)、步军营(京城卫戍部队和治安机关)、火器营(拥有火器的部队)、健锐营(云梯士兵)、番子营(西南少数民族军队)、船营(健锐营管辖下的昆明湖水操演习部队)、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虎枪营(护从皇帝围猎的禁卫军)、善扑营(承应演习掼跤、相扑、射箭、移石、骗马军技艺者,仅三百余人。遇皇帝出巡,则与护军等一体随班护卫)。

    八旗名下的军营虽然名目繁多,然而却大多呈现疲软之态,八旗子弟安逸惯了,打从他们一出生开始,八旗子弟就沉溺在金窝银窝中,东北地区的老狗窝他们八旗子弟逐渐忘切,时间久了,天女佛库仑的后代再也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八旗子弟兵,而是一群扶不起的烂泥巴,需要入瓷窑烧造,首先要把泥巴除去杂质淘洗,进行沉淀制造泥坯捏造瓷器,然后入窑控制温度烧制瓷器。八旗子弟需要打造成东方瓷器,而不是扶不起的烂泥巴。

    近日来,兵部侍郎钮钴禄·和琳大胆上书提议设立神机营,预备设立的神机营是官兵配备世界级先进鸟枪的军营,攻击力极其强大。

    和琳的提议立刻遭到一大群官员反对,包括满洲官员、蒙古官员、汉人官员,以工部尚书兼一等忠勇公福隆安为首的一群人攻击和琳崇尚蛮夷陋技,天朝上国又何须小小蛮夷岛国之怪人技术,学习夷人之技真是辱没了天朝上国的身份。钮钴禄·和琳有口难辩,他面对着以福隆安为首的一批保守官员群起而攻之,和琳也不敢硬碰硬,福隆安即是已故的乾隆朝皇后富察氏的侄子,又是当今纭妃娘娘富察氏的堂兄,他又碰了靖贵妃乌喇那拉氏亲兄长那齐肯的壁,那齐肯作为当今皇太后侄子也联合福隆安反对和琳,和琳第一个想到的是赶紧明哲保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无需硬碰硬,来日方长,年轻皇帝需要的是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日后必会重用他钮钴禄·和琳。

    永璂接到兵部侍郎和琳提议设立神机营的奏折,提笔是以一种兴奋的情绪回应和琳的奏请,他却紧接着发现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反对和琳高瞻远瞩的提议,一群酒囊饭袋对和琳群起而攻之,说什么夷人来自蛮荒未开化之地,一个汉人官员礼部侍郎高煌汉还振振有词地引经据典,说夷人之技是“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把海外诸国夷人的科学技术贬得是一文不值。

    满洲官员长久受汉文化的熏陶,早就把满洲自身当做高级文明人,也将海外诸国的人及四海内其他民族当做蛮夷,忘了当初满洲的前身女真族在东北是住森林的渔猎民族,女真渔猎民族当初是差蒙古游牧民族一阶的,入主中原变身为满洲迅速吸收汉文化的营养终于完成了高级进化。

    满洲这个民族表面上保持着满洲服饰,实际上由于脱离了东北森林老家,内芯是以汉文化为灵魂,因为自卑所以满洲统治者迅速地吸收汉文化的精髓,与蒙古王成吉思汗时代开疆扩土见过欧亚文明的蒙古统治者相比,满洲统治者只见识过汉文明,所以把汉文明夸大了,认为汉文明是无所不能的,对于其他海外诸国的文明,他们认为是蛮夷,中国还需要派遣使者对海外诸国进行王道教化呢,在他们看来就像遣唐使一样教化小日本。

    永璂面对这样的排外大环境,朝廷上的官员一批反对之声,并没有立即采纳和琳的意见,他上头还有瘫痪在床的太上皇,他象征性地征询太上皇的意见,太上皇弘历只说了一句:“永璂,你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了,不必事事征询皇阿玛的意见,皇阿玛现在老了,该让给你们年轻人了。你是皇帝,乾纲独断是必须得。”

    目前弘历能下地走一会儿,但是一天之中有一半的时间是躺在床上休养的,儿子永璂暗地里进行的改革政策,他作为太上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改革的事情成功了是留下美名,改革的事情失败了是留下恶名,他是个瘫痪的太上皇最好是以清静无为为主,改革,危险的事情,让儿子去做,无论是恶名还是美名,都是儿子一人承担,都与他无关。

    改革永远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年少轻狂,也只有年轻人才有改革的大决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