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农民工的五彩生活(上)

正文 第三十二节

    这项成功控制蜜蜂的技术在2007年实验成功,最早只有美国的蜜蜂消失,是因为实验造成的,各州都实验一次,结果都成功一次。人工养蜂解决蜜蜂消失的问题,是很幼稚的理论,因为蜜蜂一放出去,只要碰上这个系统在启动中,蜜蜂就会消失,不再回巢。

    与人类的关系

    经济意义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通常广泛指的是生产用蜂种: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胶还被称为“紫色黄金”,在全世界的产量比黄金还少。

    蜂蜜的采集

    近距离看蜂农劳作

    蜂农(俗称养蜂人)是农民中较为辛苦的一种人,收入也比较低,需要常年风餐露宿,走南闯北。中国现在大概有600-700万群蜜蜂,蜂农约20-30万,从事蜂产品加工的约有5-6万人。一个蜂农的“标准配置”是50箱蜜蜂,按平均每箱2万只计算,一个蜂农大致要照顾百万之众。养蜂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多数蜂农都要追逐花期、转地养蜂。在我国,蜂农转场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东北线,从海南沿海北上,经江浙、安徽、山东直到黑龙江,再向南从湖北、湖南折回南方;二是西北线,从云南到四川到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每年2-5月,在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油菜花产地都会看到蜂农和蜜蜂忙碌的身影。

    蜂农大多是半个专家,必须高度介入蜜蜂生活,日常工作包括摇蜜、繁殖蜂群、培养蜂王、给太强大的蜂群分家、采集蜂皇浆、采集花粉等。每天早上6点就需要检查蜂箱,看看有无马蜂、蛤蟆之类的蜜蜂天敌;另外要经常交换巢脾,把有幼虫的巢脾转移到蜂箱上部,把空巢脾转移到下部供蜂王产卵;然后就可以采蜂王浆了,大致每三天采一次,一群蜂一年可产蜂王浆5-10公斤。摇蜜一般在下午,晴天一箱蜂两天可以摇一次。对蜂农而言,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冷和阴雨,阴雨天蜜蜂就无法采粉,一开始还可以吃蜜,等蜜吃完后就可能大批饿死,此时蜂农就需要使用白糖来喂养。我国的养蜂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现养蜂密度不足欧洲国家的20%。据美国农业部实验,蜜蜂的授粉行为可使农产品增产30-40%,最高可达80%。可以说蜜蜂授粉使农产品增产的产值是养蜂业本身产值的60-80倍。

    蜂蜜具有非常好的养生效果

    蜂蜜是一种活性物质,保存不易,所以蜂农通常采取边放养边销售的模式,如果需要质量好的蜜,最好直接从熟悉的蜂农处购买。不同种类的蜜价格也大不相同,最好的一等蜜蜜源来自荔枝、柑桔、椴树、槐花、紫云英、荆条花等,油菜等为二等蜜。从产量上看,我国的蜂蜜年产量约为20-30万吨,一半用于出口。其中油菜花蜜产量最高,约占25-30%。国内蜂蜜销量每年60-70万吨。也就是说,国内现销售的蜂蜜有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蜂蜜。在蜂王浆产量中,油菜花蜜为基础的要占到一半;由于蜂王浆是维持蜂王生存必须的食物,产量比较少,很多蜂农都不卖蜂王浆,纯的蜂王浆“劲道”非常大而且味道特别,难以下口,人的肠胃很难适应(会拉肚),极少直接食用;现在市面上的蜂王浆大多已经是混了多次蜂蜜的结果,按蜂王浆和蜂蜜3:7的比例混合的所谓“蜂王浆”(市面产品)已经是很不错的,一般比例更低一些。一般来说,蜂蜜特别是从蜂农处直接购买的蜂蜜,颜色和沉淀都很可能不一致,如有包装特精美、蜜的颜色和外观又特统一、价格又特低(低于10元/斤)的就要小心了。

    蜜蜂的重要性

    蜜蜂真要消失吗?

    生物学家john chapple悠然徜徉在位于伦敦西部的自家花园里,秋天的花朵散发着馥郁浓烈的香气,午后热暖的秋风让他有些微醺,但是,他隐隐感觉有些什么不对劲。“那些小天使呢?”往常,花丛里此时总是会传来蜜蜂勤劳的嗡嗡声。身为伦敦养蜂人协会主席的happle对这些小天使一样的蜜蜂永远都是那么喜爱——可是,蜜蜂最近好像少了很多。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出现在第二年春天。当happle再次打开蜂房的时候,他的14只蜂房全部“蜂去巢空”,只剩下1只健康的蜂王和几只工蜂。

    面对噩梦的绝不只是他一个人。通常蜂群的减少一般发生在春季,但自2006年秋季以来,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出现了大量成年工蜂失踪,蜂巢内外无任何尸体,仅剩下蜂王、卵、幼虫以及一些未成年工蜂的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蜂群崩溃失调症(llapsedisorder,简称ccd)。这种病的症状包括蜜蜂找不到回蜂巢的路、不能抵抗寄生虫和病毒等。目前,蜜蜂减少的现象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越来越严重。

    蜜蜂的大量消失让人不得不再次想起爱因斯坦那句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4年。”爱因斯坦是不是真的说过这句话我们遑且不论,但蜜蜂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蜜蜂是授粉昆虫的一种,在传授花粉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6%的粮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它们传授花粉。蜜蜂数量的减少,意味着粮食作物、水果、坚果和鲜花的产量将随之下降。据2008年一位科学家研究,所有的授粉昆虫对食用作物产生的价值(不包括牲畜饲料)每年约为1530亿欧元。野生授粉昆虫的持续减少和培养的困难使得谷物的生长越来越依赖于蜜蜂的授粉。英国在1950年~1980年和1980年~2005年的数据都显示:在蜜蜂减少的同时,很多植物也相应存在平行的减少趋势,也就是说,蜜蜂的减少和植物的减少是正相关的。尽管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尚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蜜蜂和相关植物的灭绝存在某种因果联系。

    为什么蜜蜂减少了?

    首先是外来物种导致本地蜜蜂减少。如我国,早在1896年就引进了西方蜜蜂,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又两次大规模引进西方蜜蜂。引进的西方蜜蜂体型较大,它们野蛮地盗取中华蜜蜂的蜂蜜,干扰中华蜜蜂交尾,并带进了病原体,使原来在我国呈优势分布的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大大减少,目前已很难找到野生中华蜜蜂群。同样的情况在许多国家也都存在。

    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使得一些蜜源植物提前开花甚至无法开花。而蜜蜂本身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生物钟的调节不能尽快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采蜜的时间和植物的花期不一致,也是导致蜜蜂死亡的原因之一。

    养护不力也是蜜蜂健康生存的一大障碍。以2008年为例,英国共有4。4万名蜂农,养护着27万只蜂箱,而这些蜂农中90%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荷兰目前绝大多数的蜂农也都是业余的,业余的蜂农当然不可能给出专业的服务,而蜂群就有可能因为蜂农的养护不力而减少。

    还有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为了让蜜蜂能更高效率地产蜜,农学家和遗传学家人为地对蜜蜂进行基因选择和培育,大量培育某种基因的蜜蜂使得带有其他基因的蜜蜂数量萎缩甚至消失。而当这些被选择出来的蜜蜂数量逐渐占有统治性地位的时候,一旦爆发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那么对蜂群的危害将是致命的,蜂群将大面积迅速减少,而且很难恢复。

    无法避开的杀虫剂和化学污染也是蜂群的“天敌”。用来杀死蜂巢内寄生虫的氟胺氰菊酯的使用,使蜜蜂在觅食和定位功能上受到阻碍。多杀菌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常见杀虫剂,其容易对蜜蜂的觅食能力产生影响,更严重的是一旦剂量超过一定限制,甚至能使蜜蜂在2~4周内死亡。此外严重的大气污染也是杀死蜜蜂的凶手之一。

    很多转基因植物对蜜蜂幼虫造成了威胁,这是我们必须严格注意的问题之一。不少转基因作物被培养来抵制除草剂和生物杀虫剂,但却往往给蜜蜂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进行了长达5年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测试,发现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地里,蝴蝶数量减少了2/3,蜜蜂数量则减少了一半。

    目前,无绳电话在家庭和办公室被广泛应用,这种电话的基座能够持续不断地释放出大约1900兆赫的电磁波,其平均功率是10毫瓦,最大功率为250毫瓦。这意味着在这些无绳电话周围,数以亿计的野生生物暴露在电磁辐射中。蜜蜂对地磁场和电磁场是很敏感的,蜜蜂告诉同伴如何寻找蜜源的舞蹈会因为磁场的微小脉

    蜜蜂灭绝会带来灾难吗?

    首先,蜂群数量锐减,有可能引发生物链断裂。据我国专家指出,中华蜜蜂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具有平衡作用,特别是对高寒山区的种群有巨大影响。如果没有蜜蜂,高寒山区植物的授粉就会受到影响,将会由植物种类众多的杂木林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在能够进行授粉的昆虫中,蜜蜂的数量是占优势的,因此,即使除了蜜蜂之外的其他授粉昆虫没有受到影响,它们的数量也不能满足自然界中植物的需求。

    其次,如果蜜蜂完全消失,那么所有需要蜜蜂授粉的植物也全都会面临绝种,因为它们无法繁殖后代,而紧接其后灭亡的就是以这部分灭绝的植物为生的动物。随着食物链的层层断裂,人类最终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灭亡。当然,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很多作物甚至可以跳过授粉这一环节,通过转基因工程或者喷洒药剂来实现开花结果。但是,这样培育出来的食物好吃吗?还是我们想象中的食物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食物安全吗?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理解爱因斯坦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意义,即生态环境中无论多么微小的物种的消失,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某一物种的消失都至少会对其所处生物链前后的物种甚至人类和整个自然产生影响。有时候这些影响并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但未显现并不代表不存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持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把整个自然环境和其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都当成了人类的工具,借助于现代科技和机械手段,站在更高级生命的地位上,以自己的意志、愿望和利益,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进行改造,除了被人为选择基因的蜜蜂,还有各种转 基因动植物等。这些被改造出来的生物,失去了自己本身的价值和存在自由,还有天赐的选择权利,同时也导致生态失去了原本的平衡。自然选择的力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考验,很多物种的存亡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出来的,也许蜜蜂消失4年之后人类的消失并不仅仅是一个噱头——一些食物链中关键环节的断裂,往往会很快地导致整个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链的断裂。地球上的每个物种、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和保护,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和谐相处,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利用人类的力量让自然环境与生态更加和谐美好,才是人类根本的生存之道。

    蜜蜂的相关知识

    蜜蜂趣闻

    工蜂

    一只蜜蜂酿吐一公斤的蜜,要用上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工作小时,吮吸三千三百三十三朵花蕊。

    要酿出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万7千次去发现并采集花蜜,带回蜂房。

    蜜蜂的翅膀每秒可扇动200至400次。

    蜜蜂飞行的最高时速是40公里。当它满载而归时,飞行时速为20至24公里。

    一个蜂巢平均有5万个蜂房,居住着3万5千只忙碌的蜜蜂。

    一只蜜蜂毛茸茸的身体上能粘住5万至75万粒花粉。

    一汤匙蜂蜜可以为蜜蜂环绕地球飞行一圈提供足够的能量。

    夏季工蜂的寿命是38天,冬季它们的寿命是6个月。

    蜂王的寿命一般是4至5年。

    借助5只复眼和3只单眼,蜜蜂的视角几乎可以达到360度。

    蜂巢内会有一种叫做“加热蜂”的蜜蜂专职加热,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4摄氏度。

    1,舞蹈语言

    2,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

    3,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在蝴蝶中也很明显。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如果蜜源在距蜂箱百米以外,侦察蜂便改变舞姿,呈“∞”字,所以也叫“8字舞”或“摆尾舞”。如果将全部爬行路线相连,直线爬行的时间越长,表示距离蜜源越远。直线爬行持续1秒钟,表示距离蜜源约500米;持续2秒,则约l000米。侦察蜂在做这种表演时,周围的工蜂会伸出头上的触角争先与舞蹈者的身体碰撞,这也许是从它那里了解信息吧。侦察蜂跳的“摆尾舞”,不但可以表示距离蜜源的远近,也起着指定方向的作用。蜜源的方向是靠跳“摆尾舞”时的中轴线在蜂巢中形成的角度来表示的。如遇阴雨天,利用舞蹈定位的方法就有点失灵。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人们也许要问,工蜂在黑洞洞的蜂箱里表演的各种舞蹈动作,其他同伙是怎样领会到的呢?原来它们是利用头上颤抖的触角抚摸工蜂身体时,使“舞蹈语言”转换成“接触语言”而获得信息的。这种传递方法,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它们还要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蜜蜂的主要天敌是胡蜂。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在消化道中花蜜可以被转化成蜂蜜。所有的雌蜂都有一种刺。蜜蜂和大蜂(一种体积较大的、较圆的蜂,身子是黑色的)都是昆虫,但是这种种类的蜂大多数都是单独居住,有一些蜂住在别的蜜蜂的蜂窝里,并且从别的蜂那里获得食物。蜜蜂这个典型的群体有一个能产卵的蜂王,性别上未发展进化的雌蜂(工蜂);还有许多能生育的雄蜂。

    看那成片的蜂群

    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蜜蜂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也能像传花粉给植物的昆虫一样行动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赞美蜜蜂的古诗

    《悯蜜蜂》张志真

    高毒药剂兴,除虫杀蜜蜂。

    害虫当杀死,蜜蜂不欲生。

    害虫抗药性,蜜蜂则不能,

    广用生态药,确保粮食增。

    植物不授粉,何来食物烹。

    寒蜂采菊蕊 【唐】耿湋 游飏下晴空,寻芳到菊丛。带声来蕊上,连影在香中。去住沾馀雾,高低顺过风。终惭异蝴蝶,不与梦魂通。 蜂 【唐】李商隐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蜂 【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咏蜂 ●明●吴承恩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葛显庭(当代) 《咏蜂》: 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 (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被蜜蜂蛰了应对方法

    被蜂螫后轻者伤处见中心有淤点的红斑、丘疹或风疹块,有烧灼感及刺痛。如螫伤后20分钟无症状者,可以放心。重者伤处一片潮红、肿胀、水疱形成,局部剧痛或搔痒,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昏迷。有特异体质者对蜂毒过敏,可迅速发生颜面、眼睑肿胀,荨麻疹,喉头水肿,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现象,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亡。

    处理方法如下:

    (1)不要紧张,保持镇静。

    (2)有毒刺入皮肤者,先拔去毒刺。

    (3)选用肥皂水、3%氨水、5~10%碳酸氢钠水、食盐水、糖水洗敷伤口。

    (4)新鲜人乳涂于伤处,每日数次。

    (5)玉露散或菊花叶捣烂敷贴。

    (6)黄蜂螫伤,可用食醋或鲜马齿苋洗净,挤汁涂抹。

    (7)大蒜或生姜捣烂取汁,涂敷患处。

    吴闯讲述这段蜜蜂的故事是在那座石碾旁,正是油菜开花季节,借鉴蜜蜂忙碌采粉景色讲述给班同学既是初恋的女朋友一堂生动自然课,他俩从石碾子讲述到油菜地里……!忘不了的这段情深意浓,让他时常精神恍惚地独自一人在乡村小道上,不知多少次走到了那座石碾旁,然后来到那所母校,他忽然想起这所学校已经解散,改为福利院,又仿佛从教室里传出书生意气的朗读课文声,回荡在耳边,此时的他从茫然中振作精神想起那句铭言,敢叫日月换新天,并给自己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去打工,挣钱建设咱南坪镇兴隆村美好家园,自会凤凰来!

    他【她】们那段情难自禁的同学友情是脆弱的,经受不起风吹浪打,凡是农民工都有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在此颇有感触的梁锋叙述了一段石碾子的故事,那是60年代,生长在湖北国营草埠湖农场楚湖村的梁锋没有享受过父爱,母亲!当爹又当妈,日子过的十分艰辛,每逢署寒两假母亲送我到老家当阳市半月镇共青村去爷爷奶奶家玩,爷爷奶奶家房子后面有一颗参天大树,大树下面有一个驴拉石碾子,据说在40年代,刘氏家族是个名门望族,四代独子遗传,刘氏在这座村庒,置下一个驴拉石碾子,作为公益设施,便利屯里村民把糙粮加工成细粮,由畜力化的加工代替人工劳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刘氏东家刘天义有一独生子刘心焕长大成人,至1956年操办婚事,于1958年元月生有一子名叫梁锋,同年刘心焕抗洪抢险离去,留下母子俩在国营草埠湖农场垦荒。

    那次来到爷爷奶奶家的梁锋正是1966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梁锋喜欢到爷爷奶奶家房子后面那颗参天树下的石碾子上面玩耍,那里玩伴很多,有一个姑娘很漂亮与梁锋同年同月生,名叫腊兄,兄是代表男孩的意思,腊月出生取名为腊兄,因她有四个姐姐,他是第五朵金花,父母还要生一个儿子,便把第五朵金花取名腊兄,这名字会带来一个弟弟,梁锋经常和腊兄在那座石碾子上玩耍,他俩年龄刚适合进学堂,还都不大懂事,署假我俩在那座石碾子里玩耍,腊兄有时用手摸着我的小机,因为爷爷奶奶经常对我说:“带腊兄弟弟去玩,并嘱咐我俩在石碾子附近玩不要走远,”后来我才知道腊兄是妹妹,可是我再次来到爷爷奶奶家去渡假时到后院去玩,那颗参天大树已被割资本主义的红卫兵给砍伐了。

    据说在砍伐那棵参天大树当时,德高望重的长辈说:“那棵参天大树是 “龙王”树,祖祖辈辈饮水灌禾全靠它,砍伐它就等于把地下龙脉断了,果真塞子几口水塘枯竭,往日的风景一去不返,那棵参天大树曾吸引了多少来客云集在此,驻足休闲,名扬四海,得出胜名刘巷塞子,这棵参天大树的体内所蓄含的水分,要比同样占地面积的农作物所含的水分总量,还要多出许多倍,—— 并且常年如此。而且,树荫蔽日,也大大减少了地表面的水分散发”。

    从前刘巷塞子那棵参天大树下面可以看到繁花似锦的场面,有少妇碾小米、婆婆纺线、未出嫁的姑娘绣鞋垫、爷爷抽烟锅、儿童们围着大树不停的转了一圈又一圈,在当时的年代生活水平只能造价土置墙屋,而刘巷塞子建筑房屋非同一般,每栋一楼带有天井设计格局成“非”字型巷道,墙壁都是青砖砌罝,显得巷道街市气派,由此得名于刘巷塞子。

    从家庭历史说起,梁锋的爷爷在解放初期用钱买了田,他总认为在任何朝代农民离不开种地,这一光荣的农民理财之道被划分为地主成份,梁锋的父亲刘心焕生前,有着超前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观念将自己的房屋分给其他人住,爷爷奶奶支持儿子的意见!安置有两户:一户名李明忠、另一户名刘心炳,梁锋的父亲去世,爷爷奶奶被扣上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在那种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把人们思想搞的模糊不清。可是那颗参天大树已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给砍伐,留下光秃秃的石碾子仍然吸引着它的伙伴,它们历尽岁月的沧桑,可惜被人为的破坏,石碾、那颗参天大树它们本身不会叙述什么故事,可它却是一些人和事的见证者。它们负载着一些情感之类的东西。

    关于石碾的故事有更多的传奇■机场故事

    石碾,就是书面语中的碾盘。它是家乡常见的历史器物。在还没有机器的年代,它的使命是碾碎麦子、包谷和其它用于成粉的食物。不过,它的身上要负载着一个碌碡,在人和畜的用力下,一圈圈地转动。闲暇时,石碾上围着一圈人玩“搭方”的游戏。碾子上“搭方”没有规矩,想悔了,四步五步都可以,争吵得脸红脖子粗,力气小的就被掀翻到碾子底下。除了“搭方”,石碾还是生产队长派活、记工员记工分的场所。清晨,饲养室门口那半截圆钢片被铁棍击响,队长站在石碾上,向社员派活。晚饭吃过,记工员揣着一支笔,坐在上边给每个记工本上填写工分。填完工分,石碾上就爬满了小孩子。男孩儿打四角,斗蛐蛐;女孩儿翻绞,抓蛋儿。要是热天,孩子们玩够了,就有人夹着一片席子出来铺在石碾上乘凉。不用摇蒲扇。村口的风多,彻夜地轻坲人仈旳困乏和燥焎。

    村子无人说清那石碾是何时置于村口的。我问过他们,他们一脸茫然。老一点的人们记得,在还没有机器的年代,它就躺在那儿了。这么说,它记录着村子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呼吸着历史的气息。单说解放以后吧,土改时在上面斗过地主,文革中在上面批判过村子的老支书,学习小靳庄那会儿在上面赛过诗……无论风云怎样变化,它都挺着坚硬的胸脯,聆听着那无辜的哭和笑。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国家空军博物馆内的石碾子

    今天,在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航空博物馆——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国家空军博物馆(, ohio)里,有一尊非常普通的中国石头碾子。石碾子的文字说明的标题是:“runways——by hand(手工铺设的飞机跑道)”!

    这尊石碾子和精密的航空器械摆放在一起,尽管显得寒酸了一些,但是却格外与众不同,很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在抗战期间,中国百万民众就是用这样的石碾子,为飞虎队和驼峰航线修建了几十个机场,为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些石碾子上,浸透着他们的汗水、泪水还有鲜血……

    美国人要石碾子

    2002年下半年的某一天,云南省新闻办的邓美瑛女士说有要事要我去一趟。她问我,昆明附近能否找到抗战时期老百姓修机场使用的石头碾子?我说近郊的呈贡老机场就有好几个。她说马上出发去看一看!

    在车上,她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国务院新闻办要云南赶快寻找一个石碾子作为国家礼物送给美国。因为在美国航空博物馆里,有一些反映二战时中国人拉石碾子为美军修建机场的照片,但是美国少年根本无法想象中国人用这种“中世纪”或者是“石器时代”的工具来修机场,博物馆的人员也没有见过,当然也解释不清。无奈之下,博物馆馆长麦考特将军向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正式提出,希望中国人能够送给他们一个石碾子,并表示,他们可以派出军用飞机专门来运这个“大家伙”。

    呈贡挑出个大家伙

    呈贡老机场位于昆明东南郊十多公里,当年是驻华美军重要的基地,美国飞虎队和14航空队以及驼峰航线空运的大量飞机在此驻扎。如今是一个使用很少的训练基地,一些跳伞表演也在这里举行。这里的跑道仍然是当年石碾子碾压的碎石沙砾路面。

    在跑道边沿的菜地里并排放着五个石碾子,农民在地里忙碌。旁边还有一个当年为了躲避轰炸而藏匿飞机的“机窝”,我们“偷拍”了几张照片后就离开了。省新闻办马上向北京汇报,然后和军方协调,挑选了一个石碾子运到呈贡斗南村花市由地方政府妥善保管,准备捐赠给美国国家空军博物馆。

    ■背景故事

    十万火急修机场

    据云南学者李晓明统计:经济文化落后的云南,在历史上一共修建过56个机场,为全国第一!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云南从抗战的大后方瞬间变成了最前线,中国将面临外来战争资源枯竭的局面。一旦中国失去抵抗,百万日本大军将可抽身对付美英苏。这样,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就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尽管中国第36师和飞虎队拼死堵截,在怒江勉强抑制住了日本人的东进势头;尽管美国一再承诺开辟“空中走廊”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物资,但是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那就是仅仅只有昆明一个机场的跑道长度和硬度,勉强可以承受得住大型运输机的起降。

    在整个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云南倾其全力真正做到全民总动员,几乎在一夜之间组成了百万劳工大军,同时在几十个地方扩建和抢建机场。一时间,整个云南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这是云南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壮丽场面。而石碾子,就在此时,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