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宋江来了
宋江上了梁山,这是宁采臣再来梁山后,感受最深的。他有意不让刘唐回梁山,可是仅仅回了一次,便让晁盖派了出去,更是使宋江重复了怒杀阎婆惜,与花荣大闹清风寨,收得秦明、黄信,劝众人同上梁山,于路在对影山劝收吕方、郭盛。不期路遇石勇得宋江家书,宋江回家奔丧被擒,发配江州,沿途结识李立、李俊、童威、童猛、穆弘、穆春、薛勇、张横等好汉,至江州经梁山军师吴用书信介绍与戴宗相交,后得会李逵、张顺……
不同是没有劫法场,他便直接上了梁山。而不再是历史上的因死罪上梁山。
“听说了吗?孝义黑三郎上了梁山。”
“对对,我听说了。宋头真的很黑,怪不得叫黑三郎。”
“长得黑怕什么?关键是孝义,他对父亲十分孝顺,对江湖兄弟十分讲义气。
为了父亲的安全,在其做押司时便与父亲脱离了父子关系”
“果然是大孝之人!”
这古人最重血亲,但是古代做押司可不比现代。没人敢对抗国家暴力机构,但是古代不同,杀官造反等招安,这在古代太常见了。
主动脱离血亲关系,是古人所不齿的,但是为了父亲安全这么做,不仅不会背有骂名,反而是大孝的表现。
宋朝更是如此。赵佶颂布禁武令也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我还听说宋头领还经常替人排忧解难,如上天解救旱地的甘霖,就是及时雨都比不得。”
一路上,全是这样的议论声。
宋江就是宋江,来了并没有多久,已经在梁上形成了他的影响力。
宁采臣的到来,无论是吴用,还是宋江都很担心。对他们来说,宁采臣显然是他们掌控梁山的最大障碍。
虽然他们掩饰得很好·担忧之色一扫而过,但是还是让宁采臣看到了。
“大人怎么有时间来我梁山?”宋江带着憨厚的笑意,但是一开口还是暴露了他的目的。
我的梁山?听听,还真是迫不及待啊!
宋万不满道:“宋头领·今大人本就是我梁山的二寨主。身为寨主回自己寨子,又有什么不对的?”
宋江尴尬一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宁大人来我梁山的事传了出去后,对大人的仕途不利。”
从他幽黑的脸上,没有人可以看出他是否在脸红。但是语气却是十分真诚,他的声音有着特珠的感染力。
这时晁盖说:“好了,大家不要站着啦!回聚义厅再详谈。”
上山的路上·宋万对宁采臣说:“师父,自打这黑炭头来了之后,这梁山便变了样。许多兄弟都投向他们一边,重新开始做起了买卖。”
梁山,宁采臣是有大用的,他实在是不想把梁山浪费在内斗上。而如果梁山再走回老路,就这么消亡,实在是可惜。
宁采臣问道:“寨主呢?他不管吗?”
宋万尴尬一笑·说:“寨主自从迷上了修道,寨子里的事便很少过问了。”
不是很少,而是几乎没有。
对一些做大事的野心家·任何挡路者,他们都是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扫除的。与其王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死去,留下身后的骂名的话,还不如什么都不管,至少不会挨骂。
“咦?这是尚二狗子吗,你做到头目了。”上到山上,看到门外的熟人。宁采臣笑着打招呼。
这个人很有意思,宁采臣几次上山,都是他前后忙碌侍应着。宁采臣让他不用如此,他却说和宁大人多亲近一下·可以沾上些才气。
对这么个人,宁采臣自然是记得很牢。
每次宁采臣和他说话,他都会低着头,不敢说话。
但是这一次,他都站得笔直,大声说:“大人·我已经改名叫尚刀了,是宋头领帮着改的。”
宁采臣不是个有太多城府的人,尚二狗子的话让他的笑容僵住。
再看看前面的宋江一应人等,频频回头看着宁采臣,等着他的反
宁采臣的心一沉,改变了他的目的。
吴用和宋江看宁采臣这么简单便变了脸色,不由相视一笑,他们的意思很明白。这么没有城府的人好对付。以往是自己吓了自己了。
在上山之前,一开始吴用是不同意宋江上山的,说了许多宁采臣的神奇。这是心已经害怕了。按他的意思,是不如另起山头。
但是梁山由于有了宁采臣的大量注资,不仅兴旺更胜历史,名声、财势、兵力,这些都是任何一处山寨都比不了的。
宋江舍不得放弃。一开始便起了谋夺粱山的心思,就这么不要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是全都白费了吗?
那些追随宋江的人更是说,这肯定是学究先生只顾着自己过好日子,而忘了哥哥的大义。
这样一来,反倒逼得吴用同意。“哥哥非要上山,必须得师出有名。这名不求盖过宁采臣这人,至少也不能差了。”
“学究以为当如何做?”
宋江这一问,问出了历史上宋江上有名的“师出有名”。
宋江这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是野心。是王伦、晁盖这样的梁山受。”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在他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把他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就身份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小吏,而王伦和晁盖都是中产阶级地主,他们一样对自己这样的社会身份不认同。但他与两位“前任”的区别在于,他对于梁山的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晁盖和王伦跟宋江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王伦与晁盖二人想的最多只是占山为王。而宋江从一上山,就想着梁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是吴用看中他的原因。所以在宋江上梁山,吴用是出了大力的,哪怕会因此得罪宁采臣。
吴用说:“从古至今的义者,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再到‘莫道石人一只眼动黄河天下反,,师出有名都重中其重。汉末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是这个道理·刘备用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兴复汉室一样都是这个道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天经地义。而这一点伦和晁盖二人,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这就是哥哥的机会
“可是怎么做?”宋江本身也是懂得名声的重要性的,他怎么说都是个文人·自然不可能不知。
这时李逵嚷嚷道:“学究先生,你是个啥意思,难不成是要咱们绑了皇帝老儿,逼那个官就犯?这官儿也真是,好好的官不做,做什么寨主?”
李逵是直肠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吴用解释了这么多·他是一句没听明白。他只知道宁采臣是个官,还是个很厉害的官,比宋江哥哥都厉害·这上了山哥哥就做不了主了。
本来在李逵看来,既然这山上有主了,再找一个好了,可是宋江哥哥不同意,也就帮着出主意。而在他看来,宁采臣是官,那么能管住宁采臣的自然就是皇帝老儿了。没什么不对。
“铁牛,休得胡言乱语!”不过李逵的话却激怒了宋江。
宋代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品级不太高,但很尊贵。皇上微服出行时·让别人称呼自己为“保义郎”。宋江的绰号为“呼保义”,意思是宋江对皇上的无比忠诚。《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可谓得偿所愿。而在水浒传里,宋江多次提出要保住梁山“替天行道”的意义,知道快死也记在心中(杀李
由此可见李逵的主意有多臭了。
可是李逵就偏偏听他的·他一发火,李逵就像个鹌鹑一样,不出声了。
这一点上还真有些像汉末的刘备,刘备一出声,张飞同样变鹌鹑。
但是宋江与刘备不同的是,兄弟死了,他会一怒发兵报仇,哪怕明知道这与他的战略不符,明知道可能会因此灭国。而宋江却是送自己人去死。这与刘备的不追随自己,也不杀t如徐庶宋江的义显然是存了更多的利用,而非真的讲义气。
义气不过是他的伪装,为了出人投地的伪装。这和后世一些办公室职员每月请同事吃饭是如出一辙。点点曾有份工作便是如此,没请过,让开了,一打听才知道全办公室就咱没请过。初工作的朋友引为鉴戒啊!
“学究先生,你接着说。”
吴用点点头,说:“首先是师出有名,在下想了一个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东西有用?”李逵小声嘀咕。
“好,好!”宋江瞪了他一眼,宋江很高兴,已顾不上训斥李逵了。“学究先生接着说。”
别人不明白,他是明白,一个能写出“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反诗的人,这童谣太简单了。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此诗所应的不就是他宋公明,这便是天然合法性。
此童谣一出,宋江相信吴用是真心帮自己了。他现在大有一种刘备初得诸葛亮的心情。
老实说,虽然他不相信吴用会是个贪图享受的人,但是什么话听多了,也会起疑心的。毕竟宋江只是个野心家,而不是一个忠义之人。
野心家疑心总是很重,否则也不会在掌了梁山后,有意送梁山老人去死了。
吴用继续出了“九天玄女授兵书、梁山石碣排座次”这些把戏,更是强化了宋江做老大的合法性。
而现在,在看到宁采臣的喜想于颜色,他们放心了,特别是梁山排座次。
这尚刀就是他们用来试验宁采臣的,如果宁采臣依然笑着,又甚至拉拢他。就是宋江也不敢发动接下来的计划。不过。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智慧,只要宁采臣的智力不如他们,他们便有胆量算计。
现在,他们证实了这点。自然是心中暗喜,只要打发了宁采臣,这梁山便是他们的了。
至于王伦有个上山修道的女儿,公孙胜他们也见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再强,还能强过强弓劲弩,强过军队不成。
什么修真,什么神仙···…哪个怕他们。真的要怕,他宋江也不敢扯九天玄女的幌子了。
为什么选九天玄女,还不是因为她是轩辕人皇的女人。
一切就绪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神灵的可怕,不是天道限制,这世界早成了神的世界。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由于他们的作为,宁采臣已经放弃掉他们了。
宋朝没有战略家,宋江也不是,他只是野心家,一个只能看一两步的野心家,他看不长选。
既然看不长远,那么他便是没用的。
知道历史进程的宁采臣可不需要自己身边有这么个野心家在。
梁山变了,变得只知他宋江,不知他人。那就放弃好了。
宁采臣现在有船,有官家给的兵器。换一个地方,很容易会起
而这次来梁山,宁采臣已经把武装梁山,执行一次秘密行动的计划改了。
不是不用梁山的人,而是挑人,挑出忠心的。如果能在宋江的忽悠下,愿意跟自己走,这才是宁采臣需要的。
“好了,好了。大人快进来吧,外面风大!”看到宁采臣脸色不好,晁盖立即出来打圆场。
晁盖与宋江交好,宋江不知道宁采臣的实力,可是他这个穿过神甲的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宁采臣还很神秘。自从听了宁采臣的话后,他现在的实力至少提升了一倍。
这是多么神奇的事!
身为一个武者,又过了练武的年纪,这武力根本就不会再提升,但是他不仅提升了,还提升了一倍。了。可是宋江是他朋友,自幼相熟,“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
晁盖上梁山后,为报宋江之恩,派刘唐携礼物夜走郓城县答谢,宋江推辞不成,只好留下书信和两条黄金,不料被他那私通张文远的小妾阎婆惜发现,并以此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起来,后得好友朱仝私放,赴柴进庄上避难……
宋江会上梁山,可谓是他害的。他自然会有一份愧疚!更加不想宋江与宁采臣起了什么冲突。
不同是没有劫法场,他便直接上了梁山。而不再是历史上的因死罪上梁山。
“听说了吗?孝义黑三郎上了梁山。”
“对对,我听说了。宋头真的很黑,怪不得叫黑三郎。”
“长得黑怕什么?关键是孝义,他对父亲十分孝顺,对江湖兄弟十分讲义气。
为了父亲的安全,在其做押司时便与父亲脱离了父子关系”
“果然是大孝之人!”
这古人最重血亲,但是古代做押司可不比现代。没人敢对抗国家暴力机构,但是古代不同,杀官造反等招安,这在古代太常见了。
主动脱离血亲关系,是古人所不齿的,但是为了父亲安全这么做,不仅不会背有骂名,反而是大孝的表现。
宋朝更是如此。赵佶颂布禁武令也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我还听说宋头领还经常替人排忧解难,如上天解救旱地的甘霖,就是及时雨都比不得。”
一路上,全是这样的议论声。
宋江就是宋江,来了并没有多久,已经在梁上形成了他的影响力。
宁采臣的到来,无论是吴用,还是宋江都很担心。对他们来说,宁采臣显然是他们掌控梁山的最大障碍。
虽然他们掩饰得很好·担忧之色一扫而过,但是还是让宁采臣看到了。
“大人怎么有时间来我梁山?”宋江带着憨厚的笑意,但是一开口还是暴露了他的目的。
我的梁山?听听,还真是迫不及待啊!
宋万不满道:“宋头领·今大人本就是我梁山的二寨主。身为寨主回自己寨子,又有什么不对的?”
宋江尴尬一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宁大人来我梁山的事传了出去后,对大人的仕途不利。”
从他幽黑的脸上,没有人可以看出他是否在脸红。但是语气却是十分真诚,他的声音有着特珠的感染力。
这时晁盖说:“好了,大家不要站着啦!回聚义厅再详谈。”
上山的路上·宋万对宁采臣说:“师父,自打这黑炭头来了之后,这梁山便变了样。许多兄弟都投向他们一边,重新开始做起了买卖。”
梁山,宁采臣是有大用的,他实在是不想把梁山浪费在内斗上。而如果梁山再走回老路,就这么消亡,实在是可惜。
宁采臣问道:“寨主呢?他不管吗?”
宋万尴尬一笑·说:“寨主自从迷上了修道,寨子里的事便很少过问了。”
不是很少,而是几乎没有。
对一些做大事的野心家·任何挡路者,他们都是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扫除的。与其王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死去,留下身后的骂名的话,还不如什么都不管,至少不会挨骂。
“咦?这是尚二狗子吗,你做到头目了。”上到山上,看到门外的熟人。宁采臣笑着打招呼。
这个人很有意思,宁采臣几次上山,都是他前后忙碌侍应着。宁采臣让他不用如此,他却说和宁大人多亲近一下·可以沾上些才气。
对这么个人,宁采臣自然是记得很牢。
每次宁采臣和他说话,他都会低着头,不敢说话。
但是这一次,他都站得笔直,大声说:“大人·我已经改名叫尚刀了,是宋头领帮着改的。”
宁采臣不是个有太多城府的人,尚二狗子的话让他的笑容僵住。
再看看前面的宋江一应人等,频频回头看着宁采臣,等着他的反
宁采臣的心一沉,改变了他的目的。
吴用和宋江看宁采臣这么简单便变了脸色,不由相视一笑,他们的意思很明白。这么没有城府的人好对付。以往是自己吓了自己了。
在上山之前,一开始吴用是不同意宋江上山的,说了许多宁采臣的神奇。这是心已经害怕了。按他的意思,是不如另起山头。
但是梁山由于有了宁采臣的大量注资,不仅兴旺更胜历史,名声、财势、兵力,这些都是任何一处山寨都比不了的。
宋江舍不得放弃。一开始便起了谋夺粱山的心思,就这么不要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是全都白费了吗?
那些追随宋江的人更是说,这肯定是学究先生只顾着自己过好日子,而忘了哥哥的大义。
这样一来,反倒逼得吴用同意。“哥哥非要上山,必须得师出有名。这名不求盖过宁采臣这人,至少也不能差了。”
“学究以为当如何做?”
宋江这一问,问出了历史上宋江上有名的“师出有名”。
宋江这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是野心。是王伦、晁盖这样的梁山受。”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在他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把他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就身份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小吏,而王伦和晁盖都是中产阶级地主,他们一样对自己这样的社会身份不认同。但他与两位“前任”的区别在于,他对于梁山的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晁盖和王伦跟宋江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王伦与晁盖二人想的最多只是占山为王。而宋江从一上山,就想着梁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是吴用看中他的原因。所以在宋江上梁山,吴用是出了大力的,哪怕会因此得罪宁采臣。
吴用说:“从古至今的义者,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再到‘莫道石人一只眼动黄河天下反,,师出有名都重中其重。汉末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是这个道理·刘备用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兴复汉室一样都是这个道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天经地义。而这一点伦和晁盖二人,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这就是哥哥的机会
“可是怎么做?”宋江本身也是懂得名声的重要性的,他怎么说都是个文人·自然不可能不知。
这时李逵嚷嚷道:“学究先生,你是个啥意思,难不成是要咱们绑了皇帝老儿,逼那个官就犯?这官儿也真是,好好的官不做,做什么寨主?”
李逵是直肠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吴用解释了这么多·他是一句没听明白。他只知道宁采臣是个官,还是个很厉害的官,比宋江哥哥都厉害·这上了山哥哥就做不了主了。
本来在李逵看来,既然这山上有主了,再找一个好了,可是宋江哥哥不同意,也就帮着出主意。而在他看来,宁采臣是官,那么能管住宁采臣的自然就是皇帝老儿了。没什么不对。
“铁牛,休得胡言乱语!”不过李逵的话却激怒了宋江。
宋代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品级不太高,但很尊贵。皇上微服出行时·让别人称呼自己为“保义郎”。宋江的绰号为“呼保义”,意思是宋江对皇上的无比忠诚。《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可谓得偿所愿。而在水浒传里,宋江多次提出要保住梁山“替天行道”的意义,知道快死也记在心中(杀李
由此可见李逵的主意有多臭了。
可是李逵就偏偏听他的·他一发火,李逵就像个鹌鹑一样,不出声了。
这一点上还真有些像汉末的刘备,刘备一出声,张飞同样变鹌鹑。
但是宋江与刘备不同的是,兄弟死了,他会一怒发兵报仇,哪怕明知道这与他的战略不符,明知道可能会因此灭国。而宋江却是送自己人去死。这与刘备的不追随自己,也不杀t如徐庶宋江的义显然是存了更多的利用,而非真的讲义气。
义气不过是他的伪装,为了出人投地的伪装。这和后世一些办公室职员每月请同事吃饭是如出一辙。点点曾有份工作便是如此,没请过,让开了,一打听才知道全办公室就咱没请过。初工作的朋友引为鉴戒啊!
“学究先生,你接着说。”
吴用点点头,说:“首先是师出有名,在下想了一个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东西有用?”李逵小声嘀咕。
“好,好!”宋江瞪了他一眼,宋江很高兴,已顾不上训斥李逵了。“学究先生接着说。”
别人不明白,他是明白,一个能写出“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反诗的人,这童谣太简单了。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此诗所应的不就是他宋公明,这便是天然合法性。
此童谣一出,宋江相信吴用是真心帮自己了。他现在大有一种刘备初得诸葛亮的心情。
老实说,虽然他不相信吴用会是个贪图享受的人,但是什么话听多了,也会起疑心的。毕竟宋江只是个野心家,而不是一个忠义之人。
野心家疑心总是很重,否则也不会在掌了梁山后,有意送梁山老人去死了。
吴用继续出了“九天玄女授兵书、梁山石碣排座次”这些把戏,更是强化了宋江做老大的合法性。
而现在,在看到宁采臣的喜想于颜色,他们放心了,特别是梁山排座次。
这尚刀就是他们用来试验宁采臣的,如果宁采臣依然笑着,又甚至拉拢他。就是宋江也不敢发动接下来的计划。不过。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智慧,只要宁采臣的智力不如他们,他们便有胆量算计。
现在,他们证实了这点。自然是心中暗喜,只要打发了宁采臣,这梁山便是他们的了。
至于王伦有个上山修道的女儿,公孙胜他们也见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再强,还能强过强弓劲弩,强过军队不成。
什么修真,什么神仙···…哪个怕他们。真的要怕,他宋江也不敢扯九天玄女的幌子了。
为什么选九天玄女,还不是因为她是轩辕人皇的女人。
一切就绪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神灵的可怕,不是天道限制,这世界早成了神的世界。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由于他们的作为,宁采臣已经放弃掉他们了。
宋朝没有战略家,宋江也不是,他只是野心家,一个只能看一两步的野心家,他看不长选。
既然看不长远,那么他便是没用的。
知道历史进程的宁采臣可不需要自己身边有这么个野心家在。
梁山变了,变得只知他宋江,不知他人。那就放弃好了。
宁采臣现在有船,有官家给的兵器。换一个地方,很容易会起
而这次来梁山,宁采臣已经把武装梁山,执行一次秘密行动的计划改了。
不是不用梁山的人,而是挑人,挑出忠心的。如果能在宋江的忽悠下,愿意跟自己走,这才是宁采臣需要的。
“好了,好了。大人快进来吧,外面风大!”看到宁采臣脸色不好,晁盖立即出来打圆场。
晁盖与宋江交好,宋江不知道宁采臣的实力,可是他这个穿过神甲的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宁采臣还很神秘。自从听了宁采臣的话后,他现在的实力至少提升了一倍。
这是多么神奇的事!
身为一个武者,又过了练武的年纪,这武力根本就不会再提升,但是他不仅提升了,还提升了一倍。了。可是宋江是他朋友,自幼相熟,“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
晁盖上梁山后,为报宋江之恩,派刘唐携礼物夜走郓城县答谢,宋江推辞不成,只好留下书信和两条黄金,不料被他那私通张文远的小妾阎婆惜发现,并以此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起来,后得好友朱仝私放,赴柴进庄上避难……
宋江会上梁山,可谓是他害的。他自然会有一份愧疚!更加不想宋江与宁采臣起了什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