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五十章 大麻烦

    “行知,就说最后这次改革吧,”能挤入在座的行列,多不简单人物,郑朗先行放出两监股契,又放出一个利好的消息,今天又说了这么多,不会为均输法,均输法虽有争执,但这两年来争执还少吗,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必会更麻烦,富弼感到担心,皱眉说道,刻意将最后二字咬得极重。再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下去,郑行知,你那点人气马上就散了,会与韩琦一样,成为千夫所指!

    “共四条,先是陕西一耕二封,”郑朗道。

    针对陕西供给而去的。

    物资到达陕西运费太高昂了,先到达三门,转上陆地,再从三门峡上游搬上小船,运向渭水,然后再经过六七百里,甚至近千里的旱路,一小车一小车将物资运到前线。

    不仅是粮食,还有武器盔甲帐蓬等等,兵士的衣被鞋袜,生活用具,酒水,药材,马匹吃的杂粮,鸡子,草料。随军的商人,家属,军妓,为运输服务的民夫,们皆需要供给,粮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庆历战争结束后,逐一裁军,裁得越多,随行的相关成员就越少,供给会随之减少,又有了一个三白渠,除了遇到干旱之年,否则陕西至少在粮食这一块上能勉强持平。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大量费用。

    可随着李谅祚再度用兵,韩琦为了防御,居然备战兵四十五万,二十多万禁军,十几万乡兵,十万蕃兵,还不算陕西的义勇,壮丁,弓箭手以及厢兵。费用于是再度急剧膨胀,兵士越多,带来的相关人员也越多·所需物资又需要更多的民夫搬运,形成恶劣循环。这成了治平财政黑窟窿之一。郑朗赴任后,逐一裁减,可是面对凶残的梁氏·他也不得不保留了几十万军队。

    现在陕西依然成为宋朝财政沉重负担之一。

    因此有了这个一耕二封政策。

    耕非是耕,而是水利。

    朝廷分两年拨出一千万缗钱帛,让程师孟去陕西,寻找一些易于修堰的地方引河水修建一些水库。不直接于河段上建堰,泥沙太多了,而是引水,通过蓄沙池蓄沙·再进入水库,于下游引修河渠。更多的地区得到灌溉,即便是旱灾之年,也因为这些水库会保证一定的收成。再与三白渠配套起来,即便如今陕西增兵,只要不是灾年,也能勉强将粮食持平。

    这是开垦,开垦了必会破坏本来很薄弱的水土·因此二是封,封山!

    强行封山是行不通的,也有办法·将一些百姓分布很少的山区百姓迁移出来,在这些山坡上广植棘刺,这些棘刺生命力强,生长起来很快,几年后就能将所有山道堵塞上。那么不管是什么人,想进入这些山区砍伐木材,都不会成功。用此来保护水土。

    原来若是郑朗说,大家会忽信忽疑。

    陕西已经在执行类似的保护环境措施,一些荒山渐渐绿了起来,上有树木·下有苜蓿,在一些人烟比较少的地区,因为水土得到保护,河水浑浊现象逐步减轻。

    郑朗此次做法更极端,索性用棘刺将一些价值不大的山区一起封死成无人区。

    这一条争议不大,就是钱·赵迟疑道:“一千万非是小数字,若是以前倒不存在问题,眼下财政吃紧,又为安抚民心,仅是偿付利息,一年就得几百万缗。是否迟些执行?”

    “阅道,欠负巨大,非是一年两年可以偿还的,今年银行监利润腾出来,国家会出现盈余,可以拨一部分款子出来。梁氏野心勃勃,西北估计不能平静了,早一点执行,暂时是支出,以后会逐年产生大量节约,而且也造福了陕西百姓。自建国以来,唐朝关中开发成熟,陕西条件是好的。然随着西北战事打响后,陕西百姓承担着大量兵役劳役,其他诸路大踏步地发展,唯有陕西停驻不前,也要适度地给予一些善政,利于他们修生养息。”

    赵不能作声了。

    总的说,这一条不但在都堂上,就是执行后,都不会产生很大的争

    但郑朗实施它还有一个用意,乃是为了下面一条,榷茶。

    国家经营,效率低下,贪污与浪费严重,早晚收益会随之下降。不过榷茶之利破坏最严重的,还是钞法。

    当初执行时赵匡义是好心。

    西北用兵,运费惊人,若动用国家力量运输,因为效率与贪污,成本会变得很高。若真正购买,不用多,一斗出价三百文,相信商人自己就会有办法将粮食运到陕西前线,而且还是上等的粮食。但那样的话,必扰乱整个陕西粮食价格,让百姓民不聊生,首先生活在城市里的百姓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于是赵匡义想出一条变通之法,先是发行茶钞,后是盐钞,让商人通过换钞,将粮食运到前线。

    军粮与民粮区别开来,既保证了兵士用粮,又没有扰乱民间粮价。

    起初是好的,但有能力做到的,只有那些豪强大户,渐渐茶钞与盐钞被豪强把持。被他们把持会有什么后果?有后台啊,肆无忌惮,甚至运的是不能吃的霉变陈了不知多少年的粮食,或者往粮食里掺沙土,掺土罢了,还能淘洗掉,掺了沙子怎么办?谁有本事一粒粒地择干净?甚至有的商人就地在陕西购粮,连运费都节省了,然后往里面灌一些沙土,当成钞粮,送到军营里。而且也波及到陕西民用粮价,使百姓苦不堪言。

    榷茶很有可能产生的两千多万缗利润,渐渐被豪强全部把持,兵士食用粮还有一半以上生生糟蹋,不能吃倒掉。现在还造成个十分尴尬的难题,朝廷自己运粮,不用说,又回到原来的话题,浪费贪污严重,又必会加重百姓力役之苦。若购买粮食,更加扰乱陕西粮价。知道这个弊端,没有人敢作声,郑朗也不能作声·因为没有好办法解决它。

    这次的大修水库,能化解一部分粮食所带来的困扰,但想粮食彻底解决,只有一条·平灭西夏,彻底减少驻军,再出台一些政策,让西北自给自足,那么无论什么茶钞,或者盐钞,都不需要。

    朝廷之所以对茶法改来改去·不是前线将士的抱怨声,而且豪强们越做越过份,国家为了榷茶,不知动用多少官吏,最后结果一年仅盈利几十万缗,实际将杂费与官吏薪酬扣下来,已经严重亏本。一个榷茶,损害了多少茶农与中小茶贩的利益·想一想李顺与王小波为什么起义就知道了。这是何苦来哉?

    于是自刘娥时折腾,一直折腾到赵祯晚年,才实施了通商法。韩琦通商法茶政为三条·第一以三司岁课均赋茶户,凡以缗钱六十八万有奇,使岁输县官,比输茶时,其出几倍,朝廷难之,为损其半,岁输缗钱三十三八千有奇(有偶乃多,有奇乃是不足),谓之租钱。

    所谓的租钱就是当初宋朝鼓励茶农种茶·给了一些本钱支援,然后进行茶政专营。也就是名义上茶园也有朝廷的一份子,实际这是变相地加税。茶农也必须交纳两税的,在两税之外再交纳这三十几万租钱。

    但不算太苛刻,全国那么多茶园子,即便八成以上大商人的茶园逃税漏租·余下的两成茶农压力也不会太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成了反对者的理由,朝廷制度是不加赋于民,以前是给钱给茶农,现在却变相加赋于茶农。以前惩罚的是走私茶贩,如今惩罚的却有可能是交不起税的良民。这都是狡辨的说法。

    虽交了税,只要朝廷不胡来,将这租钱摊于不到一成的茶农身上,实际也不算重租,相反的,若是茶农能种出好茶叶,必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再说走私茶贩不好,原来那些大商人就是好人?

    为什么一直有反对声音,乃是因为这一通商法执行后,巨大的利润空间,渐渐被所有大中小茶商获得,豪强想垄断是不可能了。这才是多次茶政改革多次因反对声音失败的原因。

    第二条是与诸路本钱,悉储以待边籴,茶叶也赚钱,朝廷可以让各路官员参与进去,从商人手中抢一笔利润充塞国库。

    第三条罢十三场,六榷货务,裁减官吏,减少开支。只对腊茶禁榷如旧,籴茶肆行天下。

    总之,大约就是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荼者,官府再征算商税,而尽罢禁榷,谓之通商法。

    改革了,不是很彻底,郑朗索性进行彻底的通商法。对所谓的租钱郑朗没有动,但将租钱征收任务划到地方,而非是三司下属官吏去一一征收,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第二条杜绝,朝廷出本钱给诸路,出了,而且籴茶岁量巨大,然而官商勾结,下苛茶农,强行他们出低价销售给官府,然后与大商人联手起来,高价抬卖。朝廷呢,出了本钱,一直未得利,相反的,因为籴茶过程中一个买一个卖,依然存在着大量昂贵的人力成本。这一条没有了,直接让商人与茶农交易。

    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发运司递交原因,向条例司申请,条例司与三司使协商,才能由发运司偶尔地进行籴茶,平衡茶价。

    但就是这一废,会产生很大的反对声音,各种籴茶,朝廷未得利,实际得了利,下面各路官吏与巨贾,从中得到大量利润,虽不及钞法行茶之巨,利润也不小。

    只要前面一执行,后面会掀起盖天的反对舆论。

    对第三条进行完善,废掉所有相关茶的场,货务,以及禁榷茶种,包括腊茶在内,一起实施通商法。

    为什么保留部分茶种禁榷,也是因为陕西需要钞粮,故郑朗准备花一千万缗钱,让程师孟下去主修水利。第一程师孟乃是良吏,不会苛民,不会贪墨,第二程师孟对水利精通。最少可以自北洛水开始,一直到关中,增加五万顷左右的耕地,增加几百万石粮食,与茶钞粮相抵。

    也就是茶叶这一块,所有官吏,豪强,大商人,别想再使什么歪门斜道了、。

    但实施下去·国家官吏会进一步瘦身,三司也会少了许多事务,吏轻政轻。下面还有,让宋朝冗官冗政·来个大减压。

    听完了,大家一个个沉默不言,若不是刚才郑朗说了那个三道,很有可能此时出现一片反对声音了。幸好韩琦强势的先行改革,否则此时更麻烦。

    第三条,针对矾专营的。

    总共五大专营,盐酒专营所获颇丰·郑朗不敢动。香专营实际朝廷很有可能仅得其中的四五分之一,甚至不足。不过因其贵重,所用官吏少,人力成本不高,获利也还是十分可观,一年能为朝廷带来两三百缗利润,郑朗没有动。矾专营不同。

    矾专营自唐朝开始实施,但唐朝与宋朝不同·第一个就是人力成本,第二个就是买钞制度造成大户的垄断,对朝廷利益的侵夺。

    矾产地有河东河北淮南江东两浙江南西路等地·虽不及茶叶零散,也很零散,想专营必须派出大量官吏经营,人力成本比唐朝高昂,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