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五章 古风(下)
对燕度,郑朗当然不存在任何好感,倒是对他父亲,十分佩服,一个达芬奇的人物, 又授过郑朗的画艺。然用人之道,不能因好恶而用人,想要实施农田水利法,必须要有许多懂水利的人才。
懂水利人才的官吏会有很多,可郑朗不可能有金手指,知道所有懂水利的人才,只能等到实施后一一发掘。记得的仅只有数人,第一范仲淹,范仲淹老啦,况且赵祯也不可能再度将范仲淹提拨到庙堂之上。
非是对范仲淹不信任,而是其他人。范仲淹在地方上太平无事,一旦回到朝堂,君子们会不会再次凝聚成党?就是郑朗自己都不敢打保票。
其次是叶清臣,叶清臣倒是可以用上,然现在叶清臣是三司使,暂时不可能会去地方上主持水利事务。
刚才所说的程师孟是一个,燕度也算是一个。但不能这么说,郑朗徐徐说道:“燕度昔为陈留知县,正是大旱,度劝乡豪出粟六万石,活济饥民无数,又行保伍法察盗,臣提出保甲法,便是在燕度保伍防盗法基础上改良出来的。”
“卿用心了,”赵祯表扬了一句。
除格物学外,郑朗这些改革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都是有前人实施的一些法令,再进行改进,才得出来的新法。事实不是如此,郑朗所站的肩膀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可不能说,太妖异,故说保甲法灵感来自燕度,淤田法灵感来自程师孟,束水冲沙法灵感来自张戎,等等。
继续说道:“又,前年三司请榷河北盐,欲改河北盐法通商为专榷,以增国家收益,唯度与张方平言。川峡不榷酒,河北不禁盐,此祖宗顺民俗,不易之制也(指梓州路与夔州路本身朝廷管辖不力。民风嗜酒,一旦榷酒,会引起动乱。河北临近契丹,走私发达,一旦榷盐,大量契丹盐流入河北,民苦之。朝廷反不得利,让契丹得利)。前者为度,为变通,后者为法。虽德操欠之,然知法度,便是良吏也。水灾浩大,正是需要这样的官员前去视察,朝廷才能得知真实的灾情。”
原因说出来了。赵祯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道:“准。”
快!
在郑朗带动下。速度全部快起来,立下诏书,让燕度前去视察灾区。
太监端上来早餐,一人一碗小米粥,一个煮熟的鸡子,两块饼,几碟咸菜。
草草将早餐吃完,郑朗又说道:“次之灾民安置,一为以工赈灾,二为以后安治。以前数年灾害。朝廷以工代赈,兴修了一些水利与道路,虽有收效,然十分零散,故臣有一议。”
这次灾民数量巨大,具体的数字还没上来。然而河水北流之地经过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数州,不是这几州府百姓全部会被淹没,但是黄河水位正是最高峰,北流经过这数州,仅是指的是新河道,河北多是平原地带,一冲,岂止是这数州百姓,其他邻近各州百姓同样遭到波连。大名府户部在册近十二万户,四十万人,实际人口会达到七八十万人,恩州四万多户,冀州五户多户,深州七万户,瀛州两万余户,永静军两万余户,总户数将会达到三十五万户,没有景祐年间的大旱受灾户数多,那是旱灾,家还在,家里面的农具还在,然这次经过洪水冲泄,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赤贫!包括部分地主。
波及的百姓将会达到两百万之巨,并且是造就两百万赤贫百姓。
还有更恶劣的后果,旱灾过后,田还是田,家还是家,可是决堤之后,形成一条长达一千多里的新河道,河道堤岸宽度最少会有一千多米,有可能近两百万亩良田变成了河道湖泊!
家没有了,地也消失了!
这必须考虑的。
继续说道:“先说以工代赈。”
赵祯额首,安治不急,要看冲出河道所经的地点,有的虽经水淹没,水退后依然能返回家园。当务之急,必须将这些一无所有的灾民组织起来,否则又会形成前几年全国到处起义的现象。
“重心治理漳河,再看灾民情况,修浚滹沱河与御河。”
“行知,漳河不在东边决口,就在西边决口,何必劳动民力与财力浚修?”文彦博说道。
宋朝水灾最严重乃是黄河,其他的还有汴河,汴河也经常泛滥成灾,两浙过度的围田湖田造成秋潦越来越严重,还有淮河之害,特别是黄河多次侵淮,这时候黄河水流量很大的,一入到淮河,就象四百斤的巨汉压在六十斤的苗条少女身上,少女会很不快乐,有可能立即被压得窒息,不入淮淮河都时常泛滥成灾,一入淮淮河百分之百的出现大洪灾。
还有一个地点,便是漳河,这条河发源于太行山,经磁州、洺州,入冀州与胡卢河汇合,乃是河北路一条大河。此河危害也不小,十年有五年决口,密度远胜过黄河,只是不及黄河流量,但因为时常决口,沿河一带本来是沃野千里,现在多成了荒地,百姓不敢耕种。官府也曾治理过,收效不大,如文彦博所说的,治好了东边,又在西边出事。治好了西边,东边复出事。
郑朗摇头:“宽夫,之所以出事,乃是漳河与大河一样,是地上河,以前治河乃是堵法,加高堤防堵水,然上游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多夹杂泥沙而下,加高一尺,泥沙沉淀一尺,久而久之,成为悬河,故决堤次数越来越密集。此次治理,一是从源头抓起,保护植被,对一些人烟稀少的山林进行封山制度,不得砍伐,二是开一条新河。陛下,可有地图?”
赵祯让太监拿来河北路的地图。
郑朗画了一条路线,也就是重开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新漳水。画完后说道:“重开新河,使之从地上河变成地下河,所需民夫虽众,正常年份朝廷无法实施,今年却会有上百万的灾民。重修新河劳力足矣。朝廷虽花费一些钱帛,然新漳河兴修得功,数州百姓受益,荒地变成沃田。数年后仅是税务就可以将朝廷投入的钱帛弥补回来,何乐而不为?”
文彦博又说道:“行知,虽淤田之策能改良土壤,然泥层太薄,我怕不会产生你所说的收效,反而伤民。”
史上文彦博也曾用这个借口反对过王安石,郑朗以为文彦博是党争。刻意为了反对而反对。看来不是,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大臣,不喜兴师动众。耐心说道:“宽夫兄,水土破坏已经很严重,往后十年当中,必有一到三次大水之年,我说的前者治河之策,朝廷没有这么多钱帛实施。只能用我之第二策,大面积的放水入田入围,缓解水势。淤田之策一是用水势冲刷盐卤。二是积肥沃的淤泥于土壤表层。一年沉淀固然是薄,若是四次五次呢?”
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很反感,但对郑朗不反感,便没有再争辨。
“陛下,臣推荐程师孟主持此项工程。另外就是灾民的安治,北方多妖教信徒,虽受王则蛊惑,朝廷亦宽大处理,以防万一,必须将他们摘取出来。抽调到南方治理御河,水势消退以后,可以仿效太祖太宗将晋云朔之民迁于京西之策,将他们也借机迁入京西,一是开发京西,以厚京师。二也是以防妖教死灰复燃。”
赵匡胤兄弟迁民之举,不是为了以厚京师,征伐后汉时,没有拿下来,但掳获了大批百姓,只有京西路人口最少,所以安屯在京西。征伐幽云十六州时,虽败,但从云朔迁来大批汉人,也安扎在京西。
性质不同。
但这次因为郑朗,杀的人不多,活民无数,可郑朗却是很担心,人心这个东西不大好说的,恩将仇报的事迹太多了,所以献了此策。一到京西,人地生疏,就是想造反也失去造反的条件,同时又解决新河道淹没大量耕地,百姓无家可回,无地可耕的问题。
赵祯欣然道:“准。”
郑朗又说道:“此次受灾百姓之广,难以想像,组织发放救灾物资,必须以一良吏前去承担,臣推荐包拯为河北转运使兼临时河北发运使。”
“河北发运使?”陈执中疑惑地问。
“非如此,不能拢权集中处理赈灾事宜。”
宋朝路线最大的官员是缘边四路时所设的临时官职,安抚经略征讨使,不常设。常设最高的长官是转运使,主要权利有三,组织监督本路各州府按规定向中央输送财赋;根据三司安排调整各州府输送中央物品与地点,因此有了赋税折变、支移与科率的权利;在申报三司得准前提下,在本路各州府之间调剂财赋余缺,监督本路各州府财务开支以及理财官员行为。附属的权利也就是监督一些冤案,但只有监督权,没有审理权。
可与唐朝的节度使,后来的总督不同,权利很小,无权在本路增加税目,无权擅自增减税率,遇到灾荒年未得朝廷批准没有赈灾免税之权,各路也不设路库。
将唐朝的道,后来的省,这个二级编制权利两极分化,一分给中央,二分给各州府。州府权利集中,这个不怕,再谋反,仅是一州一府谋反,不会颠覆国家。
所以郑朗又叠加一个发运使之职。
发运使在唐朝掌管漕运,宋初主管粮食购买调度,兼制茶盐事,但在宋朝又设了一个度支司,下面有八案(八个下属机构),其中第五案便是发运案,掌汴河广济蔡河漕运、桥梁、折斛、三税,分化了发运使的权利。这个官职于是越来越成为鸡肋,先有京畿东西水陆发运使,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事,后有三门白波发运使、陕府三门发运使。但因为鸡肋之职,最后多保留江淮发运使,也就是许元担任的职位,还有一个三门白波发运使,后者掌管京畿与陕西的货物调度。到了南宋,进一步弱化,只负责购买粮食。
两个职位看似大,实际权利皆不大。
不过叠加起来,实权会增加,也利于便宜处理救灾事务。可是在宋朝史上还没有出现河北发运使之职,故陈执中有些疑惑。
郑朗答道:“临时而。”
就这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就象缘边四路那个古怪的安抚经略征讨使一样,不再设了。
陈执中于是不吭声。
不这样,调运分配物资。在宋朝种种分权政策下,确实少了速度与机动性。
忽然王尧臣会意过来,赞道:“行知乃有古风也。”
推荐了三人,一人乃是郑朗不喜的燕度,一人乃是与郑朗毫无瓜葛的程师孟,一人乃是郑朗一再力保的包拯。孔子赞扬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也不过如此。
“岂敢。臣深蒙陛下宠爱,大灾到来,岂敢有私心乎。”平时罢了,不用斤斤计较,这时候必须将适当的人选放在适当位置上,故让善长变通、对水利精通的燕度前去察看灾情,程师孟主持兴修水利,至于包拯更不用说了。陈州放粮是故事,但老包还是一个比较刚直的大臣。这次赈灾,再加上兴修水利、安抚灾民。粮食物资总价值会达到一千多万甚至两千万贯之巨,让其他大臣前去,郑朗真的不放心。若是一个官员手长一长,国家损失就会有千万贯之巨。
“准,”赵祯又说道。
速度之快,难以想像。
决堤后几乎不到十个时辰,救灾民,后续的安置全部落实,甚至还有淤田之策,农田水利法之议。赵祯看着郑朗。眼中欣赏的神色越来越浓厚。
再召诸位相关的大臣前来议事,从三司官员到两府两制言臣,所有重要的官员全部召到都堂来议事。
郑朗说的只是各项总条款,想要落实,还要划分一条条细琐的诏令,必须将相关的官员一起召集商议。
天早就亮了。各部官员也入值,很快几十个重要的相关官员一起到达。
等他们坐下后,赵祯让太监将刚才记录的君臣对答传递下去,其实主要就是郑朗说的话,略有些长,让大家先观看,再议事。
到了开封府尹张尧佐时,他将这份记录看完,说道:“臣有一奏。”
“张卿,说,”赵祯带着鼓励的笑意道。
赵祯提拨张尧佐,主要是张修媛在后面吹枕头风的,但张尧佐本身处世小心谨慎,通晓吏治,熟悉律法,算是一个能吏,两相结合,这才迅速上位。可是自提拨张尧佐时,就遭到许多大臣反对,赵祯也希望张尧佐提出好的意见,以正其名。
张尧佐说道:“郑相公两策治河,前策兴修一条新的运河,通达淮泗河济,臣估计至少长达一千多里,沿途又有京东大片山区,实施不宜,此策乃是疏水之举。澶州河决,出现新的北流是谓必然,为何不将北流修葺,让大河分数支入海。古代大禹治理黄河,将黄河分九支入海,由是天下乃安。若仅修葺新的北流入海,劳费小,用工省,又能有一条新的主流分卸水势,何必耗费巨大,兴修一条大运河南北分担水势?”
似乎是一个好的办法。
许多大臣抬起头,不解地看着郑朗。
但不是所有大臣不懂的,叶清臣盯着张尧佐,忽然伏下去,大笑起来。张大人,你太好玩了,这样的馊主意居然还能一本正经的说出!
PS:继续墨唧,让大家呕吐中,但这本书依然还是YY小说,只是合理的YY,再试图注入一点儿灵魂,个人对人、社会、家国、国粹的反思,螳臂当车地想超出普通YY小说的层次。
若真正分卷,北国行结束是上半部,自首相路这一卷是下半部开始,但是为了合理化,必须有首相路这一卷的种种变革做铺垫。直到下面一卷昆仑关才有高潮,请一些看吐了的大大们耐心等一等。然而这样写,已经超过我手中任何一本对宋朝研究的大部头资料书籍,很汗颜自己是不是在做蛇吞象的事。好在订阅不降而涨,难道各位大大也喜欢这种墨唧?再次鞠躬谢谢大家赏赐给我的衣食饭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懂水利人才的官吏会有很多,可郑朗不可能有金手指,知道所有懂水利的人才,只能等到实施后一一发掘。记得的仅只有数人,第一范仲淹,范仲淹老啦,况且赵祯也不可能再度将范仲淹提拨到庙堂之上。
非是对范仲淹不信任,而是其他人。范仲淹在地方上太平无事,一旦回到朝堂,君子们会不会再次凝聚成党?就是郑朗自己都不敢打保票。
其次是叶清臣,叶清臣倒是可以用上,然现在叶清臣是三司使,暂时不可能会去地方上主持水利事务。
刚才所说的程师孟是一个,燕度也算是一个。但不能这么说,郑朗徐徐说道:“燕度昔为陈留知县,正是大旱,度劝乡豪出粟六万石,活济饥民无数,又行保伍法察盗,臣提出保甲法,便是在燕度保伍防盗法基础上改良出来的。”
“卿用心了,”赵祯表扬了一句。
除格物学外,郑朗这些改革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都是有前人实施的一些法令,再进行改进,才得出来的新法。事实不是如此,郑朗所站的肩膀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可不能说,太妖异,故说保甲法灵感来自燕度,淤田法灵感来自程师孟,束水冲沙法灵感来自张戎,等等。
继续说道:“又,前年三司请榷河北盐,欲改河北盐法通商为专榷,以增国家收益,唯度与张方平言。川峡不榷酒,河北不禁盐,此祖宗顺民俗,不易之制也(指梓州路与夔州路本身朝廷管辖不力。民风嗜酒,一旦榷酒,会引起动乱。河北临近契丹,走私发达,一旦榷盐,大量契丹盐流入河北,民苦之。朝廷反不得利,让契丹得利)。前者为度,为变通,后者为法。虽德操欠之,然知法度,便是良吏也。水灾浩大,正是需要这样的官员前去视察,朝廷才能得知真实的灾情。”
原因说出来了。赵祯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道:“准。”
快!
在郑朗带动下。速度全部快起来,立下诏书,让燕度前去视察灾区。
太监端上来早餐,一人一碗小米粥,一个煮熟的鸡子,两块饼,几碟咸菜。
草草将早餐吃完,郑朗又说道:“次之灾民安置,一为以工赈灾,二为以后安治。以前数年灾害。朝廷以工代赈,兴修了一些水利与道路,虽有收效,然十分零散,故臣有一议。”
这次灾民数量巨大,具体的数字还没上来。然而河水北流之地经过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数州,不是这几州府百姓全部会被淹没,但是黄河水位正是最高峰,北流经过这数州,仅是指的是新河道,河北多是平原地带,一冲,岂止是这数州百姓,其他邻近各州百姓同样遭到波连。大名府户部在册近十二万户,四十万人,实际人口会达到七八十万人,恩州四万多户,冀州五户多户,深州七万户,瀛州两万余户,永静军两万余户,总户数将会达到三十五万户,没有景祐年间的大旱受灾户数多,那是旱灾,家还在,家里面的农具还在,然这次经过洪水冲泄,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赤贫!包括部分地主。
波及的百姓将会达到两百万之巨,并且是造就两百万赤贫百姓。
还有更恶劣的后果,旱灾过后,田还是田,家还是家,可是决堤之后,形成一条长达一千多里的新河道,河道堤岸宽度最少会有一千多米,有可能近两百万亩良田变成了河道湖泊!
家没有了,地也消失了!
这必须考虑的。
继续说道:“先说以工代赈。”
赵祯额首,安治不急,要看冲出河道所经的地点,有的虽经水淹没,水退后依然能返回家园。当务之急,必须将这些一无所有的灾民组织起来,否则又会形成前几年全国到处起义的现象。
“重心治理漳河,再看灾民情况,修浚滹沱河与御河。”
“行知,漳河不在东边决口,就在西边决口,何必劳动民力与财力浚修?”文彦博说道。
宋朝水灾最严重乃是黄河,其他的还有汴河,汴河也经常泛滥成灾,两浙过度的围田湖田造成秋潦越来越严重,还有淮河之害,特别是黄河多次侵淮,这时候黄河水流量很大的,一入到淮河,就象四百斤的巨汉压在六十斤的苗条少女身上,少女会很不快乐,有可能立即被压得窒息,不入淮淮河都时常泛滥成灾,一入淮淮河百分之百的出现大洪灾。
还有一个地点,便是漳河,这条河发源于太行山,经磁州、洺州,入冀州与胡卢河汇合,乃是河北路一条大河。此河危害也不小,十年有五年决口,密度远胜过黄河,只是不及黄河流量,但因为时常决口,沿河一带本来是沃野千里,现在多成了荒地,百姓不敢耕种。官府也曾治理过,收效不大,如文彦博所说的,治好了东边,又在西边出事。治好了西边,东边复出事。
郑朗摇头:“宽夫,之所以出事,乃是漳河与大河一样,是地上河,以前治河乃是堵法,加高堤防堵水,然上游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多夹杂泥沙而下,加高一尺,泥沙沉淀一尺,久而久之,成为悬河,故决堤次数越来越密集。此次治理,一是从源头抓起,保护植被,对一些人烟稀少的山林进行封山制度,不得砍伐,二是开一条新河。陛下,可有地图?”
赵祯让太监拿来河北路的地图。
郑朗画了一条路线,也就是重开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新漳水。画完后说道:“重开新河,使之从地上河变成地下河,所需民夫虽众,正常年份朝廷无法实施,今年却会有上百万的灾民。重修新河劳力足矣。朝廷虽花费一些钱帛,然新漳河兴修得功,数州百姓受益,荒地变成沃田。数年后仅是税务就可以将朝廷投入的钱帛弥补回来,何乐而不为?”
文彦博又说道:“行知,虽淤田之策能改良土壤,然泥层太薄,我怕不会产生你所说的收效,反而伤民。”
史上文彦博也曾用这个借口反对过王安石,郑朗以为文彦博是党争。刻意为了反对而反对。看来不是,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大臣,不喜兴师动众。耐心说道:“宽夫兄,水土破坏已经很严重,往后十年当中,必有一到三次大水之年,我说的前者治河之策,朝廷没有这么多钱帛实施。只能用我之第二策,大面积的放水入田入围,缓解水势。淤田之策一是用水势冲刷盐卤。二是积肥沃的淤泥于土壤表层。一年沉淀固然是薄,若是四次五次呢?”
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很反感,但对郑朗不反感,便没有再争辨。
“陛下,臣推荐程师孟主持此项工程。另外就是灾民的安治,北方多妖教信徒,虽受王则蛊惑,朝廷亦宽大处理,以防万一,必须将他们摘取出来。抽调到南方治理御河,水势消退以后,可以仿效太祖太宗将晋云朔之民迁于京西之策,将他们也借机迁入京西,一是开发京西,以厚京师。二也是以防妖教死灰复燃。”
赵匡胤兄弟迁民之举,不是为了以厚京师,征伐后汉时,没有拿下来,但掳获了大批百姓,只有京西路人口最少,所以安屯在京西。征伐幽云十六州时,虽败,但从云朔迁来大批汉人,也安扎在京西。
性质不同。
但这次因为郑朗,杀的人不多,活民无数,可郑朗却是很担心,人心这个东西不大好说的,恩将仇报的事迹太多了,所以献了此策。一到京西,人地生疏,就是想造反也失去造反的条件,同时又解决新河道淹没大量耕地,百姓无家可回,无地可耕的问题。
赵祯欣然道:“准。”
郑朗又说道:“此次受灾百姓之广,难以想像,组织发放救灾物资,必须以一良吏前去承担,臣推荐包拯为河北转运使兼临时河北发运使。”
“河北发运使?”陈执中疑惑地问。
“非如此,不能拢权集中处理赈灾事宜。”
宋朝路线最大的官员是缘边四路时所设的临时官职,安抚经略征讨使,不常设。常设最高的长官是转运使,主要权利有三,组织监督本路各州府按规定向中央输送财赋;根据三司安排调整各州府输送中央物品与地点,因此有了赋税折变、支移与科率的权利;在申报三司得准前提下,在本路各州府之间调剂财赋余缺,监督本路各州府财务开支以及理财官员行为。附属的权利也就是监督一些冤案,但只有监督权,没有审理权。
可与唐朝的节度使,后来的总督不同,权利很小,无权在本路增加税目,无权擅自增减税率,遇到灾荒年未得朝廷批准没有赈灾免税之权,各路也不设路库。
将唐朝的道,后来的省,这个二级编制权利两极分化,一分给中央,二分给各州府。州府权利集中,这个不怕,再谋反,仅是一州一府谋反,不会颠覆国家。
所以郑朗又叠加一个发运使之职。
发运使在唐朝掌管漕运,宋初主管粮食购买调度,兼制茶盐事,但在宋朝又设了一个度支司,下面有八案(八个下属机构),其中第五案便是发运案,掌汴河广济蔡河漕运、桥梁、折斛、三税,分化了发运使的权利。这个官职于是越来越成为鸡肋,先有京畿东西水陆发运使,江、淮、两浙发运使兼制置茶盐事,后有三门白波发运使、陕府三门发运使。但因为鸡肋之职,最后多保留江淮发运使,也就是许元担任的职位,还有一个三门白波发运使,后者掌管京畿与陕西的货物调度。到了南宋,进一步弱化,只负责购买粮食。
两个职位看似大,实际权利皆不大。
不过叠加起来,实权会增加,也利于便宜处理救灾事务。可是在宋朝史上还没有出现河北发运使之职,故陈执中有些疑惑。
郑朗答道:“临时而。”
就这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就象缘边四路那个古怪的安抚经略征讨使一样,不再设了。
陈执中于是不吭声。
不这样,调运分配物资。在宋朝种种分权政策下,确实少了速度与机动性。
忽然王尧臣会意过来,赞道:“行知乃有古风也。”
推荐了三人,一人乃是郑朗不喜的燕度,一人乃是与郑朗毫无瓜葛的程师孟,一人乃是郑朗一再力保的包拯。孔子赞扬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也不过如此。
“岂敢。臣深蒙陛下宠爱,大灾到来,岂敢有私心乎。”平时罢了,不用斤斤计较,这时候必须将适当的人选放在适当位置上,故让善长变通、对水利精通的燕度前去察看灾情,程师孟主持兴修水利,至于包拯更不用说了。陈州放粮是故事,但老包还是一个比较刚直的大臣。这次赈灾,再加上兴修水利、安抚灾民。粮食物资总价值会达到一千多万甚至两千万贯之巨,让其他大臣前去,郑朗真的不放心。若是一个官员手长一长,国家损失就会有千万贯之巨。
“准,”赵祯又说道。
速度之快,难以想像。
决堤后几乎不到十个时辰,救灾民,后续的安置全部落实,甚至还有淤田之策,农田水利法之议。赵祯看着郑朗。眼中欣赏的神色越来越浓厚。
再召诸位相关的大臣前来议事,从三司官员到两府两制言臣,所有重要的官员全部召到都堂来议事。
郑朗说的只是各项总条款,想要落实,还要划分一条条细琐的诏令,必须将相关的官员一起召集商议。
天早就亮了。各部官员也入值,很快几十个重要的相关官员一起到达。
等他们坐下后,赵祯让太监将刚才记录的君臣对答传递下去,其实主要就是郑朗说的话,略有些长,让大家先观看,再议事。
到了开封府尹张尧佐时,他将这份记录看完,说道:“臣有一奏。”
“张卿,说,”赵祯带着鼓励的笑意道。
赵祯提拨张尧佐,主要是张修媛在后面吹枕头风的,但张尧佐本身处世小心谨慎,通晓吏治,熟悉律法,算是一个能吏,两相结合,这才迅速上位。可是自提拨张尧佐时,就遭到许多大臣反对,赵祯也希望张尧佐提出好的意见,以正其名。
张尧佐说道:“郑相公两策治河,前策兴修一条新的运河,通达淮泗河济,臣估计至少长达一千多里,沿途又有京东大片山区,实施不宜,此策乃是疏水之举。澶州河决,出现新的北流是谓必然,为何不将北流修葺,让大河分数支入海。古代大禹治理黄河,将黄河分九支入海,由是天下乃安。若仅修葺新的北流入海,劳费小,用工省,又能有一条新的主流分卸水势,何必耗费巨大,兴修一条大运河南北分担水势?”
似乎是一个好的办法。
许多大臣抬起头,不解地看着郑朗。
但不是所有大臣不懂的,叶清臣盯着张尧佐,忽然伏下去,大笑起来。张大人,你太好玩了,这样的馊主意居然还能一本正经的说出!
PS:继续墨唧,让大家呕吐中,但这本书依然还是YY小说,只是合理的YY,再试图注入一点儿灵魂,个人对人、社会、家国、国粹的反思,螳臂当车地想超出普通YY小说的层次。
若真正分卷,北国行结束是上半部,自首相路这一卷是下半部开始,但是为了合理化,必须有首相路这一卷的种种变革做铺垫。直到下面一卷昆仑关才有高潮,请一些看吐了的大大们耐心等一等。然而这样写,已经超过我手中任何一本对宋朝研究的大部头资料书籍,很汗颜自己是不是在做蛇吞象的事。好在订阅不降而涨,难道各位大大也喜欢这种墨唧?再次鞠躬谢谢大家赏赐给我的衣食饭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