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朱熹的见解
刑部的府衙内,万俟卨热情接待了杨兴。虽然杨兴的官职只是岳云的亲兵队长,但他的官品却是正四品的承宣使,竟然和关铃、牛通、曹宁、高宠等都统一个级别。万俟卨又知他从岳云担任背嵬军统制开始,就一直追随其左右,岳云商量什么大小事情从不瞒他,又岂会把他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亲兵队长看待。
“万大人,汉王吩咐,希望明天在临安学院和朱熹见一面,之所以不直接通知他到岳府或者兵部去,一来是怕吓着他了,二来也怕朱松起了疑心。”杨兴拱手行了一礼,然后将岳云的话转述了一遍。
“没问题!我就让他的老师通知其来学院一趟,就说要发复习资料好了。”万俟卨一口便答应了下来。然后随即问道:“杨将军,那对朱松其人如何处理呢?汉王可有指示?”
杨兴想了一会后,苦笑着摇了摇头道:“这倒是没有,但从几方情报应证,赵构应该是有什么大动作,极有可能想引狼入室,所以招致朱松不满。但汉王并未交待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应该还想再等等看吧!”
“哦,明白了!”万俟卨这时眼中却闪过一丝精芒。
“万大人,杨某就先告辞了!”杨兴双手抱拳作了一揖。
“万某送送您!”万俟卨亲热地将杨兴送出了刑部府衙大门。
然后神色犹豫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见他回来,万无忧方起身问道:“大哥。这件事很平常啊,可能是汉王认为这朱熹是个可造之材吧!所以想见面了解一下,准备提拔。你怎么一脸不安呢?”
万俟卨这时方叹道:“我是觉得汉王太优柔寡断了,明显赵构在策划一个大阴谋,如果我们不赶快采取行动先下手为强,只怕会中暗算呢。”
“没这么严重吧!”万无忧眉头一蹙道:“之前的方针都是为了引蛇出洞,把赵构一党一网打尽。如果现在就打草惊蛇。顶多把赵构、刘子羽一干人擒住,他们的同党仍会潜伏下来,暗中和我们捣乱。一旦将来北伐中原时。他们在后方作乱,就麻烦了!”
“这我知道,但是现在增加了一个变数。那就是赵构在暗中勾结金人,同时赵琢也暗怀鬼胎。我怕汉王养虎为患,反为其害啊!”万俟卨感概道。
“那大哥您的意思是?”万无忧凝声问道。
“直接抓捕朱松!撬开他的嘴!”万俟卨沉声道:“他是最忠诚于赵构的几个大臣,又位高权重,对赵构的阴谋一定知道得很清楚。现在他对赵构又有不满,正是我们从他口中了解赵构计划的好机会!”
“可如果抓了他,会不会打草惊蛇呢?可会惊动赵构改变计划!”万无忧有些担忧道。
“呵呵,我的想法是:不但让他吐露计划,还要他装着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万俟卨嘿嘿笑道。
“这怎么可能呢?他可是对赵构忠心耿耿啊,而且又是一把硬骨头。只怕不会向我们吐露的……”
“放心好了!他再有骨气,对赵构再忠心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弱点。我们就针对他的弱点下手好了!”万俟卨不动声色道。
“大哥……朱松有什么弱点呢?”万无忧有些迷惑道。
“朱松的弱点就是太重情义!”万俟卨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道:“他对那赵构是如此,对自己的老婆儿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擒住他的老婆儿子加以胁迫。他便只有在效忠赵构和牺牲妻儿之间作出选择了!”
“这……”万无忧不禁有些犹豫了。他迟疑了一阵后方提醒道:“大哥,朱松的儿子朱熹可是汉王比较欣赏的人啊!”
“呵呵,欣赏是一回事,但要提拔重用又是另一回事……再说了,如果把赵构的阴谋拷问出来了,又没有打草惊蛇。汉王只会高兴,而不会责怪我们的!”万俟卨桀桀笑道。
**************************************************************
朱熹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里遇上岳云。
他不过是突然接到临安学院的老师派人来通知,说有新科举考试的一些复习资料要发放,让他上午来学院领取。但到了学院后,他的老师却是领着他到了一间雅致的小房间内,称有一位大人物要见他。
而在这小房间内,却是站着一位二十多岁,身着白色绸衣,剑眉星目,丰神如玉的年轻人。
当岳云微笑着向他打招呼时,朱熹只觉头都有些晕呼呼的了。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这位大人物竟然是岳云。
那老师给他们两人奉上茶水后,很知趣地离开了。
“汉王,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你,实在太让我意外了!”朱熹激动地迎了上去,向岳云拜倒行礼。
岳云连忙将他扶了起来,微笑道:“朱兄弟多礼了!这里是学院,又不是在官场上,你不必太过拘谨!”
能见到自己崇拜的英雄,朱熹心中实在是欣喜若狂。
两人坐下后,朱熹方迫不及待地问道:“汉王,您怎么会想到来这里找我呢?”
“哦,是这样的,今天本王偶然路过这里,便想趁机了解一下临安学院的情况,随便想听听你们这些学子对新科举考试的意见和想法。”岳云淡淡道。他并不想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朱熹却是依旧十分高兴,他欣喜道:“其实,象临安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早就应该设立了。之前在金军南侵前,家父也曾向太上皇提出过,但太上皇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如今汉王在各地设立了学堂,在临安设立了学院。和朱某以前所想的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不谋而合!”
“哦?说来听听!”岳云一听,不禁大感兴趣。他可知道朱熹除了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教育家。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熹于公元1178年在庐山创办白鹿洞书院,广收门徒,并制定了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见这大宋的实际掌权者如此重视他的想法,亦是十分高兴,于是便侃侃而谈道:“朱某认为,应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两者应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在下以为:八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孩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让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应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岳云听得十分惊讶,这已经和现代的小学教育方式很接近了。他立刻又问道:“那大学呢?”
朱熹见岳云一脸欣赏的表情,顿时大受鼓励,忙接着说道:“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应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在下以为,一是要重视自学,二是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真理越辩越明……”
岳云越听越惊喜,感觉这些历史名人果然不同凡响,这朱熹在教育方面的天赋的确高于常人。如果他能抛去后来搞的那套“程朱理学”的理论,改为宣传法治、民主、开拓、殖民、契约等思想精神,则对改造汉族的血性,和抢先世界其他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殖民扩张大有好处。
待朱熹说完之后,岳云方微微一笑,凝声道:“朱兄弟,你可否有意担任礼部侍郎,分管教育?”
“什么?礼部侍郎?”朱熹几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自己父亲朱松可是为官了二十多年,才混到这个正三品的高官职位的,自己才十七岁,就担任如此要职?
朱熹不禁低声道:“汉王,朱某十分感谢您的赏识……不过,您觉得这是不是太草率了点呢?一来我的岁数太小,二来没有官场经验,三来这个职位现在应该是清照大家在担任吧!小生未立寸功,更没有什么资历德望,如何能担任此要职呢?”
这也难怪朱熹对自己没有信心,十七岁的礼部侍郎,在大宋可是头一遭,没哪个官员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担任这样的要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万大人,汉王吩咐,希望明天在临安学院和朱熹见一面,之所以不直接通知他到岳府或者兵部去,一来是怕吓着他了,二来也怕朱松起了疑心。”杨兴拱手行了一礼,然后将岳云的话转述了一遍。
“没问题!我就让他的老师通知其来学院一趟,就说要发复习资料好了。”万俟卨一口便答应了下来。然后随即问道:“杨将军,那对朱松其人如何处理呢?汉王可有指示?”
杨兴想了一会后,苦笑着摇了摇头道:“这倒是没有,但从几方情报应证,赵构应该是有什么大动作,极有可能想引狼入室,所以招致朱松不满。但汉王并未交待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应该还想再等等看吧!”
“哦,明白了!”万俟卨这时眼中却闪过一丝精芒。
“万大人,杨某就先告辞了!”杨兴双手抱拳作了一揖。
“万某送送您!”万俟卨亲热地将杨兴送出了刑部府衙大门。
然后神色犹豫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见他回来,万无忧方起身问道:“大哥。这件事很平常啊,可能是汉王认为这朱熹是个可造之材吧!所以想见面了解一下,准备提拔。你怎么一脸不安呢?”
万俟卨这时方叹道:“我是觉得汉王太优柔寡断了,明显赵构在策划一个大阴谋,如果我们不赶快采取行动先下手为强,只怕会中暗算呢。”
“没这么严重吧!”万无忧眉头一蹙道:“之前的方针都是为了引蛇出洞,把赵构一党一网打尽。如果现在就打草惊蛇。顶多把赵构、刘子羽一干人擒住,他们的同党仍会潜伏下来,暗中和我们捣乱。一旦将来北伐中原时。他们在后方作乱,就麻烦了!”
“这我知道,但是现在增加了一个变数。那就是赵构在暗中勾结金人,同时赵琢也暗怀鬼胎。我怕汉王养虎为患,反为其害啊!”万俟卨感概道。
“那大哥您的意思是?”万无忧凝声问道。
“直接抓捕朱松!撬开他的嘴!”万俟卨沉声道:“他是最忠诚于赵构的几个大臣,又位高权重,对赵构的阴谋一定知道得很清楚。现在他对赵构又有不满,正是我们从他口中了解赵构计划的好机会!”
“可如果抓了他,会不会打草惊蛇呢?可会惊动赵构改变计划!”万无忧有些担忧道。
“呵呵,我的想法是:不但让他吐露计划,还要他装着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万俟卨嘿嘿笑道。
“这怎么可能呢?他可是对赵构忠心耿耿啊,而且又是一把硬骨头。只怕不会向我们吐露的……”
“放心好了!他再有骨气,对赵构再忠心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弱点。我们就针对他的弱点下手好了!”万俟卨不动声色道。
“大哥……朱松有什么弱点呢?”万无忧有些迷惑道。
“朱松的弱点就是太重情义!”万俟卨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道:“他对那赵构是如此,对自己的老婆儿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擒住他的老婆儿子加以胁迫。他便只有在效忠赵构和牺牲妻儿之间作出选择了!”
“这……”万无忧不禁有些犹豫了。他迟疑了一阵后方提醒道:“大哥,朱松的儿子朱熹可是汉王比较欣赏的人啊!”
“呵呵,欣赏是一回事,但要提拔重用又是另一回事……再说了,如果把赵构的阴谋拷问出来了,又没有打草惊蛇。汉王只会高兴,而不会责怪我们的!”万俟卨桀桀笑道。
**************************************************************
朱熹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里遇上岳云。
他不过是突然接到临安学院的老师派人来通知,说有新科举考试的一些复习资料要发放,让他上午来学院领取。但到了学院后,他的老师却是领着他到了一间雅致的小房间内,称有一位大人物要见他。
而在这小房间内,却是站着一位二十多岁,身着白色绸衣,剑眉星目,丰神如玉的年轻人。
当岳云微笑着向他打招呼时,朱熹只觉头都有些晕呼呼的了。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这位大人物竟然是岳云。
那老师给他们两人奉上茶水后,很知趣地离开了。
“汉王,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你,实在太让我意外了!”朱熹激动地迎了上去,向岳云拜倒行礼。
岳云连忙将他扶了起来,微笑道:“朱兄弟多礼了!这里是学院,又不是在官场上,你不必太过拘谨!”
能见到自己崇拜的英雄,朱熹心中实在是欣喜若狂。
两人坐下后,朱熹方迫不及待地问道:“汉王,您怎么会想到来这里找我呢?”
“哦,是这样的,今天本王偶然路过这里,便想趁机了解一下临安学院的情况,随便想听听你们这些学子对新科举考试的意见和想法。”岳云淡淡道。他并不想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朱熹却是依旧十分高兴,他欣喜道:“其实,象临安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早就应该设立了。之前在金军南侵前,家父也曾向太上皇提出过,但太上皇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如今汉王在各地设立了学堂,在临安设立了学院。和朱某以前所想的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不谋而合!”
“哦?说来听听!”岳云一听,不禁大感兴趣。他可知道朱熹除了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教育家。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熹于公元1178年在庐山创办白鹿洞书院,广收门徒,并制定了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见这大宋的实际掌权者如此重视他的想法,亦是十分高兴,于是便侃侃而谈道:“朱某认为,应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两者应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在下以为:八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孩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所以,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让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应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岳云听得十分惊讶,这已经和现代的小学教育方式很接近了。他立刻又问道:“那大学呢?”
朱熹见岳云一脸欣赏的表情,顿时大受鼓励,忙接着说道:“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应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在下以为,一是要重视自学,二是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真理越辩越明……”
岳云越听越惊喜,感觉这些历史名人果然不同凡响,这朱熹在教育方面的天赋的确高于常人。如果他能抛去后来搞的那套“程朱理学”的理论,改为宣传法治、民主、开拓、殖民、契约等思想精神,则对改造汉族的血性,和抢先世界其他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殖民扩张大有好处。
待朱熹说完之后,岳云方微微一笑,凝声道:“朱兄弟,你可否有意担任礼部侍郎,分管教育?”
“什么?礼部侍郎?”朱熹几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自己父亲朱松可是为官了二十多年,才混到这个正三品的高官职位的,自己才十七岁,就担任如此要职?
朱熹不禁低声道:“汉王,朱某十分感谢您的赏识……不过,您觉得这是不是太草率了点呢?一来我的岁数太小,二来没有官场经验,三来这个职位现在应该是清照大家在担任吧!小生未立寸功,更没有什么资历德望,如何能担任此要职呢?”
这也难怪朱熹对自己没有信心,十七岁的礼部侍郎,在大宋可是头一遭,没哪个官员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担任这样的要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