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二指先生

正文 向阳红旅社——伊明老爹(九)

    我按奈不住好奇心,明知道少数民族有很多禁忌,但还是口无遮拦地问了出来,“伊明爷爷,回族服装真好看,都有规定吗?怎么人人都戴白帽子呢?”

    伊明老爹说: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除了戴白帽以外,回族男子还常常在头上缠“戴斯达尔”,就是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缠“戴斯达尔”的多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

    戴斯达尔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这样不利于叩头礼拜,缠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心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过去回民头缠戴斯达尔的较多,现在多数头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经常上寺礼拜的阿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缠头。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早在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

    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未能得到延续,也没得到起码的尊重。

    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雍正初年,山东巡抚陈世宫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鲁国华等地方大员向清廷上疏,对回民的服饰、信仰等横加指责、干涉,妄加罪名,说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设立礼拜……”因此,他建议:“请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应礼拜等寺,尽行禁革。……戴白帽者以违制律定拟。”

    这样,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了伊斯兰的影响,又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饰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汉装,而把一些带有伊斯兰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服饰习惯,坚持和保留了下来。

    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图志》记载:“阿訇之帽,上锐而高,檐以白布绽之,厚二三寸,脱帽为敬。人门必解履。妇女必障面。皆古制也。”

    又说“惟寺中礼拜,戴棱冠。上锐下圆,五色皆备,而白者为多”。

    直到今天,回民仍然头戴白帽,有的头缠“戴斯达尔”,女的搭盖头等,这都是回族服饰习俗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

    孩子,我给你详细的说说我们这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是回族传统男帽,是一种无沿小圆帽。

    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回回帽从颜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寻常的还是以白色为寻常帽式,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

    还有就是坎肩,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

    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特别是回族男子喜欢在雪白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清新、干净、文雅,也有很多带有精美伊斯兰图案和各种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给人感觉很利索、干练。

    我继续探问:“伊明爷爷,为什么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六棱形的?各种各样的都有,如何理解各种形状的帽子呢?”

    伊明爷爷说:

    各个地方的回民信奉的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各种不同的回回帽。

    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就形状来说,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

    就颜色来说,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

    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白色和黑色圆边六角尖顶的六瓣帽,其帽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帽顶缀一个同颜色的布料结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圆形屋顶。

    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帽顶表示真主独一无二。

    “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意义呢?”没等伊明老爹说完回回帽的形状各代表什么,我紧接着就抢着问他这个问题。

    老爹说:

    当然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意义。

    先说白帽回回,在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的伊斯兰教徒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

    红帽子回回,原来是维吾尔族,清乾隆皇帝选新疆维吾尔族美女入北京宫中,封为香妃。香妃思念故乡,乾隆乃渝大臣,收一部分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迁居皇宫附近,在长安街南侧居住,并修建清真寺。

    香妃想家时,则让她登上中南海中的望乡楼,举目南望,维吾尔装束的男女在“回回营”载歌载舞,一派新疆景色。香妃乡愁暂解。

    这部分维吾尔族人就留下来繁衍生息,因维族喜欢戴以红色为基色的礼帽,故有红帽子回回之称。

    北京月坛附近的红茂沟,就是红帽子回回的坟地,当时名为红帽沟。

    蓝帽回回,在河南开封东关一带,有—种不吃猪肉,也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

    原来这部分人是宋朝来华经商的犹太人后裔,他们被称为蓝帽回回,其实从来源上看他们既不算回回民族,也不是伊斯兰教徒,只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这部分犹太人的宗教与民族特性逐步淡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由于他们在生活习俗突出表现是不吃猪肉,与回回相近,所以历史上又被称为蓝帽回回,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融入了回族之中。

    回民有些白色号帽很精致,镶有金边和美丽的花纹。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黄色线绣着阿拉伯经文“真主至大”,有的绣有“清真言”,即“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里面戴一顶小白帽,并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后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边子。这样做,一则为了衬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为什么喜欢戴无檐小白帽呢?”伊明老爹自言自语道。

    这主要与伊斯兰教有关。刚才说过,回民在礼拜叩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为了方便,他们就戴上了无檐小白帽。有个别回民戴遮阳帽后,遇到聚礼活动,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后面。可见戴无檐小白帽比戴遮阳帽方便得多。由于宗教的原因,逐步养成了回民戴无檐小白帽的习惯。现在回族男子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儿童,上寺礼拜和不上寺礼拜的都喜欢戴这种标志回回民族的“号帽”。当回民过节参加会礼时,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银河。

    “伊明爷爷,你们回族......”

    我开口想说,又忍住了。

    伊明老爹笑笑说:“小家伙,你是不是想问回民不吃猪肉的习俗是不是?”

    我点了点头,却也不敢多说话,怕引起伊明老爹不高兴。

    老爹会给我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吗?

    会,老爹的开明的心态,大度的胸怀,即便是有些不可说的,他肯定也会悉数讲给我听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