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级戏迷——八王爷(一)
我来到爷爷的西屋,看见他在研墨习字,一副享受清闲的模样。
我坐了片刻,看爷爷写的入神,我不再打搅他,就出来了。
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站了一会,感觉天气燥热,重又回到屋里,拿起木剑乱舞扎了一番,又觉得无聊,想想还是和爷爷练毛笔字吧!
我拿起爷爷写的毛笔字来看,写的都是对联。
我把爷爷写的对联一一读了出来: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舫穿藕花。
一斛清泉柳絮扬,
萧萧故宅但斜阳;
风流不独词人尽,
金石飘零亦渐亡。
龙潭西去趵泉东,
锦绣人才住此中;
过眼烟云金石录,
年年恼恨是春风。
不将牙慧拾前人,
谱出新词字字新;
一盏寒泉分柳絮,
瓣香合供藕花神。
“咦,爷爷,您写的不都是济南吗?”我问爷爷,“怎么?您想曹大爷了吧?”
“难道你不想吗?我看你进来出去几趟了?也不找丫头玩,也不去大悲寺,我看见你做什么事都沉不住气了,不是吗?”爷爷微笑着瞧我。
我怅然道:“爷爷,从济南回来已经三天了,不见您动身,可我又不知道您何时出发?所以我不敢外出,一心盼着踏上新的旅程,开始经历奇妙的考察任务。”
“给别人做出至关重要的结论,很奇妙吗?呵呵。”爷爷笑了,又说,“我看你一上马车就犯困,我还以为你不愿意随我出去呢?”
“爷爷,我就是盼着和您出去玩,可是一上马车,就光看见一团浓雾,没有什么腾云驾雾的感觉,反而让人憋得慌,我不睡觉才怪。”我说了实话。
“这两次外出,你有收获吗?”爷爷到不生气。
“嗯,收获很大,不过,我觉得给我带来的是享受,所以我盼着再次踏上新的旅途。”我回答爷爷。
爷爷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是让我说来听听的意思。
我说:“我想念苗族的二爷爷,想念济南府的曹大爷,包括会算命的小南,和饭馆的老板娘,爷爷,下一个让我想念的人是谁呢?”
“你倒是心急,就好像这次任务交给了你似的?”爷爷摇着头又开始写字。
我刚想再发表一下内心的感叹,忽然听见窗外有动静,是丫头来了吗?
我来到院子里,院子里空无一人。
我走出大门,大门外也毫无人影。
是不是出现幻觉了?我回到院子里又擦看了一番,的确没人。
突然,先前来过多次的小松鼠,又出现在爷爷的窗台上,轻松地跳到院子里,顺着墙根跑出去了。
嗨,原来是它啊!真是来顺腿了。
正想着,爷爷喊我,让我喊二子去,马上出发。
我一声“好来”没落下,人已经跑出了大门。
马棚外的马蹄声响起,我亟不可待的掀起门帘,白龙马缓缓地行走在一村庄外,远处此起彼伏的,响起“叽叽喳喳”的儿童嬉戏声。
不出几步远,看清了,是村庄里人们正在搭戏台,满地乱跑的孩子,个个都无比激动、兴奋,台前台后,不知疲倦的奔跑。
你听,孩子们在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我也是唱这首歌谣长大的。
我真想一步加入到他们快乐的行列当中来,这让我想起来每次码头上搭台唱大戏的时刻。
每年春末夏初的时候,阳青镇一定会唱一场大戏,除此之外,遇着干旱年头,大伙也会合计着以许愿的形式再唱一场大戏。
再加上遇着节假日到外村看大戏,记忆中,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五六场大戏。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场大戏都是演上三天时间。
第一天称踩台。
第二天属正戏。
第三天便是完戏,有时也称杀戏,隐合杀青的意思。
每每唱大戏期间,周围几个村子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除了那些特别勤快的家庭重劳力外,其他人几乎不再下地,就连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也只上半天学,剩下的时间放假看戏。
这个盼头,只有唱大戏时才有的待遇,让我们一帮孩子更喜欢上了大戏。
唱大戏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做些过年才吃的食品,以供闻声赶来看戏的亲朋好友享用。伙伴们的母亲还会煮些鸡蛋,带到戏场给我们当零食。农村人一直延续三餐饭的习惯,按着唱大戏的时间安排,早饭后过一阵子就会开始一天中的第一场戏,而村民们,也就是趁着这个时间空段赶往戏场。
戏场一般就设在码头上,最初的时候,还没有修建起正式的戏台,每次唱大戏前一天,由镇上组织村民们,用篷布之类的东西,在土台上搭建一个简易戏台。
说是简易戏台,台面依然看起来高大壮观,再加上那一层层彩色幕布和台子上精美华丽的戏剧道具,在幼时的眼里,那已经犹如宫殿般的气派、豪华了。
从家里往戏场赶,远远地听着戏场上铿锵的敲锣打鼓声,心里就会按捺不住地激动,恨不得长出翅膀,一下子飞到戏场。
不管哪个戏场?围绕在戏台周围的,总是那些摆摊的小商小贩,叫卖着瓜果、饼干或者针头线脑之类,也会有三两个支着帐篷、做着简易饭菜的流动式食堂,里面所散发出来的饭菜香味,常常吸引着贪吃的小孩子们,围在帐篷门口伸长脖子偷望。
唱大戏这几天,每天的早饭后,便可见从戏场四周小路上赶来的、川流不息的看戏人群,还有成渡船过江来的,逐渐汇集到戏台前。
这个时期的戏场,俨然一个小型集市,叫卖声、讨价声、唢呐声、呼朋唤友声,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随着开戏前垫场的锣鼓声,人群开始渐渐向戏台前聚拢过来,有拿凳子、拿坐垫的老年人,会早早坐在戏台沿子下面,那是整个戏场看戏的最佳位置。年轻些的,嫌带东西麻烦,就就地取材,拾几块砖头或者石头坐着,也算得上惬意十足。但中间的位置毕竟有限,往后的人群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就只好站着,或偏着头或撑长脖子,或踮着脚尖,甚至会有人骑在戏台下仅有的几棵树的树杈上,居高临下……
戏一开场,成百双眼睛都齐刷刷对准戏台,尽情享受。
晚上也演戏,叫夜戏。
在我的印象中,夜戏最吸引人,大约下午六点钟左右,一通锣鼓声过后,置于戏台上面的两个硕大的汽灯同时打开,将雪白的灯柱照在戏台上,那些身着彩色戏服的角们,往这台上一站,简直是光芒万丈。
但心存光芒万丈感觉的好奇心,只是霎时间的事,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看夜戏,就没有白天看的认真了。
一旦台子上出现头上插满头饰、身着长长的衣裙、翘着兰花指、踮着脚尖款款走出来的女角,我就会坐不住。因为,按照我的看戏经验,她们一出来就会坐下来,一坐下来就会咿咿呀呀地唱,一唱就没完没了,一个字从她们口里需要好半天才能完整地吐出来。
这对一贯好动的我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
于是玩成了我们看夜戏的主要内容,捉迷藏,带兵打仗......
但也有例外,当戏台上演的的是威风凛凛的将军,我喜欢看他举手投足间,将背后的旗子和翎子抖得扑棱棱响,也喜欢胡子老生,略带沙哑却铿锵有力的唱腔,每每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感觉自己一下子神清气爽起来。
多年后读鲁迅先生的《社戏》,联想到自己,对先生朴实的文字中,孩童时看戏描写得入木三分,再次心悦诚服。
我坐了片刻,看爷爷写的入神,我不再打搅他,就出来了。
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站了一会,感觉天气燥热,重又回到屋里,拿起木剑乱舞扎了一番,又觉得无聊,想想还是和爷爷练毛笔字吧!
我拿起爷爷写的毛笔字来看,写的都是对联。
我把爷爷写的对联一一读了出来: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舫穿藕花。
一斛清泉柳絮扬,
萧萧故宅但斜阳;
风流不独词人尽,
金石飘零亦渐亡。
龙潭西去趵泉东,
锦绣人才住此中;
过眼烟云金石录,
年年恼恨是春风。
不将牙慧拾前人,
谱出新词字字新;
一盏寒泉分柳絮,
瓣香合供藕花神。
“咦,爷爷,您写的不都是济南吗?”我问爷爷,“怎么?您想曹大爷了吧?”
“难道你不想吗?我看你进来出去几趟了?也不找丫头玩,也不去大悲寺,我看见你做什么事都沉不住气了,不是吗?”爷爷微笑着瞧我。
我怅然道:“爷爷,从济南回来已经三天了,不见您动身,可我又不知道您何时出发?所以我不敢外出,一心盼着踏上新的旅程,开始经历奇妙的考察任务。”
“给别人做出至关重要的结论,很奇妙吗?呵呵。”爷爷笑了,又说,“我看你一上马车就犯困,我还以为你不愿意随我出去呢?”
“爷爷,我就是盼着和您出去玩,可是一上马车,就光看见一团浓雾,没有什么腾云驾雾的感觉,反而让人憋得慌,我不睡觉才怪。”我说了实话。
“这两次外出,你有收获吗?”爷爷到不生气。
“嗯,收获很大,不过,我觉得给我带来的是享受,所以我盼着再次踏上新的旅途。”我回答爷爷。
爷爷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是让我说来听听的意思。
我说:“我想念苗族的二爷爷,想念济南府的曹大爷,包括会算命的小南,和饭馆的老板娘,爷爷,下一个让我想念的人是谁呢?”
“你倒是心急,就好像这次任务交给了你似的?”爷爷摇着头又开始写字。
我刚想再发表一下内心的感叹,忽然听见窗外有动静,是丫头来了吗?
我来到院子里,院子里空无一人。
我走出大门,大门外也毫无人影。
是不是出现幻觉了?我回到院子里又擦看了一番,的确没人。
突然,先前来过多次的小松鼠,又出现在爷爷的窗台上,轻松地跳到院子里,顺着墙根跑出去了。
嗨,原来是它啊!真是来顺腿了。
正想着,爷爷喊我,让我喊二子去,马上出发。
我一声“好来”没落下,人已经跑出了大门。
马棚外的马蹄声响起,我亟不可待的掀起门帘,白龙马缓缓地行走在一村庄外,远处此起彼伏的,响起“叽叽喳喳”的儿童嬉戏声。
不出几步远,看清了,是村庄里人们正在搭戏台,满地乱跑的孩子,个个都无比激动、兴奋,台前台后,不知疲倦的奔跑。
你听,孩子们在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
我也是唱这首歌谣长大的。
我真想一步加入到他们快乐的行列当中来,这让我想起来每次码头上搭台唱大戏的时刻。
每年春末夏初的时候,阳青镇一定会唱一场大戏,除此之外,遇着干旱年头,大伙也会合计着以许愿的形式再唱一场大戏。
再加上遇着节假日到外村看大戏,记忆中,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五六场大戏。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每场大戏都是演上三天时间。
第一天称踩台。
第二天属正戏。
第三天便是完戏,有时也称杀戏,隐合杀青的意思。
每每唱大戏期间,周围几个村子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除了那些特别勤快的家庭重劳力外,其他人几乎不再下地,就连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也只上半天学,剩下的时间放假看戏。
这个盼头,只有唱大戏时才有的待遇,让我们一帮孩子更喜欢上了大戏。
唱大戏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做些过年才吃的食品,以供闻声赶来看戏的亲朋好友享用。伙伴们的母亲还会煮些鸡蛋,带到戏场给我们当零食。农村人一直延续三餐饭的习惯,按着唱大戏的时间安排,早饭后过一阵子就会开始一天中的第一场戏,而村民们,也就是趁着这个时间空段赶往戏场。
戏场一般就设在码头上,最初的时候,还没有修建起正式的戏台,每次唱大戏前一天,由镇上组织村民们,用篷布之类的东西,在土台上搭建一个简易戏台。
说是简易戏台,台面依然看起来高大壮观,再加上那一层层彩色幕布和台子上精美华丽的戏剧道具,在幼时的眼里,那已经犹如宫殿般的气派、豪华了。
从家里往戏场赶,远远地听着戏场上铿锵的敲锣打鼓声,心里就会按捺不住地激动,恨不得长出翅膀,一下子飞到戏场。
不管哪个戏场?围绕在戏台周围的,总是那些摆摊的小商小贩,叫卖着瓜果、饼干或者针头线脑之类,也会有三两个支着帐篷、做着简易饭菜的流动式食堂,里面所散发出来的饭菜香味,常常吸引着贪吃的小孩子们,围在帐篷门口伸长脖子偷望。
唱大戏这几天,每天的早饭后,便可见从戏场四周小路上赶来的、川流不息的看戏人群,还有成渡船过江来的,逐渐汇集到戏台前。
这个时期的戏场,俨然一个小型集市,叫卖声、讨价声、唢呐声、呼朋唤友声,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随着开戏前垫场的锣鼓声,人群开始渐渐向戏台前聚拢过来,有拿凳子、拿坐垫的老年人,会早早坐在戏台沿子下面,那是整个戏场看戏的最佳位置。年轻些的,嫌带东西麻烦,就就地取材,拾几块砖头或者石头坐着,也算得上惬意十足。但中间的位置毕竟有限,往后的人群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就只好站着,或偏着头或撑长脖子,或踮着脚尖,甚至会有人骑在戏台下仅有的几棵树的树杈上,居高临下……
戏一开场,成百双眼睛都齐刷刷对准戏台,尽情享受。
晚上也演戏,叫夜戏。
在我的印象中,夜戏最吸引人,大约下午六点钟左右,一通锣鼓声过后,置于戏台上面的两个硕大的汽灯同时打开,将雪白的灯柱照在戏台上,那些身着彩色戏服的角们,往这台上一站,简直是光芒万丈。
但心存光芒万丈感觉的好奇心,只是霎时间的事,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看夜戏,就没有白天看的认真了。
一旦台子上出现头上插满头饰、身着长长的衣裙、翘着兰花指、踮着脚尖款款走出来的女角,我就会坐不住。因为,按照我的看戏经验,她们一出来就会坐下来,一坐下来就会咿咿呀呀地唱,一唱就没完没了,一个字从她们口里需要好半天才能完整地吐出来。
这对一贯好动的我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
于是玩成了我们看夜戏的主要内容,捉迷藏,带兵打仗......
但也有例外,当戏台上演的的是威风凛凛的将军,我喜欢看他举手投足间,将背后的旗子和翎子抖得扑棱棱响,也喜欢胡子老生,略带沙哑却铿锵有力的唱腔,每每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感觉自己一下子神清气爽起来。
多年后读鲁迅先生的《社戏》,联想到自己,对先生朴实的文字中,孩童时看戏描写得入木三分,再次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