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节、扫盲班
崖州是个穷地方,人口又少。孟采薇的工厂要招人手干活,来的人稀稀拉拉,百分之九十九是文盲。能写出自己大名的人寥寥无几。这让孟采薇很发愁。全部送去私塾?不现实,请专门人来教这些已成年却大字不识的乡下人?没有一个读书人人愿意来。自己教?白天忙的脚打后脑勺,晚上还要招呼家里的事和孩子们,他们就是有三头六臂都不够使的!
孩子们的功课也不能丢。崖州还好有个私塾,白天就送去念书,连二宝和吉祥没到三岁也给送进去了。好在有大宝和大毛三兄弟帮忙照看着,两个小的也乐意。下午回来的早就让杨振教他们练武。小孩子精力充沛。到晚上休息时间了还吵闹不休,需得三令五申才能躺下。
孟采薇觉得自己干嘛不采取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经验,要大规模扫盲,那就让家里的孩子当个小先生,让孩子们教大人读书认字,不贪多,一人大约识字1500个就差不多够他们读书看报了吧,如果每天认字10个,半年应该差不多了。
她把想法更原思宪说了,原思宪也不知行不行,只说要试试才知道。几个小孩子听说要教大人识字,兴致勃勃的。他们觉得当先生好威风的,平时上学时调皮捣蛋、背不出书了先生都是要那戒尺打手心的!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事实上是这帮孩子最近没人监督学习,都有些松懈了,大宝几次都跟他娘说,读书好累,学不进去,不如田间地头有趣好玩。
孟采薇太忙了,现在是在没空管他。她个人觉得这样对大宝是有好处的。因为当你要给别人一瓢水时,你至少是有一桶水的,你要给别人一桶水时,你至少是要有一缸的水。而且,学生要是问先生什么问题,先生答不上来,得多丢人啊!这样也可以倒逼小先生去学会更多的知识。两方面都有进益,一举两得!
厂房盖得比较大,还有些机器设备没有运回来,就暂时留给扫盲班用了,县令听说了岭南王爷要办扫盲班,一声嗤笑,觉得他们此举真是天方夜谭,十年寒窗都不见得能考得了个功名,会那几个方块字够什么用!倒是县衙里的教渝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跑前跑后的。
为了能够推行扫盲班,就不能缺少黑板和粉笔,好在军校早就用上了粉笔,多买些发下去,工人们在给他们制作一块小木板,刷上黑漆就能做写字板。学得好有奖励,可以优先安排些好点的工作岗位,学不好那就只好等别人挑剩下的了。
要说几千来的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还是很有好处的。大部分人听说可以免费教授读书认字的时候都是积极参与的,只有部分懒惰的人比较消极。觉得认不认字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孟采薇认为这些人若是没有改造的价值,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最开始的教书先生由原思宪、孟采薇和研究室的人员轮流担任。每人七天,然后就教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工人们见来的竟然是个小孩子,都有些失望。嘘声一片。大宝有些生气,小小的心灵备受打击。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出来救场了。有爹娘坐镇在一边,大宝有了些许底气,认认真真按照制定的教材上课。虽说只有五六岁,可也读了几年书的,教这些人认字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些人的刁钻的问题回答不了。
还真如孟采薇所说,这极大地刺激了大宝不服输的心理,倒逼着他发奋读书!他再也没有在娘亲跟前抱怨读书辛苦了!一本教材,他首先全拿下了!大毛二毛的情况都差不多,三毛和双胞胎还太小,话都没说利索呢,就不要求了。
整个农场这回都知道了,不识字就算是能进来工厂,也是得不到好岗位的,不仅没有任何奖励的,还要被扣钱的,是被人瞧不起的,想不识字也不行了,为了能多拿几个工钱,工人们渐渐掀起了一场全民读书识字的热潮!
没看见有的小孩子下私塾回家后还要在油灯下教父母认字,敢不达标?你家的孩子可能都参加不了县学的考试了哦!这是县里的教渝说的!
为什么县里的教渝要这么说,因为他觉得这么做太好了,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互相学习,最好将来还能出几个有功名的人,这是每一个教渝的终极目标!
孟采薇给厂里订了好几份报纸,如今的报纸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只有官方发行的一种了,地方性的、娱乐性强的都有了。相比起来,地方报纸更注重新闻时事、八卦娱乐。工厂的工人在后来的读书看报中也知道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知,更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这也算是开启民智了吧。后来崖州这个地方,别看是里京城最远的天涯海角,出来的读书人还真不少!
https:///book/58930/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孩子们的功课也不能丢。崖州还好有个私塾,白天就送去念书,连二宝和吉祥没到三岁也给送进去了。好在有大宝和大毛三兄弟帮忙照看着,两个小的也乐意。下午回来的早就让杨振教他们练武。小孩子精力充沛。到晚上休息时间了还吵闹不休,需得三令五申才能躺下。
孟采薇觉得自己干嘛不采取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经验,要大规模扫盲,那就让家里的孩子当个小先生,让孩子们教大人读书认字,不贪多,一人大约识字1500个就差不多够他们读书看报了吧,如果每天认字10个,半年应该差不多了。
她把想法更原思宪说了,原思宪也不知行不行,只说要试试才知道。几个小孩子听说要教大人识字,兴致勃勃的。他们觉得当先生好威风的,平时上学时调皮捣蛋、背不出书了先生都是要那戒尺打手心的!他们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事实上是这帮孩子最近没人监督学习,都有些松懈了,大宝几次都跟他娘说,读书好累,学不进去,不如田间地头有趣好玩。
孟采薇太忙了,现在是在没空管他。她个人觉得这样对大宝是有好处的。因为当你要给别人一瓢水时,你至少是有一桶水的,你要给别人一桶水时,你至少是要有一缸的水。而且,学生要是问先生什么问题,先生答不上来,得多丢人啊!这样也可以倒逼小先生去学会更多的知识。两方面都有进益,一举两得!
厂房盖得比较大,还有些机器设备没有运回来,就暂时留给扫盲班用了,县令听说了岭南王爷要办扫盲班,一声嗤笑,觉得他们此举真是天方夜谭,十年寒窗都不见得能考得了个功名,会那几个方块字够什么用!倒是县衙里的教渝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跑前跑后的。
为了能够推行扫盲班,就不能缺少黑板和粉笔,好在军校早就用上了粉笔,多买些发下去,工人们在给他们制作一块小木板,刷上黑漆就能做写字板。学得好有奖励,可以优先安排些好点的工作岗位,学不好那就只好等别人挑剩下的了。
要说几千来的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还是很有好处的。大部分人听说可以免费教授读书认字的时候都是积极参与的,只有部分懒惰的人比较消极。觉得认不认字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孟采薇认为这些人若是没有改造的价值,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最开始的教书先生由原思宪、孟采薇和研究室的人员轮流担任。每人七天,然后就教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工人们见来的竟然是个小孩子,都有些失望。嘘声一片。大宝有些生气,小小的心灵备受打击。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出来救场了。有爹娘坐镇在一边,大宝有了些许底气,认认真真按照制定的教材上课。虽说只有五六岁,可也读了几年书的,教这些人认字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有些人的刁钻的问题回答不了。
还真如孟采薇所说,这极大地刺激了大宝不服输的心理,倒逼着他发奋读书!他再也没有在娘亲跟前抱怨读书辛苦了!一本教材,他首先全拿下了!大毛二毛的情况都差不多,三毛和双胞胎还太小,话都没说利索呢,就不要求了。
整个农场这回都知道了,不识字就算是能进来工厂,也是得不到好岗位的,不仅没有任何奖励的,还要被扣钱的,是被人瞧不起的,想不识字也不行了,为了能多拿几个工钱,工人们渐渐掀起了一场全民读书识字的热潮!
没看见有的小孩子下私塾回家后还要在油灯下教父母认字,敢不达标?你家的孩子可能都参加不了县学的考试了哦!这是县里的教渝说的!
为什么县里的教渝要这么说,因为他觉得这么做太好了,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互相学习,最好将来还能出几个有功名的人,这是每一个教渝的终极目标!
孟采薇给厂里订了好几份报纸,如今的报纸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只有官方发行的一种了,地方性的、娱乐性强的都有了。相比起来,地方报纸更注重新闻时事、八卦娱乐。工厂的工人在后来的读书看报中也知道了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知,更关心时政和国家大事。这也算是开启民智了吧。后来崖州这个地方,别看是里京城最远的天涯海角,出来的读书人还真不少!
https:///book/58930/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