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新崇祯纪实

128补救

    25日。

    乾清宫是二层建筑,面积足够大通风又好,炎炎夏日里坐在其中却没有多少热意。

    朱由检板着脸坐在御案后,打量着面前诸人。

    魏忠贤、曹化淳、田尔耕、何廷枢、李正泉、李明义分两侧正襟危坐。

    对这些人,他还是很满意的。

    虽然做事还有些瑕疵,不过那也是经验问题。

    诸人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要将他们聚在一起。

    朱由检直奔主题:“第一件事,各府邸前的百姓必须解决。”

    对于这事,大明没多少人知道后果,他却明白的很。

    不能细说,简单点说就是易发难收,历朝历代对此都防范甚严。

    诸人闻言却很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事态远未到严重的程度。

    何廷枢、李正泉更是如此,他们更希望能保持目前的情况,通过给勋戚、官宦以更大的压力,以保证清丈事务尽可能的顺利执行。

    朱由检不想多解释,也没法解释:“何廷枢、李正泉,派衙役疏导百姓到各处衙门上告,不许使用武力。

    田尔耕,五城兵马司维持秩序。

    朕要你们在两天内平息此事,如果出现什么乱子,唯你们是问。”

    三人虽然各有想法,可皇帝下令,诸人也只好领旨。

    不是杞人忧天。

    平时每个人都是良民,可一旦聚集起来,在法不责众及群体性心理双重作用下,会爆发出很大的能量——通常都是破坏能量。

    京师是首善之地,如果出现像江南打杀东厂番子甚至火烧某宅的事,皇帝脸上可挂不住。

    何廷枢对此倒没什么想法,在他看来,区区一些百姓,数十个衙役就可驱散。

    不过接了这些案子后却很有些麻烦。

    琢磨半响,有些问题还是要请示皇帝:“陛下,这些百姓索求的产业,很多已经是几十年上百年了,其中的隐情已经很难追查清楚。

    臣以为,对此类事情当效法海公,帮贫不帮富。”

    “此事由你自行斟酌。”朱由检心道,只要你扛得住,我管你效法谁呢!

    “李正泉。”朱由检点名道。

    “臣在。”李正泉忙又站起来道。

    他自从进入乾清宫后就激动的不能自已,能与在座的这些大佬并坐,对他来说意味很明显。

    朱由检沉着脸,半响没有说话。

    这个人很能干,却是太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要适当的敲打。

    “以后做事收敛些,多用些堂堂正正的手段。

    如果再这么肆无忌惮,后果自己想。”

    朱由检先敲打了几句,看着李正泉的脸色变得煞白,又道:“宛平的政务,你做的不错。

    不过,以后做事须记得掌控二字。”

    李正泉冰冷的心又变得火热,片刻间他就明白,皇帝并不是责怪他的做事方法,而是责怪他掌控不够,有失控的危险。

    “臣明白了。”

    ------

    “魏忠贤、田尔耕,各城门几近堵塞,京师夜间魑魅出没,你们是如何做事的?”

    “臣无能。”

    田尔耕虽然这么说,可这事他只是秉承魏忠贤的意思,却觉得冤枉的很。

    魏忠贤忙站起来道:“陛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审讯人手不足,臣又怕这些人携带家财潜逃,这才出此下策。”

    朱由检摇摇头道:“朕说过,查出问题就查封家产。”

    魏忠贤在心里细细品味,半响才道:“臣明白了。”

    查出问题,并不是查清问题,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却是疏忽了,他心里懊恼的很,这几句重话挨得有些冤枉。

    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也不错。

    为官之道就是如此,即使可以做的尽善尽美的事情,大多也必须留些不大不小纰漏给上官看,即使是弄几个错别字也行。

    因为很显然,如果你让上官没有发挥的余地,不就显得上官太也无能吗!

    这一套,用在皇帝身上,应该也不会错。

    朱由检不知道他的想法,如果知道肯定会哭笑不得——作为皇帝,已经无需这些来体现权威。

    他关心的重点是银子。

    不要小看这些胥吏,也无需参考后世的小官大贪,大明有记载的家财万贯的胥吏多了去了。

    要知道官员常换,胥吏任期却长达九年,加之种种弊端,其实是很少换的。

    大明朝廷每年出入税赋、辽饷六七百万,即使按照一成落入这些胥吏之手,这十几年下来也是很可观的。

    预期也不高,每个胥吏弄出两三千两银子就很满意了。

    户部400胥吏,其余各部相关胥吏至少有200,诱人的很。

    ------

    再处理户部事务。

    “已经五六天了,朝政却毫无头绪,户部的事,朕很失望。”

    “臣等无能。”魏忠贤、曹化淳忙起身请罪。

    摆手示意二人坐下:“既然理不出个头绪,为何不另起炉灶?”

    “陛下的意思?”

    朱由检叹了口气,他一直在等郭允厚的主动表现。

    可惜,郭允厚没有一点出头的意思。

    “搁置以前的账簿,盘查各库以此为底子重新设立账目。

    以前的账簿清查完毕后,或结余或亏空列入新的账簿。”

    “臣遵旨。”

    “新的账簿不必再将各笔赋税指定用处,计算有多少家底及收入,再计算各处开支数额后量入为出。”

    将想法大略讲解一番。

    其实很简单,就是收支统一管理。

    魏忠贤不太懂,反正皇帝交代了什么,他去做就是了。

    曹化淳却明白的很,闻言登时愁眉苦脸。

    增加的工作量太大,账簿管理也会复杂很多。

    每年年底光是预算就需要大量的统计、汇总工作,到年初又要核算一年的执行情况

    户部现在有四百余吏员名额,如果这么一改,恐怕得增加一半。

    而且,这方案与户部现在的十三清吏司设置有冲突。

    严格说起来,大明户部就不是一个财政管理部门,而是一个执行部门。

    二百年沿袭下来,每一笔赋税从征收到使用都是规划好的,户部要做的只是按照规划中转一下。

    在此模式下,十三清吏司各自负责一省,按部就班做着接收-转发的工作。

    根子还在朱元璋身上。

    这货觉得,将财赋收归朝廷再发下去,会增加很多无谓的开支。

    还是以山东为例。

    山东有一笔10两银子的赋税,而山东卫军同时有一笔10两银子的军饷待发,如果交到朝廷再发下去,显然会增加运输成本。

    干脆,别上交了,就近支付吧。

    就这么着,只有各地结余和需要长途转运的开支,才会在朝廷这里中转一下。

    朱元璋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很明显,僵化的财政体制最终成为大明灭亡的主因之一。

    很显然,如果改动这个制度,就必须对户部机构进行改革。

    很显然,半路出家搞财务的曹化淳没有这个能力。

    “此事已不是臣能做到的了,臣无能,让陛下失望了。”曹化淳考虑再三,还是将想法说了出来。https:///book/5875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