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一九四五
一九四五年,北平。
三月初。
日寇在华的时间快到了尽头,长久的黑暗终于盼来了黎明。
小月河旁,刘济民独自蹲在岸边,抽着旱烟。
华大的师生纷纷去了西南,唯独只有他,留守在了北平。
“你记住,终生不得离开这座北平城。”这是他父亲临终前留给他的话。
以前这话对他来说是桎梏,可现在他倒庆幸能与这城共存亡。
早些年前,华大南门前有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像,后来被伪军给砸毁了。到头来,伤人最深的,却是自己的同胞。
独自接管华大后,此处还算安宁。刘济民把华大变成了难民的救济所。有热血的青年在此地召开动员大会,鼓动革命热情,他也乐得打下手。
第三教学楼第108室,是刘济民唯一开课的教室。每周三周四,他会讲俩节中国古代史。
听课的人员组成繁杂,换的也快。毕竟战乱的年代,这些老旧的历史对国家的作用太过微末。不过刘济民注意到了,有一个学生,几乎一堂课都没落下过。
有一天,这位学生找到刘济民,向他问起了有关“梦阳国”的历史。
这是刘济民第一次接触到“梦阳国”的概念。脑子里丝毫没有类似的有关信息,他探究的问那名学生:“不知同学是从哪里听说有关梦阳国的事?”
那名学生先是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老师好,我叫谢安民。目前在报社做实习记者。”
“哦。”刘济民掏出旱烟抽了俩口,借此提提神。
那谢安民继续说道:“我家里世世代代都在抄录一本名叫《冥河记》的书籍。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尚且留下的版本还有小篆所录,隶书所录,行书所录,还有我自己用楷书抄录的。我想,这本书的历史至少能到秦朝以前。那书里记载了许许多多的怪异之事,听起来好像是古代的浪漫神话。其中提到最多的,便是一个名叫梦阳的国家,历经了许多代英雄儿女的守护,简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令我好生神往。”
听到此,刘济民心中振奋不已,忙问到:“不知谢同学能不能把这本书也给老夫看看。”
事情的变故也尽在此处了。谢安民本来说好第二日将那本《冥河记》带来,可是一天过去了,始终没有等到他的消息。
就这样,三个多月的时间便过去了。
刘济民支起病弱的身子,将烟杆别上腰间,步履蹒跚地走回华大。还未等走近校门,老远就看见有个邮差徘徊在华大的校门口。刘济民见状赶忙迎了上去。
那邮差看见他之后,脸上愁容尽散,忙说道:“瓜皮帽,八字胡,腰里还别着旱烟杆,想必你就是刘济民先生吧。”
“没错,不知同志有何事啊?”
“有人给你寄了东西,说是必须要交到你手里。我在校门口等了有一会了,见校门被锁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你回来了。”
“那多谢同志了。”刘济民向他拱拱手。
“没事,那我就先走了。”说完,那人蹬着自行车就离开了。
刘济民看了看包裹,只见寄件人上写着“谢安民”三个字。刘济民突然意识到什么,立马携着包裹,回到自己的宿舍。
昏暗的屋子里掌上了煤油灯,刘济民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蓝皮封的书,上面用楷书写着“冥河记”三个字。
https:///book/5847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三月初。
日寇在华的时间快到了尽头,长久的黑暗终于盼来了黎明。
小月河旁,刘济民独自蹲在岸边,抽着旱烟。
华大的师生纷纷去了西南,唯独只有他,留守在了北平。
“你记住,终生不得离开这座北平城。”这是他父亲临终前留给他的话。
以前这话对他来说是桎梏,可现在他倒庆幸能与这城共存亡。
早些年前,华大南门前有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像,后来被伪军给砸毁了。到头来,伤人最深的,却是自己的同胞。
独自接管华大后,此处还算安宁。刘济民把华大变成了难民的救济所。有热血的青年在此地召开动员大会,鼓动革命热情,他也乐得打下手。
第三教学楼第108室,是刘济民唯一开课的教室。每周三周四,他会讲俩节中国古代史。
听课的人员组成繁杂,换的也快。毕竟战乱的年代,这些老旧的历史对国家的作用太过微末。不过刘济民注意到了,有一个学生,几乎一堂课都没落下过。
有一天,这位学生找到刘济民,向他问起了有关“梦阳国”的历史。
这是刘济民第一次接触到“梦阳国”的概念。脑子里丝毫没有类似的有关信息,他探究的问那名学生:“不知同学是从哪里听说有关梦阳国的事?”
那名学生先是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老师好,我叫谢安民。目前在报社做实习记者。”
“哦。”刘济民掏出旱烟抽了俩口,借此提提神。
那谢安民继续说道:“我家里世世代代都在抄录一本名叫《冥河记》的书籍。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尚且留下的版本还有小篆所录,隶书所录,行书所录,还有我自己用楷书抄录的。我想,这本书的历史至少能到秦朝以前。那书里记载了许许多多的怪异之事,听起来好像是古代的浪漫神话。其中提到最多的,便是一个名叫梦阳的国家,历经了许多代英雄儿女的守护,简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令我好生神往。”
听到此,刘济民心中振奋不已,忙问到:“不知谢同学能不能把这本书也给老夫看看。”
事情的变故也尽在此处了。谢安民本来说好第二日将那本《冥河记》带来,可是一天过去了,始终没有等到他的消息。
就这样,三个多月的时间便过去了。
刘济民支起病弱的身子,将烟杆别上腰间,步履蹒跚地走回华大。还未等走近校门,老远就看见有个邮差徘徊在华大的校门口。刘济民见状赶忙迎了上去。
那邮差看见他之后,脸上愁容尽散,忙说道:“瓜皮帽,八字胡,腰里还别着旱烟杆,想必你就是刘济民先生吧。”
“没错,不知同志有何事啊?”
“有人给你寄了东西,说是必须要交到你手里。我在校门口等了有一会了,见校门被锁了,正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你回来了。”
“那多谢同志了。”刘济民向他拱拱手。
“没事,那我就先走了。”说完,那人蹬着自行车就离开了。
刘济民看了看包裹,只见寄件人上写着“谢安民”三个字。刘济民突然意识到什么,立马携着包裹,回到自己的宿舍。
昏暗的屋子里掌上了煤油灯,刘济民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蓝皮封的书,上面用楷书写着“冥河记”三个字。
https:///book/5847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