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宇宙最初的3分XX秒
2001年五月的一个周末,旧金山湾区某海景别墅里,顾玩跟妻子麻依依,正在享受难得的闲暇。
她还在读计算机的硕士研究生呢,估计今年九月份肯定是毕不了业的。
最快最快,可能也要到明年1月份那个期末。
大洋国这边读研,都是一年3学期制的,1月,5月和9月,都是新一个学期的开始。只要你本科修够学分、读研攒够成果,就能毕业,倒也不一定非要凑整学年。
所以读个硕士,16个月毕业这种奇葩,也是有的。
事实上,光靠麻依依自己的本事,哪怕成绩再牛逼,读6个4月制学期、整整两年硕士毕业,也算是很不错了。但她毕竟借助了顾玩的东风,帮忙做了很多分布式架构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研究,所以到了斯坦索姆这边,刷成绩也很快。这才能再省掉8个月,到2002年年初就彻底摆脱学业踏上工作。
在顾玩的帮助下,她还颇有手腕地拉拢了一票斯坦索姆这边的精英,预定了将来一起为顾玩来大洋国后新开的那家科技公司效力,大家一起搞机器学习和分布式算力架构之类的基础研究支持,以及自动驾驶/导航之类的应用科技。
这就是来世界名校读博士的好处,你可以拉到很多足够资格给你当工具人的班底,无论是同学还是学长,甚至是导师。
如果在国内读博,或者不读博,将来融入团队、拉起一支足够精英的科研班底,就要多费很多事儿。
夫妻俩坐在海景别墅的露台上,吹着海风,享受着五月的加州阳光,一边做些吟诗作对的雅事儿,一边盘点着生意和学业的得失。
便在这时,别墅的女仆收到了一封快递,送到男主人的面前,打破了夫妻间的静谧。
这是一份学术期刊的录稿函,麻依依凑过来看了几眼,便忍不住感慨恭维丈夫:
“真厉害,又是两篇《自然》,这下艾弗森教授是再也阻止不了你在九月份之前,准时毕业了。对了,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她刚才才提到,自己最快也要明年年初才毕业,现在看到丈夫的突飞猛进,不得不让她感受到学霸和学神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是关于黑洞定义的后续计算细节。”顾玩一边看回函,一边随口回答妻子,
“你应该知道,黑洞定义的关键,就在于确保原本认为黑洞吞噬时会产生的熵减,要跟我新定义出来的黑洞辐射所射出的虚粒子对中的虚正粒子所带的能量、质量相吻合,至少要能够抵消。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我的猜测,就必须把这个黑洞吞噬过程中射出的虚正粒子辐射的总强度,用数学方式精确表达出来。
而且,在黑洞吞噬边界既然在不停地产生反物质、并且正反物质被史瓦西半径视界分隔,那就意味着黑洞里的反物质其实在越积累越多。理论上这也会在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最终催生黑洞的蒸发——只不过这个蒸发会很慢,所以在宇宙的有限寿命内,是观测不到了。
我这篇论文中,给出了一个最新的估算解,按照这个估算,黑洞彻底蒸发消散所需的时间,估计在10的60次方年的数量级上。也就是万亿亿亿亿亿亿亿年级——别数错了,是7个亿字。而宇宙目前的寿命才100多亿年,跟我估算的黑洞蒸发年限差了6个亿字位数辈呢,所以咱是别想证明这个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给出这个数字,跟没给出这个数字,对于学界的意义差距是很大的。我这是给了《自然》一个面子,确保这么重要的假说,最后的完善性计算工作,是在他们期刊上发表的。”
事实上,有了顾玩一开始的假设,后面的计算工作,其实只要别人相信他,那么没有顾玩也能做出来的。
顾玩只是做得比较快,另一方面也是《自然》之类的顶级期刊要面子,求着顾玩来发表,所以哪怕有其他人计算方面比较抢时间,《自然》估计也不会让别人的论文先发表。
因为黑洞这个成果的价值,经过几个月的发酵之后,重要性已经比刚提出时,高了不知多少倍。
这么重要的成果,一开始因为不受重视,所以最初几篇讨论都是在《天体物理》上发表的。
但是现在,要是后续所有论文还是全在《天体物理》上发表,那《自然》的脸还往哪儿搁?
所以,现在不是顾玩求着《自然》登他的论文,是《自然》求着顾玩,往它们那儿投。
同样道理的,《科学》也给顾玩约稿了,希望把该课题中,关于反物质能量分析的一篇子论文,发到《科学》上。所以顾玩估计黑洞这波研究结束之后,他可以拿到两篇《自然》,一篇《科学》,总计三篇世界顶级神刊的论文数,这个成绩放到哪儿都是够任何博士毕业、任何助研升副研评职称的了。
在天体物理发现和猜想方面,《科学》是不太会跟《自然》抢的,因为两者术业有专攻。《科学》更偏重人类的建树,而《自然》更偏重法则的发现。
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来自千万光年以外的外星系,只是通过了新的观测手段观测到了,那么这种顶级成果一般就是《自然》争抢的。
可如果是某国发明了大型粒子对撞机,撞出了什么原本不够碎而看不见的新玩意儿,这一般就会发在《科学》上。
黑洞辐射本身,《科学》没什么好抢的,但如果有反物质控制理论方面的任何细微新进展,《科学》就能来抢一抢了。
顾玩是赏它们脸,才把后续的计算和完善部分,留了一手,没全部发《天体物理》。
两大神刊实在应该感谢顾玩的仁慈,让他们又长了一些脸。
这就是所谓的曾经我以发过《科学》、《自然》为荣。如今《科学》、《自然》以我依然还肯给他们投稿为荣。
……
麻依依听了老公的讲解,才算是对顾玩如今的逆天程度,有了充分的了解。
原先,她只能说是知道老公厉害,但依然不知道竟然厉害到这种具体程度。
了解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展望的疑问:
“那你读博的最后四个月,打算再在哪些方向,猛追穷寇刷学术声望呢?我记得你上次说过,除了这些关于黑洞和反物质的精确计算,你还有别的长远打算的。”
顾玩抿了一口蜜桃冰茶,直言不讳地回答:“下一步,我想做一点跟我之前工作继承性比较大的后续研究。
你也知道的,我研究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当初我出道就是干那个的。虽然不是什么根本性研究,而是完善性研究,但至少也给我在这个领域话语权了。目前为止,最精确最久远的宇宙寿命,是我测量出来的。
但是,现在既然有了黑洞辐射理论,有了其他宇宙辐射来源,我们原先计算宇宙寿命和逆推宇宙年谱的一些算法,就存在误差了。
比如,我们原先认为,宇宙中目前最终剩下的背景辐射,是完全来自当年宇宙大爆炸的余温。可现在看来,这个背景辐射,不一定全部都来自大爆炸余温,还有其他包括但不限于黑洞的反物质产生源带来的辐射——
这些能量,宇宙大爆炸的时候,还不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是后来反物质在各种情况下产生,其中的反物质被吞噬,正物质辐射到了可见宇宙中,多出来的。因此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逆推重修整个宇宙年谱。
这事儿的难度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绝对是一个哗众取宠刷到公众科普知名度的大成果。所以,原先想干这种事情,你得有足够论资排辈的学界地位,你才能碰这个话题。
而你如果不够德高望重的话,是不可能发现一点新变量,就让你把所有重新计算逆推的过程,都刷一遍论文数量的。我觉得,经过前面这一波操作和知名度刷脸,我现在应该够资格做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了。最多,给艾弗森教授一点统筹规划层面的指点功劳。”
“这么一说,倒是挺让人期待的呢。估计做出来之后,又是一堆的《自然》,还能再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麻依依想想都觉得挺悠然神往的。
顾玩理所当然地肯定:“科普读物当然也要写。咱是要济世救国的科学家,不是那种躲在书斋里出世的。如果做出了成绩,不能大声喊出来让全世界人注意,那对于我们的大业有什么好处?
光写论文是没钱的,同时写有趣又有噱头的科普,才符合网络时代的自我宣传嘛。我连要写的科普文章的题目都想好了,就叫《宇宙最初的3分XX秒》——具体XX是多少,要等我计算过后才知道。反正,这是一个决定我们今天宇宙化学元素底层比例的时间点,可以精确到秒。
在那一秒内发生的事情,就决定了今天宇宙内的化学元素比例。这个观点,原先学界也有人认同,只是大家没有闲心计算精确到这一秒,我现在既然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黑洞反物质干扰参数都算了,不如多算一点,震惊一下无知大众吧。”
顾玩再一次剽窃了地球上某科普大神的博眼球招数。
https:///book/5813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她还在读计算机的硕士研究生呢,估计今年九月份肯定是毕不了业的。
最快最快,可能也要到明年1月份那个期末。
大洋国这边读研,都是一年3学期制的,1月,5月和9月,都是新一个学期的开始。只要你本科修够学分、读研攒够成果,就能毕业,倒也不一定非要凑整学年。
所以读个硕士,16个月毕业这种奇葩,也是有的。
事实上,光靠麻依依自己的本事,哪怕成绩再牛逼,读6个4月制学期、整整两年硕士毕业,也算是很不错了。但她毕竟借助了顾玩的东风,帮忙做了很多分布式架构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研究,所以到了斯坦索姆这边,刷成绩也很快。这才能再省掉8个月,到2002年年初就彻底摆脱学业踏上工作。
在顾玩的帮助下,她还颇有手腕地拉拢了一票斯坦索姆这边的精英,预定了将来一起为顾玩来大洋国后新开的那家科技公司效力,大家一起搞机器学习和分布式算力架构之类的基础研究支持,以及自动驾驶/导航之类的应用科技。
这就是来世界名校读博士的好处,你可以拉到很多足够资格给你当工具人的班底,无论是同学还是学长,甚至是导师。
如果在国内读博,或者不读博,将来融入团队、拉起一支足够精英的科研班底,就要多费很多事儿。
夫妻俩坐在海景别墅的露台上,吹着海风,享受着五月的加州阳光,一边做些吟诗作对的雅事儿,一边盘点着生意和学业的得失。
便在这时,别墅的女仆收到了一封快递,送到男主人的面前,打破了夫妻间的静谧。
这是一份学术期刊的录稿函,麻依依凑过来看了几眼,便忍不住感慨恭维丈夫:
“真厉害,又是两篇《自然》,这下艾弗森教授是再也阻止不了你在九月份之前,准时毕业了。对了,论文的内容是什么?”
她刚才才提到,自己最快也要明年年初才毕业,现在看到丈夫的突飞猛进,不得不让她感受到学霸和学神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是关于黑洞定义的后续计算细节。”顾玩一边看回函,一边随口回答妻子,
“你应该知道,黑洞定义的关键,就在于确保原本认为黑洞吞噬时会产生的熵减,要跟我新定义出来的黑洞辐射所射出的虚粒子对中的虚正粒子所带的能量、质量相吻合,至少要能够抵消。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我的猜测,就必须把这个黑洞吞噬过程中射出的虚正粒子辐射的总强度,用数学方式精确表达出来。
而且,在黑洞吞噬边界既然在不停地产生反物质、并且正反物质被史瓦西半径视界分隔,那就意味着黑洞里的反物质其实在越积累越多。理论上这也会在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最终催生黑洞的蒸发——只不过这个蒸发会很慢,所以在宇宙的有限寿命内,是观测不到了。
我这篇论文中,给出了一个最新的估算解,按照这个估算,黑洞彻底蒸发消散所需的时间,估计在10的60次方年的数量级上。也就是万亿亿亿亿亿亿亿年级——别数错了,是7个亿字。而宇宙目前的寿命才100多亿年,跟我估算的黑洞蒸发年限差了6个亿字位数辈呢,所以咱是别想证明这个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给出这个数字,跟没给出这个数字,对于学界的意义差距是很大的。我这是给了《自然》一个面子,确保这么重要的假说,最后的完善性计算工作,是在他们期刊上发表的。”
事实上,有了顾玩一开始的假设,后面的计算工作,其实只要别人相信他,那么没有顾玩也能做出来的。
顾玩只是做得比较快,另一方面也是《自然》之类的顶级期刊要面子,求着顾玩来发表,所以哪怕有其他人计算方面比较抢时间,《自然》估计也不会让别人的论文先发表。
因为黑洞这个成果的价值,经过几个月的发酵之后,重要性已经比刚提出时,高了不知多少倍。
这么重要的成果,一开始因为不受重视,所以最初几篇讨论都是在《天体物理》上发表的。
但是现在,要是后续所有论文还是全在《天体物理》上发表,那《自然》的脸还往哪儿搁?
所以,现在不是顾玩求着《自然》登他的论文,是《自然》求着顾玩,往它们那儿投。
同样道理的,《科学》也给顾玩约稿了,希望把该课题中,关于反物质能量分析的一篇子论文,发到《科学》上。所以顾玩估计黑洞这波研究结束之后,他可以拿到两篇《自然》,一篇《科学》,总计三篇世界顶级神刊的论文数,这个成绩放到哪儿都是够任何博士毕业、任何助研升副研评职称的了。
在天体物理发现和猜想方面,《科学》是不太会跟《自然》抢的,因为两者术业有专攻。《科学》更偏重人类的建树,而《自然》更偏重法则的发现。
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如果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来自千万光年以外的外星系,只是通过了新的观测手段观测到了,那么这种顶级成果一般就是《自然》争抢的。
可如果是某国发明了大型粒子对撞机,撞出了什么原本不够碎而看不见的新玩意儿,这一般就会发在《科学》上。
黑洞辐射本身,《科学》没什么好抢的,但如果有反物质控制理论方面的任何细微新进展,《科学》就能来抢一抢了。
顾玩是赏它们脸,才把后续的计算和完善部分,留了一手,没全部发《天体物理》。
两大神刊实在应该感谢顾玩的仁慈,让他们又长了一些脸。
这就是所谓的曾经我以发过《科学》、《自然》为荣。如今《科学》、《自然》以我依然还肯给他们投稿为荣。
……
麻依依听了老公的讲解,才算是对顾玩如今的逆天程度,有了充分的了解。
原先,她只能说是知道老公厉害,但依然不知道竟然厉害到这种具体程度。
了解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展望的疑问:
“那你读博的最后四个月,打算再在哪些方向,猛追穷寇刷学术声望呢?我记得你上次说过,除了这些关于黑洞和反物质的精确计算,你还有别的长远打算的。”
顾玩抿了一口蜜桃冰茶,直言不讳地回答:“下一步,我想做一点跟我之前工作继承性比较大的后续研究。
你也知道的,我研究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当初我出道就是干那个的。虽然不是什么根本性研究,而是完善性研究,但至少也给我在这个领域话语权了。目前为止,最精确最久远的宇宙寿命,是我测量出来的。
但是,现在既然有了黑洞辐射理论,有了其他宇宙辐射来源,我们原先计算宇宙寿命和逆推宇宙年谱的一些算法,就存在误差了。
比如,我们原先认为,宇宙中目前最终剩下的背景辐射,是完全来自当年宇宙大爆炸的余温。可现在看来,这个背景辐射,不一定全部都来自大爆炸余温,还有其他包括但不限于黑洞的反物质产生源带来的辐射——
这些能量,宇宙大爆炸的时候,还不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是后来反物质在各种情况下产生,其中的反物质被吞噬,正物质辐射到了可见宇宙中,多出来的。因此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逆推重修整个宇宙年谱。
这事儿的难度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绝对是一个哗众取宠刷到公众科普知名度的大成果。所以,原先想干这种事情,你得有足够论资排辈的学界地位,你才能碰这个话题。
而你如果不够德高望重的话,是不可能发现一点新变量,就让你把所有重新计算逆推的过程,都刷一遍论文数量的。我觉得,经过前面这一波操作和知名度刷脸,我现在应该够资格做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了。最多,给艾弗森教授一点统筹规划层面的指点功劳。”
“这么一说,倒是挺让人期待的呢。估计做出来之后,又是一堆的《自然》,还能再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麻依依想想都觉得挺悠然神往的。
顾玩理所当然地肯定:“科普读物当然也要写。咱是要济世救国的科学家,不是那种躲在书斋里出世的。如果做出了成绩,不能大声喊出来让全世界人注意,那对于我们的大业有什么好处?
光写论文是没钱的,同时写有趣又有噱头的科普,才符合网络时代的自我宣传嘛。我连要写的科普文章的题目都想好了,就叫《宇宙最初的3分XX秒》——具体XX是多少,要等我计算过后才知道。反正,这是一个决定我们今天宇宙化学元素底层比例的时间点,可以精确到秒。
在那一秒内发生的事情,就决定了今天宇宙内的化学元素比例。这个观点,原先学界也有人认同,只是大家没有闲心计算精确到这一秒,我现在既然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黑洞反物质干扰参数都算了,不如多算一点,震惊一下无知大众吧。”
顾玩再一次剽窃了地球上某科普大神的博眼球招数。
https:///book/5813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