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小说 > 宋家江湖

第十七章 京变

    隆符十七载四月十五。

    距离那个萧瑟凄凉的清明已经过去了十天。

    唐诗尔的不知所踪,在清凉镇犹如往小潭中扔了一枚石子,只在少数人心中漾起波澜,这波澜或许会在若干年后形成一场轩然大波,但不是现在。

    而右相府的轰然坍塌,却是立即在上京引起了一场山洪似的剧变,那个生前就常常在儿子面前自吹大宋黄紫公卿半出其手的老人,委实没有撒谎,在他离世后的十天内,这个清明让许多人都过得胆战心惊。

    妖后的刀子比江湖上最凌厉的刀客还要快,赵克己权倾朝野,也不过是眨眼一刀的事,以至于庙堂中许多曾受教于赵克己的大臣都蒙在鼓里,还真以为赵克己谋反篡国,私下交流时甚至为此痛心疾首,怒斥那赵克己昏了头,放着右相的位置不坐,要去和那北原狼子野心的蛮子狼狈为奸。

    一些平素自诩赵克己门生的官员眼见风头不对,纷纷联名上书怒谏那赵贼数桩恶行,不少恶行都是捕风捉影,唯有若干年前赵徽冲撞左相,害得左相小儿子残疾一事千真万确,不管不顾替儿子遮风挡雨的赵克己也被冠上了一个管教无方的罪名。

    赵克己生前得意的门生们此时都成了鞭尸、往他身上泼脏水的中流砥柱,倒是事件的主人公之一,中书舍人元七意,也是赵克己最得意的两位门生之一,一直对此事保持沉默。

    右相赵克己的倒下意味着大宋的庙堂少了一根擎天之柱,半数的官员们都要掉转矛头寻找新的靠山,左相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奇怪的是,这个一向来者不拒的老人在赵克己死后却没有任何动静,放任数以百计的官员如同无头的苍蝇乱窜,既不抛出橄榄枝,也任由那些堆在库房中的名帖生灰。

    大宋的庙堂与之前所有朝代的庙堂都不同,肺痨小皇帝勉强依靠太医院吊命,日日早朝都难以维系,更别提临幸后宫,为夏氏传宗接代,也就不会有春秋无义战时发生的九子夺嫡、玄武门之变,不少官员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投靠的皇子,亦有人偷偷派遣门客前往锦绣城,去探听那位绣王的口风,看他有没有称帝的念头。

    如果妖后盛浅予没有称帝的心,那么在肺痨小皇帝归天之后,最有可能继位的就是他的皇叔,立志成为盛世闲王的夏倚天。

    其实二十多年前,满朝文武都坚信夏倚天会成为新帝,这位小时候就被宋太祖抱在怀里,称为夏氏锦绣儿的风雅男人,本身的文韬武略就冠绝大宋,更别提其贵为太子的身份,登基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但不知为何,最后登基的却是始终韬光养晦的二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文宗皇帝。

    虽说文宗皇帝亦是胸有韬略,但是不少老臣打心眼里还是更喜欢那个待人接物如春风拂面的绣王夏倚天。

    近两年间,盛浅予称帝一说已不胫而走,不单是在庙堂诸臣之间,就连上京坊间也常常在茶余饭后谈论此事。

    上京的百姓或许是生长于这座天下第一名城的缘故,胆识、见识都比其余地界要强上不少,若是换作是山南道百姓,绝对不敢私议国事,生怕因此掉了脑袋。

    但上京的百姓才不害怕,甚至为了此事而分成了数个派别,听说三月十五殿试后犒赏登科进士的曲江宴中,作为科举主考官的赵克己还以此作为曲水流觞的题目,问天下士子女子称帝是否逾矩,搅得满城风雨,深宫内院中伺候盛浅予的宫女们都战战兢兢,唯恐这个以女子之身登上大宋权力巅峰的女人拿她们撒气。

    但显然,盛浅予的手笔才不会狭窄到在这些紫禁笼中雀身上开刀,她要么不动刀,要么就惊天下,直接连根砍断了赵克己的身家性命,要这位赫赫右相背负千古骂名,不管是肉体还是名誉都彻底摧毁。

    右相府没落后的上京,舆论就像墙头草一样,被这股血雨腥风一刮,统统向盛浅予的石榴裙下倒去,几乎没有一个官员敢站出来替赵克己说句公道话,或许是他们认为赵克己谋反叛国一事属实,又或许是没有那个胆量与疯魔了的盛浅予扳手腕。

    代表大宋权力核心的威宁殿中,竟只有一个老头敢直视幕帘后的倾城倩影,不卑不亢地说了一句:“老夫相信守心不是那样的人。”

    守心,是赵克己的字,只有关系最亲近的人才会如此称呼他。

    说这话的老头叫孙长贵,很土气的名字,但代表的却是大宋王朝的宾礼外事,如果说赵克己、左相是大宋官员前进途中避不开的两座高山,那么孙长贵就是一座无人敢觊觎其位置的险峰,他已经执掌了礼部二十五年。

    初登威宁殿的新生代官员们望着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头,心道他哪里来的理由和胆量跟太后叫板,但一些已经效力大宋近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大臣纷纷脸色微变,他们忽然想起了一桩淹没于昌徽年间的旧事。

    礼部尚书孙长贵不但与赵克己有着交情,而且交情极深,当初文宗皇帝决定改革科举时,就是赵克己与孙长贵牵的头,并为此尽心竭力了二十多年,可以说正是这两个人造就了大宋的文风鼎盛。

    所有人都道孙长贵是铁打的礼部尚书,连当初担任礼部侍郎的元七意都高升为清贵之极的中书舍人,甚至有望成为未来右相了。

    这个老人依旧不挪窝,待在礼部日新月异的高屋华瓴中,已经成为了礼部的象征,他送走了一代又一代旧人与新人。

    此刻威宁殿中的不少人都受过他的恩惠,他一说话,连带着不少人都紧张起来,偷偷抬起头打量那道幕帘,生怕幕帘后的那道倩影掀起雷霆之怒。

    亦有人下意识望向站在文官首位的左相,看他会否借此发难,但让他们失望了,左相背对文武百官,一反常态的老神在在,这个苍老的背影似乎因岁月而迟钝,甚至忘记了可以借此机会击倒孙长贵这个官场上的劲敌。

    所幸的是,那次朝会上盛浅予的心情不错,退朝后威宁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仍能听到一片珠玉琅琅,落在孙长贵的耳中,却像是一曲对大宋最后肱骨的哀歌。

    他佝偻身形,步子蹒跚,落在人群的最末端,成为了最后一个离开皇城的人。

    他一身麻布长衫,哪怕是上早朝,他也很少穿那身显赫之极的绣有仙鹤锦鸡的从一品蟒袍。

    若不是守卫皇城的千牛卫对其态度敬畏,谁又会相信就是这个不修边幅而寒酸朴素的老人,敢对文宗皇帝跳脚大骂:“若科举不改,我必告老还乡,广辟寒舍纳天下寒士,要你夏氏治下无可用之人”。

    孙长贵回头看了一眼外城通往内城的朱漆大红牖,无忧和尚曾在这儿将竖九路、横九路的八十一枚金钉震飞,他摇了摇头,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君贤凤鸣的时代了,如今的皇城阴气太重。

    孙长贵往宽窄巷子的寒舍走去,推开布满青藓的屋门,正准备从瓷缸里舀一瓢水洗面,却见四方的木桌边坐着一清瘦身影,那人背对着他,给他的感觉有些熟悉。

    他脑中闪过一个二十年没有见过的人的名字,匆忙敷衍地抹了把脸,水珠尚在皱纹沟壑里流转,就皱着眉头,走至清瘦人影对座,略带责问道:“你怎么来了?赵徽是不是还活着?”

    清瘦人影正是南山牧野,仍是一幅清贫素朴的模样,眉目极淡,但五官尚算得俊美,若是梳妆打扮一番,放在江南道那些坐地吸土的美妇眼中,也不失为一个让她们一掷千金的美男子。

    回首往昔,他也曾是倜傥状元郎,也曾醉卧高楼千金买醉,疏酒狂觞倚马成文,这个骑白马自西域翩翩而来的男人,青丝白衣,迷倒过上京无数怀春少女,他入京之时,满城夹道,长街尽头站着文宗皇帝,正微笑看着这个誉满天下的西域奇才。

    二十年默默无闻后,谁还会记得他南山牧野呢?

    江湖一代新人胜旧人,能消声觅迹却仍处于风口浪尖者,也只有那么寥寥几人罢了。

    南山牧野点头道:“少爷还活着,现在住在清凉镇,李前辈正在教他习剑。”

    “李前辈?”

    孙长贵沉吟了一声,突然激动道:“可是武当那位?”

    南山牧野笑着点点头,忽然正色道:“孙大人相信老师是被陷害的?”

    孙长贵看着南山牧野,想着他与二十年前宛如天壤似的巨大差别,没好气道:“老夫当年也是你的主考官之一,要不是赵老儿快了一步,你就是我学生了,还喊我孙大人?”

    见南山牧野有些哑然,他摆摆手道:“我当然不相信赵老儿会谋反叛国,我比谁都了解这老小子,北原那位天可汗牺牲了那么多精锐才把招安贴送到他手上,换做是我,都得考虑几天,这老小子二话不说就烧了。就这个人,你说他尸位素餐我都信,谋反叛国?他要是敢,现在都成北原的南院大王了!”

    “那大人如何看待盛浅予称帝一事?”

    见南山牧野仍是不改口,孙长贵挑了挑苍老的眉头,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抿了口早就摆放在桌上的酒,道:“女子称帝,当然是违礼逾矩,老夫当了这么多年礼部尚书,对此中因由再清楚不过。不过十八年前,老夫认识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小子,叫王三甲,他说世间男女其实没什么不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却要遵从三从四德,这并不公平。

    他还说,男人可以研习四书五经,参与科举,女人就必须红袖添香,沦为男人的玩物,这也不公平。

    老夫当时听得火冒三丈,但如今细细想来,其实不无道理,盛浅予要称帝,就让她称呗,只是这世间一切都得按规矩来,她盛浅予不讲规矩,她不愿花功夫说服守心那个顽固老儿,竟然动刀子杀人,这就不合道义了。”

    南山牧野点点头,孙长贵所说的正是他心中所想,女子称帝所承受的骂名必是前所未有,所受到的阻力也必是莽莽洪流,以白鹿书院、江左吴家为首的这些庞大势力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女人骑在天下人之上作威作福,但这并不意味着,盛浅予就一定要不择手段。

    赵克己的死,太冤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虽说赵克己作为那株最讨厌的巨木,是盛浅予如鲠在喉的眼中钉,但人各有所爱,各有所忠,他南山牧野作为赵克己最后一个门生,难道就这样听着恩师的冤魂在地下怨诉吗?

    南山牧野紧紧握拳,当年锣鼓巷一事,他得罪了太多人,若非恩师誓死力保,哪还有他的今天?知恩若不报,便是读尽了圣贤书,也不过是个不知冷暖的禽兽罢了!

    就在南山牧野思虑间,孙长贵忽然想起一事,脸色微变,以盛浅予的狠厉性子,赵克己不过是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自古从无女子称帝,就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今日他替赵克己说了句公道话,难保这女人怀恨在心,杀鸡儆猴。

    这时,屋外头忽然传来马蹄嘶鸣以及人群喧闹声,梁上灰尘似大雪纷扬落下,瓦片震动。

    孙长贵脸色大变,果然如他所料,这女人尽管没有选择在朝堂上向他发难,但也差之不多,竟搅出如此声势,这女人真把上京当成了她的一言堂?

    如此横行无忌不虑后果?

    赵克己被诬谋反叛国,他又将安上个什么罪名?

    他能够想象,千牛卫定已将宽窄巷子团团包围,谁也逃不出去,他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他已经活的够久了,死便死罢,但南山牧野还年轻,满腹韬略还无处施展,决不能死在这无谓的政治争斗中。

    过去二十年间,是赵克己为南山牧野遮风挡雨,今日也该轮到他了!

    不过显然,他低估了南山牧野的能耐,南山牧野入圣一事,黄天行只告诉了盛浅予一人,他可不愿拿自己作为南山牧野扬威的垫脚石。

    南山牧野老神在在,将那汹涌而来的危险当作春风,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按在桌上,站起身朝孙长贵深深作了一揖,缓缓道:“大人保重。”

    说罢,便毫不犹豫推门离去。

    孙长贵来不及阻止,到口的劝阻又咽了回去。

    望着南山牧野离去的背影,他颤颤巍巍地点起一根蜡烛,苍老的面孔在烛火的阴翳中看不分明。

    借着烛光,他将纸摊平,仍是那熟悉的字迹,只不过字里行间不再是二十年前意气风发的扶龙策,而是杀气腾腾要吃人的屠龙术。

    孙长贵的脸上阴晴不定。

    屋外,南山牧野静静站在宽窄巷子的正中,光影之间,一个熟悉的男人站在他对面,按刀狞笑,在他身后,无数匹枣红马蜂拥而来,像一片深红色的海洋,要将南山牧野淹没。

    在上京军伍中服役的兵卒都憋着一口气,那帮驻守边疆的娘们凭什么说他们是怂包?

    论精锐,他们个个勇冠三军,论地位,他们这批人十之八九都是世家大族的少爷、江湖大派的翘楚。

    若不是如此,他们凭何守卫皇城?

    太阿山道人驭虹碎千甲,无忧和尚长笑入宫门,听上去他们是一帮不堪一击的废物,但也不看看与他们为敌的都是何许人物?

    便是白帝城的那位将军亲至,又能从这两人手中讨得几分好?

    今日,他们倾巢而出,势必要让这尊大宋开国以来第一位儒圣殒命,立上京铁军无上之威!

    千牛卫统领黄天行站在千军万马之前,此地的百姓都已被疏散一空,他看向无悲无喜的南山牧野,抚摸着甲胄上的凹陷,脸色阴沉,皮笑肉不笑道:“南山先生别来无恙?”

    南山牧野也笑了起来,但毫无笑意。

    “牧野沉默了二十载,今日容我张扬一回!”

    朗声满京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