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卫霸天下

第23章消毒的重要性

    说服了几位家臣后,接下来的日子里,卫辉便抽调几百个奴隶,在桑林旁边的空地上,建造出用木头和芦苇杆搭建的,三排长三十米宽十米养蚕室。

    当蚕室建好后,卫辉便从国、遂人当中征发有过十年以上的养蚕经验的女人,再加上原本就为卫辉养蚕,纺织的女奴一共三百人,在这刚刚建造完成的蚕室工作。

    养蚕最关键的是两点,分别为蚕室和消毒,蚕室必须要保温和散热,同时要防止蚕的天敌蛇、鼠、蜈蚣等啮齿动物、毒虫对蚕的伤害。

    为了建造这样的蚕室,卫辉让人在蚕室的四周挖出来一天一米宽,五十厘米深的壕沟,并且在里面灌上水,用来防止其他昆虫的闯入。

    而在盖蚕室的时候,卫辉还让人将蚕室的地面用柴火烧了一遍,其目的就是让火加热地面,将躲藏在低下的蛇蝎鼠烧死。

    同时还让人把建造大坝用的石头碾子拉来,在地面上来回碾压十几次,将地面夯筑的十分坚硬,防止老鼠、蚂蚁掘洞进入蚕室。

    由于蚕是种很弱小的昆虫,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和死亡。

    所以当蚕室一建造完,卫辉就让人将用贝壳烧成的石灰,将蚕室撒了一遍,用于消毒。

    同时将蚕室的四周,开辟了大量的了自由关闭的窗户,除了用来采光外,更多的是让室内通风,让蚕室不因为潮湿而滋生细菌病菌,从而污染蚕室。

    当撒完石灰后,卫辉让人在蚕室里排列两排木头架子,然后在架子上铺设一层带网眼的,由柳条编制的筛子。

    而在架子下面的地面上又放置由芦苇编制的席子,筛子上放置桑叶,用来养蚕喂蚕,而地面上的席子则用来接蚕拉出来的蚕屎,由于蚕屎很小,所以轻易的就从网眼里露了出来掉进地上的席子。

    这样的目的就是防止蚕屎,滋生细菌从而引发蚕室的病害。虽然蚕屎一拉出来,很快就会风干变硬。然而一旦雨水就会迅速回潮,很容易发生病害。

    而卫辉的这种用网眼将蚕与蚕屎分开的方法,能够让蚕在干净的环境里快速生长。

    而从那些有些丰富养蚕经验的女人那里卫辉得知,她们养蚕基本是,将蚕放到簸箕上养,通常都是在簸箕下面留下厚厚的一层蚕屎,每当阴雨天气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出现病害,差不多每年都有十分之一的蚕撑不过成熟。

    见此卫辉下令,地面上的席子上的蚕屎,定期拿出去倒掉,同时换上新的席子,旧席子则要用石灰水刷干净,并且要在太阳底下暴晒杀菌。养蚕的柳条筛子,也是同理定期暴晒杀菌。

    中国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

    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

    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

    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

    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对于杀菌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方法,比如说浴种,它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同时蚕室内也很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

    当蚕快要结蚕茧的时候,卫辉便让人用芦苇、秸秆编制出一条长长的,札成枝枝桠桠的长笼,用来方便桑蚕结蚕茧。而这个时期的人们,则是直接拿着有很多叉枝的树枝,一层层叠在一起,就让蚕“上山”结茧。

    在处理蚕茧的时候,卫辉见到女工都是直接将蚕茧放到冷水里浸泡,当蚕茧泡软后再找到漂浮在水面丝头,再沿着丝头开始抽丝剥茧。这种方法速度很慢不说,抽出来的丝还很硬没有韧性,特别容易断。

    于是他就让人烧开一盆热水,把蚕茧放在热水稍微浸泡一会儿,将蚕丝泡软后蚕丝的韧性也提高了很多,这样一来蚕茧抽出来的丝长度很大,不容易断丝。当蚕茧泡软后立马就放进干净的冷水里,并把把蚕茧压到水底,不能让蚕茧浮在水面,等水开始变黄后。

    就用筷子找出丝头,将丝头缠到一个卫辉命人制作的手摇纺纶上,接着转动摇杆转动纺轮,随着纺轮的转动,纺轮上缠着一圈又一圈蚕丝。而蚕茧也快速的转动跳跃起来,如同在水里跳舞一样。

    这可比用筷子抽出一根丝,卷在筷子上,然后手动挫转筷子来抽丝要快的多了。

    接下来卫辉看到女工使用很落后的纺车来纺纱,于是他按照后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的中国古代手摇式纺纱车,来仿制出一批纺纱车给纺织女奴使用。

    当人转动摇柄带动转轮转动,转轮上的皮带又带动转杆转动,而转杆则插在纺轮中间,又带动了纺轮转动。

    纺轮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丝、麻拈而成麻花状。在纺轮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塼盘垂直的方向(即转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纺轮停止转动时,便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转杆杆上,即完成“纺纱”过程。

    后来卫辉发现这种一人一轮一锭所纺出来的纱线速度还是太慢,一天不过两斤的纱线。于是将转轮变成了转桶,在转桶上安置了五根长短不一的皮带,分别带动五个大小相同,唯独转杆长短不一,且水平排列的纺轮。

    这样一来一个女奴,一人一轮五锭,一个人就可以纺织出五锭纱。

    后来卫辉又发明了十锭纺车、二十锭纺车,再后来卫辉干脆在濮水边上设立了一个纺纱室,利用水利带动转轮的转动,一次性可以方出二十锭纱。一天一部纺车,就可以纺出几十斤的纱。而纺车室里卫辉,一次性造了十辆大型水力纺纱车,每天可以纺织出数百斤的纱线来。

    通过这个纺纱室,卫辉迅速的纺织出大量的纱线,向卫国、郑国、齐国商人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粮食。

    为了保护纺车室的秘密,卫辉还特意从紧张的人力中抽调了二十名持戈徒日夜把守。而女奴隶也是严格看管,不得把纺车室里的一切泄露出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