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打听
刚才替姚廷芳家安排农事的妇人,这会儿正被一个相熟的妇人调侃。与她相熟的妇人笑道:“你可真是事儿事儿忙,叫活安排得恁好。”
那妇人唾弃她一口道:“我事儿忙也看对谁。这姚大郎家是个好的,乡亲乡邻的咱多说一句,指不准人家明年多有点收成。咋地,我这还是歹心了不成?”
其他人忙打圆场道:“没谁个说你歹心。你家今年没种红兰草吧?”
“去年种了,今年没种,准备种麦子。”
“我家打算种,田才放了几天水,得等等。”
“我家想种点蒜。”
“我想种点粗白菜和萝卜,打算明年腌点酸菜、晒点萝卜干。你家种不种?”
……
话题转到农事上去了,贞娘注意力也不再放在姚廷芳身上,而是认真地听着这些妇人们闲聊。
因为村寨在山里头,交通也不便,村里人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咸菜之类的东西全靠自己弄。可以说这里的妇人十项全能,下得了田,进得了厨房,做得了女红,养得了孩子,打得猎物,更传得了八卦。
姚廷芳买了针,又和妇人们聊了一会儿,这会儿话题就从田土农事转到了晒秋上了。
大家都很热情地邀请姚廷芳一行人晒秋的时候来参加。
姚廷芳应了好,又闲聊两句,扫了眼黎贞娘就走了。
黎贞娘没过多注意他,正听妇人们聊晒秋的事儿。
早早早很早些年,晒秋只是黎姓一族的事儿,如今晒秋是全村甚至周边一些村落的事儿,所以比较热闹。
晒秋的流程,她已经知道了。
晒秋的前一两天,族里头会敲铜锣召集大家开一个动员会,然后就是各家各户按照人头交食材出头到来帮工做晒秋宴的准备工作。
晒秋宴上除了大鱼大肉,还会做一些鱼饼、年糕、秋饼(有点像月饼)之类的吃食儿,需要捉鱼、磨面磨米粉等诸多此类的活计。
黎贞娘主要打听的是晒秋宴后的五天六夜的戏。
戏班子请的镇西葛关塘葛老歪的戏班子,几乎年年如此,年年也就唱那些戏目,大家还是乐此不彼。
贞娘打听这个倒不是对唱戏感冒,她感冒的是五天六夜期间的交易状况。
住在清沟黎,吃穿倒是不愁,就是钱少。钱少交通也不便,需要点啥多是以货易货。
交易人员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清沟黎及远近几里地的村落居民,一方面是住的比他们更偏僻一些也就是深山里的一些猎户,再一方面就是从外头来的商人。
清沟黎这等村落的居民,首要的是以稻谷等农作物作为交换产品,其次是像核桃、板栗、干蘑菇之类的山货。猎户主要是猎物,还有药材及较为珍贵的菌类植物。外头商人带来的多是盐巴、糖、铁器等村落里缺少的东西。
农作物已经大批卖过一波了,晒秋交换的多是与猎户们以货易货,换些皮毛、猎物,当然换不到特别珍贵的。特别珍贵的猎户们会直接与外来的商人进行交换。
贞娘家中去年刚和山里猎户换了皮毛,又借钱给汪村大姨家盖房子了,手里银钱不凑手,粮食就留了两石预备着晒秋的时候跟猎户换些药材的,如今又要再卖一石。那么和猎户交换,暂时可以不多做考虑了,自家能与对方可交换的货物不多。如此看来,能想办法多赚钱的只有外来商人。
她家有的也是山里常见的核桃和板栗以及一些蘑菇,并不算特别出众,也就只是借着晒秋之际外来商人进山卖一批,其他的还是陆陆续续拉到镇上的山货铺子贱卖。甭管贱卖不贱卖,多少有点赚头。
不过,目前对于他们家来说,任何有成本的买卖都是有风险的。昨日里肖氏和黎定山已经商量过了,黎定山帮人去县里送粮食,她就带着孩子在家里打山货等到晒秋的时候多赚俩。
还有一桩买卖,就是安顿外来商贩吃住的事情。这也是有旧例可循的,因为来贩货的商人少有是独自前来,都是结伙搭伴,多数也都是中间人。住宿吃饭安顿上也是村里头一些有头脸的人家攀扯上关系,像贞娘家这等情况,也插不上手。
当下,在场的这一圈人中,几乎都是卖粮食和山货之余,准备弄点吃食儿在晒秋的时候卖。唯有三家除外,这三家分别是吴文水家、黎定雨家、姚居明家。
吴文水家有杂货铺子,往外走地勤,有些人脉会安顿一些商贩吃住。
黎定雨家祖传的磨豆腐手艺,又早些年跟一个外乡人学了做豆皮的手艺。届时做出来,主要是卖给山里的一些猎户。
姚居明家是卖咸菜,姚居明的婆娘郭氏靠自己摸索,摸索出来一套腌菜法,颇有些名气。
贞娘吃过两回,腌的菜比较脆,口感酸辣略带甜味,仔细品味还带点花的清香味。整体口感偏江苏一些百姓家的腌菜,不似四川这等地方偏辣,也不像东北泡菜放恁多蒜。当然各地腌菜有各地的风味。
贞娘自信自己做腌菜,手艺定然不输姚居明家,早先是家里厨房自己摸的时候少,如今能摸到边了,却也不适宜太过冒进。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但是,她可以现在筹谋,慢慢再图长远。
她有了这方面打算,便向姚居明家的婆娘郭氏,她应该叫一声郭奶奶的打听了起来。
她正寻思怎么找话头呢,就听一个婶子问郭氏道:“听说你家今年准备了十几缸咸菜,这是准备大干呐?”
郭氏笑道:“去年腌了七八缸不够,今年就多腌点,也不知道到时候是个啥情况。”
有人夸道:“你家腌菜不愁卖,只怕不够卖。”
也有人客观分析道:“腌菜不怕放。多腌点,总比少了强。”
有人问道:“早先县里的十香居不是说要买你家方子吗?你家咋打算?”
“还有这事儿?”有人不知就里,打住了话头,偏头看过来,好奇地问道。
贞娘听着这话,耳朵不由得一动,暗忖道,腌菜方子有人收啊。思及自己也有些腌菜的方子,心下一喜,不由得侧耳倾听得更细致些。
郭氏纳着鞋底子,笑道:“前不久的事儿。就是一熟人问了一句,没打心买。我家也没打算卖,准备攒两年前,等老大家的娶进门,就挑担子往镇上买卖看。”
有人听得这话,忙道:“能留着就留着,好歹也是一门手艺,留给子孙,指不准就把家发起来了。”
郭氏听得这话,心里高兴,面上带着喜却客气道:“不敢求发家,能不把手艺丢了就成了。”
贞娘不好当众问十香居准备怎么买泡菜方子,只得把这想法记在心里留作日后备用。
她心中做着这般打算,眼睛却骨碌转个不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那妇人唾弃她一口道:“我事儿忙也看对谁。这姚大郎家是个好的,乡亲乡邻的咱多说一句,指不准人家明年多有点收成。咋地,我这还是歹心了不成?”
其他人忙打圆场道:“没谁个说你歹心。你家今年没种红兰草吧?”
“去年种了,今年没种,准备种麦子。”
“我家打算种,田才放了几天水,得等等。”
“我家想种点蒜。”
“我想种点粗白菜和萝卜,打算明年腌点酸菜、晒点萝卜干。你家种不种?”
……
话题转到农事上去了,贞娘注意力也不再放在姚廷芳身上,而是认真地听着这些妇人们闲聊。
因为村寨在山里头,交通也不便,村里人一般都是自给自足,咸菜之类的东西全靠自己弄。可以说这里的妇人十项全能,下得了田,进得了厨房,做得了女红,养得了孩子,打得猎物,更传得了八卦。
姚廷芳买了针,又和妇人们聊了一会儿,这会儿话题就从田土农事转到了晒秋上了。
大家都很热情地邀请姚廷芳一行人晒秋的时候来参加。
姚廷芳应了好,又闲聊两句,扫了眼黎贞娘就走了。
黎贞娘没过多注意他,正听妇人们聊晒秋的事儿。
早早早很早些年,晒秋只是黎姓一族的事儿,如今晒秋是全村甚至周边一些村落的事儿,所以比较热闹。
晒秋的流程,她已经知道了。
晒秋的前一两天,族里头会敲铜锣召集大家开一个动员会,然后就是各家各户按照人头交食材出头到来帮工做晒秋宴的准备工作。
晒秋宴上除了大鱼大肉,还会做一些鱼饼、年糕、秋饼(有点像月饼)之类的吃食儿,需要捉鱼、磨面磨米粉等诸多此类的活计。
黎贞娘主要打听的是晒秋宴后的五天六夜的戏。
戏班子请的镇西葛关塘葛老歪的戏班子,几乎年年如此,年年也就唱那些戏目,大家还是乐此不彼。
贞娘打听这个倒不是对唱戏感冒,她感冒的是五天六夜期间的交易状况。
住在清沟黎,吃穿倒是不愁,就是钱少。钱少交通也不便,需要点啥多是以货易货。
交易人员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清沟黎及远近几里地的村落居民,一方面是住的比他们更偏僻一些也就是深山里的一些猎户,再一方面就是从外头来的商人。
清沟黎这等村落的居民,首要的是以稻谷等农作物作为交换产品,其次是像核桃、板栗、干蘑菇之类的山货。猎户主要是猎物,还有药材及较为珍贵的菌类植物。外头商人带来的多是盐巴、糖、铁器等村落里缺少的东西。
农作物已经大批卖过一波了,晒秋交换的多是与猎户们以货易货,换些皮毛、猎物,当然换不到特别珍贵的。特别珍贵的猎户们会直接与外来的商人进行交换。
贞娘家中去年刚和山里猎户换了皮毛,又借钱给汪村大姨家盖房子了,手里银钱不凑手,粮食就留了两石预备着晒秋的时候跟猎户换些药材的,如今又要再卖一石。那么和猎户交换,暂时可以不多做考虑了,自家能与对方可交换的货物不多。如此看来,能想办法多赚钱的只有外来商人。
她家有的也是山里常见的核桃和板栗以及一些蘑菇,并不算特别出众,也就只是借着晒秋之际外来商人进山卖一批,其他的还是陆陆续续拉到镇上的山货铺子贱卖。甭管贱卖不贱卖,多少有点赚头。
不过,目前对于他们家来说,任何有成本的买卖都是有风险的。昨日里肖氏和黎定山已经商量过了,黎定山帮人去县里送粮食,她就带着孩子在家里打山货等到晒秋的时候多赚俩。
还有一桩买卖,就是安顿外来商贩吃住的事情。这也是有旧例可循的,因为来贩货的商人少有是独自前来,都是结伙搭伴,多数也都是中间人。住宿吃饭安顿上也是村里头一些有头脸的人家攀扯上关系,像贞娘家这等情况,也插不上手。
当下,在场的这一圈人中,几乎都是卖粮食和山货之余,准备弄点吃食儿在晒秋的时候卖。唯有三家除外,这三家分别是吴文水家、黎定雨家、姚居明家。
吴文水家有杂货铺子,往外走地勤,有些人脉会安顿一些商贩吃住。
黎定雨家祖传的磨豆腐手艺,又早些年跟一个外乡人学了做豆皮的手艺。届时做出来,主要是卖给山里的一些猎户。
姚居明家是卖咸菜,姚居明的婆娘郭氏靠自己摸索,摸索出来一套腌菜法,颇有些名气。
贞娘吃过两回,腌的菜比较脆,口感酸辣略带甜味,仔细品味还带点花的清香味。整体口感偏江苏一些百姓家的腌菜,不似四川这等地方偏辣,也不像东北泡菜放恁多蒜。当然各地腌菜有各地的风味。
贞娘自信自己做腌菜,手艺定然不输姚居明家,早先是家里厨房自己摸的时候少,如今能摸到边了,却也不适宜太过冒进。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但是,她可以现在筹谋,慢慢再图长远。
她有了这方面打算,便向姚居明家的婆娘郭氏,她应该叫一声郭奶奶的打听了起来。
她正寻思怎么找话头呢,就听一个婶子问郭氏道:“听说你家今年准备了十几缸咸菜,这是准备大干呐?”
郭氏笑道:“去年腌了七八缸不够,今年就多腌点,也不知道到时候是个啥情况。”
有人夸道:“你家腌菜不愁卖,只怕不够卖。”
也有人客观分析道:“腌菜不怕放。多腌点,总比少了强。”
有人问道:“早先县里的十香居不是说要买你家方子吗?你家咋打算?”
“还有这事儿?”有人不知就里,打住了话头,偏头看过来,好奇地问道。
贞娘听着这话,耳朵不由得一动,暗忖道,腌菜方子有人收啊。思及自己也有些腌菜的方子,心下一喜,不由得侧耳倾听得更细致些。
郭氏纳着鞋底子,笑道:“前不久的事儿。就是一熟人问了一句,没打心买。我家也没打算卖,准备攒两年前,等老大家的娶进门,就挑担子往镇上买卖看。”
有人听得这话,忙道:“能留着就留着,好歹也是一门手艺,留给子孙,指不准就把家发起来了。”
郭氏听得这话,心里高兴,面上带着喜却客气道:“不敢求发家,能不把手艺丢了就成了。”
贞娘不好当众问十香居准备怎么买泡菜方子,只得把这想法记在心里留作日后备用。
她心中做着这般打算,眼睛却骨碌转个不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