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联合出兵
十二月十六日,尚书郑泰与并州刺史高顺相携,派人至冀州牧府递文,言向冀州牧韩馥辞行。等不多时,冀州牧府中门打开,韩馥率治中刘惠、长史耿武、别驾闵纯、功曹辛评、从事审配、骑都尉沮授、司马张颌等人鱼贯而出,来迎接郑泰和高顺。
众人相见自是一番寒暄,韩馥邀郑泰、高顺入府,郑尚书边走边道:“近日曹孟德在陈留举兵,星夜派人送檄文到各州郡,估计冀州已收到,不知韩使君作何想?”
韩馥脚步略一停顿:“郑尚书,吾等还在商议此事。”
高顺笑着插话道:“郑尚书,韩使君,顺亦闻此事,可惜未曾见檄文,不知如何讲?”
郑泰呵呵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帛递给高顺:“吾手中正好有一幅檄文,威远乡侯可观之。”
高顺从郑泰手中接过绢帛,大声读到:“昔诸吕为乱,平勃奋起;莽逆篡朝,窦融忧心。盖因其忠臣不发,则社稷难安。丞相董卓不思报恩,卑侮王室,灌杀帝后,败法乱纪,专制朝政,肆行凶忒,行桀虏之态。历观载籍,暴逆不臣,贪残酷烈,於卓为甚。州郡当各整戎马,陈兵待发,以挽将倾,并匡社稷,以立贤名,於是乎著。”
檄文虽只有短短数十言,但其中慷慨激昂之气跃然帛上。高顺手握檄文,眼中雾气流转,手臂微微发颤!
韩馥转身问道:“威远乡侯,今当助曹操邪,助董卓邪?”
治中刘惠闻之,大声道:“今兴兵为国,何谓曹、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
高顺不由眉锋皱起,望了刘惠一眼,转向韩馥道:“顺年纪少见识低,韩使君久历朝政,见广识多,请问韩使君,檄文上所书丞相之事属实否?”
韩馥被高顺这突然其来的问题弄得莫名其妙,道:“威远乡侯,汝之意是?”
郑泰很不满韩馥之言行,一旁笑道:“吾来回答,檄文上所书丞相之事千真万确,无一虚假!”
高顺笑着谢过郑泰,道:“好!既然所言属实,顺再问韩使君,丞相是忠臣?还是逆臣?”
韩馥犹犹豫豫道:“这,应该不算忠臣吧。。。”
高顺大声笑道:“既是逆臣,应称之董贼!董贼如今正行王莽篡汉之事,吾之第三问,大汉朝还有没有忠臣?各州郡还有没有忠臣?”
治中刘惠哈哈一笑道:“威远乡侯,汝不要小瞧天下人。大汉朝有的是忠臣,吾等虽位卑力微,亦愿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
韩馥亦道:“威远乡侯,治中所说正是吾等意志,诚如贾刺史、李治中,冀州上下俱是忠臣,不惧一死。”
高顺再次笑道:“韩使君与诸位说得非常好,大汉朝还有忠臣,各州郡还有忠臣。相信此檄文一出,天下群雄势必纷纷响应!顺虽年轻识浅,但也猜到几位。”
郑泰笑道:“哦?威远乡侯可猜到几位,吾等亦来听听。”
高顺道:“曹孟德首倡义兵,自不必说。董贼贻害汉室,致令天子蒙尘,兖州刺史刘岱本汉室宗亲,近在咫尺,得此檄文,怎不起兵?
后将军袁公路,袁氏嫡子,四世三公之后,为人豪爽重义气,因董卓暴孽不肯依附,出走南阳,檄文到日,必起兵讨逆!
渤海太守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后,因与董卓交恶,方出奔渤海,其与曹孟德关系非同一般,檄文到日,必率先举兵。试想袁本初一旦起兵,河内太守王匡,乃是本初旧属,山阳太守袁遗,本初堂兄,怎不响应?
长沙太守孙文台,早有杀董卓之心,黄巾之乱时就曾指陈董卓三条罪状,劝张温除之,檄文到日,必起兵讨逆!
豫州刺史孔伷,文坛清流,见解高明;陈留太守张邈,以侠义闻名;广陵太守张超,系张邈之弟,武艺超群;东郡太守乔瑁,故太尉桥玄族子;皆世受皇恩,如闻群雄起兵,必然响应!
若此番这十余路英雄俱起兵响应,多者两三万,少者七八千,到时群雄毕集,少说可得二十万义兵!将此大军齐攻雒阳,董贼安不胆寒授首?”
郑泰、韩馥及冀州众人闻之,不由自主地跟着一一点头。
高顺笑道:“韩使君与诸位既有敢死之心,何惧之有?”
“这……”韩馥尴尬的笑了笑,低声道:“威远乡侯莫急,冀州并非不愿兴兵为国,只是谨慎计议而已。”
郑泰望着韩馥、高顺,并不言语,只是微微一笑。
沮授见此,出面谏道:“主公,依授之见,此事根本无需再议,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曹孟德起义兵,扶社稷,此以顺讨逆之举,诸侯望风云集!主公也当顺天命,应民意,高举义旗,讨伐董贼!”
别驾闵纯也谏道:“纯亦赞同,董贼残暴,尽失天下士民之心,诛灭董贼乃天下大势所趋。若不应机而动,恐日后反受其累。”
冀州其余文武官员,闻之均点头称是。
韩馥见此情景,不由一叹:“其实吾亦想为国兴兵,奈何冀州前月刚被鲜卑大败,伤亡残重,军中士气低落,如若强行出兵,中途可能引起兵变,反遭其祸。”
说到此,韩馥转而问道:“不知威远乡侯作何选择?并州是否出兵讨逆?”
高顺慨然道:“顺欲诛董贼,为丁刺史报仇久矣,不想竟有这般天赐良机!如有一丝可能,顺愿尽起并州精锐之士,为义军先锋,率部直捣雒京,诛杀董贼!”
高顺如此表明立场,倒是令郑泰再度吃惊,不由问道:“威远乡侯有何难题?”
高顺叹道:“并州本就地贫粮少,前时连续作战,明春百姓用粮都难以维继。看来,吾只能起二三千将士,赶赴讨逆前线。不过即使如此,并州亦会奋勇作战。”
韩馥一听此话,精神一振:“威远乡侯,如无粮草困难,汝可出兵多少?”
高顺道:“并州出兵三到五万,都不在话下。只可惜力不从心,不能为国多杀附逆,不能亲手为丁刺史报仇。”
郑泰在旁道:“并州有兵无粮,冀州有粮缺兵。如此。。这般。。汝二州何不联合出兵?”
韩馥拍手笑道:“吾正有此意。威远乡侯若能出兵四万,吾可为汝准备八十万石粮草,冀州和并州联合出兵抗董,不知威远乡侯意见若何?”
高顺兴奋地道:“只要能为丁刺史报仇,顺乐意之至。如韩使君同意,并州愿以冀州为主,由韩使君代表冀并二州前往参加反董联盟。”
郑泰在旁道:“泰可为韩使君和威远乡侯做个见证!”
韩馥高声道:“好!既如此,就从诸君所议,我冀州和并州即日联合起兵讨伐董贼,卿等筹措粮草,极速发往并州,由威远乡侯率大军克日往雒阳开进!”
“诺!主公英明!”冀州众人齐声应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众人相见自是一番寒暄,韩馥邀郑泰、高顺入府,郑尚书边走边道:“近日曹孟德在陈留举兵,星夜派人送檄文到各州郡,估计冀州已收到,不知韩使君作何想?”
韩馥脚步略一停顿:“郑尚书,吾等还在商议此事。”
高顺笑着插话道:“郑尚书,韩使君,顺亦闻此事,可惜未曾见檄文,不知如何讲?”
郑泰呵呵一笑,从怀中取出一帛递给高顺:“吾手中正好有一幅檄文,威远乡侯可观之。”
高顺从郑泰手中接过绢帛,大声读到:“昔诸吕为乱,平勃奋起;莽逆篡朝,窦融忧心。盖因其忠臣不发,则社稷难安。丞相董卓不思报恩,卑侮王室,灌杀帝后,败法乱纪,专制朝政,肆行凶忒,行桀虏之态。历观载籍,暴逆不臣,贪残酷烈,於卓为甚。州郡当各整戎马,陈兵待发,以挽将倾,并匡社稷,以立贤名,於是乎著。”
檄文虽只有短短数十言,但其中慷慨激昂之气跃然帛上。高顺手握檄文,眼中雾气流转,手臂微微发颤!
韩馥转身问道:“威远乡侯,今当助曹操邪,助董卓邪?”
治中刘惠闻之,大声道:“今兴兵为国,何谓曹、董!”韩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
高顺不由眉锋皱起,望了刘惠一眼,转向韩馥道:“顺年纪少见识低,韩使君久历朝政,见广识多,请问韩使君,檄文上所书丞相之事属实否?”
韩馥被高顺这突然其来的问题弄得莫名其妙,道:“威远乡侯,汝之意是?”
郑泰很不满韩馥之言行,一旁笑道:“吾来回答,檄文上所书丞相之事千真万确,无一虚假!”
高顺笑着谢过郑泰,道:“好!既然所言属实,顺再问韩使君,丞相是忠臣?还是逆臣?”
韩馥犹犹豫豫道:“这,应该不算忠臣吧。。。”
高顺大声笑道:“既是逆臣,应称之董贼!董贼如今正行王莽篡汉之事,吾之第三问,大汉朝还有没有忠臣?各州郡还有没有忠臣?”
治中刘惠哈哈一笑道:“威远乡侯,汝不要小瞧天下人。大汉朝有的是忠臣,吾等虽位卑力微,亦愿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
韩馥亦道:“威远乡侯,治中所说正是吾等意志,诚如贾刺史、李治中,冀州上下俱是忠臣,不惧一死。”
高顺再次笑道:“韩使君与诸位说得非常好,大汉朝还有忠臣,各州郡还有忠臣。相信此檄文一出,天下群雄势必纷纷响应!顺虽年轻识浅,但也猜到几位。”
郑泰笑道:“哦?威远乡侯可猜到几位,吾等亦来听听。”
高顺道:“曹孟德首倡义兵,自不必说。董贼贻害汉室,致令天子蒙尘,兖州刺史刘岱本汉室宗亲,近在咫尺,得此檄文,怎不起兵?
后将军袁公路,袁氏嫡子,四世三公之后,为人豪爽重义气,因董卓暴孽不肯依附,出走南阳,檄文到日,必起兵讨逆!
渤海太守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后,因与董卓交恶,方出奔渤海,其与曹孟德关系非同一般,檄文到日,必率先举兵。试想袁本初一旦起兵,河内太守王匡,乃是本初旧属,山阳太守袁遗,本初堂兄,怎不响应?
长沙太守孙文台,早有杀董卓之心,黄巾之乱时就曾指陈董卓三条罪状,劝张温除之,檄文到日,必起兵讨逆!
豫州刺史孔伷,文坛清流,见解高明;陈留太守张邈,以侠义闻名;广陵太守张超,系张邈之弟,武艺超群;东郡太守乔瑁,故太尉桥玄族子;皆世受皇恩,如闻群雄起兵,必然响应!
若此番这十余路英雄俱起兵响应,多者两三万,少者七八千,到时群雄毕集,少说可得二十万义兵!将此大军齐攻雒阳,董贼安不胆寒授首?”
郑泰、韩馥及冀州众人闻之,不由自主地跟着一一点头。
高顺笑道:“韩使君与诸位既有敢死之心,何惧之有?”
“这……”韩馥尴尬的笑了笑,低声道:“威远乡侯莫急,冀州并非不愿兴兵为国,只是谨慎计议而已。”
郑泰望着韩馥、高顺,并不言语,只是微微一笑。
沮授见此,出面谏道:“主公,依授之见,此事根本无需再议,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曹孟德起义兵,扶社稷,此以顺讨逆之举,诸侯望风云集!主公也当顺天命,应民意,高举义旗,讨伐董贼!”
别驾闵纯也谏道:“纯亦赞同,董贼残暴,尽失天下士民之心,诛灭董贼乃天下大势所趋。若不应机而动,恐日后反受其累。”
冀州其余文武官员,闻之均点头称是。
韩馥见此情景,不由一叹:“其实吾亦想为国兴兵,奈何冀州前月刚被鲜卑大败,伤亡残重,军中士气低落,如若强行出兵,中途可能引起兵变,反遭其祸。”
说到此,韩馥转而问道:“不知威远乡侯作何选择?并州是否出兵讨逆?”
高顺慨然道:“顺欲诛董贼,为丁刺史报仇久矣,不想竟有这般天赐良机!如有一丝可能,顺愿尽起并州精锐之士,为义军先锋,率部直捣雒京,诛杀董贼!”
高顺如此表明立场,倒是令郑泰再度吃惊,不由问道:“威远乡侯有何难题?”
高顺叹道:“并州本就地贫粮少,前时连续作战,明春百姓用粮都难以维继。看来,吾只能起二三千将士,赶赴讨逆前线。不过即使如此,并州亦会奋勇作战。”
韩馥一听此话,精神一振:“威远乡侯,如无粮草困难,汝可出兵多少?”
高顺道:“并州出兵三到五万,都不在话下。只可惜力不从心,不能为国多杀附逆,不能亲手为丁刺史报仇。”
郑泰在旁道:“并州有兵无粮,冀州有粮缺兵。如此。。这般。。汝二州何不联合出兵?”
韩馥拍手笑道:“吾正有此意。威远乡侯若能出兵四万,吾可为汝准备八十万石粮草,冀州和并州联合出兵抗董,不知威远乡侯意见若何?”
高顺兴奋地道:“只要能为丁刺史报仇,顺乐意之至。如韩使君同意,并州愿以冀州为主,由韩使君代表冀并二州前往参加反董联盟。”
郑泰在旁道:“泰可为韩使君和威远乡侯做个见证!”
韩馥高声道:“好!既如此,就从诸君所议,我冀州和并州即日联合起兵讨伐董贼,卿等筹措粮草,极速发往并州,由威远乡侯率大军克日往雒阳开进!”
“诺!主公英明!”冀州众人齐声应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