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祭祀蚕神
“是该弄点儿。”
不知怎么的,黎清觉得姜氏神情有些恍惚。难道姜氏年轻时候确实遇到了什么事儿?
毕竟几十年了,黎清绝对不会像个傻子似的询问。
为了不惊扰到王家人,这次的事儿并没有告知王氏他们。两人花了好大力气才将荆棘弄回来,插在篱笆上。
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现在敌在暗、我在明,得想个法子将人引到明面上。或许明日蚕神祭祀便是一个契机。
其实黎清内心有些兴奋,野史杂说她看了不少,古代人爱玩的还是那些个套路。她早就防着了,估摸着姜氏也是,她是有过过往的人,戒备心比起黎清来不遑多让。
关汉卿的《窦娥冤》黎清看了好几遍,没想到有一日也在她身上上演了。
《窦娥冤》在这里毕竟有些理想化色彩在其中,姜氏没有放高利贷的习惯,而她也是明媒正娶,小混混根本找不到任何下手的地方,所以怕就怕在歪门邪道。
翌日一早,姜家三人便收拾体面,提着一篮子香烛,朝蚕神庙而去。
十里塘设有蚕神庙,里面置有蚕神娘娘的尊身塑像,每年春三月二十三由村长设坛祭祀。这是天齐朝的规矩,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这个时候,天齐各地只要有能力之处,都会开坛祭祀。
蚕神庙设在五源三川交汇之地,可谓集风水之大成。
黎清暗自赞叹,这里民风物俗十分丰富,古人对于天人有一番讲究,很是舒心。黎清拉着云及的小手,和姜氏一块儿去上香。各类供果已经摆放齐全,开坛之地还摆放了三牲。
村子里的每个人都是演艺界的翘楚,暗地里说着人家全家祖宗十八代的坏话,明面上却笑脸相迎,客套万分。
“姜家娘子也出来祭拜蚕神啦?”迎面而来的是那日在船上遇到的李氏,她的笑堆积在脸上,眼角的笑纹和黄土上的沟壑无二般。脸皮耷拉着,如同带着劣质个人皮面具。
怪哉!那日在船上那种神情,今日却好比换了个人。这个李氏可真是神奇。
姜氏微微一愣,随意和着:“是啊,你也来拜祭啊?”
挖槽,李氏这话问的,简直是莫名其妙,祭祀蚕神本就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就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是要被大人抱出来参加的。李氏这话说的真不是一般白痴。
李氏没有料到姜氏会把问题抛回来给她,一时之间还真的找不到话语回答,只能尴尬的笑了笑,道:“我也是呢。”
顿时,话题终结。
人来人往的,大家一个村子,都互相认识。聚在一起是有很多话说,但是在祭祀这个重要场合,有话也要留着以后再说。最多就是见面问个好之类的,便去上香了。
蚕神娘娘庙的庙檐上挂着挂着两盘檀香,烟尘之气萦绕在半空中,所以到处都弥撒着檀香的香气。
庙里不止蚕神一尊像,还有桑神的像,只是略微小了些。蚕神是个比较丰韵的女人,整体是坐在石头上的模样,眼角勾勒的又细又长,眉心一点朱砂痣,嘴唇红如血,脸颊微鼓。在黎清的方向看来,颇有被蔑视之感。
桑神比起蚕神,那可就简单多了,五官虽被雕刻清晰,却没有蚕神那么丰满,整个身子都是瘦小的,手上捧着桑叶和桑葚,站在蚕神旁。
姜奎站在半人高的石台上,上面除了他之外,还放置着一张供桌,上面摆放着香炉、三牲。供桌两旁的香炉里插着两支巨香,正飘着轻悠悠的烟雾。姜奎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便朝众人摆手,示意安静,众人这会子就像训练有素的样子,自动成行成列的站着。
十里塘村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但是足足有六十四户人家,光是大族就有两个,一个孙姓大族,人口快占了十里塘村的一半。还有一个就是姜姓氏族了,只是姜氏族老在十几年前就搬到了隔壁大叶柏村,开辟了另一个家园,留下姜奎和姜汤臣两家在十里塘,威望仍在,说是大族也不为过。
纵然如此,这个村子里的其他氏族也占了不少,有李氏、王氏、刘氏……等等二十几户人家。这些都是在本朝建立之后,迁移过来的。
各家族有德望之人,都端站在祭坛之下,有的年迈不能久站,便由人搀扶着。
“十里塘传承至今,我为第三十二代村长,今三月二十三,蚕神娘娘将要与桑神下凡普度众生,便在此开坛供祭,望蚕神娘娘与桑神娘娘眷顾,现在我宣布,祭祀开始。”
自从姜氏一族迁离之后,孙氏族变成了十里塘大头子,姜奎作为祭祀主持,但是真正的祭祀步骤还需要孙氏族长来领着大家做。
孙氏族长是个八十几岁的老者,长得一脸慈祥,头发用黑色的冠束的一丝不苟,还插了一支木簪,一身灰色广袖长袍整整齐齐。看得出来,穿的很正式。
他一步一步踏上祭坛。此时天空飘来一朵棉花糖似的白云,遮住了日光。
“太上以我村敬能致身,物事蚕桑织业,心不忘义。春华为生,万物有灵,今蚕神协同桑神娘娘下凡,特设坛相迎,献祭三牲,望娘娘体恤,降下福祉于我村,十里塘不甚感怀,心诚至哉。”
姜奎弯腰双手呈给他三炷香,他亦是弯腰双手接过,然后在油灯上点燃了,恭敬的插在香炉里,退后两步,广袖一扫,双膝缓缓跪在面前的蒲团上。
“拜!”姜奎高声喊道。
众人听,立即附身跪地,他们自然就没有蒲团待遇了。
大家都很虔诚,双手交叉叠在额头前,俯跪下去,额头贴地,手脚也贴地,是为五体投地。
“再拜!”
如此循环三次,待到祭坛上的孙氏族老起身之后,大家才起来。
孙族长望向天空,只见日光从云后析出,照耀这片土地。
他笑喊道:“蚕神福祉已来,接蚕花。”
有人立刻奉上蚕花,男人们是不参与这个事儿的,蚕花是女人的头花。
蚕花一撒,村子里的小女孩也好,已婚妇女也好,统统前去抢,为博一个好彩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不知怎么的,黎清觉得姜氏神情有些恍惚。难道姜氏年轻时候确实遇到了什么事儿?
毕竟几十年了,黎清绝对不会像个傻子似的询问。
为了不惊扰到王家人,这次的事儿并没有告知王氏他们。两人花了好大力气才将荆棘弄回来,插在篱笆上。
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现在敌在暗、我在明,得想个法子将人引到明面上。或许明日蚕神祭祀便是一个契机。
其实黎清内心有些兴奋,野史杂说她看了不少,古代人爱玩的还是那些个套路。她早就防着了,估摸着姜氏也是,她是有过过往的人,戒备心比起黎清来不遑多让。
关汉卿的《窦娥冤》黎清看了好几遍,没想到有一日也在她身上上演了。
《窦娥冤》在这里毕竟有些理想化色彩在其中,姜氏没有放高利贷的习惯,而她也是明媒正娶,小混混根本找不到任何下手的地方,所以怕就怕在歪门邪道。
翌日一早,姜家三人便收拾体面,提着一篮子香烛,朝蚕神庙而去。
十里塘设有蚕神庙,里面置有蚕神娘娘的尊身塑像,每年春三月二十三由村长设坛祭祀。这是天齐朝的规矩,皇帝也不例外。所以这个时候,天齐各地只要有能力之处,都会开坛祭祀。
蚕神庙设在五源三川交汇之地,可谓集风水之大成。
黎清暗自赞叹,这里民风物俗十分丰富,古人对于天人有一番讲究,很是舒心。黎清拉着云及的小手,和姜氏一块儿去上香。各类供果已经摆放齐全,开坛之地还摆放了三牲。
村子里的每个人都是演艺界的翘楚,暗地里说着人家全家祖宗十八代的坏话,明面上却笑脸相迎,客套万分。
“姜家娘子也出来祭拜蚕神啦?”迎面而来的是那日在船上遇到的李氏,她的笑堆积在脸上,眼角的笑纹和黄土上的沟壑无二般。脸皮耷拉着,如同带着劣质个人皮面具。
怪哉!那日在船上那种神情,今日却好比换了个人。这个李氏可真是神奇。
姜氏微微一愣,随意和着:“是啊,你也来拜祭啊?”
挖槽,李氏这话问的,简直是莫名其妙,祭祀蚕神本就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就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是要被大人抱出来参加的。李氏这话说的真不是一般白痴。
李氏没有料到姜氏会把问题抛回来给她,一时之间还真的找不到话语回答,只能尴尬的笑了笑,道:“我也是呢。”
顿时,话题终结。
人来人往的,大家一个村子,都互相认识。聚在一起是有很多话说,但是在祭祀这个重要场合,有话也要留着以后再说。最多就是见面问个好之类的,便去上香了。
蚕神娘娘庙的庙檐上挂着挂着两盘檀香,烟尘之气萦绕在半空中,所以到处都弥撒着檀香的香气。
庙里不止蚕神一尊像,还有桑神的像,只是略微小了些。蚕神是个比较丰韵的女人,整体是坐在石头上的模样,眼角勾勒的又细又长,眉心一点朱砂痣,嘴唇红如血,脸颊微鼓。在黎清的方向看来,颇有被蔑视之感。
桑神比起蚕神,那可就简单多了,五官虽被雕刻清晰,却没有蚕神那么丰满,整个身子都是瘦小的,手上捧着桑叶和桑葚,站在蚕神旁。
姜奎站在半人高的石台上,上面除了他之外,还放置着一张供桌,上面摆放着香炉、三牲。供桌两旁的香炉里插着两支巨香,正飘着轻悠悠的烟雾。姜奎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便朝众人摆手,示意安静,众人这会子就像训练有素的样子,自动成行成列的站着。
十里塘村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但是足足有六十四户人家,光是大族就有两个,一个孙姓大族,人口快占了十里塘村的一半。还有一个就是姜姓氏族了,只是姜氏族老在十几年前就搬到了隔壁大叶柏村,开辟了另一个家园,留下姜奎和姜汤臣两家在十里塘,威望仍在,说是大族也不为过。
纵然如此,这个村子里的其他氏族也占了不少,有李氏、王氏、刘氏……等等二十几户人家。这些都是在本朝建立之后,迁移过来的。
各家族有德望之人,都端站在祭坛之下,有的年迈不能久站,便由人搀扶着。
“十里塘传承至今,我为第三十二代村长,今三月二十三,蚕神娘娘将要与桑神下凡普度众生,便在此开坛供祭,望蚕神娘娘与桑神娘娘眷顾,现在我宣布,祭祀开始。”
自从姜氏一族迁离之后,孙氏族变成了十里塘大头子,姜奎作为祭祀主持,但是真正的祭祀步骤还需要孙氏族长来领着大家做。
孙氏族长是个八十几岁的老者,长得一脸慈祥,头发用黑色的冠束的一丝不苟,还插了一支木簪,一身灰色广袖长袍整整齐齐。看得出来,穿的很正式。
他一步一步踏上祭坛。此时天空飘来一朵棉花糖似的白云,遮住了日光。
“太上以我村敬能致身,物事蚕桑织业,心不忘义。春华为生,万物有灵,今蚕神协同桑神娘娘下凡,特设坛相迎,献祭三牲,望娘娘体恤,降下福祉于我村,十里塘不甚感怀,心诚至哉。”
姜奎弯腰双手呈给他三炷香,他亦是弯腰双手接过,然后在油灯上点燃了,恭敬的插在香炉里,退后两步,广袖一扫,双膝缓缓跪在面前的蒲团上。
“拜!”姜奎高声喊道。
众人听,立即附身跪地,他们自然就没有蒲团待遇了。
大家都很虔诚,双手交叉叠在额头前,俯跪下去,额头贴地,手脚也贴地,是为五体投地。
“再拜!”
如此循环三次,待到祭坛上的孙氏族老起身之后,大家才起来。
孙族长望向天空,只见日光从云后析出,照耀这片土地。
他笑喊道:“蚕神福祉已来,接蚕花。”
有人立刻奉上蚕花,男人们是不参与这个事儿的,蚕花是女人的头花。
蚕花一撒,村子里的小女孩也好,已婚妇女也好,统统前去抢,为博一个好彩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