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晚期智人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包括贵州观音洞文化、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观音洞文化: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时间:约24万年前。
观音洞文化遗址在一片封闭洼地的小山坡的一个长约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观音洞文化遗址在全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
石器类型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刮器和雕刻器。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种类繁多是很罕见的。
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考古学家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遗物,把它命名为“黔西观音洞文化”。观音洞文化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是对其重要性的最佳阐述。
大荔人:陕西大荔县解放村,时间:约20万年前。
大荔人前额扁平,颅骨壁较厚,眉脊粗壮,其形状和北京人接近,但又具有智人的进步特征。脑量约为1120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
石器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砍斫器、石球。器形普遍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约在20克左右。以刮削器为主,数量以凹刃刮削器为多。打制技术主要是锤击法,打片较厚,不甚规整。第二步加工以单向背面加工为主,刃缘曲折,刃口不齐,多呈锯齿状或波纹状,或锐或钝。石器中单刃多于复刃。尖状器加工稍为精致,有正尖、角尖、双尖、歪尖箬类型。
大荔人的文化特征,属于我国华北地区以小石器为主的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类型。
丁村文化早期: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时间:约20万年前。
石器类型有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石球。说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三棱大尖状器的发现代表了其属于“匼河-丁村系”。
丁村人是年代最近的直立人遗迹。
万年前的长江以南的华中地区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的溶洞内。
马坝人生活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时间:bc133000~127500年。
马坝人是介于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一种早期智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过渡类型,脑容量超过北京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新洞人生活在约10万年前的北京市周口店,按年代推算,应属于早期智人。
丁村文化中段,属于旧石器中期,主要器物和早段完全一致,只是精细了一些,bc100000年左右。为早期智人时代。
许家窑人生活在bc100000~60000年的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发现于1974年。
许家窑人的狩猎技术比丁村人更高,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他们不但拥有莫斯特石器制作技术,而且制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和小型砍砸器。其中一种龟背状刮削器和短身圆头刮削器,刃缘经过仔细加工,已初步开创了细石器工艺技术的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因素。
作为狩猎大动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许家窑人的营地里成堆地发现,数以千计,生动地显示了这个氏族狩猎经济的高度发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石叶,在这里也已经出现,这种工具与狩猎和吃兽肉有密切关系。他们还善于用动物的骨角加工成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和刮削器。
许家窑人是周口店新洞人(bc100000年)的后裔。其将早期的北京直立人文化、新洞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连结起来,充当了过渡的桥梁,使人类进化与文化渊源的探索得以完整。
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其中父系仅有5000年的历史。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两个阶段,以bc50000年为分界。
解剖学意义上的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和现代人已没有明显差异。
部分留在非洲的海德堡直立人,经过长期发展,在20万年前产生了体型远小于尼安德特人的晚期智人。其无论体质还是脑容量都比尼安德特人小得多。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晚期智人遗存,是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包括两块破碎头骨及手、腿骨等,万年。
晚期智人身体较高,脑容量为900~1300毫升,面部较扁平,骨骼比尼安德特人纤细,体型非常接近现代人。
晚期智人由于体质和脑容量上不如尼安德特人,所以一直得不到大的发展。
直到bc50000年,在马格里布(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发现了在莫斯特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带肩的尖状器。
在北非、尼罗河河谷地区的文化,称为霍尔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带锯齿的石片和雕刻器。
在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出现了在以石叶为主的代拜文化,出现了用间接打击法生产并进行陡直修理的石叶、琢背石叶、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两种文化的区别继续存在,石制工具全面变小。
东非、西非和中非赤道森林地区的卢彭巴文化继承了桑戈文化的传统并且吸收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部分莫斯特文化和石片石器文化,但手斧和大尖状器减少,以石片制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细长并经过两面加工的尖状器。说明其的文明发展已经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影响导致文明大大落后北非。此时北非已经发展出更加进步的石叶石器文明。
下一章详细介绍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观音洞文化:贵州省黔西县沙井乡井山村,时间:约24万年前。
观音洞文化遗址在一片封闭洼地的小山坡的一个长约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观音洞文化遗址在全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专家们经过大量比较,认为黔西观音洞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系统的另一种类型。
石器类型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凹缺刮器和雕刻器。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种类繁多是很罕见的。
遗憾的是,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考古学家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遗物,把它命名为“黔西观音洞文化”。观音洞文化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是对其重要性的最佳阐述。
大荔人:陕西大荔县解放村,时间:约20万年前。
大荔人前额扁平,颅骨壁较厚,眉脊粗壮,其形状和北京人接近,但又具有智人的进步特征。脑量约为1120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
石器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砍斫器、石球。器形普遍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4厘米,重量约在20克左右。以刮削器为主,数量以凹刃刮削器为多。打制技术主要是锤击法,打片较厚,不甚规整。第二步加工以单向背面加工为主,刃缘曲折,刃口不齐,多呈锯齿状或波纹状,或锐或钝。石器中单刃多于复刃。尖状器加工稍为精致,有正尖、角尖、双尖、歪尖箬类型。
大荔人的文化特征,属于我国华北地区以小石器为主的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类型。
丁村文化早期: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时间:约20万年前。
石器类型有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石球。说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三棱大尖状器的发现代表了其属于“匼河-丁村系”。
丁村人是年代最近的直立人遗迹。
万年前的长江以南的华中地区湖北省长阳县西南下钟家湾村的溶洞内。
马坝人生活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山石灰岩溶洞内。时间:bc133000~127500年。
马坝人是介于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一种早期智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过渡类型,脑容量超过北京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新洞人生活在约10万年前的北京市周口店,按年代推算,应属于早期智人。
丁村文化中段,属于旧石器中期,主要器物和早段完全一致,只是精细了一些,bc100000年左右。为早期智人时代。
许家窑人生活在bc100000~60000年的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发现于1974年。
许家窑人的狩猎技术比丁村人更高,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他们不但拥有莫斯特石器制作技术,而且制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和小型砍砸器。其中一种龟背状刮削器和短身圆头刮削器,刃缘经过仔细加工,已初步开创了细石器工艺技术的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因素。
作为狩猎大动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许家窑人的营地里成堆地发现,数以千计,生动地显示了这个氏族狩猎经济的高度发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石叶,在这里也已经出现,这种工具与狩猎和吃兽肉有密切关系。他们还善于用动物的骨角加工成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和刮削器。
许家窑人是周口店新洞人(bc100000年)的后裔。其将早期的北京直立人文化、新洞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连结起来,充当了过渡的桥梁,使人类进化与文化渊源的探索得以完整。
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其中父系仅有5000年的历史。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两个阶段,以bc50000年为分界。
解剖学意义上的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和现代人已没有明显差异。
部分留在非洲的海德堡直立人,经过长期发展,在20万年前产生了体型远小于尼安德特人的晚期智人。其无论体质还是脑容量都比尼安德特人小得多。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晚期智人遗存,是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包括两块破碎头骨及手、腿骨等,万年。
晚期智人身体较高,脑容量为900~1300毫升,面部较扁平,骨骼比尼安德特人纤细,体型非常接近现代人。
晚期智人由于体质和脑容量上不如尼安德特人,所以一直得不到大的发展。
直到bc50000年,在马格里布(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发现了在莫斯特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带肩的尖状器。
在北非、尼罗河河谷地区的文化,称为霍尔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带锯齿的石片和雕刻器。
在昔兰尼加(利比亚东部)出现了在以石叶为主的代拜文化,出现了用间接打击法生产并进行陡直修理的石叶、琢背石叶、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两种文化的区别继续存在,石制工具全面变小。
东非、西非和中非赤道森林地区的卢彭巴文化继承了桑戈文化的传统并且吸收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部分莫斯特文化和石片石器文化,但手斧和大尖状器减少,以石片制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细长并经过两面加工的尖状器。说明其的文明发展已经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影响导致文明大大落后北非。此时北非已经发展出更加进步的石叶石器文明。
下一章详细介绍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