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封堵决口
在决口位置上拉起棕绳的同时,战士们已经开始沿着沱江大堤的内外两侧打桩了。为了能够把桩打进大堤以后更结实,战士们不得不在腰间系上安全绳,由岸上的战友掌握着,然后下到不断涌起的沱江洪峰里边,把尖头木桩或四米长的钢管桩钉进大堤的深处。
尖头木桩的长度不够,打进大堤的深度也就不够深,相应的能承受的力量也有限,因此只能在大堤水浅处打。打这种桩,更多的是为了让战士们能一点点的深入沱江大堤水深的地方借力,好把更长更结实的钢管桩钉进大堤里去。
钢管桩一根四米长,看起来够长了,但对于需要钉进大堤七八米,个别地方甚至十米以上的深度要求,这点长度根本不够。战士们不得在在把第一根桩打下去后,再用扣件把另一根桩连接上,然后接着往下打。
在水里打桩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先人站在起伏不止的沱江洪水里,保持住身体平衡就要浪费不少的体力。然后还需要一人稳定住钢管,然后一人再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再一锤锤地把桩打一去。每打一根桩,抡锤的人都要歇上几次,甚至要和扶桩的人互换一下才能完成。
有的运气差的,还没打几下钢管便突然滑进了大堤水下的淤泥中不见了。没办法,只好再拿一根钢管继续打。说不定还没打几下,又因为没站稳打空了,不是大锤差点脱手,就是人掉进了滔滔的沱江洪水中。
在岸上战友的帮助下,掉进水的人再爬起来,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再继续往下打。等人累得实在不行了,便爬上岸去,换体力好的人继续干。就这样不眠不休,不敢有一丝一刻的停歇,大家都拼了命了!
现在不拼命也不行了,谁也不敢赌大堤的决口会不会扩大,新堤到底能撑多少时间。老一辈留下了人民子弟兵这个光荣的称谓,让战士们始终都记着自己来自人民,需要为人民服务。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合龙决口,那还算什么人民子弟兵?国家和人民养军队又有什么用?
不但封堵决口的战士们在拼命,另一边加固加厚新堤的战士们也在拼命。大家已经顾不上休息,完全是一路小跑着把装着各种材料的沙袋往新堤的堤坝上垒,没有一个人敢懈怠。
有不少体力差一些的,或者之前生过病的战士,扛着沙袋跑着跑着就倒了下去。医护兵和当地的百姓赶紧冲上来把人架下去,或者灌水,或者紧急抢救。其他的战士即便看到了,也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大家都在拼,都在用自己的健康和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撑着,与这个无情的贼老天抗争着。在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装怂包软蛋,否则的话将来你还怎么在部队混下去。
可有些人的体力和身体承受能力确实是比较差的,只不过几个小时下来,抗洪大堤上已经抬下去了十几个人。大部分是民兵和预备役的人,毕竟他们的训练强度和身体素质没法和特警团的兵们相提并论,出现晕厥和伤病也不稀奇。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体力储备差,耐受力差,所以出现体力耗尽的情况来得也比较早,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反倒不是多么严重。往往抬下去休息一会,喝点水吃点东西就能爬起来。只是接下来不能干什么重活儿累活儿,要当做半个伤号看待了。
倒是特警团的兵,有几个受战友们的抗洪热情感染,明明身体已经出出了不适还在大堤上硬挺着,就怕给自己的连队丢人,给自己丢人。等真的扛不住的时候,往往扛着沙袋或者石头一头就栽到了,不是被扛的重物弄伤自己,就是摔得滚下大堤,伤得不轻。
个别最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弄得急救经验不够丰富的医护兵手忙脚乱的忙着抢救。最后还是团部联系地方调来的救护车,把人送去医院抢救。
可即便是这样,大堤上的抢险工作也一刻不敢停歇,大家依旧在努力的和沱江洪峰抢着时间。只是团部也很快下达了命令,让各连各排的军官和骨干们注意安全,对那些平时体力差的,之前身体有病的战士要加以照顾,不要让他们过分劳累,免得将来一旦出了事情,还需要有人来照顾他们。
命令是如此,但三千多人奋战的大堤上,还是不时有人累得支持不住倒了下来。只不过由于事先有了提醒和准备,倒下来的人情况都尚可,没有出现大的病患。受伤病的人员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没有对抢险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三个多小时后,就在新堤在沱江洪峰中摇摇欲坠的时候,缺口的沱江大堤两侧打进大堤里的加固桩数量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脚手架结构,已经可以往大堤决口的位置进行打桩了。
可是往决口的位置打桩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决口位置的大堤基础出现了塌方,底层已经呈现了酥化迹象,而且都沉在水下几米深的位置,在这样的地方打桩也根本立不住啊!
另外,如果只是从决口两端往决口中间打桩,然后再用沙袋填充的话,这种封堵决口的方式倒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种封堵方式的进度实在是快不起来。那边加固加厚新堤的工程虽然在继续,但新堤的基础和质量肯定不能和沱江大堤相比,小规模的渗水其实一直在生着。这种新堤本来就是作为临时救急的作用存在着的,天知道它到底能够撑到几时,给人们赢得多少时间。
就在人们心急如焚,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时候,两条装载了封堵决口急需材料的吊装船驶近了决口位置。随船来的不仅有大批材料,还有一个抗洪指挥部的专家组,带队的是一位中将和一位少将。
两条船的长度都在五六十米,算不得什么大船。但这个时候到来的这两条船,不但送来了急需要的封堵决口的材料,更为决口的封堵增添了很多种可以选择的封堵“战术”。
为了安全起见,两条船都在距离决口大堤位置有一百来米远的江面上停也下来,没有盲目的往决口位置跟前凑,这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作法。
现在人们都不知道大堤塌方的水下情形,盲目靠近不是让这两条船意外搁浅,就是撞上水下的大堤坝体,弄不好对大堤本身又是一种损伤。再严重一点的话,如果这两条船贴得太近,弄不好会从大坝的决口位置冲进新堤里面。脆弱的新堤可挡不住这样的一个大家伙的税冲击,严重的话恐怕一下就会撞毁了大家的所有设想。
两条船下锚停好,船上的中将带着一干抗洪专家用小船渡到了大堤上,知袁团长、程师他们汇合了。两方面见面根本顾不上寒喧,马上就交流起封堵大堤决口的方案来了。
双方都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沟通起来也就相当的迅和高效。程师这边把大堤决口的情况进行了汇报,新来的几位专家互相参详着,很快就研究出了一套更严谨和更合理的封堵计划。
很快,两条船和大堤之间拉起了数道长长的绳索。一些战士拉着绳索,脚下踩着船把更多的战士渡了过去。等那两条吊装船上的战士大约有一个排左右的时候,那船上的水手便下到了小船里,开始对决口位置的大堤进行探深测量。此时,其他的战士们还在干着自己的事情,把决口两端的脚手架搭得更牢固,同时铺上便地行动木板。
等水手把水下的情况探明以后,两条吊装船相继起锚,然后开始在水手的指挥下,由大堤上的战士们和两条吊装船上的战士们慢慢将两条吊装船拉近大堤决口位置。
最后,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努力,两条吊装船都停在了距离决口不足二十米的江面上。用庞大的船身替大堤决口位置形成了一道阻挡,降低了洪峰对决口位置大堤的影响。同时也从江面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作面。
紧接着,吊装船上的塔吊开动了起来,6续把船上装载的材料或是吊到大堤上,或是直接扔到沱江大堤的堤基上。那种装着大石头的铁笼,被扔到远离决口位置的江水里,算是对大堤的堤基进行加强。基后是那种装着沙袋的笼网,被扔到出现塌方的决口位置,一点一点把决口的位置缺损的高度给补齐。
由于此时新堤内的水和沱江水面已经基本持平,再加上两条吊装船的影响,因此已经没有大的洪峰会影响这些新沉下去的笼网了。这些大量的沙袋被扔了下去,呆会儿只要再打上桩,就会成为结实的固定大堤基础。
再接下来,就该战士们上场了。大家有的乘坐小舢舨来到江面上,有的沿着已经打好的桩基脚手架作业,开始了决口的合龙作业。
天黑下来了,不知不觉间,战士们已经在江面上奋斗了整整一个白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尖头木桩的长度不够,打进大堤的深度也就不够深,相应的能承受的力量也有限,因此只能在大堤水浅处打。打这种桩,更多的是为了让战士们能一点点的深入沱江大堤水深的地方借力,好把更长更结实的钢管桩钉进大堤里去。
钢管桩一根四米长,看起来够长了,但对于需要钉进大堤七八米,个别地方甚至十米以上的深度要求,这点长度根本不够。战士们不得在在把第一根桩打下去后,再用扣件把另一根桩连接上,然后接着往下打。
在水里打桩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先人站在起伏不止的沱江洪水里,保持住身体平衡就要浪费不少的体力。然后还需要一人稳定住钢管,然后一人再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再一锤锤地把桩打一去。每打一根桩,抡锤的人都要歇上几次,甚至要和扶桩的人互换一下才能完成。
有的运气差的,还没打几下钢管便突然滑进了大堤水下的淤泥中不见了。没办法,只好再拿一根钢管继续打。说不定还没打几下,又因为没站稳打空了,不是大锤差点脱手,就是人掉进了滔滔的沱江洪水中。
在岸上战友的帮助下,掉进水的人再爬起来,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再继续往下打。等人累得实在不行了,便爬上岸去,换体力好的人继续干。就这样不眠不休,不敢有一丝一刻的停歇,大家都拼了命了!
现在不拼命也不行了,谁也不敢赌大堤的决口会不会扩大,新堤到底能撑多少时间。老一辈留下了人民子弟兵这个光荣的称谓,让战士们始终都记着自己来自人民,需要为人民服务。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合龙决口,那还算什么人民子弟兵?国家和人民养军队又有什么用?
不但封堵决口的战士们在拼命,另一边加固加厚新堤的战士们也在拼命。大家已经顾不上休息,完全是一路小跑着把装着各种材料的沙袋往新堤的堤坝上垒,没有一个人敢懈怠。
有不少体力差一些的,或者之前生过病的战士,扛着沙袋跑着跑着就倒了下去。医护兵和当地的百姓赶紧冲上来把人架下去,或者灌水,或者紧急抢救。其他的战士即便看到了,也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大家都在拼,都在用自己的健康和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撑着,与这个无情的贼老天抗争着。在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装怂包软蛋,否则的话将来你还怎么在部队混下去。
可有些人的体力和身体承受能力确实是比较差的,只不过几个小时下来,抗洪大堤上已经抬下去了十几个人。大部分是民兵和预备役的人,毕竟他们的训练强度和身体素质没法和特警团的兵们相提并论,出现晕厥和伤病也不稀奇。
正是由于这些人的体力储备差,耐受力差,所以出现体力耗尽的情况来得也比较早,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反倒不是多么严重。往往抬下去休息一会,喝点水吃点东西就能爬起来。只是接下来不能干什么重活儿累活儿,要当做半个伤号看待了。
倒是特警团的兵,有几个受战友们的抗洪热情感染,明明身体已经出出了不适还在大堤上硬挺着,就怕给自己的连队丢人,给自己丢人。等真的扛不住的时候,往往扛着沙袋或者石头一头就栽到了,不是被扛的重物弄伤自己,就是摔得滚下大堤,伤得不轻。
个别最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弄得急救经验不够丰富的医护兵手忙脚乱的忙着抢救。最后还是团部联系地方调来的救护车,把人送去医院抢救。
可即便是这样,大堤上的抢险工作也一刻不敢停歇,大家依旧在努力的和沱江洪峰抢着时间。只是团部也很快下达了命令,让各连各排的军官和骨干们注意安全,对那些平时体力差的,之前身体有病的战士要加以照顾,不要让他们过分劳累,免得将来一旦出了事情,还需要有人来照顾他们。
命令是如此,但三千多人奋战的大堤上,还是不时有人累得支持不住倒了下来。只不过由于事先有了提醒和准备,倒下来的人情况都尚可,没有出现大的病患。受伤病的人员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没有对抢险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三个多小时后,就在新堤在沱江洪峰中摇摇欲坠的时候,缺口的沱江大堤两侧打进大堤里的加固桩数量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脚手架结构,已经可以往大堤决口的位置进行打桩了。
可是往决口的位置打桩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决口位置的大堤基础出现了塌方,底层已经呈现了酥化迹象,而且都沉在水下几米深的位置,在这样的地方打桩也根本立不住啊!
另外,如果只是从决口两端往决口中间打桩,然后再用沙袋填充的话,这种封堵决口的方式倒不是不可以,只是这种封堵方式的进度实在是快不起来。那边加固加厚新堤的工程虽然在继续,但新堤的基础和质量肯定不能和沱江大堤相比,小规模的渗水其实一直在生着。这种新堤本来就是作为临时救急的作用存在着的,天知道它到底能够撑到几时,给人们赢得多少时间。
就在人们心急如焚,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的时候,两条装载了封堵决口急需材料的吊装船驶近了决口位置。随船来的不仅有大批材料,还有一个抗洪指挥部的专家组,带队的是一位中将和一位少将。
两条船的长度都在五六十米,算不得什么大船。但这个时候到来的这两条船,不但送来了急需要的封堵决口的材料,更为决口的封堵增添了很多种可以选择的封堵“战术”。
为了安全起见,两条船都在距离决口大堤位置有一百来米远的江面上停也下来,没有盲目的往决口位置跟前凑,这实际上是非常明智的作法。
现在人们都不知道大堤塌方的水下情形,盲目靠近不是让这两条船意外搁浅,就是撞上水下的大堤坝体,弄不好对大堤本身又是一种损伤。再严重一点的话,如果这两条船贴得太近,弄不好会从大坝的决口位置冲进新堤里面。脆弱的新堤可挡不住这样的一个大家伙的税冲击,严重的话恐怕一下就会撞毁了大家的所有设想。
两条船下锚停好,船上的中将带着一干抗洪专家用小船渡到了大堤上,知袁团长、程师他们汇合了。两方面见面根本顾不上寒喧,马上就交流起封堵大堤决口的方案来了。
双方都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沟通起来也就相当的迅和高效。程师这边把大堤决口的情况进行了汇报,新来的几位专家互相参详着,很快就研究出了一套更严谨和更合理的封堵计划。
很快,两条船和大堤之间拉起了数道长长的绳索。一些战士拉着绳索,脚下踩着船把更多的战士渡了过去。等那两条吊装船上的战士大约有一个排左右的时候,那船上的水手便下到了小船里,开始对决口位置的大堤进行探深测量。此时,其他的战士们还在干着自己的事情,把决口两端的脚手架搭得更牢固,同时铺上便地行动木板。
等水手把水下的情况探明以后,两条吊装船相继起锚,然后开始在水手的指挥下,由大堤上的战士们和两条吊装船上的战士们慢慢将两条吊装船拉近大堤决口位置。
最后,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努力,两条吊装船都停在了距离决口不足二十米的江面上。用庞大的船身替大堤决口位置形成了一道阻挡,降低了洪峰对决口位置大堤的影响。同时也从江面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作面。
紧接着,吊装船上的塔吊开动了起来,6续把船上装载的材料或是吊到大堤上,或是直接扔到沱江大堤的堤基上。那种装着大石头的铁笼,被扔到远离决口位置的江水里,算是对大堤的堤基进行加强。基后是那种装着沙袋的笼网,被扔到出现塌方的决口位置,一点一点把决口的位置缺损的高度给补齐。
由于此时新堤内的水和沱江水面已经基本持平,再加上两条吊装船的影响,因此已经没有大的洪峰会影响这些新沉下去的笼网了。这些大量的沙袋被扔了下去,呆会儿只要再打上桩,就会成为结实的固定大堤基础。
再接下来,就该战士们上场了。大家有的乘坐小舢舨来到江面上,有的沿着已经打好的桩基脚手架作业,开始了决口的合龙作业。
天黑下来了,不知不觉间,战士们已经在江面上奋斗了整整一个白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