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李王李

第十七章 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六祖“惠能法师”的故事。关于六祖的法号,有称慧能的也有称惠能的。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

    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过一段对话。

    惠能,可上惠下能也。

    父曰,何名惠能?

    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此外,六祖法体真身安放地南华寺亦以惠能为准。他是中国唯一保留肉身的高僧。尸体至今未腐。他也是禅宗最后一位嫡传弟子,在他之后,就不在传衣钵了。

    其实惠能大师也未必不认识字。因为有一次,他的师父弘忍大师暗示他晚上去他的禅房的时候。慧能就是用筛子的“筛”字,一语双关来与弘忍对话的。如果他不认识字,怎么知道筛字下面是师呢。只是他不写罢了。

    所以,你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吧,他老人家都无所谓,旁人还纠结什么呢。”

    好了,开始讲故事了。目不识丁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自达摩祖师东来震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先是传法和衣钵给慧可大师,达摩祖师走的时候,对慧可大师和徒弟们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留下了楞伽经,并嘱咐二祖,衣钵传到六祖就不再往下传了,因为那时说法的多,而真正修行的人少。

    六祖大师慧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慧能大师俗姓姓卢,原籍河北范阳,父亲做官时被贬到了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生下了慧能。

    慧能年轻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打柴卖柴来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去给一个员外去送柴,他听到买柴的员外正在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慧能若有所悟,忙问员外这是什么经文,员外告诉他这是《金刚经》,并说弘忍大师正在黄梅东山寺给大家讲这部经。

    慧能听了,安顿好母亲,就前往黄梅拜见弘忍。当弘忍大师知道他是从偏远的新州来的时候,就故意考他:“你是岭南人,又是个獦僚(当时被称为野蛮人),难道也想成佛?”

    慧能毫不胆怯地说:“人虽分南北,但佛不分南北。獦僚身虽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大师听了,心中暗喜,却不露声色,让他到碓房去干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轻,就在腰里绑了块石头,来增加身体的重量,这样在舂米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杆压起来舂下去。

    就这样,慧能在碓房老老实实地做了八个月的活,一次也没上堂上去听法。这一天,五祖弘忍大师为了考验弟子们禅学水平的深浅,好物色一个接班人,就让每个人写一首偈子呈上来。当时神秀担任上座,上座在寺院里是仅次于住持的位置。神秀才华杰出,大家都很服他,想着这个继承人是非他莫属了。

    神秀果然不负众望,写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被书写在墙上,虽然没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很快,这首偈子就传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后,对大家说:“后世的人如果能依照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胜的利益,你们要好好念诵它!”

    在这首偈子中,神秀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人的身心本来清净。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意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外在的烦恼所污染。

    要想保持心灵的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就是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渐地觉悟。

    当时慧能正在碓房干活,听了大家纷纷念诵这首偈子,认为它还不够彻底,因为慧能不识字,当然也不会写字,就让一位来寺里的文人把自己的偈子写在壁上。

    偈子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见了这首偈子,惊奇不已。这首偈子说,身心都不是真实的,从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来看,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身心如幻影,干扰我们身心的烦恼更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像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我建寺,供养僧人,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功德就像人的影子,虽有无实“。

    这首偈子把禅学漫长的修行过程,转化为当下的一念顿悟,说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慧能这一首偈子的出现,犹如水里投进了一颗若大的石子,被传法事件闹腾了好几日的双峰寺重新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大家都说,奇了奇了,不识字的人也能作出偈子来。这件事很快就被弘忍知道了。

    弘忍大师来到这首偈子前看完,不免大吃一惊,心里连连惊呼,了得,了得,这个岭南农夫果然非同小可啊!紧接着,弘忍被一股难以遏制的情绪激动着,他开始为佛法而宽慰,为自达摩以来的禅宗而宽慰,中国的乃至东山的法门,终于是后继有人了啊!

    然而,大师却面无表情,一幅波澜不惊的神情,他看了看四周,便脱下鞋子将慧能的偈子擦去了,并说,这首偈子也没有什么,大家各自回去,做自己的事去吧。

    当天下午,弘忍来到稚房,见到慧能挥汗如雨地将一袋米倒进碓里,看到旁边有人,就说到:“求道者当为法忘身,好一个伙夫,米何时下锅?”

    慧能答道:“只差一筛(一语双关)”。

    弘忍到来,立即引起僧众的注意,大家都围了上来,不知弘忍今天为何亲自到稚房来。弘忍不再说话,就拿起禅杖,朝着慧能的石碓轻轻地点了三下,慧能知道师父的意思。

    在这天半夜三更的时候来到弘忍的丈室。轻轻推开房门,正见弘忍端坐在他的禅床上闭目禅定。慧能不敢惊动大师,只是在大师的禅床前悄然跪下,静等着大师的出定。

    不知过了多久,弘忍睁开眼来说:“好一个伙夫,怎么不请自来了?”

    慧能说:“该来的自然会来。大师白天在石碓上连击三声,不就是让我三更天里来见大师吗。”

    时间不再等人,弘忍大师赶紧下了禅床,把袈裟脱下来遮住蜡烛的光,秘密地给慧能传授禅法,将经中的妙旨细细的讲解给慧能听。当慧能听到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时就开悟了。

    弘忍说:“既然你已开悟,我现在就把衣钵传授与你。我将不久于人世,希望你能把心灯一代一代地递传下去。

    记住,顿悟成佛的方法只能是以心传心,要让继承者自己去领悟自身具有的佛性。”慧能接过衣钵,止不住心中的激动,伏在地上久久不肯起身。山外的鸡开始啼叫二遍,弘忍扶起了慧能说:明天一早,双峰寺里必然会有一场轩然大波。趁着黑夜,你赶紧逃走要紧,免得有人加害于你。”

    并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弘忍大师考虑到其他弟子对这个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争执,担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让他连夜往南方走。

    到了江边,弘忍大师眼含热泪地说:“本应为师渡你。”

    慧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度。”弘忍听完,心中大喜。知道他的修行已经成熟,禅宗后继有人,心里顿时踏实很多。并叮嘱一句,“切记,在我未寂之前,千万勿弘此法!”

    慧能说:“师父放心,衣钵只是一种信物,而真正的传承是师父的教诲。”弘忍点头默许。于是师徒二人就此告别。弘忍一直看到慧能的船慢慢消失在茫茫大江中方肯离去。

    “知道禅宗的空是什么了么?”李教授又问。

    “知道了,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所以说,智慧就是空,空就是智慧。

    所谓“真理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的真理;概念要是可以命名,那就不是永恒的概念。同理,智慧要是可以传授那就不是最高的智慧。这就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禅宗的方式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噢,怪不得佛经跟圣经写的那么深奥,让常人那么难理解,原来是这个原因。”我似懂非懂的说。

    “对呀,如果说我现在跟你说,你现在把房子车全都卖了,所有的存款全捐了,然后你下辈子能进天堂,你会这么做吗?”

    “不会”我摇摇头说。

    “你现在肯定不会。只有真正懂禅的人,开悟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才会这么去做。

    你知道范蠡么?”李教授问。

    “知道,他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就辞官家以后做生意,做什么成什么。挣完钱以后就捐。捐完以后还能挣回来,他这辈子过的可真潇洒。”我回答到。

    “你说他傻吗?他不希望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些钱吗?根本不需要。他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智慧,什么最能抗通货膨胀,智慧最能抗通胀。要是留钱的话,能留到现在么!

    中国皇帝最有钱,留下来了么?所以,你看范蠡是不是开悟了?

    所以说禅宗这个智慧,不是说想传给谁就能传的了的,而是只能帮助他自己开悟才行。”

    我明白了,佛正是用他的一言一行来指点迷津。看来得好好理解他的每一句话了。

    这就像咱们中国的领导人讲话,他们每说的一句话,那都不是随便说说的。你要分析他们说的每一个字。

    就像前一段时间,中央提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你要理解它背后深层面的含义,甚至说每一个标点符号,它都是有意义的!

    研究金融的人,他会跟踪领导人的每一句话,这样你才能捕捉出真正的商机来。你要是能深刻的领会国家层面的意志,并且跟随着国家意志来走,你的方向就对了。方向对了,你就能借力,借了国家的力,你那点小利还算事么!

    所以说,不要再妄想,炒房还能挣钱了。要真想投资,就找到的下一个风口,看看中国还需要什么吧。

    我似乎有点觉悟了。看了眼表,已经五点多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时间就是这么奇妙,感兴趣的东西他就走的飞快,要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就度日如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