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章 再遇
自从发现江南文坛盟主刘岩胜是个卑鄙小人,俞清瑶彻底对南的文人骚客们怀了成见,总觉得大冷天的拿着折扇,摇头晃脑自谓风流的……都是面上衣冠楚楚,内里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禽兽!所以,父亲俞锦熙忽然心血来潮,要带她去拜访名士,据说是江南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她脸上的神情淡淡的,心理颇为不屑。
马车出了俞宅,在银杏胡同里绕了一圈,直接绕到街尾。总共时间不到两炷香,到了!
这么近!
俞清瑶满心疑惑。当初许氏帮忙找宅院的时候提过一句,这里环境清幽、风景迷人,没有闲杂人等打扰,是金陵城一等一富户聚居的地方。不过一般清贵人家,宁愿住贫困之地,也不会被这里的铜臭熏到。到底是谁,得父亲敬重,还不顾人言住在此处?
下了车,看到斑驳古旧的“温宅”两字,她恍然大悟。莫非,那位在江南文坛颇负盛名的,是温如晦的长辈?问过后,果然!那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是温如晦的大伯祖父。
同时,俞清瑶也明白了一件她一直猜不透的事情——为何京城七君子,籍贯不是京城的温如晦能上榜,还名列第一?性格张扬的齐景昕怎么服他?大理国太子段晓天怎么肯屈居人下?就是表哥沐薄言,和威远候世子林昶,也不是好说话的……
原来,温如晦凭的不仅仅是自己才学,更因为他出身千年世家—太史府第。
说千年,可能夸张了,但温氏流传的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八百年前!八百年啊,朝廷上的皇帝都换了几家了,唯独温家还存在。这份底气,是现今任何世家都无法比拼的。
温家累世为官,做的是史官。史官不需要多少才气·也不需要权势荣耀,只要肯在历史面前一字一句,将全部的真实记录下来,无愧于天地良心·无愧于史家道德,就算是一个好官!为了如此朴素的理念,每次改朝换代,温家都用鲜血证明着这一点。
前朝的事情不提,现大周朝的开国皇帝曾是前朝官宦,起了不臣之心,登基后·因温家先祖不肯把他“乱臣”改掉,一连杀了七个温家男丁。从爷爷到孙子,一个也没放过,最后轮到十八岁的温家独苗,还是不肯妥协。总算皇帝没昏庸到底,放了一条生路。至于当今广平帝,继位的时候也没少杀戮手足兄弟,温家仍旧如实记录——可想而知·好容易绵延子嗣,又被皇帝屠戮了大半。
温家为了“公正、客官”的史家道德心,数次家族血脉将断。所以·算是最让人敬佩,同时,也是最让人同情的世家了。这一片,包括十几富户的家宅,原本是温家族人居住的,后来人脉凋零,家族不兴,只守着五进的院落过日子,难怪正门方向与其他富户相反。
能证明温家底蕴的,只有浩瀚如烟海的的藏书吧?五进的院落·除了主院两位老人,倒座是几个下人居住,其他东厢西厢,从前到后,全部摆放着整齐的书籍,据粗步估量·不下十万册。与之相比,俞清瑶从曾祖那而继承来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人家是千年传承,能一样吗?宁可贩卖祖宅,把偌大的宅院一块块分割卖掉,也不能丢下一本书
让老人为编撰《广平大典》也把最后一样象征温家底蕴的藏书,献给朝廷。
是不是太残忍了点?
俞锦熙也不说明其他,只是客客气气上门做客,与温家老爷子谈论市井民情、古人诗词,末了才道明来意——请老人家教导女儿书法。温家老爷子脸上长满了老人斑,说话语气缓慢,眼珠都浑浊了,可一旦站在书案前,颤巍巍的手一拿起笔,浑身的气度全不一样了——史官下笔,每一个字,都关系一人一生的荣辱啊!长久养成的慎重,以及对落笔后对每一个字负责的态度,让这位年过八十的老者,显得非常睿智,令人敬服。
俞清瑶拜师,先取温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家风,再看温老爷子半生严谨,拜师的时候自然心悦诚服,认认真真的磕了头,行了拜师礼。
“对不起啊,我以前一直怀疑你。”
温宅后院里种了六棵高大的银杏树,最小的也有两百年了,树干合抱粗,高高的耸立着。就是小扇子一般的叶子落尽,光秃秃的不大好看。可满地的金黄,踩在上面别有一番情趣。俞清瑶因是女眷,无须避讳。温老爷子的养孙女温馨,对她一见如故,邀请她到后院里休息。
温馨还有家事处理,抱歉的让俞清瑶自己漫步,等会便过来。不想就这么一会儿,遇到了不常在家的温如晦。
温如晦也有些惊讶,能在自家后院看到俞清瑶,细说起来,好像从莫愁湖“落水”后,就再也没见到了。
如何也没想到,见面第一句不是道谢,而是道歉。
“怀疑我什么?”
“你是七君子之首啊!我觉得你面相亲和,内里心狠手辣之类……不然怎么镇得住齐二、林昶、段晓天那些人呢?”
温如晦听了,不得不失声笑笑。他长相中等,可笑起来脸颊居然有两个小酒窝,凭添了几分孩子气。俞清瑶眼尖,瞧见了,非常意外,眨了眨眼一时失了神。
“呃······”温如晦连忙垂下头,收了笑容,可惜收不了红彤彤的耳朵。
俞清瑶反应过来,自己的目光……过分了,连忙退后一步,“清瑶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惊讶。谦谦君子的温状元,如何制服放荡不羁的齐二、任性恣意的林昶,还有眼睛长到头顶上的段晓天······”
“哈哈,原来我们这些人,在你眼里都不是什么好人呐!”
齐景昕一步一摇白玉为骨的折扇,啪了一合再一开,站在银杏树后冷笑着,“哥,你听听她这话,似乎对我们七君子十分了解似地?”
马车出了俞宅,在银杏胡同里绕了一圈,直接绕到街尾。总共时间不到两炷香,到了!
这么近!
俞清瑶满心疑惑。当初许氏帮忙找宅院的时候提过一句,这里环境清幽、风景迷人,没有闲杂人等打扰,是金陵城一等一富户聚居的地方。不过一般清贵人家,宁愿住贫困之地,也不会被这里的铜臭熏到。到底是谁,得父亲敬重,还不顾人言住在此处?
下了车,看到斑驳古旧的“温宅”两字,她恍然大悟。莫非,那位在江南文坛颇负盛名的,是温如晦的长辈?问过后,果然!那位令人尊敬的长者,是温如晦的大伯祖父。
同时,俞清瑶也明白了一件她一直猜不透的事情——为何京城七君子,籍贯不是京城的温如晦能上榜,还名列第一?性格张扬的齐景昕怎么服他?大理国太子段晓天怎么肯屈居人下?就是表哥沐薄言,和威远候世子林昶,也不是好说话的……
原来,温如晦凭的不仅仅是自己才学,更因为他出身千年世家—太史府第。
说千年,可能夸张了,但温氏流传的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八百年前!八百年啊,朝廷上的皇帝都换了几家了,唯独温家还存在。这份底气,是现今任何世家都无法比拼的。
温家累世为官,做的是史官。史官不需要多少才气·也不需要权势荣耀,只要肯在历史面前一字一句,将全部的真实记录下来,无愧于天地良心·无愧于史家道德,就算是一个好官!为了如此朴素的理念,每次改朝换代,温家都用鲜血证明着这一点。
前朝的事情不提,现大周朝的开国皇帝曾是前朝官宦,起了不臣之心,登基后·因温家先祖不肯把他“乱臣”改掉,一连杀了七个温家男丁。从爷爷到孙子,一个也没放过,最后轮到十八岁的温家独苗,还是不肯妥协。总算皇帝没昏庸到底,放了一条生路。至于当今广平帝,继位的时候也没少杀戮手足兄弟,温家仍旧如实记录——可想而知·好容易绵延子嗣,又被皇帝屠戮了大半。
温家为了“公正、客官”的史家道德心,数次家族血脉将断。所以·算是最让人敬佩,同时,也是最让人同情的世家了。这一片,包括十几富户的家宅,原本是温家族人居住的,后来人脉凋零,家族不兴,只守着五进的院落过日子,难怪正门方向与其他富户相反。
能证明温家底蕴的,只有浩瀚如烟海的的藏书吧?五进的院落·除了主院两位老人,倒座是几个下人居住,其他东厢西厢,从前到后,全部摆放着整齐的书籍,据粗步估量·不下十万册。与之相比,俞清瑶从曾祖那而继承来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人家是千年传承,能一样吗?宁可贩卖祖宅,把偌大的宅院一块块分割卖掉,也不能丢下一本书
让老人为编撰《广平大典》也把最后一样象征温家底蕴的藏书,献给朝廷。
是不是太残忍了点?
俞锦熙也不说明其他,只是客客气气上门做客,与温家老爷子谈论市井民情、古人诗词,末了才道明来意——请老人家教导女儿书法。温家老爷子脸上长满了老人斑,说话语气缓慢,眼珠都浑浊了,可一旦站在书案前,颤巍巍的手一拿起笔,浑身的气度全不一样了——史官下笔,每一个字,都关系一人一生的荣辱啊!长久养成的慎重,以及对落笔后对每一个字负责的态度,让这位年过八十的老者,显得非常睿智,令人敬服。
俞清瑶拜师,先取温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家风,再看温老爷子半生严谨,拜师的时候自然心悦诚服,认认真真的磕了头,行了拜师礼。
“对不起啊,我以前一直怀疑你。”
温宅后院里种了六棵高大的银杏树,最小的也有两百年了,树干合抱粗,高高的耸立着。就是小扇子一般的叶子落尽,光秃秃的不大好看。可满地的金黄,踩在上面别有一番情趣。俞清瑶因是女眷,无须避讳。温老爷子的养孙女温馨,对她一见如故,邀请她到后院里休息。
温馨还有家事处理,抱歉的让俞清瑶自己漫步,等会便过来。不想就这么一会儿,遇到了不常在家的温如晦。
温如晦也有些惊讶,能在自家后院看到俞清瑶,细说起来,好像从莫愁湖“落水”后,就再也没见到了。
如何也没想到,见面第一句不是道谢,而是道歉。
“怀疑我什么?”
“你是七君子之首啊!我觉得你面相亲和,内里心狠手辣之类……不然怎么镇得住齐二、林昶、段晓天那些人呢?”
温如晦听了,不得不失声笑笑。他长相中等,可笑起来脸颊居然有两个小酒窝,凭添了几分孩子气。俞清瑶眼尖,瞧见了,非常意外,眨了眨眼一时失了神。
“呃······”温如晦连忙垂下头,收了笑容,可惜收不了红彤彤的耳朵。
俞清瑶反应过来,自己的目光……过分了,连忙退后一步,“清瑶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惊讶。谦谦君子的温状元,如何制服放荡不羁的齐二、任性恣意的林昶,还有眼睛长到头顶上的段晓天······”
“哈哈,原来我们这些人,在你眼里都不是什么好人呐!”
齐景昕一步一摇白玉为骨的折扇,啪了一合再一开,站在银杏树后冷笑着,“哥,你听听她这话,似乎对我们七君子十分了解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