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举铁路论
随即两人在说了阵闲话后,李鸿章就拿起陈敬东的名刺看了看,后问道:“陈大人可是三月刚归国!”
“是,大人!”
“不知陈大人远游西洋诸国的时候,可有什么见闻!”李鸿章迷着眼问道。
陈敬东一听,就知道,这怕是要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到了。略一思量后,说道:“西洋诸国中,国人大多所知其坚船利炮,却不知这坚船利炮从何而来。
下官游历西洋诸国数年,发现,不论坚船或是利炮,其都系于钢铁。而练钢铁所需的铁矿,煤矿运输不便,要大规模炼钢制铁,就须有便捷的运输。
而当今,最为便捷的运输不外乎铁路也。而铁路所需的大量钢铁也进一步促进炼钢制铁的发展,钢铁冶炼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最为重要因素。有了钢铁,便可以造坚船制利炮,以强国也。
洋人自从百余年前开始修筑铁路以来,以铁路刺激钢铁发展,而钢铁带动其他行业,使其国力仅仅百余年就得到大力增长。如今,更是威逼我中华之门口。
所以,下官游历西洋列国,对于洋人中的铁路是感触良多!”
李鸿章听的陈敬东一出此言,原本闭着的双眼微露精光,心中也是极为的惊叹,要知道,李鸿章也是早早的知道修筑铁路之利,早在一八六三年,就曾提出在上海和苏州之间修筑铁路,但是却被朝廷以“国朝不需要此物。”为由所拒。
而后,李鸿章又在一八七四年清廷组织著名的海防大讨论时,再次提出要修建铁路,但朝廷对此根本没有表态,于是,李鸿章一边积极争取朝廷的同意,一边私自在唐山的煤矿区修一条10来里长的铁路。
就这条短短的铁路,也费了李鸿章九牛二虎之力。为了避免朝廷的非议,李鸿章特意声明,这条铁路不设火车机头,而以驴马拖载,这才得到了朝廷的恩准。
而去年六月份,此铁路完工的时候,却迫于压力,不得不将驴代替火车头牵引笨重的车厢。时值今日,此铁路上的车厢还是由一大群的驴来牵引着。
所以,近日,李鸿章也打算着再次上奏朝廷,准其恢复火车头来牵引。这个时候,陈敬东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很显然让李鸿章大为赞赏。
然,更加让李鸿章惊叹的是,陈敬东说的那一套关于以铁路刺激钢铁,钢铁反过来带动铁路同时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循环理论。
之前的他也只是认为,这铁路不外乎就是方便,节省人力,却不明白,这铁路修筑起来竟然能够有着如此众多的好处。
当下,李鸿章又问道:“哦,不知那洋人的铁路如何修筑,如果我大清要修筑铁路的话,当如何?”
陈敬东听了后,连思考都没有,就回答道:“洋人诸国中,对于铁路并不排斥,相反,还持赞成之见。然我国朝中,民众对铁路极为生疏,甚至于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扰祖宗之安。又,朝中亦多数人反对,皆因他们不知铁路之利。
铁路之事,就必须让众人广知其利,最好的办法某过于从上而下。”
李鸿章接着问道:“如何从上而下,如何让众人知其利?”
陈敬东又道:“要让众人知其利,必须要有一明证,而明证的话,现今的唐山煤区的铁路一旦改用火车头,其效益必定提高,是为明证,而为取明证,当从上而下。下官相信,西宫太后老佛爷会喜欢这新鲜事务!”
随后,陈敬东把先前准备的一份折子递给了李鸿章,并道:“这是下官的一些浅见,望中堂大人过目。”
李鸿章接过来后,仔细的看了一遍,脸带疑问道:“陈大人所言,是否会招来朝中大臣的反对。毕竟,这宫廷之中,修筑铁路的话,怕是反对极大,难行啊!”
陈敬东信心满满的说道:“大人,放心,今太后对于西洋的新鲜事务也是甚为好奇,只是碍于朝中大臣的阻拦罢了。大人如能行此事的话,我大清之铁路必定能够迅速发展。”
李鸿章见此,也不在问过多事务,而是和陈敬东谈起其他趣闻来,而西洋趣闻,正是陈敬东所擅长的,一件件新鲜事物从陈敬东口中说了出来,时间也一点点的流逝。
一直到临近中午,李鸿章才哈哈一笑道:“这时间过的也快,李某怕是耽误了陈大人不少时间了吧!”
陈敬东忙道:“大人言重了!下官目前闲居家中,别的不多,时间倒是多的很!”
李鸿章听的陈敬东之言,不用思虑都已经明白,眼前这位精通洋务的年轻人,是有意投于自己门下。刚才对于陈敬东的见识和能力他也已经充分的见识到了,心中对于陈敬东也是多有招揽之意。
但是,此时的他却也只说了句:“如此,陈大人就请先回吧,老夫年老之体,也要休息休息了。”
陈敬东听了后,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刚才自己所言的暗中之意已经很明确了,然而,李鸿章却并未提及。这多少让陈敬东有些失望。
辞别李鸿章后,就出了李鸿章的府邸,而陈敬东刚一出来,他带来的几个家人就急忙的奔至自己的身边,问着安,因为陈敬东自从早上九点多进去,一直到临近响午,足足有两个时辰之多才出来。这怎么能让这些家人不担心呢。
而李鸿章府邸内,还是那个偏厅,等陈敬东出去后,从偏厅里屋就走出来一人,李鸿章给那人递上了陈敬东那份关于铁路的折子后问那人道:“宣怀,你看此子如何?”
盛宣怀仔细的看过陈敬东的折子,然后叹道:“我辈老亦,如果此子稍加磨练,必为我北洋洋务之干将。”
李鸿章也是一脸的笑意,并道:“看来宣怀和我的看法差不多,只是此子性子还有些急躁,等磨练过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不提李鸿章之处,且说陈敬东,他刚一回到府中,换下那身麻烦异常的官服,就前去见陈老爷子。
毕竟陈老爷子活了大半辈子,虽然未曾涉足官场,但是商场如战场,对于人情世故等自然不是陈敬东能够比得上的。
“见的如何了!”陈老爷子问道。
于是,陈敬东把事情的前前后后给陈老爷子详细的说了一遍,最后问道:“父亲,你看,是不是我太早提及欲投之事。反而坏事了。”
而陈老爷子在听完陈敬东的话后,说道:“虽然我不甚懂铁路之事,但是你刚才所言,中堂大人应该对你的对答和那个折子满意了。”然后轻轻一笑,又道:“至于他未曾当场招揽与你,怕是他看出了你年轻太轻,性子有些急躁,故而压下你的性情。”
“那依父亲看来,这李中堂应该对我还是有招揽之意了。”
“放心,不出月余,中堂必定相邀。”陈老爷子眯起双眼后说道。
“是,大人!”
“不知陈大人远游西洋诸国的时候,可有什么见闻!”李鸿章迷着眼问道。
陈敬东一听,就知道,这怕是要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到了。略一思量后,说道:“西洋诸国中,国人大多所知其坚船利炮,却不知这坚船利炮从何而来。
下官游历西洋诸国数年,发现,不论坚船或是利炮,其都系于钢铁。而练钢铁所需的铁矿,煤矿运输不便,要大规模炼钢制铁,就须有便捷的运输。
而当今,最为便捷的运输不外乎铁路也。而铁路所需的大量钢铁也进一步促进炼钢制铁的发展,钢铁冶炼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最为重要因素。有了钢铁,便可以造坚船制利炮,以强国也。
洋人自从百余年前开始修筑铁路以来,以铁路刺激钢铁发展,而钢铁带动其他行业,使其国力仅仅百余年就得到大力增长。如今,更是威逼我中华之门口。
所以,下官游历西洋列国,对于洋人中的铁路是感触良多!”
李鸿章听的陈敬东一出此言,原本闭着的双眼微露精光,心中也是极为的惊叹,要知道,李鸿章也是早早的知道修筑铁路之利,早在一八六三年,就曾提出在上海和苏州之间修筑铁路,但是却被朝廷以“国朝不需要此物。”为由所拒。
而后,李鸿章又在一八七四年清廷组织著名的海防大讨论时,再次提出要修建铁路,但朝廷对此根本没有表态,于是,李鸿章一边积极争取朝廷的同意,一边私自在唐山的煤矿区修一条10来里长的铁路。
就这条短短的铁路,也费了李鸿章九牛二虎之力。为了避免朝廷的非议,李鸿章特意声明,这条铁路不设火车机头,而以驴马拖载,这才得到了朝廷的恩准。
而去年六月份,此铁路完工的时候,却迫于压力,不得不将驴代替火车头牵引笨重的车厢。时值今日,此铁路上的车厢还是由一大群的驴来牵引着。
所以,近日,李鸿章也打算着再次上奏朝廷,准其恢复火车头来牵引。这个时候,陈敬东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很显然让李鸿章大为赞赏。
然,更加让李鸿章惊叹的是,陈敬东说的那一套关于以铁路刺激钢铁,钢铁反过来带动铁路同时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循环理论。
之前的他也只是认为,这铁路不外乎就是方便,节省人力,却不明白,这铁路修筑起来竟然能够有着如此众多的好处。
当下,李鸿章又问道:“哦,不知那洋人的铁路如何修筑,如果我大清要修筑铁路的话,当如何?”
陈敬东听了后,连思考都没有,就回答道:“洋人诸国中,对于铁路并不排斥,相反,还持赞成之见。然我国朝中,民众对铁路极为生疏,甚至于认为铁路会破坏风水,扰祖宗之安。又,朝中亦多数人反对,皆因他们不知铁路之利。
铁路之事,就必须让众人广知其利,最好的办法某过于从上而下。”
李鸿章接着问道:“如何从上而下,如何让众人知其利?”
陈敬东又道:“要让众人知其利,必须要有一明证,而明证的话,现今的唐山煤区的铁路一旦改用火车头,其效益必定提高,是为明证,而为取明证,当从上而下。下官相信,西宫太后老佛爷会喜欢这新鲜事务!”
随后,陈敬东把先前准备的一份折子递给了李鸿章,并道:“这是下官的一些浅见,望中堂大人过目。”
李鸿章接过来后,仔细的看了一遍,脸带疑问道:“陈大人所言,是否会招来朝中大臣的反对。毕竟,这宫廷之中,修筑铁路的话,怕是反对极大,难行啊!”
陈敬东信心满满的说道:“大人,放心,今太后对于西洋的新鲜事务也是甚为好奇,只是碍于朝中大臣的阻拦罢了。大人如能行此事的话,我大清之铁路必定能够迅速发展。”
李鸿章见此,也不在问过多事务,而是和陈敬东谈起其他趣闻来,而西洋趣闻,正是陈敬东所擅长的,一件件新鲜事物从陈敬东口中说了出来,时间也一点点的流逝。
一直到临近中午,李鸿章才哈哈一笑道:“这时间过的也快,李某怕是耽误了陈大人不少时间了吧!”
陈敬东忙道:“大人言重了!下官目前闲居家中,别的不多,时间倒是多的很!”
李鸿章听的陈敬东之言,不用思虑都已经明白,眼前这位精通洋务的年轻人,是有意投于自己门下。刚才对于陈敬东的见识和能力他也已经充分的见识到了,心中对于陈敬东也是多有招揽之意。
但是,此时的他却也只说了句:“如此,陈大人就请先回吧,老夫年老之体,也要休息休息了。”
陈敬东听了后,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刚才自己所言的暗中之意已经很明确了,然而,李鸿章却并未提及。这多少让陈敬东有些失望。
辞别李鸿章后,就出了李鸿章的府邸,而陈敬东刚一出来,他带来的几个家人就急忙的奔至自己的身边,问着安,因为陈敬东自从早上九点多进去,一直到临近响午,足足有两个时辰之多才出来。这怎么能让这些家人不担心呢。
而李鸿章府邸内,还是那个偏厅,等陈敬东出去后,从偏厅里屋就走出来一人,李鸿章给那人递上了陈敬东那份关于铁路的折子后问那人道:“宣怀,你看此子如何?”
盛宣怀仔细的看过陈敬东的折子,然后叹道:“我辈老亦,如果此子稍加磨练,必为我北洋洋务之干将。”
李鸿章也是一脸的笑意,并道:“看来宣怀和我的看法差不多,只是此子性子还有些急躁,等磨练过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不提李鸿章之处,且说陈敬东,他刚一回到府中,换下那身麻烦异常的官服,就前去见陈老爷子。
毕竟陈老爷子活了大半辈子,虽然未曾涉足官场,但是商场如战场,对于人情世故等自然不是陈敬东能够比得上的。
“见的如何了!”陈老爷子问道。
于是,陈敬东把事情的前前后后给陈老爷子详细的说了一遍,最后问道:“父亲,你看,是不是我太早提及欲投之事。反而坏事了。”
而陈老爷子在听完陈敬东的话后,说道:“虽然我不甚懂铁路之事,但是你刚才所言,中堂大人应该对你的对答和那个折子满意了。”然后轻轻一笑,又道:“至于他未曾当场招揽与你,怕是他看出了你年轻太轻,性子有些急躁,故而压下你的性情。”
“那依父亲看来,这李中堂应该对我还是有招揽之意了。”
“放心,不出月余,中堂必定相邀。”陈老爷子眯起双眼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