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民选之梦
不过以墨子不慕名利的性格,想要说服他亲自出面谋求并不容易,好在聂华虽然入门不久,却已经深知墨子心底里其实一直希望重建上古时期华夏“公天下”的统治秩序,但同样极为厌恶战争和流血的他又不愿主动发起暴力革命、对现在这个“家天下”的世界宣战。{.}
把握到墨子的这个心结之后,聂华便劝说墨子,若是能够得到这片土地,大家就可以在那里光明正大地实行“公天下”制度,建立起一个有着上古遗风的“共和之国”。而且,在治理这个全新统治模式的国家的过程中,还能获得关于新制度的经验教训供华夏各国参考。另外,有这个“共和国”的阻隔,郑宋这对宿敌以后就打不起来了,将有无数平民百姓因此免于战祸。
墨子果然心动了,事实上他给墨门设定的传承方式就是“公天下”(虽然是前任领袖制定继承人而不是普选,但不能选择自己的亲属,也算是比较公平了。),但墨门只是一个组织而已,就算磨破了大家的嘴皮子去死命宣传,影响力也不能与一个国家实行“共和”制度相比。
其实,以前楚王想要赐封给墨子的土地要比郑宋之间的这块“无主之地”大三倍有余、开发程度也要更高一些,但那只是赐封,楚国又十分强大,想要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而这块“无主之地”却不一样。{}因此当年直接拒绝的墨子现在却立即就动心了......
先看郑国方面,虽然郑公姬骀算得上是一位英主,相邦子阳也至少很有能力,然而郑国毕竟刚刚经历过一次亡国之痛,人口财富损失严重,姬骀纵然励精图治,郑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恢复元气。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韩国及其身后三晋联盟的虎视眈眈,郑国又哪有余力与宋国再启战端呢?而如果郑国将那片荒地送给墨门,则可以一举三得,一方面郑国从此与宋国不再相邻,等于少了一个敌人,便可以将东部防线的兵力抽出来抵御北方的三晋联盟;另一方面,郑国从此可以获得墨门的友谊与各种实质性的帮助;最后,墨子与楚国现在的令尹鲁阳文公私交甚睦,郑国可以请他出面促成楚郑结盟,以合力抵御目前如日方中的三晋。而且墨子与墨门名扬天下,郑国向其出让土地只会赢得美誉,而不会被国内舆论认为是卖国,至少总比这片土地落入宿敌宋国或是三晋之手要好得多,以姬骀与子阳的精明,自是不难想通其中的利弊得失......
同时被三晋、齐国与楚国威胁的宋人也同样没有心情与郑国再争那片荒地,而且对宋国来说,那片土地虽然与墨子现在的领地相比,面积要大很多,但却不在宋国的实际管辖之下,以这样一块主权都不明确的“无用之地”来换取墨门总院现在所占的那块“有用之地”,无疑是很划算的事......
当然,关键还是因为墨门有着相当强大的软实力,影响力覆盖整个华夏乃至不少邻近华夏的“戎狄”和“蛮夷”部落。而这两个国家又都是面临生存危机的中等诸侯国,自然没有闲工夫管意识形态的问题......
不过为了避免刺激到普天之下的君主制国家,在墨子交涉成功、墨门总院开始向那片荒原转移后,大家也不敢急吼吼地高调宣布建国,而是采取了让郑宋两国分别宣布将其赠与(不是分封,所以墨门与两国之间没有君臣关系。)墨门的方式。等到时机合适,再正式独立建国,而在此之前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这个新兴政权对外一直只以“自治领”的身份示人,但其“乐土”之名,却已经充分反映出墨子对共和制度的憧憬......
总院的搬迁并非易事,而且“乐土”现在还是一片少有人烟的荒原,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必须先派得力之人过去清理原野、建造屋舍。这一过程前后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耗时长了一点,但墨门没有可靠根据地、也不能超然于诸侯之争的隐忧算是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而白圭负责的商务这一块也得以开始运转,其最先拿出来的产品自然是聂华一直在抽时间持续改进的纸张。
这项工作其实在西河时就开始了,墨子第一眼看到纸张就意识到它对于文教事业的极大便利,因此调派了一些得力的人手协助聂华,使得试制新纸的进度大大加快,当大家抵达总院的时候,聂华等人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三大类的纸张样品,即用于书写(及后来的印刷)的白纸、结实耐用的牛皮纸以及“改善个人卫生状况”的草纸,而聂华也体会到多人合作与一人单干的巨大差别,这下他正好有了偷懒的借口,此后都是只提供点子,很少再亲自动手了......
白圭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商人,早在纸张投入销售之前,他就已经通过内部协商谈妥了收入分成的方案。对于纸张这种产经销一条龙的生意,白圭采纳了聂华的部分建议,先进行独立的成本利润核算,优先保证生产者和管理者的酬劳,主要以工资形式支付,再结合其各自的工作表现给予奖罚。销售部分则被白圭完全外放,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将其批发给云集而来的各国商人,虽然利润率要比零售低不少,但却不必自己建设销售网络,也节省了大量人手,总体上来说还是划算的,毕竟现在墨门最需要的还是尽快回笼资金以扩大再生产。
在总利润核实之后,白圭留下一半投入本金,剩下一半再由研发者与经营者对分。其中,研发者的内部分成原则是提出点子的聂华拿一半,那些技术人员瓜分另一半,毕竟大家都不喜欢勾心斗角,更喜欢简单的分配方式,即使亏一点也无所谓,而聂华这个小孩却因此在成年之前就成为了墨门首富......
<center>
把握到墨子的这个心结之后,聂华便劝说墨子,若是能够得到这片土地,大家就可以在那里光明正大地实行“公天下”制度,建立起一个有着上古遗风的“共和之国”。而且,在治理这个全新统治模式的国家的过程中,还能获得关于新制度的经验教训供华夏各国参考。另外,有这个“共和国”的阻隔,郑宋这对宿敌以后就打不起来了,将有无数平民百姓因此免于战祸。
墨子果然心动了,事实上他给墨门设定的传承方式就是“公天下”(虽然是前任领袖制定继承人而不是普选,但不能选择自己的亲属,也算是比较公平了。),但墨门只是一个组织而已,就算磨破了大家的嘴皮子去死命宣传,影响力也不能与一个国家实行“共和”制度相比。
其实,以前楚王想要赐封给墨子的土地要比郑宋之间的这块“无主之地”大三倍有余、开发程度也要更高一些,但那只是赐封,楚国又十分强大,想要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而这块“无主之地”却不一样。{}因此当年直接拒绝的墨子现在却立即就动心了......
先看郑国方面,虽然郑公姬骀算得上是一位英主,相邦子阳也至少很有能力,然而郑国毕竟刚刚经历过一次亡国之痛,人口财富损失严重,姬骀纵然励精图治,郑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恢复元气。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韩国及其身后三晋联盟的虎视眈眈,郑国又哪有余力与宋国再启战端呢?而如果郑国将那片荒地送给墨门,则可以一举三得,一方面郑国从此与宋国不再相邻,等于少了一个敌人,便可以将东部防线的兵力抽出来抵御北方的三晋联盟;另一方面,郑国从此可以获得墨门的友谊与各种实质性的帮助;最后,墨子与楚国现在的令尹鲁阳文公私交甚睦,郑国可以请他出面促成楚郑结盟,以合力抵御目前如日方中的三晋。而且墨子与墨门名扬天下,郑国向其出让土地只会赢得美誉,而不会被国内舆论认为是卖国,至少总比这片土地落入宿敌宋国或是三晋之手要好得多,以姬骀与子阳的精明,自是不难想通其中的利弊得失......
同时被三晋、齐国与楚国威胁的宋人也同样没有心情与郑国再争那片荒地,而且对宋国来说,那片土地虽然与墨子现在的领地相比,面积要大很多,但却不在宋国的实际管辖之下,以这样一块主权都不明确的“无用之地”来换取墨门总院现在所占的那块“有用之地”,无疑是很划算的事......
当然,关键还是因为墨门有着相当强大的软实力,影响力覆盖整个华夏乃至不少邻近华夏的“戎狄”和“蛮夷”部落。而这两个国家又都是面临生存危机的中等诸侯国,自然没有闲工夫管意识形态的问题......
不过为了避免刺激到普天之下的君主制国家,在墨子交涉成功、墨门总院开始向那片荒原转移后,大家也不敢急吼吼地高调宣布建国,而是采取了让郑宋两国分别宣布将其赠与(不是分封,所以墨门与两国之间没有君臣关系。)墨门的方式。等到时机合适,再正式独立建国,而在此之前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这个新兴政权对外一直只以“自治领”的身份示人,但其“乐土”之名,却已经充分反映出墨子对共和制度的憧憬......
总院的搬迁并非易事,而且“乐土”现在还是一片少有人烟的荒原,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必须先派得力之人过去清理原野、建造屋舍。这一过程前后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耗时长了一点,但墨门没有可靠根据地、也不能超然于诸侯之争的隐忧算是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而白圭负责的商务这一块也得以开始运转,其最先拿出来的产品自然是聂华一直在抽时间持续改进的纸张。
这项工作其实在西河时就开始了,墨子第一眼看到纸张就意识到它对于文教事业的极大便利,因此调派了一些得力的人手协助聂华,使得试制新纸的进度大大加快,当大家抵达总院的时候,聂华等人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三大类的纸张样品,即用于书写(及后来的印刷)的白纸、结实耐用的牛皮纸以及“改善个人卫生状况”的草纸,而聂华也体会到多人合作与一人单干的巨大差别,这下他正好有了偷懒的借口,此后都是只提供点子,很少再亲自动手了......
白圭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商人,早在纸张投入销售之前,他就已经通过内部协商谈妥了收入分成的方案。对于纸张这种产经销一条龙的生意,白圭采纳了聂华的部分建议,先进行独立的成本利润核算,优先保证生产者和管理者的酬劳,主要以工资形式支付,再结合其各自的工作表现给予奖罚。销售部分则被白圭完全外放,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将其批发给云集而来的各国商人,虽然利润率要比零售低不少,但却不必自己建设销售网络,也节省了大量人手,总体上来说还是划算的,毕竟现在墨门最需要的还是尽快回笼资金以扩大再生产。
在总利润核实之后,白圭留下一半投入本金,剩下一半再由研发者与经营者对分。其中,研发者的内部分成原则是提出点子的聂华拿一半,那些技术人员瓜分另一半,毕竟大家都不喜欢勾心斗角,更喜欢简单的分配方式,即使亏一点也无所谓,而聂华这个小孩却因此在成年之前就成为了墨门首富......
<center>